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艾比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悲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30年前,罗布泊被蒸发掉最后一滴水,成为没有生命的“死亡之海”。然而,人们也许没有想到,罗布泊的悲剧正在重演,新疆最大的咸水湖,素有“国门湖泊”之称的艾比湖正在重蹈罗布泊的覆辙。专家预言,23年后,艾比湖将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前不久,笔者从新疆有关部门获悉:因为来水减少,自然蒸发和人为破坏加剧,艾比湖正以每年22.6平方公里的速度缩小,照此下去,23年后艾比湖就将从地球上消失,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艾比湖真的会消失吗?带着这个问题,近日,笔者专程前往位于我国版图鸡尾部的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采访。
美丽富饶的“国门湖泊”
从乌鲁木齐乘火车沿新亚欧大陆桥西行,快到国门阿拉山口时,就可以看见不远处碧水蓝天的艾比湖。艾比湖位于祖国西大门,湖滨距阿拉山口口岸仅6公里,因此被称为“国门湖泊”。
据专家考证,艾比湖是第四纪高山冰雪融水丰盛时期形成的沉降湖,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阿拉湖、萨司克湖同在一个断裂构造带上。喜玛拉雅山运动后,艾比湖沉降幅度达2000米左右,成为准噶尔盆地最低的汇水中心,是博尔塔拉河、奎屯河等7条河流的尾闾。距今约2.5万年前的晚更新时期,其面积在3000-3500平方公里,最大水深约90米,贮水量为700亿—1000亿立方米。那时,因为自然蒸发小,加之河水补给充沛,艾比湖是水质优良的淡水湖。湖面碧波如黛,翠苇连天,水鸟翩跹,湖内鱼类来往穿梭,生态景观绚丽多彩,就连美丽的白天鹅也不远万里来此落脚。
艾比湖是我国极端干旱区最具代表性的湿地生态环境。面积达50621平方公里的艾比湖流域,生长着梭梭、红柳、麻黄草、荒漠庭芥等荒漠植物达385种,其中国家二类保护植物12种,珍稀动物高鼻羊、鹅喉羚等陆栖脊椎动物和水禽类动物约117种,其中国家和自治区一、二级保护动物42种。因此,有关专家把艾比湖称为“资源多样性宝库”。
同时,由于艾比湖湖水比重高,湖中栖息着大量的藻类和浮游软体生物囟虫。囟虫原名丰年虫,素有“软黄金”之称。因其是发展淡水养殖业必不可缺少的开口饵料。因此,囟虫在我国沿海地区乃至国际上,都十分抢手,加工后的精品囟虫卵每吨价格在40-50万元。据介绍,目前艾比湖囟虫资源居全国盐湖之首。
此外,艾比湖还蕴藏着芒硝、硫酸镁、硼、溴等30多种矿物质,潜在经济价值上万亿元,可以说艾比湖是不折不扣的“宝湖”。
正在死去的大潮
随着时光流逝,冰期结束,陆地气候转暖,湖水蒸发逐渐加剧,艾比湖呈缓慢缩小的趋势,湖水矿化度上升,逐步演变成含盐量超过30%的咸水湖。
事实上,艾比湖真正的劫难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一位叫木拉提的老人告诉我们:“刚解放那阵,(艾比湖)比现在大得多。”随后,老人沉浸在过去的美好回忆中。他说,那时候,湖水蓝蓝的,四周绿绿的,长着芦苇、红柳,还有好多好多的树,就像“胡大”(上帝)镶嵌在戈壁荒漠的一颗大大的蓝宝石。
木拉提老人的话在《新疆图志》一书中得到印证:“20世纪初的沙泉子,遍生红柳、梭梭,精河沿途林木荫森,生长杨、柳、桃木、榆等,出成灰道杂树,苇草一望无际。”由此可见,昔日的艾比湖是多么的美丽迷人,就像一位风情万种的蒙古族姑娘。
然而,现实是很令人痛心的。那种江南般的美景已成为过去。艾比湖正以年均22.6平方公里的速度缩小,犹如一位已进暮年的老人,生命之灯正在慢慢熄灭。
据资料显示,上个世纪50年代初,艾比湖呈椭圆形,面积在1200平方公里左右。但时间不长,由于艾比湖补给河的上游出现了人口剧增和大规模的水土开发,奎屯河、四棵树河、固尔图河等主要河流均被截流用于农业灌溉,流入艾比湖的水量急剧减少。目前,只有博尔塔拉河、精河、大河沿河每年4.5亿立方米的水流入艾比湖;而艾比湖年蒸发量高达7亿立方米。显然补给的水还不够大自然的蒸发。也就是说,艾比湖基本上已成为“死湖”。由于来水减少,蒸发加剧,导致艾比湖湖面急剧缩小。湖面缩小了,湖域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植被大片大片的枯死,沙漠化面积平均每年以近4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大自然无情地报复人类对他的过度索取。
