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省道路运输业向社会开放(论文文献综述)
孔若崇[1](2017)在《“互联网+”模式下山东省道路运输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道路运输业,主要包括道路上的客运业、货运业以及与此相关的车辆维修、驾驶培训、汽车租赁行业,目的是能实现“门到门”的最快捷的陆上运输方式。相比铁路、水路、航空运输,道路运输业具有方便灵活、门槛较低、适应性强的特点。我省道路运输业经过长期发展,已经成为较为成熟的国民产业。但随着时代进步,传统道路运输业的局限性也开始显现。而互联网具有即时性、集成性、开放性、互动性的特点,是传统道路运输业转型的契机,也为传统道路运输业发展方式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加快推进互联网与传统道路运输业的融合,有助于推动转变道路运输发展方式、提质增效升级,发展现代道路运输业,实现道路运输资源的重新整合配置,有利于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创造出更多、更丰富的经济社会价值,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效益。本文主要研究“互联网+”模式下山东省道路运输业转型升级的问题。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省道路运输业能够主动融合互联网,在各子行业取得不菲的升级效果,但如何更好地利用互联网创造更大的价值,值得我们思考。本文立足山东省实际情况,首先论述我省道路运输业在“互联网+”模式下转型升级工作的现状,然后发现转型升级工作在磨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这些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最后,在借鉴福建、浙江、江苏、广东等兄弟省份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从完善法律规章、推进政府和企业多方合作、加大投入力度、加大创新力度四个方面提出“互联网+”模式下山东省道路运输业转型升级的建议,以期对转型升级工作有所助益。
王超敏[2](2015)在《陕西省道路运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文中指出以发展的观点来看,随着新一轮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在依法治国推进、加快综合运输体系建设进程、“一带一路”等新的形势下,道路运输业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这些都将对陕西省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进而影响陕西省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对于道路运输行政管理工作来说也面临诸多新情况、新问题,在新形势下对道路运输行政管理提出新要求,因此在新的宏微观影响因素下,原有的道路运输行政管理体制已无法适应新的发展变化,对陕西省的道路运输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所研究的道路运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问题就是在这样的新的背景下进行的,首先分析借鉴了国内外学者对道路运输行政管理体制的相关研究成果,以行政管理体制相关理论为基础,对道路运输行政管理体制的定义及内涵进行了界定,同时分析了我国道路运输行政管理体制的现状,为陕西省道路运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其次,通过对目前国家发展宏观新形势的分析,并结合陕西省具体的政治、经济发展,尤其是道路运输方面发展的现状等各项影响因素,剖析了陕西省道路运输行政管理体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认为道路运输的诸多问题,根本原因是在道路运输治理方面,行政管理体制仍存在许多问题;最后,借鉴国内外道路运输行政管理体制中的改革经验和启示,首先提出了陕西省改革的整体思路,进一步从转变管理思路、加强法制建设、明确管理权责等方面给出了具体建议。
马暕[3](2014)在《基于产业属性的道路运输市场规制研究》文中提出道路运输市场规制应该以道路运输产业属性作为逻辑起点。道路运输业属性是评价既有规制政策的基本准则。只有基于运输业属性形成的运输市场规制政策才能通过更好的把握道路运输业的发展规律,更精准地剖析运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更有效地引导和促进运输业的健康发展。道路运输产业的属性具有客观性、相对性、多面性和发展性等特征。论文将道路运输业技术经济特性、道路运输行为主体经济属性和道路运输产业组织特性作为构成道路运输产业属性的三个基本要素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道路运输行为主体(即道路运输承运人)的经济属性是界定运输市场边界、进而细分运输市场的基础,亦是运输市场规制对象选择的重要前提。从国内外的理论研究和发展实践看,道路运输承运人的性质或属性均被纳入道路运输市场理论的重要研究范畴。针对国内道路运输营业性与非营业性相关问题的调研发现,我国运输市场规制当局对运输承运人及其行为的性质判定存在较大分歧,其中原因较为复杂。遗憾的是,这一存在较大分歧的规制政策却在中国的道路运输市场管制历史中实施了30多年。市场中出现的诸多矛盾与纠纷,均与过去对运输承运人的经济属性认识不足、分类粗放、规制者素质及对规制者本身缺乏规制等因素紧密相关。针对道路运输承运人的经济属性问题作专门研究非常必要。论文对道路运输承运人性质的探讨拟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一是对道路运输行为的经济属性的探讨,主要针对道路运输营业性与非营业性属性识别问题展开。我国对运输市场的规制首先是从对运输行为的经营属性的鉴定开始的,具体指对营业性与非营业性运输行为的识别与划分。在欧美发达国家对运输市场的规制大都也是从对运输行为属性的辨识开始。如美国按运输承运人的商业属性将运输承运人分为营业性运输承运人(for-hire carrier)、私人承运人(private carrier)。这一划分方式实际上与我国道路运输承运人的营性性与非营业性分类相类似。二是在回答道路运输承运人基本属性基础上,论文根据我国道路运输市场规制需要,对道路运输承运人进行更丰富的分类研究。对运输承运人的分类研究是对运输市场进一步细分的基础,亦是提高运输市场规制政策针对性的前提。但是,我国对运输承运人的分类长期以来一直停留在比较粗放的层面,过多地从规制者“便利性”角度来考虑分类的方法及类型的多寡。缺少像发达国家基于规制效率的更深层次的细分。