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_经济论文

论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_经济论文

论我国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发展论文,论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72X(1999)03—0022—03

均衡是从自然科学中的平衡概念借用过来的。无论是平衡还是均衡,都是表示系统的结构或相对运动状态保持不变并在一定时间内是稳定的状态性质。但是,在经济学中,非均衡是专指非瓦尔拉均衡。而瓦尔拉均衡是指假设市场机制是完善的,导致价格体系是高度灵敏的。在这种情况下,经济系统将处于一种均衡状态,在这个均衡状态下,总供应等于总需求,从而失业、通货膨胀、生产过剩、商品滞销等现象将不会存在。相反,如果市场机制不完善,导致价格体系不灵敏,经济系统将处于非均衡状态,从而产生失业、通货膨胀、生产过剩、商品滞销等现象。换言之,只要实际的经济系统中存在着失业、通货膨胀等现象,就表明经济系统是非均衡的。在西方经济学中,均衡是其最核心的基础概念。早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著名的萨伊定理就认为供给自动创造需求即均衡是必然的。而亚当·斯密则认为只要通过“看不见的手”,不需要国家干预即“看得见的手”,资本主义经济完全可以达到均衡。但是,当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转到垄断时,在凯恩斯看来,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经济尽管仍然可以达到均衡,但却是不利于发展的低水平均衡。通过政府的宏观政策这只“看得见的手”,来扩大有效需求,并通过宏观调控达到经济总供求均衡,这样,资本主义经济也可以实现高水平均衡。

但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与其生产的社会化的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然性,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市场机制本身是完全可以实现均衡的,即总供求平衡。现实中存在的非均衡,是由于市场机制没有实现,即存在着各种干扰,故通过采取各种措施解除干扰,使市场机制完全发挥作用,就可以实现均衡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实践,已经证明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即非均衡发展的正确性,正如美国经济学者查尔斯·K ·威尔伯和肯尼·P ·詹姆森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者是惟一的这样一种理论家群体,它有一个充分发展了的理论,这种理论解释了商业波动和不断再生产的经济社会危机。……我们赞赏它作为惟一具有一致性的理论体系所提供的那种见解,即它并没有将周期循环和萧条境况看成偶然的事件。它们是可以从其理论框架中推导出来的。马克思在论证资本主义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同时指出,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未来社会,将通过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及与其相应的计划经济,确保国民经济均衡发展。包括总供求均衡、结构均衡、地区均衡。即通过计划经济,不存在失业、通货膨胀等非均衡现象。但是,我们必须清楚,马克思在这里指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的社会主义。

西方主流经济学之所以偏好均衡性,有其深刻的哲学背景,是牛顿科学哲学观在经济学中的直接反映。在牛顿科学体系中,无论是牛顿运动学还是牛顿力学,都是在静止假设下进行均衡分析,运动也只是机械运动,非均衡是从一个均衡态到另一个均衡态的移动,而不是有发展的运动。因此,在牛顿那里,整个世界的本质是均衡的,均衡是常态,非均衡只是实现均衡的过程。这种观点反映到经济学的典型是瓦尔拉均衡,瓦尔拉的均衡分析,从手段上是采用了牛顿方法,在结论上即认为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可以达到总供应等于总需求的均衡状态。

马克思与西方学者不同,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存在非均衡性是正常的必然的和内在的。而毛泽东、邓小平则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非均衡性,从经济哲学的角度进行了科学的论述,指出了我国发展的非均衡性存在的必要性。

从我国建国到60年代之间,我国事实上也是处于结构转换发展时期,只是从市场经济转向计划经济。毛泽东运用唯物辩证法,提出了非均衡发展哲学即积极平衡论。他在1956年指出:我们的计划经济,又平衡又不平衡。平衡是暂时的,有着条件的。暂时建立了平衡,随后就要发生变动。上半年平衡,下半年就不平衡了,今年平衡,到明年又不平衡了。净是平衡,不打破平衡,那是不行的。我们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不平衡,矛盾,斗争,发展,是绝对的;而平衡,静止,是相对的。在1957年,毛泽东又进一步指出:在客观上将长期存在的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就需要人们时常经过国家计划去调节。我国每年作一次计划,安排积累和消费的适当比例,求得生产和需要之间的平衡。所谓平衡,就是矛盾的暂时的相对统一。过了一年,就整个说来,这种平衡就被矛盾的斗争所打破了,这种统一就变化了,平衡成为不平衡,统一成为不统一,又需要作第二年的平衡和统一,这就是我们计划经济的优越性。事实上,每月每季都在局部地打破这种平衡和统一,需要作出局部的调整。在传统体制下,尽管从表面上看,我国没有失业、通货膨胀等非均衡现象,但是,却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隐性失业和隐性通货膨胀。前者是农村、企业中存在严重的人浮于事,后者是商品短缺下的凭证经济。

