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摘要:随着各国之间交往的日益紧密,中西方价值观念之间的差异也就凸显出来。在《推手》这部电影中,中西方在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上的不同,表现出了它们在养老模式上的差异,即中国的家庭养老和西方的社会养老。本文从中西养老的不同模式;以及其差异产生的原因,分别从历史渊源、经济基础、政治体制与法律规定这三方面作了解释和说明;最后从跨文化的角度说明中西养老观念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关键词:《推手》;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冲突与融合
“始于冲突、中于磨合、终于和合”是每种文化在与别的文化相互交流时必然要经历的三个阶段。电影《推手》就是以一个家庭之间的冲突与融合的过程来反映,中西方在父子关系上的不同而造成的养老模式之间的不同。
一、中西养老模式的不同
对比中国和西方,在对待老年人和养老的问题上有很大的差别。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要模式而西方经过历史的演变社会养老是他们推行的主要模式。
(一)中国传统家庭养老模式
社会学家将人类传统的的家庭模式分为三种即,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和扩大家庭。在中国大部分都是由父母、孩子和孙子组成的核心家庭模式。在中国不管是道德还是法律都要求已成年的子女承担起赡养父母的责任。因此在电影《推手》中张晓生将退休后的父亲接到美国和自己同住这在我们中国人看来是非常正常并且合理的一件事情。在妻子向其抱怨他父亲的到来侵占了她的空间是时,他非常不耐烦的说“在中国,这间房子可以住四家人”。在他的心里,他的父亲只有他一个儿子,他需要承担起赡养父亲的责任。
(二)西方社会养老模式
经济发达,社会保障体系完整,因此西方发达国家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更够实现社会化。甚至在有些国家,一个人从幼年到坟墓都可以享受到国家给与他们的福利。而且和中国相比,西方国家更多的是夫妻双方和孩子组成的主干式的小家庭模式,小家庭制里面没有老人的地位。他们更多地属于接力式的家庭关系是,即上一代有抚养下一代的责任,而下一代却无赡养上一代的义务。另外,西方奉行个人主义价值观,孩子在成年之后,大多会选择独自生活而不是和父母住在一起,他们的父母也是如此。所以在这种价值观影响下的玛莎不理解张晓生为什么要和他的父亲住在一起。
二、中西养老模式不同的原因
养老作为一种社会问题,造成其模式不同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一)文化渊源
中国家庭式养老是孝文化的体现。何谓“孝”,《尔雅》中有“善事父母曰孝”这样的注释。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而“孝”又是“仁”的核心。从汉代开始,儒家思想就被立为了治理国家的根本思想,因此孝的观念也成了人们的共识。并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逐渐从家庭伦理走向了国家伦理,从个体道德走向社会规范,最终形成了以养亲为核心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孝道。
西方文学艺术的源头是《圣经》,道德规范的许多规定也是源于此,作为道德规范之一的孝文化也是如此。但是《圣经》中只强调人们要爱自己的父母,听父母的话,并没有提出子女要赡养父母。而且在基督教文明影响的影响下,人们强调彼此独立,个人奋斗,把独立和尊严看的很重,很难接受自己年老后,从独立性的存在转变成依附性的存在,失去尊严和自由。
(二)经济基础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离不开生产经验的积累。而老人多拥有者丰富的农业生产的技能,是家庭经济生活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是整个家庭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对象。因此在中国古代,就算孩子成年结婚之后也是会选择跟自己的父母住在一起。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而现在中国经济的经济水平和人口压力也决定了中国还无法摆脱家庭养老的现状实现社会养老。而西方国家,在早期是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业文明,人们多长期漂泊在外,因此家庭观念淡泊。后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政府为了调节他们在工业发展中出现的经济问题,大力发展福利事业,给了人们晚年生活的保障。现在像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经济实力和社会职能更加趋于完善,再加上人口相对较少,因此他们有能力实现社会养老的模式。
(三)政治体制和法律的规定
中国传统的养老模式一直是以家庭养老为主体,为了确保养老制度的落实国家除了在制度和法律上作了相应的规定。比如夏朝,不孝老人判重罪。除了法律上的处罚外,还建立了制度上的激励。历代政府为支持家庭养老,实行了“侍丁”与“权留养亲”两项制度。此外,中国古代还有一项非常特殊的延缓刑法的措施即“权留养亲”。这项制度成于北魏,后各代沿袭。在中国的家庭养老模式与其政治是一体的。这些都是家庭养老模式得以形成的制度基础。在古代,西方是以城邦作为政治实体,以它作为实现民主政治的基本条件。它是对公民个人权利的确认,是公民社会最高形式合同的平等地位。像欧美等发达国家没有关于子女赡养父母的规定。政府为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就必须要承担了。
三、从跨文化的角度看中西养老观念
根植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西养老观念存在着差异。这在当今文化不断交流与融合和情况下,必然会产生一些误解和冲突。
(一)中西养老观念的冲突
西方家庭中,父母对未成年子女有抚育的义务,而子女对父母却没有赡养的责任。此外,受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影响,西方国家的老年人强烈渴望独自一人生活。只要健康许可,独户而居是他们的愿望,而一些生活不便的高龄老人,则生活在各种福利机构和社会组织之中。因此在电影推手中玛莎不能理解他们为什么要与晓生的父亲住在一起,她也不能理解张晓生的父亲什么也不做,天天在家的行为。而这在张晓生和他的父亲看来却并没有什么问题。因为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儿子养父亲天经地义,是中国几千年来一直延续下来的传统。因此在这两种不同的养老观念下,他们家庭矛盾不断,打破了他们原本平静的生活状态。这就是不同的养老观念造成的文化冲突。
(二)中西养老观念的融合
中西文明在刚开始产生的时候,都有孩子赡养父母的传统。只不过后来随着文明的发展,由于方面因素的不同,中西的养老观念产生了分歧。中国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再加上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最终形成了家庭养老的模式。而西方除了《圣经》,其他的并无孩子要孝敬父母的记载。工业革命以后,政府主动担负起了老年人养老的责任,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社会养老已经成了西方国家的共识。但是进入21世纪以后,由于各国间越来越紧密的文化交流,由此而造成的属于文化间的碰撞也越来越剧烈,不可避免地它们之间一方势必会影响到另一方。因此我国的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影响西方的社会养老并推动其改变。文化的碰撞使得各国人人在交往时能多一份理解和包容。电影《推手》的圆满结局也正印证了这一点。
电影《推手》反映了中西在不同价值观念下养老模式的不同,即中国的家庭养老和西方的社会养老。电影中公公和儿媳、丈夫和妻子之间的矛盾就是他们不同家庭观念导致的。而造成中西养老观念的不同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有文化、政治、经济、法律等多方面的原因。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文化之间的碰撞会越来越激烈,但是正如电影结尾显示的那样,如果彼此之间能相互沟通交流并理解尊重,那么就能达到文化之间的一种相互交融。
参考文献
[1]陈功.我国养老方式研究[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张海川.中西方家庭养老比较与构建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探索[D].四川:西南财经大学,2005.
[3]曹立前,高秀山.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与养老思想探究[J].山东: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
[4]洪彩华,李桂梅.反哺与接力:中西方家庭养老模式之异同[J].河南:中州学刊,2007.
[5]杨敬伟,常健.从电影《推手》看中西文化对家庭观念的不同理解[J].飞天,2010
作者简介:刘莉霞(1993.04-),女,河南省郑州市,学历: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
论文作者:刘莉霞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6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