从对运输市场规制的内在需要看,仅将道路运输承运人分类停留在营业性与非营业性两种运输类型层面是远远不够的。论文以科学规制为目标,对我国道路运输承运人的细分作了深入研究。其次,运用产业组织理论对道路运输市场结构及绩效进行了研究。以产业组织理论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为基础,构建了基于“线市场”与“块市场”理论的道路运输市场SCP模型,提出了适合道路运输市场的结构分析模型。并选取陕西省客运市场的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为完善道路运输市场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第三,道路运输业的技术经济特性是道路运输业属性的客观性的主要表达要素。不同的道路运输主体组成的细分市场,其技术经济特性存在差异,相应地对道路运输市场规制提出更有针对性的要求。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道路运输业属性是道路运输规制政策形成的逻辑起点。道路运输业属性具有客观性、相对性、多面性和发展性等特征。道路运输业技术经济特性、道路运输行为主体经济属性和道路运输产业组织特性是研究道路运输产业属性的重要视角。(2)对营业性运输进行了重新定义:营业性运输是指以营利为根本目的面向他人提供运输服务的行为。该定义可用三个要件来界定营业性运输:①“以营利为根本目的”,是本质要件;②“面向他人”,是对象要件;③“提供运输服务”,是业务内容要件。当且仅当,同时具备该三个要件的运输行为,方被界定为营业性运输。对于争议较大的运输行为“营非”属性的界定,建议通过行为清单列示的方式加以解决。(3)对道路客运市场的研究,提出了“线市场”与“块市场”概念。区分“线市场”与“块市场”特征,是认识道路客运市场的基础。班线客运市场的竞争是在被细分的“线市场”内进行的。现有文献对道路客运市场集中度的错误解读主要是由于未对市场进行“线市场”与“块市场”的区分引致的。研究区域市场的应以“线市场”的研究为基础,否则会形成两种截然相悖的结论,误导行业规制政策。“线市场”概念亦为道路货运市场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论文完善了基于“线市场”的集中度测度模型。以赫佛因德指数赫希曼指数为例,HHI是HHI的修正模型。(4)道路客运业规制对象、规制目标及规制参数:公路客运业规制对象域应由过去对客运区域市场的过度关注,转移到以“线市场”为规制重点的对象域上来;公路客运业规制目标是使促进客运市场具有更大的市场开放性;规制参数选择最高限价下的灵活的价格机制,赋予线路企业一定程度上自主的运力规模动态调节权。(5)公路货运业的规制对象、规制目标及规制参数:公路货运业规制对象应由基本运输服务商调整至无车承运人、货运有形市场经营商上来;规制目标以提升货运业的组织化程度;市场结构规制参数选择,由对企业车辆数转为对市场组织量、市场占有率上来,摒弃过去对基本运输提供商规模的强调。
狄志斌[4](2012)在《基于立法角度的河北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修订的思考与建议》文中研究指明当前,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加快现代交通运输业的总体要求,道路运输业迅猛发展,为推进河北省道路运输行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构建高效便捷、安全可靠、绿色环保、规范诚信的道路运输服务体系,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出行服务的新期待和新需求,适时修订《河北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势在必行,刻不容缓。为了维护法制的统一,本文研究在遵循上位法已有明确规定的前提下,原则上不在《河北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中重复罗列;力求与其他法律、行政法规相衔接,避免矛盾和冲突;对上位法中一些原则性规定,结合河北省实际进行细化。本文从《河北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修订的背景、河北省道路运输发展现状、修订条例的必要性和国内外道路运输法制建设的情况分析,找出现行《河北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存在的“修订不及时的问题;城市公交和出租汽车客运管理无统一规定;农村客运没有进行规范;没有对城乡客运进行统筹;货物运输规范不符合当前实际;没有重视道路运输安全问题;无行业节能减排相关规定;道路运输行政执法规则不完善;没有汽车租赁业管理和经营性运输界定的规定;原有内容需要进一步修订完善;需要转变管理模式的内容”等十一项问题,结合河北省实际,从地方立法角度提出了一些具有可操作行的修订建议。
杨伯让[5](2012)在《稳中求进 好中求快 努力推进交通运输科学发展——在2012年全省交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文中指出2012年全省交通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体会议和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总结2011年交通工作,分析当前交通运输面临的形势和任
孙晓飞[6](2011)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路运输政策演变研究(1979-)》文中认为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服务型产业,是维护经济运行与社会正常运转和协调发展的基本条件。公路运输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约着整个交通运输产业的效率,并影响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改革开放以来,在公路、铁路、水路、民航、管道五大运输方式中,公路运输充分发挥了其他运输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对提高人民群众出行质量、改善生活面貌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反过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也对公路运输供给能力及服务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公路运输政策作为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协调参与公路运输活动的各个经济主体之间利益关系提供了行为准则,为指导、规范公路运输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体制机制上的保证。