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佰文[1]2002年在《应用~(15)N研究施氮时期对寒地水稻体内氮的分配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文中提出本试验在北方特有的寒地气候条件下,利用本地区有代表性的两个水稻品种,研究施氮时期对水稻生物性状的影响,并利用~(15)N示踪技术测试了不同时期盆栽水稻吸氮量,分析了水稻吸氮量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揭示了施氮时期对寒地不同品种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确定了影响不同类型水稻产量的主导因子,为实现寒地水稻超高产提供理论依据。主要试验结论如下: 1.~(15)N示踪结果显示,两个品种水稻植株和籽粒吸收肥料氮,都随着生育期的推移而逐渐增加。籽粒的吸氮量与产量之间存在正相关,籽粒吸氮量越多,产量越高。后期施氮更有利于提高氮肥利用率,肥料~(15)N在籽粒中只占少量一部分,大部分来自于土壤N。营养生长期水稻植株地上部前期吸收肥料氮较多,后期以吸收土壤氮为主。不同之处是转折时期不同,V7主要在灌浆期,而V10在抽穗期。 2.施氮时期对穗重型水稻(V7)有效穗数的形成影响不大,而对穗数型水稻(V10)影响显着。有效穗数与产量有很好的相关性(r=0.977),施蘖肥和穗肥增加有效穗数,是提高穗数型水稻产量的主要措施。 3.施氮时期对两个品种水稻结实率、千粒重的影响完全不同。结实率是影响穗重型水稻(V7)产量的主导因子,施氮时期对其结实率影响差异显着,对千粒重影响差异不显着;而对穗数型水稻(V10)来讲,千粒重是影响其产量的主导因子,而结实率影响不大。 4.施氮时期对两个品种水稻干物质积累和分配影响不同,对穗重型水稻(V7)干物质积累影响差异不显着,对穗数型水稻(V10)干物质积累影响差异显着。总体看两个品种不同处理地上部干物重差异并不是极显着,但在茎杆和籽粒中的分配却有明显差异。谷草比大的处理,水稻产量也高。 5.施氮时期对两个水稻品种不同处理产量影响差异很大,方差分析都达到了极显着水平,穗重型水稻(V7)施基肥处理产量最高,分别比其它处理(3、2、4)增产9.64%、12.22%、14.96%。穗数型水稻V10基肥+蘖肥的处理产量最高,分别比其它处理(3、4、1)分别增产6.35%、13.03%、19.08%。 6.施氮时期对不同处理两个水稻品种蛋白质的含量影响差异都达到了极显着水平,均以基肥+穗肥处理蛋白质含量最高,其次是基肥+粒肥。说明不同时期施氮能够改变水稻的品质。
李建辉[2]2015年在《施氮对寒地水稻~(15)N吸收、利用及氮代谢的影响》文中指出氮营养元素在水稻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农业生产中,特别是水稻生产中往往施入大量甚至是过量的氮肥,以不断提高水稻产量,但当前农业生产中施入氮肥的利用效率不断降低。同时,施入过多量的氮肥增加了农业生产的成本,导致了一系列我们必须面对的环境污染等严重问题。本文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微区试验、盆栽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利用同位素1N示踪技术,定量地描述了水稻15N积累、吸收比例、15N在植株中的分配以及氮肥利用率,结果表明:1、不同水稻品种对施入氮素的响应能力存在差异,最终在水稻产量上反应出来,这主要是因为施入不同水平的氮肥直接影响了水稻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当田间氮素投入水平增加时,水稻植株中氮在不同器官之间的运转量也随之增大,但却降低了植株氮素运转效率。与空育131水稻品种相比,龙粳31具有更高的氮运转量和效率。2、营养器官中累积的氮素的运转是收获器官中氮素的重要来源,占籽粒氮素总积累量的70%左右;当施入氮素的水平增加时,不同水稻品种标记同位素15N在收获器官中的分配比例下降,在秸秆和叶片等器官中则增加,而根系则变化不明显,说明水稻田间氮肥施用水平的增加可以促进营养器官对施入氮素的吸收利用。3、在水稻的不同器官中,籽粒中15N所占的比例最大,高于茎秆和叶片,水稻根系中15N所占的比例最少;籽粒中15N所占的比例,从不同品种来看龙粳31高于空育131,而在茎秆和叶片中这种趋势正好相反,水稻植株氮素的运转及再分配受到品种遗传特性的影响,这也是水稻产量水平差异的重要原因。4、不同水稻品种对施入氮素的利用效率存在差异,本试验中表现为龙粳31高于空育131。与15N同位素示踪方法获得的作物氮素利用效率相比较,通过差值法求得的氮素利用效率结果较高。5、水稻生长发育后期生殖生长阶段(开花期-成熟期),穗形成期施入的肥料中’5N标记同位素转运量最高,其次为作基肥施入,而分蘖期作追肥施入的最低;作基肥施入的标记肥料中15N运转效率最高,另外两个时期施入时差异不明显。6、叶片是水稻在营养生长阶段吸收的施入标记肥料中’5N的最主要贮藏器官,第二为叶鞘,茎秆在此生长阶段贮藏的15N少于前两个部位;进入生殖生长阶段,营养器官贮藏的标记肥料中15N向收获器官转运,因而营养器官中的15N所占的比例降低,收获器官中的随之增加。7、在土壤中本底氮含量中等偏下的情况下,作基肥氮素的施入对水稻生长发育的整个进程有重要作用,提高基肥氮素的施入水平可以极大地促进水稻分蘖,构建健壮的水稻田间植株群体。而穗形成期追肥施入氮素有利于生殖生长后期收获器官的膨大和内容物的累积,提高此时期的氮素投入水平可以增加氮素收获指数(NHI);在水稻分蘖期施入的氮素整体上存在较多的损失,不利与水稻的吸收利用,因而可以考虑在生产中增加前期基肥的投入,减少分蘖期追肥的施入,或增大分蘖期以后的追肥投入,以提高施入氮素的利用效率。8、施氮量过大,水稻茎可溶性糖含量积累过多,不利于产量的形成。随施氮量的增加NR、GS、GOGAT活性增强,EP活性下降,不利于生育后期叶片和植株中蛋白质的降解及转运,因而影响产量的形成。
