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结构调整积极推进特区二次创业进程_城市经济论文

加强结构调整积极推进特区二次创业进程_城市经济论文

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积极推进特区二次创业进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结构调整论文,特区论文,力度论文,进程论文,二次创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抓好结构调整是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战略举措,积极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是调整和优化结构的重要内容和必然选择。党的十五大明确要求经济特区“在体制创新、产业升级、扩大开放等方面继续走在前面,发挥对全国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为贯彻这一重要精神,我们要加快实施特区二次创业战略,努力争创特区新优势,促进特区经济再上新台阶,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关键是如何利用当前全国经济发展的大好时机,紧紧围绕两个根本性转变,抓住结构调整这个重心,通过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积极推进特区二次创业进程。

一、厦门市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和重点

厦门市经济结构调整的总体目标应该确定为,按照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要求,着力推进区域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优化,促进分区结构合理、各具辐射功能的大城市格局和以电子、机械、化工、电力四大工业支柱产业以及优势企业、名牌产品为龙头的具有特色的工业经济的形成,争取到2000年全面实现工业化,到201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使厦门成为经济繁荣、科教发达、法制健全、社会文明、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城市。

按照“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结合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计划实施,经济结构调整的目标任务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即到本世纪末。按照建设“大城市”的框架,确定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动力源,建立临海型现代化工业基地,全面展开跨世纪的经济建设和布局。如,以港口为中心,加强和完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推动第三产业繁荣,扶植一批支柱行业和骨干企业,促进全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完善,实现本市经济发展的工业化。

第二阶段,即2001—2005年。完善适应国际性港口风景城市要求的基础设施并实现适度超前,高度重视开拓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出口导向型的产业群,促进特区外向型经济进一步国际化。同时,全面推进第三产业的高度繁荣,从而使全市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和高层次服务业的比重有较大幅度提高,区域性龙头地位和中心城市的功能明显强化。

第三阶段,即2006—2010年。国民经济基本实现与国际经济的接轨,产业结构实现全面优化,基础设施达到国内外较先进水平,人民生活进入中等富裕阶段,从而使厦门市成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交通航运中心、金融中心和商贸中心,成为在我国对外经济交往中占有一定地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城市。

(一)区域产业布局调整重点

根据结构调整的目标要求,厦门市各区域生产力布局应该是:厦门本岛按照重点发展商贸、金融、旅游、房地产、科技、教育、信息等较高档次的第三产业以及技术、知识密集型工业的产业布局,在2000年以前,要结合区内交通路网的配套建设和完善,绿化隔离带合理分布,以及新区的分片梯度推进,逐步调整分区功能布局,尤其是要突出商贸、金融、教育、高科技等行业,形成特色明显的具有相当规模、高水准的功能中心区。海沧台商投资区要以发展港口产业和临海型工业为重点,在继续加快港口及其配套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发展化工、机械、汽车、能源、建材等资本密集、技术先进、产业关联性较强的基础原材料工业、重型制造业。要实施重点突破,利用现有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或产品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并利用其交通便捷、联结广阔腹地的优势,积极培植纺织原料、面料及纺织品的批发市场,使之成为我国重要的纺织批发市场,而且要推动关联企业向优势企业或龙头产品聚集,形成在我国石化行业占有一定位置的基地或产业群。同时要注重为投资区相配套的商贸服务业、旅游文化娱乐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反作用于第二产业,促进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杏林台商投资区要充分利用原有的工业基础,不仅要主动吸纳岛内工业的易地改造,而且要吸纳海沧化工、建材等新兴工业的辐射,改造纺织等传统行业,推动区内的新经济增长点形成规模经济。同时要结合区内路网和绿化的建设,提高杏林城区的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集美台商投资区应该充分发挥其毗邻特区和教育、旅游等优势,发展与岛内教育、文化、旅游相呼应的第三产业。要利用其作为岛内与岛外形成便捷交通的枢纽地位,发展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和生产资料配送中心,同时还要吸引外资和主动吸纳岛内老企业外移,发展轻型加工业。同安区要抓住撤县建区的契机,在统一纳入厦门市域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抓紧进行城区规划和建设,一开始就以高标准、高要求进行旧城区改造和新区开发,并结合乡镇企业发展和村镇建设,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卫星小城市和小城镇。

(二)三次产业结构调整重点

按照厦门市近中期三次产业发展的方针,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是:

1、优化提高第一产业。一是农村经济工作要以奔小康、 建新村统揽全局,以小城镇建设为中心,带动村镇建设和乡镇整体素质的提高。要积极推广马塘村经验,逐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一体化是要突出厦门农业对台区位优势和特区农业特色,在服务特区市场和城市建设(花卉、绿化等)的基础上,在引进农业技术、资金,发展农业综合开发和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以及农业技术中试等方面,起到特区农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2、大力加强第二产业。一是以外向型、临海型、 科技先导型为特色,重点培植机械、电子、化工、电力等四大先进技术型工业支柱产业,到本世纪末,支柱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0%以上。二是注重食品、轻工、纺织、建材等传统工业的改造、改组,扶持优化拳头产品和名牌产品上水平、上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三是突出重点,抓好大中型骨干企业和重点特色功能区的建设。“九五”期间,重点培植四个年产值上百亿元的龙头企业,建成或基本建成20个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大型骨干企业。要加强和完善海沧、杏林、集美三个台商投资区,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象屿保税区和航空工业城的配套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3、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要充分发挥厦门区位优势和港口优势, 按照高起点、多功能、综合配套的原则,突出地发展以完善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为主的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业、金融保险业、商贸业、房地产业和信息服务业。

结合厦门建设“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城市”的战略目标和厦门的实际情况,要努力培植以港口航运为龙头的交通运输业,带动和服务于城市工商业的大规模发展,突出港城特色,确立区域性立体交通枢纽的地位。“九五”期间,要抓住海峡两岸直航首选口岸的时机,把交通运输业作为重中之重加快发展,逐步确立和完善以港口为中心,海运、空运、铁路和公路运输全面发展、结构优化、布局合理、装备先进、优势互补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和现代化、专业化的仓储服务体系,强化厦门特区的交通运输枢纽功能。到本世纪末,海港货物吞吐量达到3500万吨,其中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00万标箱;厦门高崎国际机场旅客吞吐能力达到1000万人次。

此外,厦门市第三产业的发展,一要加大培植商贸业的力度,通过行业规划、招商项目以及政策措施等推动商贸业的发展;二要加快旅游业的发展,发挥“一业带百业”的龙头作用,不仅要搞好旅游项目的前期工作,加大招商力度、开辟“都市”旅游(教育旅游、国际会议旅游等),而且要注重旅游购物市场的开拓,发挥旅游口岸优势,扩大旅游购物消费比例;三要积极发展金融保险业,推进厦门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建设;四要加快发展国际博览业,以“九.八”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四.八”台交会等大型会展为龙头,使厦门成为我国的国际招商中心、海峡两岸经贸合作基地。

二、实施经济结构调整必须注意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总量扩张与结构调整相结合,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1、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厦门第三产业近年来增长速度明显低于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始终徘徊在45%以下,远远低于广州、深圳等城市。第三产业的培植地方税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既是经济快速增长的动力源之一,也是优化经济结构、完善城市功能的重要任务。发展第三产业同产品开发一样,也有一个市场问题。我们所确定的发展方向,必须紧密围绕建设“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城市”的目标,与厦门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突出重点,增创优势,强化特色。既要改变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落后的局面,又要避免不切实际地追求产业的高度化和盲目攀比外国、外地而陷入“泡沫经济”。

2、有针对性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要切实解决涉外部门提高办事效率的软环境问题。必须正视厦门工业基础比上海等老工业基地薄弱,而外商投资需要寻找工业配套能力强的事实,借助在厦的国家级大公司以及内地大工业和“三线”工业的技术、资金,实施“中中外”策略。要利用对台区位优势,研究制定台商投资区发展规划及其配套政策,针对促进台商投资区发展的规定,加快台商投资区的发展。要进一步落实招商引资部门、区域目标责任制,不仅要深化细化招商项目,而且要提高招商洽谈水平。

3、重视国有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厦门国有企业在提供税源、 增强积累方面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为内地提供了对外开放环境中国有企业发展和壮大的经验。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探索适合特区外向型经济环境的国有经济实现形式,深入探讨怎样“抓大放小”,怎样“扶强扶优”;不是“杀鸡取蛋”,而是“养鸡下蛋”。通过存量优化整合,扩大优势企业的资本,壮大发展实力;利用有利的金融环境,贴息加大技改投入,贴息部分转为国有资本;集中部分预算外资金用于扶强扶优投入,转入国有资本金等等。

4、鼓励民营企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 在特区经济建设和加快特区农村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不可忽视民营企业和乡镇企业的“星星”效应,制定鼓励民营和乡镇企业发展的政策规定,在融资、投资领域、地方税收、人才引进等方面提供必要的优惠政策,从而形成“众星拱月”之势,利用多种经济成分繁荣特区经济。