因此深化对公路运输产业政策的研究,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价值,更有深远的实践意义。本文将当代公路运输政策的演变历程置入中国公路运输发展的宏大背景下,展开历时性与共时性分析。全文包括绪论、第一、二、三、四、五章以及结束语,共七部分。绪论首先对公路运输、道路运输、道路运政管理、公路运输管理、运输政策等概念定义及内涵进行了界定,然后分析了从历史角度研究公路运输政策的意义,详述了当前理论界在公路运输政策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果及研究不足,进而提出研究思路,并说明了本书创新之处,同时也分析了本文的不足之处及努力方向。第一章分中华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两个阶段,对改革开放以前公路运输政策的演变进行回顾,探讨政策制定实施的经验得失。第二章介绍了初步市场化进程阶段(1979-1991)公路运输政策转变的历史形势,从全面放开的市场准入、运输企业的全而改革、积极推进市场培育、市场监管政策的制度化等方面详细阐述了该阶段公路运输政策的具体内容、实施情况及对道路运输业和国民经济产生的影响,并简要分析了政策的成效及不足。第三章介绍了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阶段(1992-2002)的公路运输政策制定实施的时代背景,从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及推行股份制改革、市场准入的从严、以优化为中心的运输结构调整、全方位的市场监管等方面阐释了该阶段公路运输政策的具体内容、实施措施,分析了上述政策对道路运输业乃至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最后简要评价了该阶段政策成效。第四章交代了市场经济体制完善阶段(2003-)公路运输政策调整的社会背景,然后从市场准入退出机制的统筹考虑、运输结构的全方位和深层次调整、市场监管理念及措施的创新等方面论述了该阶段公路运输政策的主要内容、实施举措,分析了政策的实施对道路运输行业和整个社会产生的影响,并对该阶段政策实施成效做了简短归纳。第五章归纳了改革开放以来各类公路运输政策的演变特点,,总结了当代公路运输政策制定实施的主要经验和教训,并结合行业发展实践提出了对今后10-20年公路运输政策应采取走向的一系列建议。结束语部分在全面分析政策演变特点及实施得失的基础上归纳出一系列结论:今后10-20年既是我国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的时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业法制建设必须重视完整性、前瞻性及可操作性;在完善法制建设的基础上,公路运输政策应当更加注重政策的科学性、系统性;道路运输管理中,行政、经济、法律三种手段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应当把如何实现运输结构的科学调整作为今后政策完善的核心内容之一;解决现有公路运输政策的不足,不仅需要道路运输管理部门转变理念,更需要各级政府和交通主管部门转变理念,统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输发展,科学构建综合运输体系,指导道路运输行业走科学发展之路。
陈茂海[7](2011)在《黑龙江省道路运输业发展政策研究》文中认为道路运输是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服务性产业,大力发展道路运输业,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活跃城乡商品流通,方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扩大社会就业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运用调查研究、分析、比较等方法,依据黑龙江省道路运输业相关数据的调查统计,遵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意见》等文件,运用系统工程相关理论,以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政策导向为研究对象,从制定和调整现行政策入手,分别对黑龙江省道路旅客运输、出租汽车运输、道路货物运输、国际道路运输、机动车维修业五个方面的现状及面临的形式进行了分析,并从体制改革、制度建设、技术协调等方面探讨适合黑龙江省道路运输业发展政策,推进道路运输业实现运输安全高效、服务文明诚信、节能减排主导、技术装备先进、市场规范有序、站运协调发展的目标。主要研究成果是:建立和完善了道路旅客运输市场的准入和退出机制;提出了规范出租车经营权使用和管理的政策措施;在货物运输方面,依托现有的货运场站,构建覆盖全省的物流信息平台,通过网络化、信息化等现代化运输市场组织手段,将零散的运力资源加以有效集中,提高交通物流的效能;在机动车辆维修方面,提出了连锁经营、专业化维修、建立救援网络体系的政策构想。研究成果为黑龙江省道路运输业发展政策的制订提供了参考依据。
戚广明[8](2011)在《黑龙江省道路运输管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道路运输是指在道路上通过交通动载工具运送旅客或者货物的活动。道路运输管理是对道路运输行业(客货运输、物流管理、汽车维修、搬运装卸、运输服务)进行统筹规划、组织协凋、监督管理和服务,同时对运输企业进行行政管理。道路运输的发展直接影响到社会和生产生活,道路运输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经济建设的发展。目前,随着黑龙江省的经济不断发展,运输行业也有着跨越式的发展,现有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道路运输管理的发展与现状的研究,进一步分析黑龙江省道路运输管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完善措施。以公共管理学视角分析黑龙江的国际国内道路运输管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齐泽萍[9](2010)在《以转型发展为契机推动道路运输业健康发展》文中指出《山西省道路运输条例》将于2011年1月1日起实施,在全省上下总结“十一五”、阔步迈向“十二五”的关键时期,实施该条例,对我省建立规范的综合道路运输体系,为转型跨越发展奠定良好的交通运输基础,具有非常现实的积极意义。为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和了解《山西省道路运输条?