陈丽楠[3]2010年在《前氮后移对寒地水稻光合特性和氮效率的影响》文中提出黑龙江省是中国寒地优质粳稻的主产区,为了获得更高的水稻产量,氮肥的施用量不断增加。目前黑龙江省水稻施氮量平均为150kg·hm-2,这一用量比科学推荐量大约高50%左右,并且将大量的氮肥作基蘖肥施用,这不仅不能实现水稻高产,还使氮效率降低。针对寒地水稻氮肥用量过高,前期氮肥比例过大这一突出问题,我们课题组提出了寒地水稻前氮后移的施肥技术,应用这一技术,实现了产量提高15%左右,氮效率提高30%左右的目标。本研究是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揭示前氮后移实现寒地水稻高产和氮素高效利用的机理。试验包括二部分:2008年,设置两种施氮水平和两个施氮时期处理,研究前氮后移对寒地水稻光合特性及氮效率的影响;2009年,进行不同密度下前氮后移对寒地水稻产量和氮效率的研究,通过研究氮素吸收运转和干物质积累运转规律,阐明水稻高产和氮高效利用实现的关键过程。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前氮后移处理显着提高了寒地水稻抽穗后叶片净光合速率,抽穗后10 d叶片净光合速率与水稻产量呈显着正相关(P<0.05)。前氮后移处理的氮素光合效率与习惯施肥相比达到差异显着水平,抽穗后10d叶片氮素光合效率与水稻氮效率呈显着正相关P<0.05)。前氮后移处理还显着提高水稻抽穗后SPAD值、净同化率和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等指标。2.前氮后移可显着提高水稻群体质量,使水稻在抽穗期具有适宜的叶面积指数,抽穗后高光效叶面积持续的时间较长,使叶源保持较高的生产能力。在低氮肥用量下,前氮后移处理使叶面积衰减率降低了9.8%,高氮量处理的叶面积衰减率大于低氮量处理。不同密度下前氮后移使水稻抽穗-抽穗后20d叶面积衰减率降低了20.9%53.9%,达到了差异显着水平(P<0.05)。前氮后移处理还显着增加了抽穗期水稻比叶重、粒叶比和单茎茎鞘重。3.前氮后移处理显着增加了水稻后期干物质的积累。抽穗后干物质积累和水稻产量极显着正相关。前氮后移处理抽穗后茎叶物质转运率和转运贡献率显着低于习惯施肥处理,抽穗后物质净同化量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显着高于习惯施肥处理。抽穗后茎叶物质运转率与水稻倒伏指数呈显着正相关(P<0.05)。4.前氮后移处理显着增加了水稻后期氮素积累。幼穗分化期前水稻氮积累量与产量呈显着负相关,抽穗后氮积累和水稻产量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前氮后移处理抽穗后氮转运率和转运贡献率显着低于习惯施肥处理,抽穗后氮素同化量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显着高于习惯施肥处理。抽穗后茎叶同化贡献率与氮效率呈显着正相关,抽穗后茎叶转运贡献率与氮效率呈显着负相关(P<0.05)。5.前氮后移处理使寒地水稻产量提高了11.6%~23.5%,达到差异显着水平。前氮后移处理氮肥吸收利用率比习惯施肥处理提高了6.7~30.2个百分点;氮肥农学利用率提高了8.12~16.12kg·kg-1;氮肥偏生产力提高了8.12~38.46 kg·kg-1,达到差异显着水平(P<0.05)。
宋文博[4]2012年在《寒地稻田氮素吸收利用特征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采用田间微区的试验方法,通过设置不同养分管理模式(优化施肥INM和农民习惯施肥FFP)和不同施氮时期的15N示踪(基肥、蘖肥和穗肥)试验,研究寒地稻田氮肥的吸收、利用及分配特征,主要结果为:整体而言,水稻吸收的氮以土壤氮为主,占水稻一生吸收氮的60%-70%;氮肥管理能够改变土壤供氮和肥料供氮的比例,大量施用氮肥可使水稻吸收的氮以肥料氮为主;如果氮肥管理措施适宜,水稻一生吸收土壤氮和肥料氮的比例变化不大。在水稻所吸收的肥料当中,各个时期基肥氮的比例远远高于分蘖肥,而抽穗期以后水稻吸收了更多的穗肥氮。优化施肥技术能够促进水稻对土壤氮和肥料氮的吸收,提高肥料利用率。水稻一生干物质积累最快的时期是拔节期后3天,在此时期水稻氮素积累速率也最快。因此,在基肥、蘖肥和穗肥当中,穗肥的利用率最高,达到了48%左右,表观损失最小。而蘖肥的利用率最低,只有14.09%。由于习惯施肥所有氮肥均作基蘖肥施用,虽然抽穗前吸收的氮较高,但是氮肥利用率低,只有22%左右。而优化施肥穗肥比例占35%,穗肥的施用提高了生育后期水稻根系活力,增加了其对土壤氮和肥料氮的吸收,氮肥利用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并显着提高了水稻产量。施入稻田土壤的氮素主要残留于0cm-20cm土层,在20cm-40cm土层中残留则较少,40cm以下土层几乎无残留。INM和FFP在0cm-40cm土层中氮肥残留分别为11.77kg-hm-2和14.14kg.hm-2,残留率分别为10.70%和9.42%,相差不大;作物回收率方面INM高于FFP,INM的表观损失比FFP低12.09%,仅为为56.05%。不同时期施入的氮肥在土壤中残留量不同,表现为基肥>蘖肥>穗肥。总之,维持适宜的基蘖肥和穗肥的比例,能够促进土壤供氮和水稻吸氮的协调,增加水稻根系活力,促进生育后期水稻对土壤氮和肥料氮的吸收,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减少氮素损失。
