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认识我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革命党论文,我党论文,执政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核心观点
●在夺取政权之前,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的一切活动,都是以革命为中心,一切为了革命,一切服从于革命。在党成为执政党之后,其一切工作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自身的建设也必须围绕这个中心,并自觉实现由“革命”党向“建设”党的转变。
●在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和战斗力,是在团结和领导被压迫劳动人民反对共同的敌人,即一切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的政治斗争中得以体现的。在党执政以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斗争,党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把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协调、整合在一起,进一步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在党执政以前,向来是以经济地位决定政治态度来划分敌、我、友的,革地主老财的命,革资本家的命,革有钱人的命,是革命的主要内容。在党成为执政党以后,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否的标准,不是简单地看其财产的有无、多少,而是看其财产的来源、看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贡献。
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我们党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一个在受到外部封锁的状态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在全面改革开放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新论断要求我们在党的建设总体思路上应本着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确立由“夺取政权的革命党向执政和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转变的新思路。综观我党80年的历史,可以发现,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转变表现之一:从“以暴力革命为手段”破坏一个旧世界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一个新世界的转变
早在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把自己定位为一个革命政党,其先进性集中体现在革命性上。它的主要任务就是“以阶级斗争为纲”,通过暴力革命推翻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简而言之,在夺取政权之前,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的一切活动,都是以革命为中心,一切为了革命、一切服从革命。但是,这一任务完成以后,共产党就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政权而奋斗的党转变为领导人民掌握政权和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因此,作为领导国家建设的执政党,共产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这个中心。执政党的自身建设也要围绕着这个中心,服务于这个中心。由此,执政党的建设就不能完全照搬革命党建设的整套做法,而且必须要把探索共产党执政的规律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果不能自觉地实现由“革命”党向“建设”党的转变,继续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的思维定式,就体现不出共产党的先进性以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转变表现之二:从领导人民群众反对一个共同的敌人到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转变
马恩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在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所以,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共产党,代表整个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就是代表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也就是说,共产党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和战斗力,是在团结和领导一切被剥削被压迫的广大劳动人民反对共同的敌人,即一切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的政治斗争中得以展现的。但在共产党执政以后,特别是1956年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被消灭,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就成为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四个多样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在人民内部已经形成不同的利益主体。在这些利益主体中,既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干部,也包括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特别应该指出的是,私营企业主不是过去的地主、资本家,也不是党和国家的异己力量。他们是人民的一部分,是“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这一政策的实践者与受益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参与者和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积极力量。他们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因此,我们不能把他们当作剥夺与打击的对象。面对这些多层次的利益主体之间存在着不可相互替代的差异和矛盾,执政党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把这些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协调、整合在一起,进一步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不能沿用过去的历史概念,把党建成“领导无产阶级和革命群众对于阶级敌人进行战斗”的先锋队组织,而应把党的先进性与代表的广泛性统一起来,把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统一起来。
转变表现之三:从界限分明的“资产者和无产者”到“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的转变
在共产党执政以前,向来是以经济地位决定政治态度来划分敌、我、友的。革地主老财的命,革资本家的命,革有钱人的命,是革命的主要内容。但是在无产阶级革命成功后,就不能再沿用这种革命时期的判断标准。第一,无产阶级革命的目的,就是改变无产者的地位,使他们成为有产者,乃至社会的主人。经过“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得到土地的贫雇农不再是一无所有;经过“暴力革命”取得政权的工人阶级,也不再是“无产”,而是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第二,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目的是消灭贫穷,使越来越多的人过上更加富裕美好的生活。通过让一部分人拥有财产、先富起来,进而实现共同富裕,这才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三,在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拥有财产是包括党员在内的公民的权利,不能剥夺。随着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整个社会的富裕程度将进一步提高,投资主体将日趋多元化,社会上拥有房产、股票、资产的人也越来越多。这种符合社会主义目标的发展大趋势,有助于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当今,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不是简单地看财产的有无、多少,而应对其财产作具体分析,看他们的财产是不是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得来的;是不是把财产(除正当消费以外)用于投资或扩大再生产;看拥有财产的人是不是以自己的劳动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贡献。
转变表现之四:从反腐败以外部为主到以内部为主的转变
腐败现象是人类社会长期存在的一种毒瘤。中国共产党是以反腐败为旗帜,并坚持不懈地同各种腐败现象作斗争的政党。在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进行的反腐败斗争包括对外和对内两个方面:对外,为推翻中国近代社会最黑暗、最腐败、最反动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进行了长达28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对内,为了保持党组织的纯洁性,毫不留情地同党内的腐败现象和腐败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并将腐败分子洗刷出党。但从党走过的新民主主义的历程分析,整个反腐败斗争是以对外为主的。当然,这里并不是说作为一个革命的党在夺取政权之前反腐败就不重要,而是说,在执政以前如果党内腐败成风,党就根本无法生存。党执政以后就不同了。由于党员干部手中掌握着大大小小的权力,又由于党处在和平环境,如何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就成为执政党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历史课题。反腐败问题的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特别是在目前,由于我们党长期执政,由于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了新的环境,物质诱惑的因素增多了;由于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由于我国处在社会主义改革时期,许多方面的制度还不完善;由于有的地方和部门治党不严、思想政治建设抓得不紧不力,一些党员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没有解决,致使腐败现象没有得以有效遏制。这些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将危及到党的形象,人心的向背,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如果说,执政以前共产党的巨大压力主要来自外部,那么作为执政党的主要危险则来自于内部。为了有效地反对腐败,江泽民在“七一”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已经作出全面的部署,明确指出: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进一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