孙元媚[10](2010)在《山东省道路运输业物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山东省的交通公路体系基本形成了以省会济南为中心,国、省道为骨架,县乡公路为基础,质感相连、遍布城乡、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从而使山东省道路运输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如今道路运输已成为各种运输方式中完成运输量和实现营业收入最多的一种运输方式,基础性地位日益增强。近年来,随着我省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对外开放的不断拓展,道路运输业因可以实现门到门运输而在现代物流中起着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道路运输企业社会化程度低,道路运输业的物流大环境不适应发展,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激励政策以及信息化薄弱等一系列问题尚待解决。面对我国加入WTO后放宽的经济政策,我省的道路运输业面临着发展机遇,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传统道路运输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道路运输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本文综合运用调查法、比较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首先阐述了研究道路运输与物流的关系及其在现代物流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结合国内交通运输业现代化物流发展现状对我省道路运输物流发展的需求进行了分析,并从道路运输业发展现代物流存在的问题入手,着重讨论我省道路运输业发展现代物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而为研究山东省道路运输业发展现代物流寻找切入点。最后,通过对发达国家发展现代物流的现状分析,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提出道路运输业向现代物流发展应以交通运输发展“十一五”目标为依据,不但要为现代物流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同时,也要注重传统道路运输企业向现代化物流业发展过程中的指导作用,使山东道路运输业现代物流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我省道路运输业向社会开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省道路运输业向社会开放(论文提纲范文)
(1)“互联网+”模式下山东省道路运输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互联网+”的概念及特点 |
2.1.1 “互联网+”的概念 |
2.1.2 “互联网+”的特点 |
2.2 道路运输业的概念及特点 |
2.2.1 道路运输业的概念 |
2.2.2 道路运输业的特点 |
2.2.3 我省道路运输业概况 |
2.3 “互联网+”推动道路运输业转型的理论依据 |
2.3.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3.2 规模经济理论 |
小结 |
第3章 “互联网+”推动山东省道路运输业转型升级的现状 |
3.1 互联网促进服务多元化 |
3.2 信息化促使行业成本降低 |
3.3 互联网促使市场竞争格局转变 |
3.4 新技术促进行业监管高效化 |
3.5 互联网促进工作效率提高 |
3.6 互联网促进出行质量提升 |
小结 |
第4章 “互联网+”推动山东省道路运输业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 |
4.1 转型升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4.1.1 政府监管跟不上互联网融合速度 |
4.1.2 磨合阶段存在一些市场乱象 |
4.1.3 现有平台设施多而乱,使用率低 |
4.1.4 互联网应用范围不够广泛 |
4.2 转型升级工作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法制体系建设存在滞后性 |
4.2.2 没有形成多方合作的共识 |
4.2.3 互联网开发行业标准化程度不够 |
4.2.4 互联网观念尚未完全建立,创新意识不足 |
4.2.5 宣传教育力度不够 |
小结 |
第5章 先进省份“互联网+”推动道路运输业转型升级的经验借鉴 |
5.1 福建省创新监管方式经验借鉴 |
5.2 浙江省资源整合经验借鉴 |
5.3 江苏省宣传经验借鉴 |
5.4 广东省吸引公众参与经验借鉴 |
小结 |
第6章 “互联网+”推动山东省道路运输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
6.1 完善“互联网+”道路运输业的法律规章 |
6.2 推进多方合作 |
6.2.1 推进政府之间合作 |
6.2.2 推进政府和企业合作 |
6.2.3 推进企业之间合作 |
6.3 加大融合“互联网+”工作的投入力度 |
6.3.1 加大对“互联网+”的宣传力度 |
6.3.2 整合信息化资金投入 |
6.4 加大创新力度 |
6.4.1 探索电子政务和网上审批业务 |
6.4.2 在现有管理平台基础上开发移动终端驾培APP |
6.4.3 完善网上投诉评价功能 |
6.4.4 探索升级汽车租赁行业 |
小结 |
第7章 结论及前景展望 |
7.1 结论 |
7.2 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陕西省道路运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概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道路运输行政管理体制的理论分析 |
2.1 行政管理体制的理论基础 |
2.1.1 管理体制 |
2.1.2 行政管理体制的内涵 |
2.2 道路运输行政管理的相关理论 |
2.2.1 道路运输行政管理的概念界定 |
2.2.2 道路运输行政管理的职能 |
2.2.3 道路运输行政管理机构 |
2.3 我国道路运输行政管理体制的概况 |
2.3.1 道路运输管理模式现状 |
2.3.2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设置现状 |
第三章 陕西省道路运输行政管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
3.1 国家宏观背景 |
3.1.1 行政审批改革对道路运输行政管理提出新任务 |
3.1.2 依法治国思想对道路运输行政管理改革指明新方向 |
3.1.3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建对道路运输行政管理提出新要求 |
