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启示论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核心价值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337(2013)02-0001-06
价值观是人们心中的深层信念,是判断是非的标准,是行动遵循的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有力推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从宏观层面的体系构建到具体层面的“观念”凝炼。既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具有与时俱进的开放性,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强大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一、价值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
社会转型期,我国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剧烈变化,加之国际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和“和平演变”,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价值观教育历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为大学生精神世界和科学实践提供能量和动力。现阶段,如何进一步运用马克思主义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确保大学生价值观的社会主义一元主导,培育大学生抵御“西化”、“分化”不良影响的抵抗力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
(一)价值观教育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
思想政治教育既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重要教育内容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和思想武装功能密不可分。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作用不仅是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我国也是在经历了一番艰苦卓绝的探寻后才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鸦片战争以后,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先后失败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于是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一直处于重要地位,发挥重要作用。早在第二次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就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是“生命线”这一论断。1955年,又进一步提出了“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的论断。1981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这些科学论断的提出都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既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主要内容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改革带来的经济成分多样化、利益关系多样化等因素导致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情况越来越复杂,甚至出现了要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领域主导地位的疑惑和“歪理邪说”。现阶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目的就是要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旗帜。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引导大学生多样价值观健康发展的方向标
我国社会目前正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政治体制改革、文化多元发展等无不在人们的思想领域引起新旧矛盾的交织和观念上的激烈冲突,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观形成。引导多样化价值观的健康发展对化解社会压力,迎接思想领域挑战,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极其重要。根据《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提供的数据:2011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762所,在校生2856.01万人。高校涉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生联系着社会各个阶层。总结历史的经验和借鉴以往的教训,我们清醒的认识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状况关系着社会道德建设的整体水平;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与社会整体价值观的发展相互影响。大学生是道德风尚、社会文明体现和传承的重要载体。过去近30年,我们维护了高校的稳定发展,保证了大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发展方向,对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我国改革攻坚期和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我们更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方向标,努力引导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是外界影响、个人学习和生活经历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价值导向和教育实践的有机结合则是促使外在体验向内心体悟转化,最终外化为行动表现的重要环节。社会转型期间,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是解决当前大学生政治信仰模糊、义利观迷茫、价值观扭曲等问题的有效方法。确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元主导能够帮助大学生在价值观反思的迷茫、困惑中形成普遍接受的社会主流意识。思想政治教育者要通过大力引导促使这种主流意识进一步发展成为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共同遵循的规则共识。这种共识为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更新、塑造正确的价值观构建了统一认识、凝聚人心的思想基础,最终促进大学生知行统一,实现大学生社会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紧密联系同步进行。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抵御西方和平演变的免疫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处于高峰水平,辩证逻辑思维方式趋于成熟与完善,思维更具独立性与批判性。但大学生的思想水平发展要滞后于思维能力的发展,没有树立牢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极易受不良思潮和其他观念的影响。因此,在校大学生成为西方社会对我们实施和平演变的重点对象。尤其是利用大学生对宗教的心理需求和好奇心,敌对势力利用“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在“传教布道”的外衣下打文化渗透、意识形态扩张的“擦边球”。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的“西化”、“分化”、“和平演变”造成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转移,价值取向由一元主导向多元发展,价值目标由理想化向现实化发展的趋势。“他们正不遗余力地同我们争夺青年。为了使西方敌对势力的这种图谋彻底遭到破产,我们必须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年轻一代。”[2]当前亟待明确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并实现大众化。鉴于大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思想发展水平和所处的国际形势,目前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以往任何时期的教育。在教育规律上要摆脱对客观事物和具体形象的依托,趋向理论教育和观念构成。在教育路线上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在教育任务上要坚决抵御资本主义各种腐朽落后思想的侵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高度重视价值观教育,用科学的思想理论、知识体系和道德实践准则来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提高大学生辩证看待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问题,理性分析中西方的差异和发展情况的能力;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价值观;给学生思想观念注入“正能量”,增强对西方文化渗透和意识形态入侵等消极影响和负面作用的抵抗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提出“三个倡导”,方向明确,标准清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国家建设、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思想共识和实践原则,向上关涉观念层面的思想内容,起到引领思想和调控主流意识的作用,向下连接人们生活实际的基本内容,影响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与大学生思想实际紧密相连,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教育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党从它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为基础的党。”