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江华县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 湖南永州 425500
【摘 要】目的:研究温针灸在急性期周围性面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取电脑随机双盲法对2017年3月-2019年1月本院接诊的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病患68例进行分组,当中,试验组34例于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温针灸疗法,而对照组34例则仅行常规西药治疗。分析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7.06%,比对照组的76.47%高,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于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利用温针灸对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病患进行佐治,能够有效提升其临床疗效,建议采纳。
【关键词】温针灸;常规西药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
现阶段,周围性面瘫,即面神经麻痹,在我国临床上具有比较高的发病率,通常是由面神经炎所致,可引发面部神经缺氧缺血与水肿的情况,进而导致面部肌肉瘫痪,本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口咽歪斜,可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及日常生活造成不利影响[1]。经常规西药治疗虽有助于控制急性期周围性面瘫者的病情,但总体疗效欠佳。为此,笔者将以68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病患(接诊于2017年3月-2019年1月)为对象,着重分析温针灸在急性期周围性面瘫中的应用价值,现作出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纳入2017年3月-2019年1月本院接诊的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病患68例,将之按照电脑随机双盲法进行分组(n=34),当中,试验组包含男性20例、女性14例,年龄在26-70岁之间,平均(44.97±5.26)岁;病程在10-72h之间,平均(24.63±4.27)h。对照组包含男性19例、女性15例,年龄在26-71岁之间,平均(44.69±5.13)岁;病程在11-72h之间,平均(24.78±4.16)h。患者入院后经临床检查明确诊断为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病历信息完整,治疗依从性良好。研究在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及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的情况下开展,比较两组的病程与男女性构成比例等基线资料,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2]
(1)神经系统疾病者。(2)双侧面瘫者。(3)妊娠早期者。(4)不耐受治疗所用药物者。(5)病历信息缺失者。(6)产褥期者。(7)中途退出治疗者。
1.3 方法
两组都接受常规西药治疗,详细如下:醋酸泼尼松片,10mg/次,经口服用,3次/d,待连续治疗5d后,调整为2次/d,10mg/次,继续治疗2d,并于第8d和第9d调整为1次/d,10mg/次,同时是于第10d清晨顿服5mg,即为1疗程,总共需要维持治疗4个疗程。试验组加用温针灸治疗方案,详细如下:选择患侧太阳穴、颧髎穴、阳白穴、地仓学、颊车穴与下关穴等穴位,并在常规消毒所选穴位周围的皮肤后缓慢进针,同时于健侧合谷穴进针,需选择使用规格为0.35*40mm的针灸针,并利用15mm的艾灸。轻柔刺激所选穴位,待进针之后,不采取补泻法对患者进行干预,待维持治疗7d后,对所选穴位进行强化刺激,并在进针后采取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立即停止。治疗时,于下关穴应用温针灸,2壮/次,1次/d,6次为1周期,总共需治疗4个周期。
1.4 疗效判定标准[3]
根据《临床常见病诊疗标准》中的相关内容对两组的疗效作出评价。(1)痊愈,面瘫症状彻底消失,面部阳性体征完全消失,且面部肌肉能随意活动。(2)显效,额纹与鼻唇沟彻底消失,口眼歪斜症状明显缓解,面部肌肉能随意活动。(3)有效,额纹与鼻唇沟有变浅的趋势,但无法全部闭目。(4)无效,额纹与鼻唇沟无变化,口眼歪斜症状未缓解或者是加重。对治疗总有效率的计算利用如下公式:[(痊愈+显效+有效)/流食*100%]。
1.5 统计学分析
数据分析用SPSS 20.0软件,t和χ2分别检验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n(%)],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7.06%,比对照组的76.47%高,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如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的对比分析表 [n,(%)]
3 讨论
临床上,周围性面瘫属于是一种常见病,通常由病毒感染亦或者是风寒等所致,可引发局部神经血管痉挛的情况,不仅能够给患者造成更大的痛苦,同时还能对其日常生活与工作造成不利影响[4]。为此,临床有必要加强对周围性面瘫病患进行早期对症治疗的力度,以有效缓解其口眼歪斜等症状,促进病情早日康复。目前,临床医师在对周围性面瘫病患进行治疗时,通常遵循的是神经损伤修复、降低神经变性、抗炎与消肿等原则,但有报道称,于急性期周围性面瘫临床治疗中运用常规西医治疗,虽有助于抑制疾病进展,但整体疗效不佳。
祖国医学中,周围性面瘫被纳入“口眼歪斜”等范畴之中,本病的临床特征主要是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一般发生于面部经筋与面部静脉处,且患者在发病后还会表现出皱眉物理、口眼歪斜与眼睛闭合存在难度等症状[5]。本病主要以脉络空虚与机体正气缺乏等为基础病因,在感染风邪后,可引发气血阻滞的情况,使得经筋失去濡养,进而导致了周围性面瘫。通过利用温针灸对本病患者进行辅助治疗,能够有效增强其局部血液循环功能,促进局部炎症与水肿症状消退,并能对面部神经进行有效的保护。此研究中,试验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P<0.05。提示温针灸佐治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疗效确切,患者口眼歪斜等症状缓解迅速,建议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邢金云,任秀梅.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4,(2):25-28.
[2]陈衍名.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7,36(1):48-49.
[3]辛凤.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评价[J].中国农村卫生,2018,(14):37,42.
[4]魏楠.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J].养生保健指南,2017,(40):20.
[5]侯克魁.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2):167-168.
论文作者:胡敏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3
标签:面瘫论文; 针灸论文; 急性期论文; 疗效论文; 歪斜论文; 面部论文; 病患论文; 《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