3.1.4 “一带一路”为道路运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带来新机遇 |
3.2 陕西省现状分析 |
3.2.1 基本概况 |
3.2.2 陕西省道路运输业发展现状分析 |
第四章 陕西省道路运输行政管理体制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4.1 陕西省道路运输管理体制现状分析 |
4.1.1 陕西省道路运输行政管理体制概述 |
4.1.2 陕西省道路运输行政管理模式 |
4.1.3 陕西省道路运输行政管理组织结构及职能设置 |
4.2 陕西省道路运输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2.1 运输管理体制缺陷造成权责不明、人员管理不合理 |
4.2.2 道路运输行政管理工作重心偏移 |
4.2.3 道路运输行政管理体制不畅 |
4.2.4 道路运输行政管理机构性质定位不科学 |
第五章 国内外道路运输行政管理体制的启示 |
5.1 国外道路运输行政管理体制的概述 |
5.1.1 日本的道路运输行政管理体制 |
5.1.2 美国的道路运输行政管理体制 |
5.1.3 英国道路运输行政管理体制 |
5.2 国内道路运输行政管理体制的概况 |
5.2.1 甘肃省道路运输行政管理体制 |
5.2.2 广东省道路运输行政管理体制 |
5.2.3 河南省道路运输行政管理体制 |
5.3 国内外道路运输行政管理体制的启示及借鉴 |
5.3.1 按照道路运输运行规律设置精简高效的管理机构 |
5.3.2 建立健全道路运输法律法规并推进法制化和规范化 |
5.3.3 正确处理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自发调节的关系 |
5.3.4 初步解决了政事不分、职能交叉的问题 |
第六章 陕西道路运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整体思路及建议 |
6.1 改革的总体思路 |
6.1.1 改革依据 |
6.1.2 改革思路 |
6.2 陕西道路运输行政体制改革建议 |
6.2.1 充实完善的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 |
6.2.2 充分发挥交通运输行业社会中介组织的辅助作用 |
6.2.3 加强道路运输行政法制建设 |
6.2.4 信息化道路运输行政管理模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基于产业属性的道路运输市场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主线与内容框架 |
1.4 研究的方法与工具 |
1.5 基本概念 |
1.6 论文研究结论及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2.1 道路运输行为主体经济属性问题研究综述 |
2.2 道路运输产业组织研究综述 |
2.3 市场规制理论综述 |
2.4 现有理论研究的不足与缺陷 |
第三章 道路运输业的技术经济特征 |
3.1 道路运输产业的技术经济特征 |
3.1.1 道路运输产品特性 |
3.1.2 需求波动性,供给的相对稳定性 |
3.1.3 运输供求的时空错异性 |
3.1.4 运输产品的多维向量特性 |
3.1.5 关于运输需求的派生性问题 |
3.1.6 运输市场较强的管制性 |
3.2 关于道路运输的最小有效规模的讨论 |
3.2.1 道路运输的最小有效规模 |
3.2.2 基本运输服务与集成运输服务的技术经济特征比较 |
3.3 进入、退出壁垒与市场稳定性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道路运输营非属性调查 |
4.1 我国运输承运人营非规制的历史沿革 |
4.2 关于营非问题的争论 |
4.3 道路运输营非属性调查与组织 |
4.3.1 调查目的 |
4.3.2 调查实施 |
4.4 问卷调查数据整理与分析 |
4.5 关键发现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美道路运输营非属性界定比较与借鉴 |
5.1 美国道路运输承运人划分 |
5.1.1 从运输行为的商业属性角度分类 |
5.1.2 基于行政区域及货物安全性的承运人分类 |
5.2 中美运输承运人界定标准对比 |
5.3 美国运输承运人分类方法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我国运输行为营非属性构成要件 |
6.1 营业性运输行为构成要件辨析 |
6.2 典型运输行为营非属性梳理 |
6.3 建立运输行为营非属性扩展清单 |
6.4 营业性道路运输承运人细分 |
6.4.1 基本运输服务承运人分类 |
6.4.2 基于运输服务链的承运人分类 |
6.4.3 基于运输组织化程度的货运承运人分类 |
6.4.4 根据是否拥有运输工具的承运人分类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道路客运市场结构与规制绩效研究 |
7.1 运输市场结构及其测度 |
7.1.1 市场结构及类型 |
7.1.2 市场集中度测量 |
7.2 道路客运的线市场与块市场 |
7.3 基于线市场的客运市场集中度 HHI 修正模型 |
7.4 公路班线客运市场结构实证分析 |
7.4.1 陕西省公路客运班线客运运力分布 |
7.4.2 陕西省市际普客班线市场集中度计算与分析 |
7.4.3 陕西省市际高客班线市场集中度计算与分析 |
7.4.4 基于HHI与HHI 的区域客运市场集中度对比 |
7.5 我国公路客运市场规制绩效分析 |
7.5.1 规制绩效评价指标 |
7.5.2 道路客运企业数量与规模评价 |
7.5.3 道路客运量增长评价 |
7.5.4 旅客运输业内部结构评价 |
7.5.5 道路客运价格水平评价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道路货运市场结构与规制绩效研究 |
8.1 道路货运市场效率变迁轨迹 |
8.2 道路货运市场承运人主体变迁 |
8.3 我国公路货运市场规制绩效分析 |
8.3.1 道路货运市场主体构成 |
8.3.2 货物运输业内部结构评价 |
8.3.3 关于道路货运市场过度进入的讨论 |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道路运输规制政策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
9.1 道路运输市场规制基础理论 |
9.1.1 运输规制的依据 |
9.1.2 放松运输管制的依据 |
9.1.3 世界道路运输管制与放松管制的历程 |
9.2 国外道路运输产业管制沿革 |
9.2.1 美国道路运输产业发展与管制 |
9.2.2 欧共体道路运输管制 |
9.2.3 日本道路运输业管制 |
9.3 总结与借鉴 |
第十章 我国道路运输市场规制目标与参数选择 |
10.1 道路客运市场规制目标与参数选择 |
10.1.1 道路客运市场规制改革基础 |
10.1.2 道路客运市场规制目标 |
10.1.3 道路客运市场规制参数选择与政策建议 |
10.2 道路货运市场规制目标与参数选择 |
10.2.1 道路货运市场规制基础 |