钱永德[5]2012年在《氮镁肥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氮、镁都是水稻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须的营养元素,是植株的重要组成成分,同时以多种方式参与体内各种生理生化过程,对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起着重要的作用。镁是叶绿体的组成部分,对稻米品质和产量也有重要影响。本文以水稻(龙粳20号)为研究对象,在大田正常生产条件下,采用常规施肥方法,通过裂区试验设计方法设计不同氮、镁肥量构建不同群体,围绕产量和品质指标,系统研究了氮、镁元素对水稻个体养分吸收、积累、生理特性及群体质量指标、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以下氮为尿素、镁为硫酸镁,均为商品用量)。本研究取得以下进展:1.施用氮镁肥料对植株养分含量的影响氮、镁肥料用量明显影响植株体内氮镁营养的含量、积累及物质生产。通过对植株各部位氮、镁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施用氮肥明显提高地上营养体全氮含量和蜡熟末期地上营养体全镁含量,相关系数分别为0.9241和0.8276,而与籽粒中氮、镁含量无明显相关;施用镁肥对各部位氮镁养分含量无明显影响;叶片中氮镁含量提高均促进地上干物质增加,施氮的营养作用明显大于镁,镁含量与根冠比呈反比,镁缺乏时根冠比明显增大;氮镁配合施用大多表现为低镁水平提高氮镁含量与积累,高氮、高镁肥用量植株中氮、镁养分含量和积累量减少。公顷施氮肥450.0kg+镁肥112.5kg处理比公顷施氮肥450.0kg处理叶片镁含量提高3.8%、镁积累量提高20.3%,公顷施氮450.0kg+镁450.0kg处理叶片镁含量比公顷施氮450.0kg处理下降14.4%、镁积累量下降16.5%,表明氮镁同时过量会明显抑制镁向叶片中运转或吸收,降低养分积累量;在植株体养分含量上表现为低镁水平时氮镁含量共同促进,高氮、高镁则有一定抑制。肥料单独施用时,地上营养体内氮、镁营养含量表现为明显相互促进效应,养分配合施用时,全氮含量较低时镁含量随氮含量提高也随之增多,当地上营养体全氮含量超过35.8g·kg~(-1)后镁含量随氮含量提高略有降低。2.施用氮镁肥料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氮镁适当配比能有效提高净光合速率,每公顷施氮量225.0kg和337.5kg分别配合施用112.5kg、225.0kg、337.5kg镁肥处理能明显提高孕穗期叶片净光合速率,增幅为4.3%~29.7%。3.施用氮镁肥料对群体茎数动态的影响氮镁配合施用可以有效提高收获穗数,公顷分别施氮225kg、337.5kg和450kg时,均配合施镁225kg,收获穗数比不施镁肥分别增加15.0%、10.0%和14.8%;施镁量与籽粒中的养分比值N/Mg和N/(MgK)均呈单峰曲线,适当施镁能有效提高籽粒N/Mg和N/(MgK);孕穗期叶片中的镁含量与有效蘖率及分蘖穗比率均呈显着正相关,适当范围内提高地上营养体内N/Mg能有效提高产量。4.施用氮镁肥料对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两年试验结果表明,养分单独施用时,低镁量表现增产;产量随施氮增加明显增多,氮肥过高增产幅度减小,甚至有减产趋势。氮镁配合施用后,氮对产量效应大于镁肥,对产量起主导作用,镁及其与氮肥的互作效应对产量无明显影响。提高地上营养体氮镁含量均明显提高产量,氮含量过高时产量反而有降低趋势。施氮量与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及稻谷产量均呈显着正相关,与结实率和千粒重呈极显着负相关;镁肥施用量与水稻产量构成各因素及产量的相关性均未达到显着水平;提高孕穗期叶片氮、镁含量均能有效提高每穗粒数。公顷施氮337.5kg处理配合施用镁肥112.5~337.5kg均有不同程度增产效果。5.施用氮镁肥料对稻米品质的影响施氮量与籽粒中N/(MgK)和N/Mg相关不明显,施镁量与N/(MgK)和N/Mg相关显着,适量施镁可有效提高N/(MgK)和N/Mg进而提高整精米率,但N/(MgK)比值过高时整精米率趋于下降。两年试验结果表明,垩白率与整精米率呈显着负相关。氮镁配合施用以后,氮对垩白率的影响显着;镁对垩白率和整精米率的影响达到显着水平,高氮肥水平时配合公顷施镁225.0kg~337.5kg明显降低稻谷垩白率、提高整精米率。肥料单独施用时,食味随施镁量增多呈先升高然后降低的趋势,低镁或高镁均降低食味;单独施氮时表现低氮肥提高食味,高氮肥食味明显降低。高氮配合低镁处理有提高食味的效果,公顷施氮337.5kg+镁112.5kg和公顷施氮450.0kg+镁112.5kg处理均比不施镁肥处理的食味值高:2009年分别提高8.2%和2.3%,2010年分别提高3.8%和1.4%。