邓小平在领导我国进行经济改革发展过程中,强调指出必须打破平均主义,实行适度非均衡发展战略。特别是在1992年的南巡讲话中,在谈到1984年到1988年的快速发展时期及1989年开始的治理整顿时,他认为:1989年开始治理整顿。治理整顿,我是赞成的,而且确实需要。经济“过热”,确实带来一些问题。比如,票子发得多了一点,物价波动大了一点,重复建设比较严重,造成了一些浪费。但是,怎样全面地来看那5年的加速发展?那5年的加速发展,也可以称作一种飞跃。但与“大跃进”不同,没有伤害整个发展的机体、机制。……看来我们的发展,总是要在某一个阶段,抓住时机,加速搞几年,发现问题及时加以治理,而后继续前进。……对于我们这样的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经济要发展得快一点,不可能总是那么平平静静、稳稳当当。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但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在这里,邓小平的非均衡发展思想有四个重要特点:第一,对我国发展来讲,均衡是相对的,非均衡是正常的;第二,对我国发展来讲,非均衡既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第三,非均衡不等于不发展,我们需要的是非均衡发展,而不是均衡的停滞;第四,非均衡的程度要有一个限度,即不能危及整个发展的机体、机制。换言之,邓小平的非均衡发展思想要求适度非均衡。

本文认为,历史与现实的社会经济发展,并不存在一个理想的均衡态,社会经济发展是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不断的转变过程。而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更是一种正常的必要的机制,根本原因有三个:一是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在这个过程中,商品信息从来自政府计划指令转变为来自市场,但市场机制又相当不完善,从而导致各种商品信息存在很大的误差。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决策,不可能实现均衡。二是有效的政府宏观调控机制难以在短期内建立起来并发挥作用。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从粗放经济转向集约经济,政府宏观调控的方式、手段等均发生很大的变化,从原来的直接干预转变为间接调控。但是,面对这种转轨发展,政府本身也存在一个学习与适应过程。从而难以为实现均衡发展提供有效的宏观调控。三是在快速发展过程中,许多新兴产业部门的产品供不应求,使这些产业部门的产品在各个地区均有较高的投资利润率,导致资源从现有产业部门流向新兴产业部门的差异,从而产生非均衡性。对此,许多人认为,我国的投资是“盲目投资、重复投资”。本文认为,说重复投资是符合客观事实的,但是,说这些投资者是盲目的,则是不正确的。在短缺经济环境中,各种产业几乎均处于卖方市场,在这种情况下,投资利润率是比较高的,而高利润率必定吸引较多的投资者,即产生投资的重复性。结果是达到一定程度时,从供小于求的非均衡转到供大于求的非均衡,即个体理性导致集体的非理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重复投资将通过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进行结构性调整。

从我国非均衡发展的实践看,到目前为止,我国存在三种类型的非均衡性:

第一,需求拉动导致的非均衡即通货膨胀。由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基数较小,在长期短缺及改革开放的条件下,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必然较快,从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不包括1989、1990、1991三年调整),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一直在10%左右。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基数小;二是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较高投资利润率吸引高投资;三是努力完成翻两番的需要。而在经济长期比较落后的情况下,所需资金主要是通过增加银行信贷和赤字政策来解决,从而在取得较快增长速度和较高就业率的同时,导致通货膨胀的产生。

第二,结构转换导致的非均衡即失业与生产过剩。我国的改革开放,一开始就在不断增加市场经济的作用,从1992年开始,更加明确地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而极大地加快了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1978年到1994年的16年中,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在数量上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从1995年开始,我国国民经济进入了结构转换发展时期:包括产业结构转换、所有制结构转换、经济体制转换、增长方式转换等。在这个转换过程中,我国政府采取了以控制通货膨胀为第一目标的宏观政策(每年政府工作报告均宣布下年物价指数的控制值),在有效控制物价的同时,失业率又比较高,生产过剩比较严重。

第三,空间发展的非均衡即地区差距。在开放条件下,不同地区之间,其自然、资源、历史、区位、人口等条件均是不同的,从而导致其投资环境即投资的收益性、安全性、流动性有较大的地区差异。这种地区投资差异,决定了各种生产要素和各种商品,在不同地区内部的供求关系是不同的,即各种生产要素和各种商品,在不同地区的价格是不同的,是从低价格地区流向高价格地区。但是,由于客观上总是存在着信息不完备性,故在任何时间内,各种生产要素和各种商品,在各个地区内的供求不可能正好相等即不可能实现均衡,从而产生地区内部的非均衡。不同地区内部非均衡发展的累积结果,即导致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水平产生一定的差距。因此,从表面上看,地区经济差距与均衡或非均衡的含义不相符,但是,两者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是非均衡在空间上的具体表现。

综上所述,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发展的非均衡性是正常的和必然的,但必须努力实现适度非均衡。

标签:;  ;  ;  ;  ;  ;  

论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