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工厂体制与“道德理念重构”——跨国公司生产守则与中国劳动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公司生产论文,守则论文,中国论文,化工厂论文,劳动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研究揭示了“道德理念重构”这一概念的内涵,作为对中国经济转型时期专制型工厂体制的一种回应,这一概念在本文中被用于分析全球化工厂体制在中国的出现。通过对跨国公司生产守则在中国企业中的实践过程的研究,可以证明生产守则的社会道德责任实际上导致资本对中国劳动权利领域的渗透。不可否认,施行生产守则的确给企业组织的众多方面带来了合理化的结果:例如企业加大投资升级设备,劳动合同将雇佣关系正规化,每个工作周至少有1天休息日以及专制型管理体系的终结等等。然而撇开这些屈指可数的改进不谈,企业推行生产守则的根本原因是为了证明自己对国际通行的劳动标准体系的遵守,使企业可以接到更多的生产订单,以此保证企业在全球化生产链条中的位置更加稳固。企业虽然投入很多资源建立起各种企业条例及其操作程序,但却并未真正体现出对劳动权利或工人参与的关心。所谓的员工投诉和申诉制度也不过是徒有其表,而工会则是没有工人支持的一具空壳。建立投诉和申诉制度以及成立工会进一步表明企业对本来应该属于市民社会范畴的劳动权利的压制。
当很多大型跨国公司争先恐后地在中国大力提倡其生产守则的时候,本研究的最主要目的是让人们听到工厂中管理者与工人们真实的声音。根据他们的认识和感受,本文论证了跨国公司生产守则在中国工厂中的实施将导致的主要后果之一是资本对劳动关系的塑造。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之下,中国劳动关系的建构将被跨国资本所牵制。在具体的工厂情境中,资本的牵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根据资本的需要,工厂迅速将劳动关系制度化;第二,工厂的劳动机制以及工会的功能扭曲。它们在企业中的确立不是出于工人利益,而是为了促进资本的生产及组织经营目标的实现;第三,资本通过自上而下的制度化过程将劳工自治以及劳动权利等问题故意限制在生产守则的范围之内,结果实际上是对劳工自治以及劳动权利的压制。
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跨国资本取代了以往国家在工厂中所扮演的权威者以及保护者角色,并通过将生产守则制度化而对中国工厂的劳动关系以及劳动权利进行了重构。然而从本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近十年的生产守则实践表明,跨国资本的道德表面背后的利益本质使其在中国工厂进行的“道德理念重构”过程充满了虚伪和荒谬,而中国的劳动权利保障依旧是一个遥不可及的话题。
摘自《开放时代》(广州),2005.2.108~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