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要依托教材从事教学活动,但不应简单地照本宣科,而应努力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对教材进行“深加工”充分发挥教材的价值,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对于数学教材的“深加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创设——教材的原有生活本色
大量的数学知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为数学题材的“生活化”及“情境化”提供了可能,把抽象的数学教材“还原”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原型。
例如:在教学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数量关系时,我特地到超市录制了一段影像,让学生在课堂上跟着摄像机的镜头“走进超市”,在超市中认识单价、数量、总价,把抽象的数量关系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有关的数量关系。从课堂上的表现来看,学生的兴趣很高,学习效果不错,在认识了单价、数量和总价等基本数量关系后,基于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孩子们学习起归一问题,还是水到渠成的,学生通过学习都能比较熟练地解决与“单价、数量和总价”相关的归一问题。
二、创设——适合学生多种学习方式的教材体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这一提法似乎并不排斥接受学习、尝试学习等其他重要的学习方式,显然,理性的提法应是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然而一种单一的学习方式,都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窒息学生思维的创造性,给予这种理念,教师必须重新建构教材,以适合学生多种学习方式,所以,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和认识规律。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和认知特点去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重新设计教材结构,选择适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建构”。
返回生活世界,探寻数学本源“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学习内容的现实性要求数学来源于生活、取材于现实,让数学学习内容有现实意义、有生活根基。我们要努力开掘那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学生非常熟悉的同时暗含着某种数学现象或数学规律的实际问题。以此为突破口进行教学设计,如,《四则混合运算》一课,可以舍弃教材中的“纯数学”选择游乐园活动这一方式展开学习情境。以学生熟悉喜爱的生活情景作为背景,提出一系列的实际问题。从计算游玩时的费用引出四则混合运算题就水到渠成了,学生围绕这一问题深入展开探讨与分析,以两积之和为载体,主动探索发现可以简化计算步骤,实现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摆脱传统计算的教学模式。
三、创设——教学互动,促进教材动态生成
例:在教学“梯形面积计算”时,有一道题,梯形的上底是1.5米,下底是4.2米,高是2米,求它的面积。一名学生这样回答“1.5+4.2=5.7(平方米)这种解法引发了学生的阵阵笑声,此时,我没有直接评判对错,而是让这个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孩子的思路独特而奇妙:梯形的高是2米,求面积时要除以2,乘2与除2抵消了,实际上就是上底加下底的和,此时让学生讨论形成共识:如果这样列式求的是上底和下底的和,不符合题意,正确的列式是(1.5+4.2)×2÷2;单计算时可以采用这名同学的方法,比较简便。这样由错误生成,讨论恰当评价,不禁改正了题中的错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增长了智慧,学会了学习方法。所以我们教师应把学生数学学习的差异当做一种教学资源来开发,让不同的智力在合作中发挥不同的思维,在交流中碰撞,这样的课堂才是不加修饰的“原汁原味”。
四、创设——教材的时空局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例:在教学《沏茶问题》我是这样设计的:
提前准备好水壶、水杯,茶叶放在讲台的抽屉里,创设情境,张老师去咱班李明家家访,老师到了李明家,他妈妈叫李明去烧壶水给老师沏杯茶。问题是:怎样才能尽快让老师喝上茶?
把已知条件出示给学生:
提出要求:
1.思考李明为老师沏茶,供需要做几件事。
2.弄清楚事情及先后顺序。
3.用图示说明怎么样合理安排。
4.解答所需时间。
四人一组可以讨论研究方案后进行汇报。
学生在汇报每一步时,我请李明同学进行实际操作,李明先去水房洗水壶,洗完再饮水机上接了一壶水,然后插上电源进行烧水,在烧水的过程中,李明去洗茶杯,然后又在我的抽屉里找到茶叶备用。水烧开了,将茶叶放进杯中,又将水壶里的谁倒进杯中,放在我面前。
我说道:这么快的时间就能让老师喝到热腾腾的茶水,孩子们真了不起,能够合理地安排时间从而引导学生巧学妙计其方法。
得出:沏茶问题并不难,弄清顺序是关键,可以同时做的同时做,加快速度省时间。
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提高,教材的知识得到了运用,个人的能力得到了发展。
论文作者:张百茹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8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30
标签: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教材论文; 数量论文; 方式论文; 总价论文; 这一论文; 《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8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