10.2.2 道路货运市场规制目标 |
10.2.3 道路货运市场规制参数选择 |
本章小结 |
第十一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11.1 主要结论及创新 |
11.2 规制政策措施及建议 |
11.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基于立法角度的河北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修订的思考与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概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思路 |
1.3 研究工作重点 |
第二章 河北省道路运输业发展现状及修订河北省道条的必要性 |
2.1 河北省道路运输业发展现状 |
2.1.1 基础设施方面 |
2.1.2 运输能力方面 |
2.2 修订《河北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的必要性 |
2.2.1 修订《河北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是国家法制建设的需要 |
2.2.2 修订《河北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是河北省道路运输业发展的需要 |
第三章 国内外道路运输法制建设综述及其借鉴作用 |
3.1 国外道路运输法制化情况 |
3.2 国内道路运输法制体系情况 |
3.3 国内各地道路运输条例修订情况 |
3.3.1 《北京市道路运输条例》 |
3.3.2 《山东省道路运输条例》 |
3.3.3 《山西省道路运输条例》 |
3.3.4 《广西壮族自治区道路运输管理条例》 |
3.3.5 《贵州省道路运输条例》 |
3.3.6 《湖南省道路运输条例》 |
3.4 国内外经验借鉴 |
3.4.1 国外经验 |
3.4.2 国内经验 |
第四章 修订河北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的思考与建议 |
4.1 修订《河北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的原则 |
4.1.1 不得与上位法规范相抵触的原则 |
4.1.2 实际工作需要原则 |
4.1.3 适当超前原则 |
4.1.4 成本效益分析原则 |
4.1.5 稳定性、连续性和严肃性与及时立、改、废相结合的原则 |
4.2 《河北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4.2.1 《条例》修订不及时的问题 |
4.2.2 《条例》对城市公交和出租汽车客运管理无统一规定 |
4.2.3 《条例》中对农村客运没有进行规范 |
4.2.4 《条例》中没有对城乡客运进行统筹 |
4.2.5 《条例》中货物运输规范不符合当前实际 |
4.2.6 《条例》没有重视道路运输安全问题 |
4.2.7 《条例》中无行业节能减排相关规定 |
4.2.8 《条例》中道路运输行政执法规则不完善 |
4.2.9 《条例》没有汽车租赁业管理和经营性运输界定的规定 |
4.2.10 《条例》原有内容需要进一步修订完善 |
4.2.11 《条例》中需要转变管理模式的内容 |
结论 |
5.1 主要研究工作成果 |
5.2 尚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路运输政策演变研究(197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概念说明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 |
四、公路运输历史沿革概况 |
第一章 改革开放以前公路运输政策的回顾(1978年以前) |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公路运输政策(1912-1949) |
一、政策产生的历史背景 |
二、公路运输政策的构成 |
(一) 由宽趋严的市场准入 |
(二) 以兴办公路联运为特点的运输组织政策 |
(三) 市场监管政策由缺失到初步规范 |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公路运输政策(1950-1978) |
一、计划经济体制形成阶段的公路运输政策(1950-1965) |
(一) 影响政策的政治经济因素 |
(二) 建国初期运力的恢复及企业管理的加强 |
(三) 运输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及调整 |
(四) 逐步封闭的市场准入 |
(五) 运输结构的重新构建 |
(六) 市场监管的推陈出新 |
二、计划经济体制趋于僵化阶段的公路运输政策(1966-1978年) |
(一) 特殊社会因素对政策的不利影响 |
(二) 运力结构的顾此失彼 |
(三) 市场监管机制由破坏到有限恢复 |
第二章 初步市场化进程中的公路运输政策(1979-1991) |
第一节 政策转变的历史形势 |
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 |
二、国家对发展交通的高度重视 |
三、管理体制由政企合一到逐步分离的适时转变 |
第二节 全面放开的市场准入 |
一、客货运市场对各种经济成分全面放开 |
二、相关业务市场实行开放 |
第三节 运输企业的全面改革 |
一、实行放权减税让利 |
二、积极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 |
三、开展企业内部配套改革 |
四、发展多种形式的横向联合 |
五、推行全面质量管理 |
第四节 积极推进市场培育 |
一、经营主体的多元化 |
二、运力结构的优化 |
三、运输经营方式的多样化 |
四、运输组织的合理化 |
五、站场加大建设力度及向社会全面开放 |
第五节 市场监管政策的制度化 |
一、适应供求关系变化的运价管理 |
二、面向全行业的车辆技术管理 |
三、由多头管理到分工管理的安全监管 |
四、维护市场秩序的治理整顿 |
五、以管理和技术性节能为主,结构性节能为辅 |
小结 |
第三章 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阶段的公路运输政策(1992-2002) |
第一节 政策制定实施的时代背景 |
一、市场经济战略目标的确定 |
二、公路基础建设的飞速发展 |
三、行业管理理念及方式的根本转变 |
第二节 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及推行股份制改革 |
一、引导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扩大经营权 |
二、推行股份制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三、加强企业质量管理 |
第三节 市场准入的从严 |
一、客运市场的严格准入及退出机制的探索 |
二、加强规范的货运市场准入 |
三、引进外资由侧重立项审批到规范外资经营的转变 |
第四节 以优化为中心的运输结构调整 |
一、推进运输主体的规模化 |
二、引导运力结构调整 |