6.施用氮镁肥料对群体整精米产量的影响整精米产量是稻谷产量与品质的综合评价指标之一,本研究结果表明,产量构成因素中的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分别与整精米产量呈显着正相关,结实率和粒重分别与整精米产量呈负相关。养分单独施用时,表现低镁水平明显提高整精米产量,施氮对提高整精米产量作用明显。氮镁配合施用后,氮、镁及二者互作对整精米产量影响显着,氮水平越高整精米产量越多,氮肥过量整精米产量有减少趋势,高氮高镁处理不利于整精米率提高。公顷施氮337.5kg+镁112.5kg和公顷施氮337.5kg+225.0kg处理整精米产量2009年和2010年分别比不施镁肥处理提高1.9%、5.0%和9.8%、16.4%。综上,氮镁互作对水稻植株分蘖期、齐穗期干物重、孕穗期根干重、基部第二节间充实度、碳氮代谢、群体茎数动态及源库关系均有显着影响。氮、镁营养相互作用关系复杂,既有促进效应,也有抑制效应,不同环境表现有差异,相互促进效应在低氮条件下表现明显,高氮高镁时地上营养体全氮含量超过35.8g·kg~(-1)后镁含量反而降低。表明氮、镁营养比例与平衡在不同肥料施用量的条件下会出现变化。目前在我国农业生产中氮肥施用远比镁肥施用普遍,然而氮肥的施用增加了水稻对镁营养的需求,大量施用氮肥会诱导水稻缺镁。因此,建议在大田生产中合理施用氮肥的同时要重视镁营养的及时补给以维持水稻对养分的均衡吸收,实现水稻高产优质目标。
李景蕻[6]2009年在《高海拔生态区氮肥运筹和增温措施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水稻产量不断提高,但从地区间来看,水稻生产的发展极其不平衡。云南省宁蒗高海拔寒冷地区的水稻生产就是一个典型代表,该地为国内水稻最高海拔种植地(海拔2670米),其稻作生产与中、低海拔地区相比,差距较大,故提高低产地区的产量水平和生产技术有着非同一般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即以此为宗旨,从2007年至2008年展开了本试验研究,本研究得出的不同氮肥运筹和增温措施处理对高海拔寒冷地区水稻生长发育及其产量形成的影响机理,可为该地区以及其它高海拔地区水稻高产栽培及防御低温冷害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参考。本研究以当地传统粳稻品种“大白谷”和新品种“丽粳10号”为试验材料,以高海拔寒冷地区水稻生长发育特性及其生理生态特点为研究背景,以此探讨高寒稻区水稻高产优质的栽培措施及其增产的主攻目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在高海拔低温条件下,如何通过合理的氮肥运筹和适当的增温措施(农艺措施和水利措施)来达到提高产量和品质的目的。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随着施氮量增加,丽粳10号和大白谷群体质量均表现出明显提高,但过高的施氮量对群体质量和产量产生不良影响。施氮总量相同时,适当增加基蘖肥比例,可提高群体茎蘖数、有效穗、LAI;适当增加穗粒肥比例,可提高成穗率、穗粒数,有利于减少后期LAI的衰减。随施氮量增加,各处理穗部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同时,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氮素稻谷生产效率、氮肥生理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均下降,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吸收利用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以中等施氮处理为最大值。不同品种和施氮量下,百公斤稻谷吸氮量有一个适宜值,2007年和2008年丽粳10号分别为2.31kg和2.52kg,大白谷分别为2.79kg和2.83kg。高海拔地区,后期气温偏低,过高施氮会延迟籽粒的灌浆,易造成水稻贪青晚熟、结实不良。本研究发现,各处理的茎鞘干物质及氮素转运不畅,齐穗后茎鞘中仍滞留有大量的干物质和氮素,高海拔地区较低的温度减弱了水稻呼吸消耗,阻碍了同化物的运输,致使穗干重占总干重的比例较小分析高海拔稻作区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对氮肥运筹的响应,发现产量的提高主要是由于总颖花量的增加,而这又在于有效穗数的大幅度增加,其次是穗粒数的增加。两品种均以施氮量为60kg.hm-2和基蘖肥与穗粒肥为7:3的组合表现最佳,不仅提高了氮素利用率,而且产量在所有处理中最高。(2)垄作栽培、温水灌溉从移栽期到成熟期的土壤日平均温差比常规栽培的提高0.52-2.94℃。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以前,两品种单株根数表现出温水灌溉>常规栽培>垄作栽培,各处理单株根干重、单株总根长总体表现出:温水灌溉>垄作栽培>常规栽培。拔节后,各根系性状总体表现出:垄作栽培>温水灌溉>常规栽培。增温措施促使根系向土壤下层扩展,向下扩展的根系生长有利于生育后期水稻根系吸收深层土壤水分及养分。在本试验条件下,上层根(0~10cm)与产量的关系比下层根(10cm以下)更为密切。