如今,环抱湖水的林木消失了,到处是裸露的荒漠。干涸的湖区沦为荒漠的面积已达1500平方公里。与之相伴的是,沙尘暴天气年胜一年,给当地各族群众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地处绿洲边缘的精河县,20世纪60年代年平均浮尘天气为0.4天,90年代年平均浮尘天气达到44.7天,增长了100多倍。不仅如此,年降尘量也更为严重,艾比湖附近每平方公里在100吨,而精河县城镇则高达288.64吨。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的主要城市,石河子、昌吉、乌鲁木齐等地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
由于这些浮尘有很高的含盐量,落在地上或附着在农作物上,造成土质变化,农作物减产,每年都有5万亩农作物受灾。兵团农五师一个团场已因风沙危害严重被迫搬迁。
事实上,风沙危害的不仅仅是农作物。据阿拉山口火车站工作人员介绍,风沙严重威胁着第二座亚欧大陆桥的安全畅通。笔者了解到,新亚欧大陆桥有70公里铁路处于艾比湖干缩河床和阿拉山口主风道区。含有大量盐碱的沙尘,严重地腐蚀着铁路,影响着区域国民经济的发展。目前,艾比湖南岸出现的一条几十公里宽的流沙带,每年正以13-16公里的速度向铁路线逼近,情况十分危急。采访时,一位铁路职工不无忧虑地告诉我们:“如再不采取措施,要不了几年,北疆铁路将被迫改线!”
专家们指出:如果艾比湖干涸问题得不到及时遏制,依照目前的速度,只需23年,艾比湖就会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精河县步入楼兰古国后尘也不过是早晚的事。肆虐的风沙横冲直撞,不但关系到国际大动脉的生存,而且还会影响天山北坡经济带的发展。
这并非耸人听闻!
艾比湖真的会干涸吗?
30年前,罗布泊被蒸发掉最后一滴水。从此,湖盆变成白茫茫的盐壳地,成为没有生命的无边荒漠,环境十分凶险。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在此神秘失踪,大探险家余纯顺也在此遇难。罗布泊因此被世人称为“死亡之海”。
据新疆科学院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专家介绍,事实上,罗布泊沦为荒漠的经历同艾比湖有着惊人的相似。历史上,罗布泊湖区的最大面积曾达2万平方公里,后来,因上游垦荒过渡,无节制用水,流入罗布泊的水量逐渐减少,最终导致塔里木河下游完全断流,罗布泊渐渐干涸。1972年,最后450平方公里的湖面也被烈日蒸发得无影无踪。
艾比湖生态环境的恶化,唤醒了当地人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仿佛一夜之间,他们突然发现这个大大的湖泊竟然那么脆弱,不但在慢慢地缩小,很可能还会在不远的将来干涸。“干了,那可怎么办呀!”他们发现他们竟然是那么的需要它。他们的生活需要它,他们的生存也需要它。他们离不了它!
于是,他们开始了保护治理艾比湖的艰难历程。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成立了艾比湖生态研究会,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20世纪90年代,成立了3个治理艾比湖的课题研究组,开始对治理艾比湖进行调查论证。同时,当地的自治区和全国人大代表也积极行动起来,每年都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全国人大提交议案,呼吁救救艾比湖这颗璀璨的明珠。
经过当地政府和人大代表的努力,他们的意见受到自治区和国家有关部门重视。前年年底,新疆批准建立面积达2670平方公里的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除禁止砍伐、挖药、狩猎、放牧外,还将实施阿拉山口环保绿化工程和艾比湖主风道生态建设项目。无疑,这对保护治理艾比湖急剧恶化的生态环境将起到积极作用,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专家认为,艾比湖综合治理的核心,也是关键所在,是解决水的问题。没有水,一切都是枉然。因此,他们建议,实行跨流域调水。这是保证现有520平方公里湖面不再干涸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措施。具体而言,就是每年有计划地从水量充沛的阿勒泰、伊犁地区调水5亿立方米补给艾比湖。
专家们说,要恢复艾比湖昔日的原貌已不可能,但只要乱垦滥伐现象得以制止,调水工程得以实施,艾比湖不仅不会干涸,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巨大的开发潜力,还将成为新疆独具特色的旅游地区和新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