5、适时调整人口政策。厦门经济总量的扩张, 需要调整相应的人口政策,广纳天下之才、引进人才竞争机制等。因此,对符合蓝印户口政策规定的,不受每年指标控制;对外来劳务人员中属于大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在厦工作一定年限、表现突出的,可适当收取城市增容费转为红印户口,对无档案的可帮助重新建档;要利用厦门拥有众多大中专院校的优势,经过考试录取外来劳务人员就学,完成学业并取得大中专、成人教育文凭的,可办理入户手续。

(二)注重基础设施填平补齐,促进投资环境总体水平再上新台阶

1、保障重点项目的建设,加快大城市格局的形成。 要着重抓好海沧大桥、海沧铁路、环岛路等一批关系到全市投资环境大局的关键性项目,以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需要,适应对外交往和对台直航的需要。

2、加快配套设施填平补齐和管理手段的完善提高, 使我市的基础设施体系更好地发挥整体效能,加快与国际惯例的衔接,适应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城市的要求。一要进一步加强“门户”建设,集中力量搞好10万吨航道一期工程、海上交通指挥中心、口岸自动化管理系统、码头技术改造、客运码头改造、火车站广场改造和站场建设,进一步改善特区对外交通;二要搞好“干线”建设,完善市政道路网络,使城市布局更加合理,带动生产力配置的优化;三要抓好“功能”建设,完善港口后方道路和中转储运设施、公路货运中心、海铁联运中心、航空港设施配套、船舶及飞机维修等设施,增强我市海空港的集散功能。

(三)坚持全市一盘棋,努力调整和完善生产力布局

1、加快老企业易地改造步伐,把产业结构的调整、 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同生产力布局的调整紧密地结合起来。要在旧城改造的同时加快推动老企业搬迁和易地改造,凡位于旧市区、与其它功能区相混杂的老、小企业,要一次性迁出岛外,通过空间置换,充分利用级差地租,盘活资产投入易地改造,推动新区加快开发。在改造中,要“一厂一策”地对企业进行相应的改组、改制、减员、分流、增效,并根据企业间的分工与合作关系,组织同类企业或关联企业的兼并、合并及其它方式的联合,积极发展规模化生产经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增强其市场竞争和自我发展能力。同时,要注意避免落后生产工艺、滞销产品在新发展区的复制,避免无助于企业产品更新、技术改造和体制转变的强制合并,避免被盘活土地再开发收益的截流、挪用或流失。

要严格控制岛内新批工业用地,控制和优化生产性增量资产结构。新建大型企业、大型批发市场均应有意识地选址岛外,并留足配套项目建设空间。2000年后,除航空、火炬等高层次工业区外,在岛内原则上不再增扩建工业区和工业项目。岛内各区(含鼓浪屿)均要推行工业的域外发展,市政府要在用地、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引导,以利优化岛内土地资源利用,并加快岛外区域的开发,收一举两得之功。同时,要从实际出发,把企业外迁的重点放在旧城区的改造,对于改革开放以来开发的岛内新工业区、新企业,除因环境、配套等问题特别不宜保留在岛内的,仍应维持原状,避免一刀切而造成资本外流。

2、大力发展特色功能区。 城市各功能分区是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要切实加强招商引资工作,进一步提高厦门特区对外开放的水平,使特色进一步突出,功能进一步完善,不断增强吸引力和辐射力。同时,必须做到分工合理、特色鲜明、发展有序、竞争规范,在全市统一的生产力布局规划之下,发挥各区域的特色和积极性,避免恶性竞争和重复布局。要特别突出以下重点功能区域的发展:

(1)政策性功能区:保税区要从完善功能出发,用好保税政策, 强化特区的外向型口岸功能,力促厦门的保税区成为国内若干大宗商品的进出口集散中心。继续办好象屿保税区,着眼于特区城市外向型功能的拓展,努力降低各项费用特别是土地使用费,加快码头、堆场等设施配套和招商引资,加大力度发展贸易、保税仓储、保税加工、保税展示等综合性保税业务。积极争取国家批准在海沧设立加工型保税区,发展保税生产基地。搞好搞活生产资料保税市场,强化、丰富其功能,使之发展成为区域性的保税生产资料配送中心。同时,积极发展保税工厂、保税仓库,灵活运用保税政策,增强特区对外经贸的服务功能和辐射能力。台商投资区要密切跟踪海峡两岸局势缓和的动态,加快招商引资,尽快形成带动全市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龙头。充分用好台商投资专项配套资金等优惠政策,并努力探索实施具有特色的优惠政策,对大型骨干企业要逐一研究落实优惠政策,实行“政策戴帽”。拓宽招商引资的渠道和范围,重点促进一批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临海工业龙头项目落户海沧,杏林、集美台商投资区也要按照各自的功能特色加快项目的引进,形成一批跨世纪的新经济增长点,把我市三个台商投资区办成两岸产业紧密合作的基地。