[3]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必须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江泽民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4]十六大以后,胡锦涛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精神支柱,也是我们战胜艰难险阻、抵御错误思想干扰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说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最根本的。”[5]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原则和规律教育要培养一批真信、真懂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社会主义方向,能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点、立场来分析和解答问题。能引导大学生自觉真学、真用马克思主义。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质才能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为基础的。党的十八大一致同意在党章中把科学发展观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同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体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教育学生,使学生深刻理解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才是解决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制胜法宝,才是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前途和历史命运的理论武器。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提高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中华民族共同的理想追求教育
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党中央首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即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高度概括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具体诠释,涵盖了全体公民的共同愿望。富强是要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兴盛、人们富裕;民主是要依法治国,加强党的领导,让人民充分享有民主权力;文明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文明;和谐是指人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发展状态。这一共同愿望在不同时期虽然各有侧重,但一直贯穿在党的建设和发展历程中。
中华民族在经历了长期的苦难后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了正确发展道路,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党的方针、纲领是符合中华民族的理想与追求的。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党的领导力和执行力也在经受着考验。尤其是在经济还不发达,科学技术相对落后,人民的生活还处于较低水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推出具有广泛影响力和生命力的新观念,才能实现不同的思维范式下国家情结的统一。只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共同理想信念教育,才能凝聚青年学生的共同理想追求,最集中表达大学生的国家情感,形成爱国的合力。共同的理想追求是中华民族的共同信念,是奋发图强的不竭动力源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内容。
(三)社会发展共识教育
现阶段,我国的思想、文化、利益日益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对能够引导主流价值观发展方向的“社会共识”的需求尤为突出。自由、公平、正义、法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为社会发展确立了“主心骨”,为多元时代的高校大学生凝聚了社会共识。解决因为多样化的生活内容和形式导致的社会思潮多元化问题,解决大学生因诸多社会思潮中正面与负面观念纷扰而产生的判断失误,甚至涉及到一些重大的是非问题,就必须加强社会共识教育。要使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尽可能发挥最大限度的正面影响,就必须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关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强化社会共识,帮助大学生突破对表面上的社会发展态势判断,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提升思想认识层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正能量的引导力,我们必须要正确的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多元化时代的相互作用关系,在多元化的时代中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地位。以形成全社会范围内共同的思想基础、道德准则和精神支柱为终极目标,是对多元化社会加以凝聚的主要手段,加强在这一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与整合作用,注意尊重与包容,使得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在不舍弃自身主要特色的同时又能够维护和尊重核心价值的主体地位并找准自己的定位。在当下多元化的生活中准确的界定社会核心价值,并把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内容,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价值判断的全面发展,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最大限度的增添生机与活力。
(四)个人道德准则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向来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早在古代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道德体系和标准。例如儒家的“忠、信、孝、悌、礼、义、廉、耻”的道德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党克服传统道德的局限性,提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诚实守信”等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道德标准。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个人道德素质受到了冲击,导致“义利观念变迁”、“公平认识冲突”,一时间使人迷失了道德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个人道德准则的重新确立,分别提出了公民个人对国家、对工作、对社会、对他人担负的责任和应该履行的义务,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成,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新时期道德的精华,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在校大学生个人道德素质修养教育的需求。
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爱国一直是团结和鼓舞广大人民的强大动力。新时期,爱国教育应促进爱国感情、爱国思想和爱国行为的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齐心协力,投身改革开放与经济建设;要加强大学生敬业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的工作态度,培养“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提高“爱一行,钻一行”的敬业能力。此外,新时期的敬业教育还应包括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诚信是立身之本,是“内诚于心”和“外信于人”的有机统一。诚信教育包括个人、家庭、组织和国家四个维度。为人恪守诚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家人之间以诚相待和睦相处,构成社会和谐的基本单位。个人与组织之间诚信相待,践行学业诚信、交通诚信、信贷诚信等等,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从政为官清廉、秉公执法,取信于民。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完善人的功能,实现“人之所以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目标必须遵循“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道德教育准则。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义,具有教育对象的重叠性、教育内容的包含性和教育目标的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核心价值观对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具有引导作用,明确回答了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升和发展。