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阅读教学;文本解读;对话;阅读;情景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这一对话过程,具体包括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四重对话的交织。
一、深入解读文本 奠定“对话”基础
文本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也是师生共同的中介。课堂要达到有效对话,教师首先要加强与文本的对话,取得亲身体验,然后才能依据文本,与学生对话,并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如何做到潜心文本呢?一要反复朗读。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他在教学之前,总是先“翻来覆去地诵读、默读,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文章的妙处,小到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大到篇章结构、文章的立意,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才敢走进课堂。”许多特级教师都会熟练地背诵课文,那是他们反复诵读,与文本对话的结果。然而,我们不少教师在备课时常常只是拿起教材、教学参考资料浏览一遍,就算是完成了与教材的对话。这样的对话当然是粗浅的,教师对教材没有感悟的过程,又怎么能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二要思考品味。有专家说,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可称之为“备课性阅读”,它不同于一般的阅读,因为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是为组织课堂对话服务的。因此教师在与文本对话时,一方面要把自己当作学生进行思考:我现在就是学生,在阅读时会遇到哪些困难,会有哪些感想。另一方面,要进一步考虑怎样把自己的阅读思考转化为指导学生阅读的思路,把自己的阅读行为转化为课堂上的导读行为。
二、创设有效情境 找准对话的切入点
有时由于学生的知识积累、生活经验与情感体验和教材文本所要表达的观点之间往往有一定距离,空洞的说教又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教师就要利用有效情境,逐步升华情感,在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与文本意境的交汇处,切入主题,从而缩短生“本”对话的距离,实现生“本”对话在认知和情感上的交锋、回应、融合、共鸣。
1.创设课文情境。利用媒体创设情境,具有生动、形象、逼真的特点,有让人宛如身临其境的感受,既提供了对话的素材,又能很好地引起学生对话的欲望。教学《桂林山水》,因为班里学生几乎没人游览过桂林,上课伊始,先播放桂林山水的美丽风光片,然后让学生轻轻地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有一片竹筏带你漂在这样清澈的水面上,该是怎样的一种感觉呢?再用充满激情的导语邀请学生一起游览桂林,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把学生引入和文本的对话中。
2.创设问题情境。“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如教学《别饿坏了那匹马》,让学生看课题,想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学生抓住课题是人物的一句话这一特点纷纷质疑:这话是谁对谁说的?为什么说别饿坏了那匹马?难道那匹马没有人专门喂养吗?这些问题激活了学生的阅读期待,诱发了学生和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对话的渴望。有时,教师也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发学生探究精神,进而激发学生的对话热情。
3.创设活动情境。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可让学生在初步理解文章的基础上,组织分角色排练表演的课文。学生排练的过程就是一个对文章熟悉、理解的过程,而表演也是一个感染其他学生的过程。于永正老师是把表演引进阅读教学的高手,高就高在他组织的课堂表演,不是简单的检查汇报学习的结果,而是一场师、生同文本之间的是对话。像“做一做”、“说一说”、“唱一唱”、“画一画”等活动方式,都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对话的积极性。
三、丰富阅读形式 提升对话质量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此审视阅读过程,最首要的就是要让学生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搜集处理信息,建构意义。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丰富阅读形式是落实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有效途径。如:自主性阅读、探究性阅读、体验性阅读、创造性阅读、拓展性阅读等,通过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接触文本语言,让学生亲近文本,与文本碰撞;亲近作者,与作者交流。如《她是我的朋友》教学片段,师:刚才同学们读出了紧张、害怕、痛苦的表情,那你们是从哪里读出来的?学生答后,课件出示有关句子。师:阮恒由啜泣到呜咽,到哭泣,到最后的抽泣,我们感觉到他的痛苦在逐渐加深。谁能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的心情。指生朗读,读得不生动。师:我们仿佛看到在在草地上,一根针扎进了阮恒的胳膊,血正一点一点地从他的身体里抽出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他觉得自己的血要流完了。下面请大家一边读句子,一边想象画面,读出自己的感情。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由朗读,慢慢地读出了自己的感悟。师:阮恒矛盾、害怕,但并没有抽回自己的小胳膊,这是为什么?再读这一部分,注意看阮恒的动作,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读完之后和同桌交流感受。在这个片段中,学生的朗读在老师的引导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平淡到感人;学生对课文的认识也完成了由“感知”到“理解”直至“深入理解”的过程,学生的心理完成了从“平静”到“起波澜”直至“被感动’的过程,与文本进行了“零距离”的心灵对话。
总之,我们要善于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真诚、信任的对话氛围,归还学生的话语权,让他们会处处展示自我,追求创新。既要通过尽可能多的对话实践,让学生饶有兴趣地与文本对话,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自然而然地获得某种感悟和理解,从而获得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又要设置恰当的话题,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在的对话欲和表现欲,使他们以充沛的感情、极大的兴奋投入到对话中,汲取知识,努力表达自己的见解、感悟和体验,通过对话提高自己,通过合作共同发展。同时,在阅读、探究、质疑、感悟、品味、交流等对话形式中,师生要学会相互倾听,让对话更有效,更和谐,从而为阅读教学添彩!
论文作者:崔芳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5期6批次
论文发表时间:2020/3/4
标签:文本论文; 学生论文; 自己的论文; 教师论文; 过程论文; 情境论文; 阅读教学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15期6批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