齐穗期、成熟期根系的主要性状与地上部性状及产量构成因素大都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产量构成因子中,与根系主要性状关系最密切的是有效穗。(3)增温处理,促进了分蘖发生,使群体形成适宜的茎蘖组成,提高了成穗率优化群体质量。增温处理有利于提高干物质积累,特别是齐穗后,干物质积累量、群体生长率、净同化率、光合势、势粒比均高于常规栽培。增温处理降低了齐穗后叶面积衰减速率,延长了叶片的功能期,是增强抽穗后群体光合生产力的根本原因。齐穗后叶片干物质发生衰减,而茎鞘干物质有较大的增长,茎鞘输出的干物质比积累的还少,最终输出率和转变率为负值。与常规栽培相比,垄作栽培增加了有效穗和结实率,降低了穗粒数;温水灌溉有效穗、结实率和穗粒数都有所提高。千粒重各处理之间差异很小。通径分析表明,与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从大到小依次是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与产量相关系数最大者均是有效穗数,表明有效穗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两种增温措施相比,垄作栽培比温水灌溉对分蘖发生、成穗、氮素积累、干物质积累的影响更大,形成的产量也更高。(4)经增温措施和氮肥处理对两品种的整精米率、垩白、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影响较大。适量的氮肥有利于提高整精米率,有降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的趋势。随氮肥用量增加,胶稠度逐渐变短,直链淀粉含量减少,蛋白质含量增加。增温处理下,整精米率呈垄作栽培>温水灌溉>常规栽培的规律,垩白率和垩白度表现出垄作栽培<温水灌溉、常规栽培的趋势,垄作栽培明显提高胶稠度、直链淀粉及蛋白质含量。氮肥和增温处理交互作用的结果两品种均以垄作中肥(RM)组合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较优,以垄作高肥(RH)处理的蛋白质含量最高,温水高肥(WH)处理的其次。(5)在高海拔寒冷地区,应用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对目标产量及产量构成、播种量、基本苗、播种期、移栽期、氮肥用量及灌溉模式进行定量设计和实施。结果表明,精确定量栽培明显促进分蘖发生,大幅度提高有效穗、总颖花量、LAI,干物质积累速度明显加快,并保持后期较强的光合生产能力。从抽穗期不同株型特征与产量及产量构成的相关分析来看,不同产量群体之间株型方面以及有效穗、颖花量等产量构成因子方面都存在着差异,高产群体的显着特征是植株上部叁叶叶长较长,叶角较小;茎秆各节间配置合理,基部节间短,穗下节间较长;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和产量呈显着正相关。扩库(增加总颖花量)和强源(增加抽穗后LAI)均可提高高寒稻区产量,精确定量栽培的氮肥运筹、水分管理与高产水稻器官建成同步,提高LAI的同时,促进总颖花量的增长,可显着地提高该地区水稻的产量。两品种相比,同一施氮水平下,丽粳10号比大白谷具有更高的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氮肥利用率、群体生长率、净同化率、相对生长率。整个生长期丽粳10号的平均单株根干重、总根长、根系总表面积均比大白谷的高,衰减得也较慢。这极大地促进了丽粳10号特别是在齐穗期后的光合效率和生理活性,这也是丽粳10号比大白谷高产的主要原因之一。从品质来看,丽粳10号比大白谷的粒形较长,胶稠度较大,蛋白质含量较高,这与品种遗传特性有关。
杨继芬[7]2016年在《不同源库建成期精确施氮对水稻产量生理与氮素利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氮肥用量高,而氮素利用效率低,一直是我国水稻生产中氮素利用的主要问题。本研究以辽宁省中熟品种沈农265(全生育期15片叶)为试材,以该品种主栽区最适宜的施氮量——225kghm-2为背景,在轻简施肥(基肥、蘖肥、穗粒肥)基础上,设置基蘖肥与穗粒肥6:4和8:2两个施肥比例,蘖肥在源建成期6-10叶逐叶施用,穗粒肥在库建成期11-15叶逐叶施用,由此形成不同的源库期精确施氮组合暨不同施氮模式。通过2014-2015两年对不同施氮模式下沈农265叶龄进程、茎蘖动态、物质生产、光合特性、产量构成等生长发育及生理特性及氮素的吸收与分配等氮素利用特性进行研究,明确了沈农265不同叶龄组合模式的形态生理和氮素利用特点,并初步探索了蘖肥时期中促蘖、保蘖的最佳施肥叶龄,穗肥时期中促花、保花的最佳施肥叶龄。进一步确定了最利于提高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蘖肥与穗肥的叶龄组合,可望为构建水稻高效轻简施氮模式提供理论支撑。研究结果表明:1.从沈农265分蘖肥与穗粒肥最佳叶龄时期来看,高产的蘖肥与穗粒肥叶龄组合包括2014年6:4比例下的(8,12)、(9,11)、(9,12)、(10,11)、(10,12)组合,8:2比例下的(8,12)、(9,11)、(9,12)、(10,12)、(10,13)组合;2015年6:4比例下的(7,13)、(8,12)、(8,13)、(9,12)、(10,12)和8:2比例下的(8,11)、(8,12)、(9,12)、(10,12)、(10,14)组合;通过两年的数据综合分析,高产的蘖肥叶龄多数为8叶、9叶、10叶,而分析证明9叶、10叶为保蘖肥(6叶、7叶为促蘖肥,8叶兼具促保作用),因此,保蘖肥比促蘖肥对沈农265产量的增加作用更大;高产的穗粒肥叶龄多数为11叶、12叶、13叶,而分析证明11叶、12叶为促花肥(14叶、15叶为保花肥,13叶兼具促保作用),因此,促花肥比保花肥对沈农265产量的增加作用更大。