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引领作用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增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着力回答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6]马克思主义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结晶,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是科学性、阶级性和实践性的统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始终如一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历史和实践的经验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科学的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灌输要取得效果就要帮助学生站稳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对西方的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进行有效的批判,在批判中加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亲近感和自觉接受程度,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武器。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还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为指导,这不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理论动力,更是解决当前大学生思想素质发展不协调和道德滑坡等问题的现实需要。理论能够与时俱进,能够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才能具有活力和吸引力。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是解决中国改革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的理论依据。尤其是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把参与社会活动的主体——人放在了空前重要的位置,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接地气”,“暖人心”的最新发展。教育只有深入人心才能触动思想,才能取得实效。思想政治教育要想被广大学生认可和接受,取得效果,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最新发展成果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将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大学生心里,才能促使学生在众多理论和观念中学会选择、学会认知,学会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提倡人文关怀,从大学生的需要出发,为大学生的发展谋划,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吸引力,增强思想引领作用。
(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武装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也担负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人们认同、接受某种思想、观念是一个复杂的思想矛盾运动过程,包括了主体对外界刺激信息进行反应、选择、整合、内化等一系列环节,是主体能动性、受动性辩证统一的过程。”[7]抓住课堂教育这一主渠道,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适应大学生价值观认知、接受和形成的特点,还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课程所蕴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课程育人目标有机结合,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方面要求教师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教师只有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才能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构建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结构。教师只有通过独特的学术魅力,才能启迪学生的思想,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认知需求。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不断提高教学实践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新媒体技术,不断创新授课形式,改善授课方法,改革考核方式,要始终保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元主导地位,使价值观教育充满生机、充满活力。最后教师要在教育中融入真情,只有建立深厚的师生情谊与学生产生共鸣,才能鼓舞学生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动性。这种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饱含真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能更有效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促进服务型辅导员角色转化,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育人功能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积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思想发展,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是辅导员工作的重要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辅导员工作,首先要求辅导员要成为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行者,成为学生学习和效仿的榜样。这就促使辅导员要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深度理解和认可岗位职责,磨练提高职业技能,而这正是辅导员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过程。其次辅导员要履行好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任务。这要求辅导员要了解和掌握学生思想发展上的差异性,对于思想进步的学生要着力培养,树立典范,发挥强大的带动作用。对思想落后的学生更要倍加爱护,努力摸清学生的思想根源,予以正面引导,使之尽快向正确方向发展。辅导员要包容学生价值观的多样化发展,但要坚决抵制各种落后和错误思想的影响。第三,辅导员要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也是一种服务型的工作,这就必然要求辅导员要自觉转换角色,成为一名服务型的辅导员。
服务型辅导员是对辅导员诸多素质的协调和统筹,是对辅导员综合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要求辅导员以坚定的政治素质保障思想政治工作的正确方向;以先进的管理素质和能力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高尚的道德修养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践行岗位职责;以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促进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在日常工作中要坚持公平的原则,以平等交流的工作方式促进学生发展,保证学生创造力的源泉持续涌流。服务型辅导员要充满人文关怀,以“以人为本”为出发点,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落脚点;以广大学生的利益为本,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划和部署工作,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利益。服务型辅导员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营造健康的精神家园,要努力实现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自身的和谐发展。服务型辅导员的工作成果会被学生所感知、所接受,会让最广大的学生受惠,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服务育人的作用。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赋予了新的“正能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辅导员应当积极行动起来,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紧密配合,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合力。既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又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时代感,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
标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政治论文; 高校辅导员论文; 大学生论文; 个人核心价值观论文; 社会价值观论文; 社会主义道德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社会观念论文; 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