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牧
宁波九合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浙江宁波 31500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的园林建设发展也越来越快,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园林景观的千篇一律,各个园林的设计差异越来越小,所有的城市园林工程都盲目的追求创新,但是形式却出现雷同的现象,这就使得园林景观失去了本该有的地域文化特色,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园林景观设计师应该注重地域文化的合理运用,将城市的文化特色突出出来,增加园林的文化底蕴,使得园林景观工程充满城市独特的文化魅力。
关键词:园林景观;地域文化;具体运用;完善建议
引言
园林景观设计与地域文化间的关系较为密切,并且地域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素材中处于重要地位。因此,需要运用抽取地域文化元素,适当保留地域传统文化,地域文化与现代手法的融合,再现历史文化等多种方式,展现出园林景观设计的特点,促进园林景观领域更好地发展。
1园林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表达的原则
1.1整体性原则
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在表达地域文化方面,一定要注意地域文化表达的整体性原则,这主要是由于任何一个区域内的地域环境都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地域文化就是这个系统所衍生出来的产物。因此设计师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到地域环境中所有组成元素,同时还要结合当地的生态规律进行设计,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园林景观和当地的地域文化保持一致。
1.2独特性原则
虽然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要考虑到地域文化的整体性表达原则,但是也要有主次分别,要充分考虑到当地地域的特色,每一个园林景观都要有自身独特的设计主题,不能所有的景观表达的内容都是一样的,这样很容易造成人们的审美疲劳。而且通过不断加强园林景观设计的独特性,也能够增加当地居民的归属感,例如北京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同时历史也非常悠久,因此在进行北京的园林景观设计时,要充分的将北京的文化历史突出出来,从而体现出整座城市的文化内涵。
1.3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强调的问题,园林工程也不例外。园林景观设计,一定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实际设计时,不能仅重视园林的可观赏性,还要注意结合历史文化景观和当地自然生态景观,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和留存,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促进当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园林景观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2.1园林景观设计的建设
充分使用地域文化可以提升设计效果,地域文化属于设计中的主要素材来源。地域文化指的主要是当地展现出来的一些文化特色和生活习惯,其不但有自然地形上的内容,同时也关系到人文特点的展现,从而也就可以很好地推进其自身多个方面的特色展现,可以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获得非常好的运用。结合当前阶段园林景观设计工作上的执行情况分析,其涉及到的内容非常丰富,同时其还能够通过不同的形式予以展现,保证其自身的可用素材数量,结合园林景观工程项目中不同区域建设的需求予以分析,最后能够提升其整体设计效果。当然,这种地域文化当成素材在园林景观设计上的运用也并不随意,同样需要考量园林景观工程项目自身的需求及特点,同时还应结合不同地形环境完成处理,防止因为随意使用地域文化要素,而对园林景观工程项目自身的表现效果产生影响。
2.2从地域文化上的呈现
当前人们对文化的关注度及要求都在不断提升,这种地域文化展现也就需要在城市进行发展及建设的多个方面给予充分落实。园林景观是当前城市发展中非常主要的一个构成部分,更应该作为地域文化展现及传承的一个主要载体。园林景观与城市居民生活联系非常紧密,人们运用园林景观里的相关内容能够完成合理的分析与设计,从而快速融入地域文化中,最后也就可以展现出非常理想的作用与效果,使得人们在享受园林景观绿化效果时,也可以展现出非常理想的一种文化气息,使其达成理想的传承效果。
3园林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引入策略
3.1以地区素材为核心的引入策略
在设计园林景观时,为了使地域文化得到更好的体现,设计人员可以将地区素材作为核心,大量的收集地区素材,从而使地域文化被引入到园林景观的设计中。一般而言,地区素材主要包括文化素材、文化氛围、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而园林景观的设计则是加工、分析和应用这些素材。因此,设计人员在设计园林景观时,一定要根据当地的特殊情况,并参照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与文化信仰来进行设计。
