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文化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绿色文化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文化[1]从狭义上讲,绿色文化是人类为适应环境而创造的一切以绿色植物为标志的文化,包括采集狩猎文化、农业、林业、城市绿化以及所有的植物学科等;从广义上讲,绿色文化是人类与自然环境协同发展、和谐共进并能使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包括持续农业、生态工程、绿色产品、绿色包装、绿色消费、绿色交通、绿色文学等,也包括有绿色象征意义的生态意识、生态哲学、环境美学、生态艺术、生态旅游以及生态伦理学、生态教育等。生态学的理论和原则是绿色文化的精髓,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是绿色文化研究的核心。
1 绿色文化的发展演化
本世纪中期发达国家相继实现了农业现代化,但发展中国家仍处在落后的传统农业阶段。从60年代开始,人类掀起了一股推动粮食高产的绿色革命。这股“绿色浪潮”最早关注的是如何提高谷物产量,在1950年至1987年的30年间,世界谷物产量增加超过1.64倍。绿色革命伴随的是农业的高投入,且绿色革命运动是由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推行的。由于发达国家的退却,绿色革命思潮在70年代被自然农业思潮所取代。自然农业思潮包括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再生农业、生物农业、自然农业等。80年代可持续发展思潮又取代自然农业思潮并成为当前世界热点。在1996年罗马举行的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上绿色革命重被提起,只是被赋予了新的内容[2,3]。90年代的绿色革命首先强调应与社会经济环境相结合,其次是应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如防止单一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在原生镜和非原生境中保持大量的基因库、发展灌溉要防止次生盐渍、发展耕作制度多样性、提倡病虫害综合防治、重视土壤保护等。
在绿色革命兴起的同时,绿色组织开始成立。70年代美国成立了数百个青少年环境保护组织,发起了保护地球生态平衡的“地球日”活动。此后各国纷纷成立绿色组织,英国、德国、日本等还成立了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的政党——绿党。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21世纪议程》,象征着人类进入保护环境、崇尚自然、以可持续发展为标志的“绿色时代”,随之而起的是以崇尚自然、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降低资源消耗、促进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特征的绿色文化的诞生。
2 绿色文化与可持续发展
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由来已久。“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首先由国际保护同盟提出,该同盟从生态学角度出发强调人类利用生物圈的管理,使生物圈既能满足当代人的最大持续利益又能保持其满足后代人需求与欲望。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为世人普遍接受的可持续发展概念,认为可持续发展就是“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4]。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可持续性、资源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持续性[5],呼吁人们放弃高消耗、高增长、高污染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和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要求人类在生产中尽可能少投入、多产出。
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外延可看出,可持续发展准确反映了人在自然界的位置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科学的反映观[4]。这样,就把以人为主体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染”上了“绿”意,并使绿色文化获得了价值尺度。因此,可持续发展观的确立推动了绿色文化的发展,同时也赋予了绿色文化更深刻的内涵。
3 绿色文化与生态学
生态学理论强调自然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平衡的生态系统具有物种间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和谐、高效、有序的特征。生态学理论认为,有人类参与的生态系统是一个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的以人为主体的复合生态系统,由于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处于复合生态系统食物链“金字塔”的顶端。但是,无论人类改造自然的欲望和能力有多大,都必须遵循生态平衡理论,都必须而且应该从人的自然属性出发把人降到一般消费者的地位、强调“人—社会—自然”系统的协调[6]。因此,人必须将人的自然化与自然的人化相统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生命支持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上,形成“文明的生态观”。
绿色文化以崇尚自然、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降低资源消耗、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为基本特征,因此生态学理论关于人居生态系统的阐述与绿色文化的基本特征相吻合。绿色文化是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的文化,生态学理论为绿色文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成为绿色文化的精髓所在。
4 绿色文化的表现
4.1 绿色思想
绿色思想是建立在充分认识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的基础上的思想意识。绿色思想认为,一个物种主宰世界的自然史是最不稳定的自然史。在人类与自然的长期斗争中,人类终于认识到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人们必须放弃“先污染后治理”的“黑色”工业化道路,走一条与自然界相互协调、共同繁荣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现代化道路,用“绿色”文明取代工业主义的“灰色”文明[7]。
4.2 绿色科技
绿色浪潮的兴起加深了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思考,科学技术在为人类创造一定财富的同时也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后果,如“六六六”、“DDT”杀虫剂的发明和应用。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后果或创造的财富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科技是“反生态”的、“反绿色”的,而促进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保护环境的科技是绿色科技。绿色科技是能够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能优化生态系统结构的科技系统,其特征是在创造明显经济效益的同时不损坏或不影响生态平衡。绿色科技要求在设计产品时必须按照环境保护指标选用合理的原材料、结构和工艺,在制造和使用过程中降低能耗、不产生毒副作用以及产品设计有利于拆卸和回收、利用并保证产生最少的废弃物。
4.3 绿色产品
绿色产品指符合“环境标志”(Environmental-Labelling)要求的工业产品和农业产品。环境标志标准对绿色产品在环境保护、资源消耗、人类健康等方面提出具体的要求,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一股保护环境的绿色冲击波[8]。
为增强竞争优势,企业纷纷设计绿色目标,开发绿色技术和研制绿色产品,涌现出的绿色工业产品有绿色汽车、绿色计算机、绿色冰箱、绿色电视机、绿色纸张、绿色服装、绿色玩具、绿色能源、绿色水性涂料、绿色可降解塑料等。
绿色农业产品主要指绿色食品。绿色食品标准规定禁止使用化肥农药、土壤中不含重金属、灌溉用水必须无污染,强调绿色食品在其原料的生长、加工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也应最小。
4.4 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的含义是多重的,它包括:一、人类的消费活动无害于环境;二、人类的消费活动应做到对自然资源的“适度”和综合利用;三、人类一切消费活动应符合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动的规律,不能因畸形消费而破坏生态系统的“食物链”[9]。绿色消费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具体表现为人们对绿色产品的青睐。
4.5 绿色包装
绿色包装是一种不产生垃圾的包装,其基本特征是强调在生产环节中就考虑包装品使用后能够尽快回收而避免或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由于与日俱增的包装废弃物已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而且导致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绿色包装已在全世界达成共识,成为全球包装的趋势。目前,技术发达国家都在积极探索解决塑料降解问题,并尝试一些替代方法。
4.6 绿色住宅
绿色住宅是符合生态要求且不污染环境、不危害人体健康的住宅,它是生态学、建筑学和园林学相结合的产物。其特点是:尽量使用天然材料,尽量使用天然能源与再生能源,采用节能技术和防止污染措施,宅址选在远离污染源的地方。荷兰、日本建筑师按上述特征设计出生态住宅,这些住宅均采用不影响人体健康的建筑材料、不用空调器、采用节能光源。
4.7 绿色文学
狭义讲,绿色文学是以描写自然、歌颂绿色、激发与引导人们向往自然和保护自然的文学作品,如中国古代许多著名的诗人出于对绿色生命的热爱、将自然品格视为人类道德品格的母体、将自然之物人格化。“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淡泊,“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高洁优雅,无一不激发人们对自然的美好向往。广义讲,绿色文学是以反映社会环境问题、抨击破坏环境的丑恶现象、提高人们的绿色意识、倡导生态平衡、宣扬绿色文化的文学作品,如R·卡尔逊的《寂静的春天》、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等。绿色文化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文化,因而围绕关注绿色文化而创作的绿色文学具有重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