三、促进运输经营结构调整 |
四、推动运输组织结构调整 |
五、重视站场投资、布局及经营结构调整 |
第五节 全方位的市场监管 |
一、积极适应市场规律的运价管理 |
二、加强车辆技术管理 |
三、积极探索安全管理新的体制机制 |
四、开始建立从业资格制度 |
五、深入开展道路运输市场整顿治理 |
六、侧重节能法规标准建设及产品监测认证推广 |
小结 |
第四章 市场经济体制完善阶段的公路运输政策(2003-) |
第一节 政策调整的社会背景 |
一、发展观念的转变 |
二、法制建设的深入 |
三、交通体制的重大改革 |
第二节 市场准入退出机制的统筹考虑 |
一、加快线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
二、严格设定准入条件及经营期限 |
三、规范外资引进 |
四、积极推行质量信誉考核,健全市场退出机制 |
第三节 运输结构的全方位、深层次调整 |
一、推进集约化、规模化的企业组织结构调整 |
二、实行多样化的运力结构调整 |
三、进一步细化经营方式的运输经营结构调整 |
四、重视合理化的运输组织结构调整 |
五、加大站场投资力度,重视布局规划 |
第四节 市场监管理念及措施的创新 |
一、市场整顿长效机制的建立 |
二、紧密联系成品油价的运价管理 |
三、以类型划分及等级评定为重点的技术管理 |
四、安全监督管理职能的强化 |
五、逐步建立治理超限超载工作长效机制 |
六、加快构建职业资格体系 |
七、结构、技术、管理并重,节能与减排结合 |
小结 |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公路运输政策经验教训及建议 |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公路运输政策制定实施的经验教训 |
一、各类公路运输政策的演变特点 |
二、公路运输政策制定实施的经验 |
三、公路运输政策教训及不足分析 |
第二节 公路运输主要政策走向建议 |
一、加快结构调整升级步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二、健全市场准入退出机制,全面推进诚信体系建设 |
三、统筹城乡道路客运协调发展 |
四、建立以市场定价为主的价格形成体系 |
五、推进安全监管常态化、规范化、标准化 |
六、建立节能减排长效机制,推动两型社会建设 |
七、全面推行职业资格制度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1949-2008年全国道路运输行业统计数据表 |
附录2: 文中表格索引 |
附录3: 中共十六大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大事记要(2003.1-2009.7) |
后记 |
(7)黑龙江省道路运输业发展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道路运输发展状况 |
1.2.2 国内道路运输研究状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范围 |
第二章 加快道路旅客运输业发展的政策研究 |
2.1 道路旅客运输业概述 |
2.1.1 行业规模 |
2.1.2 行政许可 |
2.2 存在的问题 |
2.2.1 问题的表现形式 |
2.2.2 问题分析 |
2.3 道路旅客运输需求分析 |
2.3.1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要求进一步提高运输保障能力 |
2.3.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提升服务品质 |
2.3.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更加注重安全运行和诚信守法经营 |
2.3.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更加注重为发展现代农业服务 |
2.4 道路旅客运输发展对策 |
2.4.1 建立和完善道路旅客运输市场准入机制 |
2.4.2 建立完善道路旅客运输市场动态监管机制 |
2.4.3 建立完善道路旅客运输市场退出机制 |
2.4.4 清理挂靠经营行为 |
2.5 重点发展领域的政策导向 |
2.5.1 加快农村客运发展的政策导向 |
2.5.2 加快省际客运发展的政策导向 |
2.5.3 加快旅游客运发展的政策导向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加快出租客运业发展的政策研究 |
3.1 出租客运业发展概述 |
3.1.1 行业规模 |
3.1.2 经营模式 |
3.1.3 行政许可 |
3.2 存在的问题 |
3.2.1 问题的表现形式 |
3.2.2 问题分析 |
3.3 需求分析 |
3.4 发展对策 |
3.4.1 建立政府牵头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管理体制 |
3.4.2 建立和完善出租客运市场的准入机制 |
3.4.3 实行服务质量信誉考核 |
3.4.4 建立和完善出租客运市场的退出机制 |
3.4.5 规范经营权的使用和管理 |
3.4.6 规范承包合同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加快道路货物运输业发展的政策研究 |
4.1 发展概述 |
4.1.1 行业规模 |
4.1.2 行政许可 |
4.2 存在的问题 |
4.2.1 问题的表现形式 |
4.2.2 问题分析 |
4.3 需求分析 |
4.3.1 老工业基地改造 |
4.3.2 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
4.3.3 公路基础设施的发展规划 |
4.3.4 产业与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
4.4 发展对策 |
4.4.1 推动甩挂运输发展 |
4.4.2 促进货运配载业发展 |
4.4.3 建立和完善货运场站投融资体制 |
4.4.4 加快培育交通物流体系 |
4.4.5 促进货运车辆大型化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加快国际道路运输业发展的政策研究 |
5.1 国际道路运输业发展概述 |
5.1.1 行业规模 |
5.1.2 行政许可 |
5.2 存在的问题 |
5.2.1 问题的表现形式 |
5.2.2 问题分析 |
5.3 需求分析 |
5.4 发展对策 |
5.4.1 国际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实施垂直管理 |
5.4.2 统一中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在口岸现场的查验项目 |
5.4.3 提高通关效率 |
5.4.4 规范国际道路运输经营行为 |
5.4.5 扶持涉外运输企业 |
5.4.6 加强国际道路运输行车许可证的管理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加快机动车维修业发展的政策研究 |
6.1 机动车维修业发展概述 |
6.1.1 行业规模 |
6.1.2 行政许可 |
6.2 存在的问题 |