2.从沈农265基蘖肥与穗粒肥运筹比例来看,6:4处理的齐穗期光合特性、拔节期和齐穗期叶绿素含量、茎蘖成穗率、穗长、二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总粒数、一、二次枝梗结实率、一次枝梗千粒重、总颖花量都比8:2处理的高,但8:2处理的分蘖盛期光合特性、分蘖盛期叶绿素含量、一次枝梗数、一次枝梗总粒数却高于6:4运筹模式,而株高、单位面积有效穗数、一、二次枝梗千粒重和理论产量却无明显差异。因此,后期氮肥比例高有利于沈农265齐穗期光合特性、茎蘖成穗率、二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总粒数和总颖花量的提高。而前期氮肥比例高则有利于沈农265分蘖盛期的光合特性、一次枝梗数、一次枝梗总粒数的提高。3.从沈农265氮素吸收利用来看,基蘖肥与穗粒肥运筹比为6:4时,沈农265收获时的茎鞘、叶片和穗部氮积累量、氮积累总量、氮吸收利用率、生理利用率、农学利用率整体比8:2运筹时偏高,但土壤氮积累量却偏低,而氮收获指数、偏生产利用率在数值上无显着差异;在同一基蘖肥与穗粒肥前后比例下,蘖肥肥于8叶、9叶、10叶施入时有利于沈农265的氮积累总量、氮吸收利用率、生理利用率、农学利用率、氮收获指数、偏生产利用率的提高,其作用大小关系表现为:9叶>8叶>10叶;穗粒肥于11叶、12叶、13叶施入时有利于沈农265的氮积累总量、氮吸收利用率、生理利用率、农学利用率、氮收获指数、偏生产利用率的提高,其作用大小关系表现为:12叶>11叶>13叶。与高产的分蘖肥与穗粒肥的组合一致。4.大田小区试验为大田筒栽试验的辅助性验证试验,其试验结果与大田筒栽试验大体一致,即前氮后移更利于沈农265群体质量和产量构成的优化;2014年,促蘖与保蘖兼顾性优劣性表现为:8叶>9叶>7叶,2015年,分蘖快速增长期>最高分蘖期>始分蘖期;促花与保花兼顾性优劣表现为:12叶>14叶,2015年,颖花分化期>颖花退化期。
蒋天琦[8]2016年在《不同灌水方法与施氮量对水稻养分吸收及产量的影响》文中指出为探究水稻施氮灌溉高效组合模式,在盆栽试验条件下,采用水、氮两因素,氮肥五水平的试验设计,研究了水氮不同组合对水稻垦粳5号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量、根干物质积累量、株高、分蘖、根体积、SPAD值、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粗蛋白含量、氮、磷、钾积累量以及土壤碱解氮含量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水稻地上、地下部分干物质积累量变化趋势大致相同,随着生育期进程的推进而增加,在收获期达到最高值。适当增施氮肥的同时控制灌溉对干物质积累有促进作用。同一灌水处理下,水稻地上、地下干物质积累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先增加后减少;同一施氮水平下,控水处理的地上、地下部分干物质积累量高于灌水处理。(2)灌溉方式和施氮水平对水稻株高有显着影响。相同施氮量下,控水处理的株高高于常规灌水处理。在分蘖期、拔节期及开花期水稻株高大幅度增加。(3)适量增施氮肥可促使水稻分蘖数增加,过量施用氮肥会减少水稻分蘖数,控水有利于分蘖数的增加。(4)不同生育期内水稻根体积的变化趋势大体相同:相同施氮水平下,控水处理的根体积显着高于常规灌水处理,过量施用氮肥会抑制水稻根体积的增长,最佳施氮水平为N3。(5)水稻叶绿素(SPAD)含量随着生育期的推进而先增加后减少,乳熟期开始叶片开始黄化,叶绿素含量显着降低。同一时期同一灌水处理水稻的SPAD值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同一时期相同施氮量下,水稻分蘖期和乳熟期SPAD值无显着差异,拔节期和开花期控水处理水稻SPAD值高于常规灌水处理。(6)试验结果表明:灌溉方式和施氮水平对水稻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影响均达到了显着性水平。同一时期同一施氮水平下,控水处理W0的水稻各项指标均显着高于常规灌水W1;同一时期同一灌水处理下,各项指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先增高后降低。常规灌水与控水处理均以施氮量2.204 g·盆-1(N3)各项指标最优。根据产量与施氮量拟合的产量效应方程为:常规灌水条件下:y=-7.8783x2+24.354x+57.299,其中R2=0.6712;控水灌溉条件下:y=-6.3585x2+21.767x+65.079,其中R2=0.8305。可得到,灌水条件下最佳基肥施肥量为1.546g·盆-1,产量为76.120g/盆;控水条件下产量最佳的基肥施肥量为1.712g·盆-1,产量为83.708g·盆-1。综合分析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各项指标,在施氮量相同的条件下控水效果优于常规灌水。