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yohani语混响名词量词的特点及演变_词根论文

碧约哈尼语反响型名量词的特点及其演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量词论文,反响论文,哈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反响型量词①是指与被限定的名词或动词形式相同的量词。②碧约话是哈尼语的支系方言之一。本文以云南省墨江县的碧约话为例(以下简称“碧约话”),通过与哈尼其他支系语言的比较,描写和分析碧约话反响型名量词不同于其他语言或方言的特点,并探讨反响型名量词在碧约话中的产生、演变和发展的过程和方向。

一 碧约话反响型名量词的三个特点

通过对碧约话常用的2031个名词逐一考察,发现其中有173个名词可以产生反响型名量词。与其他语言或方言相比,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反响型名量词主要反响名词词根

反响型名量词主要是单音节量词,目前还未发现双音节的。这大约是受到了碧约话单音节为主的量词系统的制约。当限定的名词是单音节时,反响型量词反响整个名词。例如:

当限定的名词是双音节时,量词既有反响名词前一音节的,又有反响名词后一音节的。双音节名词中反响前一音节的,例如:

在调查所得的173个反响型名量词中,反响单音节名词的只有6个,仅占3.47%。反响双音节名词的大多数都是反响第二个音节。反响前一音节的量词只有9个,仅占反响双音节名词总数的5.20%。

碧约话形成以“后反响”为主的特征,是受到量词语义选择和双音节词构词方式两方面条件的制约。具体表现在双音节名词中被选作反响型量词的语素往往是该词的主要意义所在,且多出现在第二个音节。例如:

上面两个例子中,ph作为词根语素“叶”一个在前,一个在后。均被选作反响量词。

个别两个语素重要性不分上下的并列复合双音节词,既可以反响前一语素,也可以反响后一语素。例如:

“家”是由表示房屋的语素和表示家庭的语素并列构成,因此有两种反响方式。由于同时可以作为表示房屋的类别量词限定其他名词,所以前一种用法更为常见。

2.反响型名量词可与其他个体量词替换使用

一部分碧约话的反响型名量词可以与通用量词、类别量词或性状量词等其他个体量词替换使用。例如:

以上用法虽然可以相互替换,但三者之间在语用上存在细微的差异。反响型量词不反映被限定词的性状或类别;而性状、类别量词则有性状、类别的意义。

3.反响型名量词句法功能有局限性

反响型名量词的句法功能与其他个体量词相比较,有两个不同的特点。一是反响型量词不能脱离来源的名词独立使用。例如下面的例子中 “桥”的反响型量词,没有明确的概念义,表义不充足,需要与“桥”同时出现。

这座桥长,那座不长。

二是部分数量结构可以重叠使用,做状语表示动作依次(或重复)进行,还可以帮助表示动作进行的状态,例如:“挨个数”。反响型量词则没有这个用法。

二 反响型名量词形成、演变的原因及过程

前人对藏缅语量词的比较研究已经证明:最早产生的量词是部分非标准度量衡量词和集体量词。个体量词是量词发展的第二个层次。个体量词中,反响型名量词是最古老的一类。③至于反响型量词在产生后是如何发展的,过去并没有深入的研究。本文从碧约话的语言事实出发,尝试提供一些线索。

我们认为,碧约话反响型名量词产生初期,大部分双音节个体名词以反响的方式产生了量词,在韵律的支配下只反响双音节词的后一音节。比如在绿春大寨哈尼语中可以得到验证:绿春哈尼语几乎所有双音节个体名词都可以产生反响型量词,并一致反响第二个音节。反响型量词产生之初是通过语法化的手段、作为填充语法结构的单位而存在,仍具有原名词的词汇意义,因此只能专用于词义相等的该名词本身的称量。④碧约话中还保存一部分这样的反响型量词。例如:

作为量词仅用于限定“苞谷”和“门”,不能用来表示其他任何名词的量,也不带有与“苞谷”、“门”相关的概念意义。

随着人们对语言认识的发展,辨识词根语素能力增强,反响型量词由单纯选择第二音节转变为有目的地选择词根语素,词根在第一音节的词语由反响第二个音节向第一个音节转移。这样,碧约话中就出现了“前反响”和“后反响”两种格式。上述转移的过程可以从与其他支系方言的比较中得到证明:

从上例可以看出,是碧约话 “街”的词根语素,碧约话选择了反响前一音节。在绿春话 “街”里不是词根语素,但是第二个音节,依然被反响。

与统一反响第二音节的反响型量词相比,依据词根进行反响的量词在表义功能上有了一定的发展。在使用范围上,摆脱了与来源名词一对一的限定关系,开始扩大到其他带有相同词根的名词上。例如:

一对一的反响方式产生的量词存在数目过大而且缺乏表义特征的缺陷,因此,反响量词的发展必然走上分类和归并的道路。

在分类和归并的过程中,一部分带有明显性状和类别特征的反响型量词被不断地扩大使用范围,用到带同一性状或类别的非同根名词上,于是产生性状、类别量词。如性状量词“颗”来源于“果子”中的反响型量词,但也用在其他带的名词上,例如:

这个过程是量词由单纯地填充语法位置向高一级语法化和词汇化提升的过程。但不是所有反响词根的量词都可以完成这个过程。所以,碧约话中表示性状、类别的量词是有限的。至于哪些反响型量词能够进一步语法化和词汇化,哪些不能,这是一个尚未认识清楚的问题,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三 反响型名量词逐渐衰弱的发展趋势

反响型名量词在历史上虽然被广泛使用,但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它已经出现逐渐衰退的趋势。主要表现在:

1.新的反响型名量词不再产生

从不同时期借入名词的比较中,可以看出碧约话已经不再产生新的反响型名量词了。碧约话中有大量的汉语借词,早期借入的名词大多具有反响的能力。例如:

2.反响型名量词的使用出现年龄差异

不同年龄段的人虽然都能听懂反响型名量词,但实际使用中存在是否使用和反响音节选择的差异。

生活在城镇或村寨的中老年人多数都能较好地运用反响型名量词进行表达。成长在城镇中的青少年已经几乎不会使用反响型量词了;生活在村寨的青少年中汉语水平较低者倾向于使用通用量词替换不常用的反响型量词,受教育水平较高者则更多地借用汉语量词。在青少年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反响型量词仅限于称量最常见的事物,例如“花”、“果子”、l“手”等。

是否能正确地使用反响型名量词,中老年和青少年群体也有差别。以“一个村子”为例:青少年会出现使用名词“村”的后一音节构成反响型量词的错误,说成(村子)(一)(个)“一个村子”;中老年人则多反响前一音节,说成(村子)(一)(个)“一个村子”。原因在于:反响型名量词多数反响名词的后一音节,青少年根据这个规则,类推使用了第二音节作为“村子”的量词。而中老年人则遵循反响型量词的词根选择原则,选择反响名词的前一音节做量词,因为才是名词 “村”的词根。这个现象说明中老年人使用反响型量词时,出于语感,优先遵循词根原则;而青少年一般优先遵从音节规律,他们既没有词根原则的意识,也没有辨识词根的语感。

3.汉语量词借词的增多加快了反响型名量词消失的进程

近年来,汉语教育的普及和大众传媒的影响,加快了汉语借词进入量词系统的步伐。汉语的借入一方面使碧约话的量词体系更加丰富,另一方面也对反响型名量词的进一步分工和虚化产生了阻碍。一些以前只能接受反响型量词限定的名词普遍出现了反响型量词和汉语借词共用的情况,有的甚至只使用汉语词。例如:

“笔”是早期借入的汉语词,现在只有一部分老人会使用反响的形式称量,中青年人已经只会借用汉语量词“支”称量了。因为碧约话固有词中没有限定“薄而小”的性状量词,所以“叶子”一直只使用反响型量词称量,直到汉语词“片”被借入,现在这两种表达在交际中共存。

四 结语

综上所述,反响型名量词是个体量词中最古老的一类。在不需要凸显事物特征时,用反响型名量词来称量,是一种最符合语言经济原则的称量方式。⑤所以很多藏缅语包括碧约话都保留并仍在使用反响型名量词。较之藏缅语族其他语言,碧约话的反响型名量词发展层次不一,词汇化程度较高,是反响型量词较发达的语言。但是,随着人们思维、概括能力的发展,对表量精确化的要求提高,碧约话中的反响型量词终将逐渐消退,被更富表义性的其他个体量词所代替。

①反响型量词在学术界有多种不同的称法,如拷贝型量词、反身量词、回应量词、临时量词、专用量词等。由于语言的反响型量词只有名量词一种,部分学者将反响型量词直接归入个体量词。这里的反响型量词既包括反响型名量词也包括反响型动量词。

②参阅戴庆厦、蒋颖:《论藏缅语的反响型名量词》,《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③徐悉艰(1994)、李宇明(2000)、蒋颖(2005)等人的相关论文均从不同角度对这一结论作出了充分论证。

④徐悉艰:《彝缅语量词的产生和发展》,《语言研究》1994年第1期。

⑤戴庆厦、蒋颖、崔霞等:《西摩洛语研究》,民族出版社,2008年。

标签:;  

Biyohani语混响名词量词的特点及演变_词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