(2 )专业性功能区:“火炬”区要加强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中介环节工作,促进科技创业,形成高科技产业“孵化器”;要加大国内外资金、科技成果的引进力度,增强与国内高水平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合作,培植“中中外”模式高科技项目。航空工业城要以太古飞机维修二期扩建项目为龙头,积极吸引国际上有实力的航空制造商和配套生产企业、供应商进入,不断扩大业务范围,形成大型飞机维修、改装以及飞机零部件和配套设备生产、航空供应物资生产、机场设备生产综合性航空工业体系。

(3)流通服务功能区:国际会展中心要作为以国际招商、博览、 陈列展示为中心的综合性商务区。在建设前埔新会展中心的同时,围绕该中心引进一批大型生产、流通企业,建设一批配套的专业化展览、批发机构和设施,并发展配套的服务体系,不断创办定期和常年会展活动,形成国内一流、在东南亚地区有较大影响的大型会展、商务区。市场发展区要加快若干大型批发市场建设,利用信息技术发展现代化的流通体系,并依托市场设施积极发展各种相关服务体系,形成具有较强综合服务能力、较好综合经济效益、在全国具有较强影响的若干流通服务功能区。在市场建设的规划中,要充分考虑这些产业的发展,预留相应的空间。

(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发挥特区在“产业升级”中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1、优势互补,合理配置区域生产力。要从区域各地的区位、 资源、产业发展、科教水平的实际出发,加强区域产业分工的合理化与专业化协作,以厦门港和临海产业基地为龙头,沿主要疏港通道构筑若干工业走廊、卫星工业区,形成合理分工、紧密合作的区域产业体系,使厦门成为区域性的产业龙头。一是要积极推进厦门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同时,积极引导原有的部分传统产业,以厦门为经营总部就近转移某些生产环节,以降低成本,继续发展;二是鼓励机械、化工、电子支柱产业的龙头项目就近寻找和培植配套的原辅材料、零部件、后道加工等关联产业;三是以资产、专业化协作为纽带,跨行政区组建企业集团,变地区间分工为企业内部分工,以经济手段促进区域生产力布局的合理化;四是努力避免重复建设,特别是大型基础性产业,如炼油、乙烯、金属冶炼、采选矿等,在布点已明确的情况下,应以周边其它地区为基地,厦门则积极发展以其为原料的高层次深加工产业,谋求共同发展。

2、加快开拓腹地。一是加快区域交通体系的建设, 重点促进漳州——龙岩汽车专用公路、厦门——三明高速公路、赣龙漳厦铁路等疏港通道项目的实施,形成以厦门为中心的放射公路、铁路网络,为腹地经济的发展和扩大厦门的辐射范围创造条件。二是以厦门的内外商贸骨干企业为龙头,以市场信息为导向,挖掘资源优势,以资本为纽带,跨地市培植长期、稳定的生产基地,并吸引周边地区现有的优势产业以厦门口岸和大型批发市场为龙头和桥梁进入国内外市场,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

3、深化两岸产业分工。在积极扩大利用台资规模的基础上, 要采取积极措施深化和密切海峡两岸产业分工,促使台厦经贸合作再上新台阶。要依托大型台商投资项目,积极拓展上、下游和关联产业,把台商投资区办成吸引台资、发展对台贸易与技术合作的基地。要在现有的三大台商投资区中进一步设置专业化的对台经贸合作功能区,如在海沧设立对台纺织出口加工区、保税区,以及机械工业园区、塑胶工业园区、建材工业园等。除加强利用台资外,要努力加深两岸产业合作程度,建立台厦产业依存关系,包括积极寻求台湾的零部件、原辅材料、半成品供应商,联合开发和生产新产品,发展台湾产品的大陆总代理、总经销,并为我市名优产品和其它大陆产品在台湾发展用户,大力发展使厦门成为海峡两岸深层次产业合作和大规模直接经贸交流的枢纽。针对台湾设立的“经贸特区”,我市要积极开展“登台”合作。通过我市的海外公司在台设立分支机构,建立“滩头阵地”;要继续挖掘直航潜力,在加强中转、两岸三地、两岸多地业务的同时,争取货物通关、人员入境,使大陆商品通过我市直接进入台湾市场;要积极推动客运直航,相应带动发展度假旅游、医疗、修学、宗教、文化、购物、小额贸易等多角度、多层次交流。

标签:;  ;  ;  ;  ;  ;  ;  ;  ;  ;  ;  ;  ;  

加强结构调整积极推进特区二次创业进程_城市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