(7)乳熟期水稻植株中粗蛋白开始向籽粒转移,水稻植株粗蛋白含量随着生育期的推进而先增加后减少。五个生育期内,水稻植株粗蛋白含量最高的水氮组合均为控水处理下的N3施氮水平。(8)水稻氮、磷、钾在植株体内存在协同效应,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相同灌水条件下,水稻氮、磷、钾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先升高后降低;相同施氮条件下,控水处理水稻氮、磷、钾含量优于常规灌水。因此,最佳处理为控水处理下的N3施氮水平。(9)各时期同一处理的水稻上层土壤碱解氮含量(0~15cm)均多于下层(15cm以下)。同一灌水处理下,水稻土壤碱解氮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先减少后增加。同一时期同一处理下,上层和下层土壤碱解氮含量变化基本相同。综合水氮效应,控水处理中N3施氮处理下层土壤碱解氮含量最低。
刘炜[9]2011年在《氮磷钾配施与控制灌溉在黑土区水稻上的效应》文中指出水分、肥料在水稻生产管理上起重要作用。黑龙江省黑土区寒地水稻生产过程中存在着肥料与水分使用不合理等问题,本试验的目的是研究本地区水稻的需肥需水规律。田间试验在哈尔滨市香坊区成高子镇民胜村进行,供试土壤为草甸黑土,供试水稻品种为绥粳10号。试验设计采用“3414”试验方案,设置叁个因素,分别为氮、磷、钾,每个因素分别设置四个水平,共14个处理,按随机区组方法进行田间排列组合。试验设置四个水平水分处理兼做区组作用,四个水分处理分别是:土壤含水量达饱和含水量的85%饱和;饱和含水量、无表面自由水;30 mm深灌水;100 mm深灌水。结论如下:1)最佳推荐施肥量分别为:N:167 kg·hm~(-2);P_2O_5:27.9 kg·hm~(-2);K_2O:52.8 kg·hm~(-2),为效应函数法与直线加平台法推荐施肥量的平均值;2)氮对水稻产量、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磷、钾的积累量起关键作用;3)氮和钾会显着增加水稻的有效穗数,而氮和磷会显着增加水稻的穗粒数;4)控制灌溉会引起水稻千粒重的降低,意味着开花之后控制水分会降低水稻产量;5)优化后的养分与水分管理为:通过氮与磷调控水稻的群体,氮和钾调控有效穗粒数,而通过水分调控千粒重;6)建立了不同生育期氮肥施肥的临界SPAD值,分别为:分蘖期:46.3;抽穗期:45.7。7)在本试验条件下,氮磷钾配施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氮、磷、钾肥利用率分别为:39.0%、21.8%和24.8 %。
杨雄[10]2012年在《不同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水稻品种氮磷钾的积累、分配与转运的差异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试验于2010和2011年在扬州大学农学院实验农场进行,在稻麦两熟制条件下,以长江中下游地区所选育和引进的有代表性的50个早熟晚粳品种(系)为供试材料,模拟机插小苗(3.5叶)栽培方式,设置7个氮肥水平(0、150.0、187.5、225.0、262.5、300.0、337.5kg/hm2),从中得到各品种的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及其对应的施氮水平。本研究以品种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为基础,明确了生产力处于顶层、高层、中层、低层水平水稻品种氮磷钾的积累、分配与转运特点,提出了顶层生产力水平品种在氮磷钾积累分配与转运方面的优势,以期为水稻品种改良与选育提供理论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地上部植株氮素积累量,在拔节期随生产力等级的递减逐渐增加,抽穗和成熟期随生产力等级的递减逐渐降低,成熟期不同生产力等级间差异达到显着水平,顶层水平品种地上部植株的氮素积累量为195.65kg/hm2,比其他叁个水平品种分别高3.47%、7.98%和11.07%。氮素抽穗前主要集中在叶片,其中拔节期和抽穗期叶片所占比例分别为68.72%-69.55%和54.83%-56.78%;抽穗后氮素主要集中在穗部,其中成熟期穗所占比例为56.01%-58.44%。抽穗期叶片的含氮量和氮素积累量以及成熟期叶片和穗的氮素积累量随生产力等级递减逐渐降低。水稻生育前期(播种至拔节)植株的氮素积累速率随生产力等级的递减逐渐增加,生育中后期(拔节至抽穗、抽穗至成熟)植株的氮素积累速率随生产力等级的递减逐渐降低。抽穗至成熟阶段穗部的氮素积累量随生产力等级的递减逐渐降低,顶层水平穗部氮素积累量为94.74kg/hm2,比其他叁个水平分别高3.14%、13.70%和16.71%。抽穗至成熟阶段顶层水平水稻品种叶片的氮素转运量为55.23kg/hm2,分别比其他叁个水平高出3.78%、7.67%和14.85%,而转运贡献率比其他叁个水平低。在满足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的施肥条件下,水稻生育中后期植株的氮素积累和产量呈显着正相关,生育后期叶片的氮素转运量与产量呈显着正相关。顶层水平水稻品种叶片的氮素积累与转运比其他叁个水平品种在抽穗后表现出明显的优势,穗部氮素积累量较高。