6.2.1 问题的表现形式 |
6.2.2 问题分析 |
6.3 需求分析 |
6.4 发展对策 |
6.4.1 鼓励连锁经营 |
6.4.2 鼓励专业化维修 |
6.4.3 政企分开 |
6.4.4 加强质量管理 |
6.4.5 加强检测维护市场监管 |
6.4.6 在检测、维护市场引入竞争机制 |
6.4.7 建立车辆技术状况保障体系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黑龙江省道路运输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道路运输管理相关概念 |
第一节 道路运输及道路运输管理 |
一、道路运输的涵义 |
二、道路运输管理的界定及重要意义 |
三、道路运输管理的其他概念 |
第二节 道路运输管理的组织机构 |
一、我国道路运输管理组织机构设置情况 |
二、道路运输管理部门的职责和权力 |
第二章 国内外道路运输管理的发展及现状 |
第一节 美国各州道路运输管理的发展及现状 |
一、美国各州道路运输管理体制的发展 |
二、美国各州道路运输的管理现状 |
三、美国的先进管理经验 |
第二节 国内道路运输管理先进省份的发展及现状 |
一、山东省道路运输管理现状 |
二、山东省的先进管理经验 |
第三章 黑龙江省道路运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一节 黑龙江省道路交通情况 |
一、公路基本情况 |
二、公路运输场站设施、运力及运量情况 |
第二节 黑龙江省道路运输管理现状 |
一、黑龙江省道路运输管理的模式及机构设置 |
二、黑龙江省国内客货运的管理现状 |
三、黑龙江省国际道路运输管理现状 |
第三节 黑龙江省道路运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一、客运市场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 |
二、公路货运的管理机制和成效低下 |
三、国际道路运输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完善黑龙江省道路运输管理的对策 |
第一节 建立健全有效的客运管理机制 |
一、建立健全客运市场准入机制 |
二、科学规范线路管理 |
三、提高行业科学管理水平 |
第二节 加强货运市场的管理力度 |
一、推进公路货运的系统化进程 |
二、探索新的公路货运经营模式 |
三、加强治理超载超限 |
四、推进传统货运向交通物流转型 |
第三节 完善黑龙江省国际道路运输管理 |
一、加快国际道路运输发展 |
二、建立和完善国际物流体系 |
三、完善国际道路运输的意义 |
第四节 加强道路运输管理部门职能的调整和转变 |
一、加强调整道路运输管理部门的重点职能 |
二、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工作方式的转变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山东省道路运输业物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本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本文的研究思路、目标和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目标 |
1.2.3 研究方法 |
1.3 本文所涉及的相关概念 |
1.3.1 道路运输的概念 |
1.3.2 现代物流的相关概念 |
1.3.3 交通道路运输业中的现代物流 |
1.4 作为道路运输业发展目标的第三方物流的研究进程 |
2 山东省道路运输业现代物流需求和存在问题分析 |
2.1 山东省道路运输业物流需求 |
2.1.1 国内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 |
2.1.2 山东省道路运输物流发展需求分析 |
2.2 山东省道路运输业发展现代物流存在的主要问题 |
2.2.1 现代物流源头企业物流社会化程度低 |
2.2.2 道路运输业的物流大环境不适应现代物流的发展需要 |
2.2.3 缺乏发展现代物流的统一规划和激励政策 |
2.2.4 道路运输行业发展现代物流的基础薄弱、信息化程度低 |
2.3 山东省道路运输业发展现代物流必要性分析 |
2.4 山东省道路运输业发展现代物流的可行性 |
2.4.1 良好的物流发展基础设施 |
2.4.2 经济大省优势 |
2.4.3 区位条件优势 |
2.4.4 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现代物流发展基础 |
3 山东道路运输业发展现代物流的对策建议 |
3.1 山东省可资借鉴的国外相关经验分析 |
3.1.1 国外主要国家发展现代物流概况 |
3.1.2 国外发展现代物流对山东省可资借鉴的经验 |
3.2 山东省道路运输业发展现代物流的政策研究 |
3.2.1 道路运输业现代物流政策的原则和内容 |
3.2.2 道路运输业发展现代物流的措施 |
3.3 以道路运输企业转化为依托促进道路运输现代物流发展策略 |
3.3.1 物流企业发展战略分析 |
3.3.2 传统道路运输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化的基础 |
3.3.3 传统道路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策略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我省道路运输业向社会开放(论文参考文献)
- [1]“互联网+”模式下山东省道路运输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D]. 孔若崇. 山东财经大学, 2017(05)
- [2]陕西省道路运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 王超敏. 长安大学, 2015(01)
- [3]基于产业属性的道路运输市场规制研究[D]. 马暕. 长安大学, 2014(04)
- [4]基于立法角度的河北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修订的思考与建议[D]. 狄志斌. 长安大学, 2012(S2)
- [5]稳中求进 好中求快 努力推进交通运输科学发展——在2012年全省交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杨伯让. 青海交通科技, 2012(01)
- [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路运输政策演变研究(1979-)[D]. 孙晓飞. 湖南师范大学, 2011(07)
- [7]黑龙江省道路运输业发展政策研究[D]. 陈茂海. 长安大学, 2011(07)
- [8]黑龙江省道路运输管理问题研究[D]. 戚广明. 黑龙江大学, 2011(07)
- [9]以转型发展为契机推动道路运输业健康发展[N]. 齐泽萍. 山西经济日报, 2010
- [10]山东省道路运输业物流研究[D]. 孙元媚. 山东大学, 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