设计人员可以在了解了当地的风俗文化之后,应当在园林景观的总体布局设计上将当地人民的风俗文化融入进来,然后对当地的历史文化底蕴进行详细的考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以内蒙古巴林左旗的某园林景观设计为例,由于巴林左旗是契丹文化的发祥地,所以设计人员可以将“契丹文化”这一主题作为地域文化的核心,在该地区营造出一个滨水相连的园林景观,这样就能够塑造出独特的“契丹文化”氛围。另外,设计人员可以使用当地充足的矿产资源来进行契丹人民雕像的设计,这会使园林景观拥有更加浓厚的区位色彩。
3.2以时代特征为核心的引入策略
当前,园林景观的设计通常会与时代特征紧密结合,这就需要设计人员必须尊重所在地区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并为其赋予拥有时代特征的地域文化。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我们以巴林左旗的园林景观设计为例,对以时代特征为核心的地域文化引入策略展开详细的分析。(1)构建文化长廊。由于该园林景观所在的地区含有一些中小学与机关单位的办公楼,所以该园林景观在设计上非常重视对当地的地域文化进行传播,其景点的设计上利用书卷、廊道、浮雕等多种雕饰物,构建出了一个有很强的地域文化特征的文化长廊,使当地悠久的历史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而在文化长廊的色泽上,设计人员使用的是炭黑色,这种颜色有着很强的沉重感,可以将当地人民所具有的坚韧不屈的民族文化体现出来。(2)修建文化广场。在该园林景观中,有着一个双层结构的文化广场,广场的上层与机关单位的办公区紧密相邻,展现出了庄严的气势,而广场的下层则与周围的建筑物非常协调。在该广场的中心,设计了名为“万马奔腾”的大型群雕,这个大型群雕很好地展现了当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3.3以地质结构为核心的引入策略
对于建造在行政规划区域内的园林景观,设计人员可以采取以地质结构为核心的引入策略,将地域文化引入到园林景观的设计当中。这类园林景观往往会建造在环境开阔的地质结构上,所设计人员应秉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按照园林景观所具有的承载力,将园林景观的功能区划分成三个种类,下面对这些功能区分别加以分析。(1)高档休闲区。这类规划区的整体承载力相对较小,但是其区内景观的质量很高,这就对该区域内的客流量提出了一定的要求。(2)健身区。这类规划区是对园林景观河畔与道路周围一些应用率不高的区域进行开发,使其成为人们健身的场所,从而使园林景观的功能得到强化。(3)普通游览区。这类规划区的地势较为平稳,有着较强的整体承载力,可以满足大多数居民在休闲娱乐方面的要求。某地区的园林景观在按照这个方式对功能区进行划分之后,其园林景观的地域文化特征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并且得到了当地人民的一致称赞。
4完善地域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的建议
4.1因地制宜
园林规划中要善于利用地形和周围景色,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充分利用山水等自然的美景,将其纳入园林景观设计中。所以,在园林景观规划前,要对特定地域的地形进行合理的规划。以我国皇家园林颐和园为例,在万寿山上建造佛香阁,游客可以登阁远眺,欣赏昆明湖和万寿山前的别致景色,目光移向西边,玉龙山宝塔在眼前矗立。抬头向北看去,智慧海等景观流光溢彩。这一切的神奇构图,将万寿山附近的所有景观尽收眼底,领略绝妙的园林美景。
4.2地形与环境相协调
环境不是单一存在的,它依据地形的变换而产生不一样的景致。地形与园林中的景观设计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要考虑好地形条件,将地形规划与周围环境相结合,达到自然、美观的效果。以赣州市赣县客家文化城为例,赣县客家文化城所处的位置,依山傍水,南面是贡江,对望杨仙岭,形使城、水、山相互协调,共同营造出神秘、秀丽的景致。赣县客家文化城,利用贡江、杨仙岭,不仅保留了传统的建筑风格,还与周围的地方人文特色相融合,将地形与环境完美应用于实际当中,建造出最具规模、最具特色的客家文化建筑群。
4.3随势生机
怎么样能在一块土地上创造出不同效果的园林景观,是当代景观设计师必须要明确的方向。首先,仔细了解周围的地形情况,做到了然于心,在进行园林景观方案设计时,对考察的地形进行合理的改造,改造之后,依据人们的需求进行合理布局,建山造湖或是与其他园林要素相配合,使园林的景观不再单调,赋予无限的生机和特色。以江西省建设中央根据地历史博物馆新馆为例:原本的馆舍处于居民区,不仅位置狭小,博物馆的文物还存在被破坏的隐患。原来的博物馆采用传统的管理方法,缺乏创新意识,使其没有了发展前途,势必会被取代。于是,为了改变这种状态,瑞金市政府,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历史纪念园内大力建设新馆,对地形进行合理的改造,建设现代自然山水田园风光,与古代标志性的建筑相互映衬,不仅保护了传统建筑,还带给博物馆新馆无限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针对园林景观当前的设计工作分析,伴随着当前人们需求的快速提升,相对的设计难度也有所提升,这就要求强化合理使用多种要素,在园林景观里充分参照地域文化,完成布置已经变成了一种经常会使用到的设计手段,其自身的价值非常理想。
参考文献
[1]李婷.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解析[J].现代园艺,2015(22)
[2]朱方超,赵国恒,杨群铭,杨娅,陈卓.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解析[J].现代农村科技,2014(12)
[3]胡志.浅谈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J].科技致富向导,2014(5)
论文作者:胡牧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7
标签:文化论文; 地域论文; 园林景观论文; 地形论文; 园林景观设计论文; 契丹论文; 设计人员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