2.地上部植株磷素积累量,在拔节期随生产力等级的递减逐渐增加,抽穗和成熟期随生产力等级的递减逐渐降低,成熟期顶层水平品种植株磷素积累量为70.98kg/hm2,比其他叁个水平分别高2.54%、5.28%和12.42%。磷素抽穗前主要集中在茎鞘,其中拔节期和抽穗期茎鞘所占比例分别为64.26%-66.44%和65.25%-67.45%;抽穗后主要集中在穗部,其中成熟期穗所占比重为60.59%-63.77%。抽穗期叶片的磷素积累量以及成熟期叶片和穗的磷素积累量随生产力等级递减逐渐降低。水稻生育前期(播种至拔节)植株的磷素积累量和磷素积累速率随生产力等级的递减逐渐增加,生育中期(拔节至抽穗)植株的磷素积累量和磷素积累速率随生产力等级的递减逐渐降低,生育后期(抽穗至成熟)植株磷素积累速率随生产力等级的递减逐渐降低。从各阶段磷素积累量占全生育期总积累量的比例看,拔节至抽穗阶段磷素积累比例最高,为45.85%-50.99%,播种至拔节阶段最低,为14.84%-16.47%,抽穗至成熟阶段居中,为27.48%-28.54%。抽穗到成熟期穗部磷素增加量随生产力等级递减逐渐降低,顶层水平品种穗部磷素增加量为41.05kg/hm2,比其他水平分别高3.10%、10.58%和14.09%。叶片磷素转运量随生产力等级的递减逐渐降低,顶层水平叶片磷素转运量为7.00kg/hm2,比其他叁个水平分别高1.07%、9.46%和18.33%。在满足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的施肥条件下,水稻生育中期的磷素积累与产量呈极显着正相关,生育后期的茎鞘和叶片的磷素转运量与产量相关性不显着。顶层水平水稻品种拔节至抽穗阶段的磷素积累,特别是叶片的磷素积累量比其他叁个水平品种表现出明显的优势,成熟期叶片和穗的磷素积累量也明显高于其他叁个水平品种。3.地上部植株钾素积累量,在拔节期随生产力等级的递减逐渐增加,在抽穗和成熟期随生产力等级的递减逐渐降低,成熟期顶层水平品种植株钾素积累量为308.55kg/hm2,比其他叁个水平分别高3.65%、5.78%和7.22%。茎鞘是钾素积累中心,茎鞘钾素积累量占植株钾素积累总量的比例在拔节、抽穗和成熟期分别为64.92%-65.91%、67.92%-69.15%和58.71%-59.14%。各生育期茎鞘的含钾率,抽穗期茎鞘钾素积累量以及成熟期穗的钾素积累量随生产力等级递减逐渐降低。水稻生育前期(播种至拔节)植株的钾素积累速率随生产力等级的递减逐渐增加,生育中期(拔节至抽穗)植株的钾素积累量和钾素积累速率随生产力等级的递减逐渐降低,生育后期(抽穗至成熟)植株的钾素积累速率随生产力等级的递减逐渐降低。从各阶段钾素积累量占全生育期总积累量的比例看,播种至拔节阶段为40.18%-49.51%,拔节至抽穗阶段为48.64%-57.30%,抽穗至成熟阶段为1.52%-2.51%。抽穗到成熟期穗部钾素增加量随生产力等级递减逐渐降低,顶层水平品种穗部钾素增加量为71.88kg/hm2,比其他水平分别高3.43%、9.57%和13.09%。顶层水平品种叶片钾转运量为38.91kg/hm2,比其他叁个水平分别高7.41%、7.03%和8.88%。在满足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的施肥条件下,水稻生育中期茎鞘和叶片的钾素积累和产量呈极显着正相关,生育后期的钾素积累与产量呈显着正相关,生育后期的茎鞘和叶片的钾素转运量与产量相关性不显着。顶层水平水稻品种拔节至抽穗阶段的钾素积累,不管是茎鞘还是叶片的钾素积累量都比其他叁个水平品种表现出明显的优势,抽穗期茎鞘和成熟期穗的钾素积累量也明显高于其他叁个水平品种。
参考文献:
[1]. 应用~(15)N研究施氮时期对寒地水稻体内氮的分配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 姜佰文. 东北农业大学. 2002
[2]. 施氮对寒地水稻~(15)N吸收、利用及氮代谢的影响[D]. 李建辉.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5
[3]. 前氮后移对寒地水稻光合特性和氮效率的影响[D]. 陈丽楠. 东北农业大学. 2010
[4]. 寒地稻田氮素吸收利用特征的研究[D]. 宋文博. 东北农业大学. 2012
[5]. 氮镁肥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D]. 钱永德.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2
[6]. 高海拔生态区氮肥运筹和增温措施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D]. 李景蕻. 南京农业大学. 2009
[7]. 不同源库建成期精确施氮对水稻产量生理与氮素利用的影响[D]. 杨继芬. 沈阳农业大学. 2016
[8]. 不同灌水方法与施氮量对水稻养分吸收及产量的影响[D]. 蒋天琦.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6
[9]. 氮磷钾配施与控制灌溉在黑土区水稻上的效应[D]. 刘炜. 东北农业大学. 2011
[10]. 不同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水稻品种氮磷钾的积累、分配与转运的差异性分析[D]. 杨雄. 扬州大学.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