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研究

我国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研究

郑长德[1]2003年在《企业资本结构: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企业融资中最古老和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企业是怎样融通投资所需要的资金以及投资资金是如何运作的。这个问题就是企业的“资本结构”问题。企业资本结构理论是微观金融理论和企业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资本结构的目的主要在于为那些与企业融资有契约关系的各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关系、相互作用机制、成本与收益以及企业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的关系提供一种理论解释和预言,在实践中为企业的资本运营、优化资本结构、建立最优产权结构和改进治理结构提供理论指导。 本文首先从资本结构的含义出发,全面评述了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提出了适应于转轨经济的资本结构理论;把资本结构和公司治理相联系,讨论了资本结构对企业经营者选择、激励和监督的作用;从企业融资制度的演进出发,讨论了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的演变和对企业治理的影响;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决定因素、行业差异、地区差异,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融资偏好等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了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优化的目标是实现净资产收益率最大,并从实现资本结构和治理结构双重优化的思路,提出了优化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的途径和方式。 1.本文认为资本结构包括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的含义,微观资本结构,主要是指企业资本结构,从狭义方面看,企业资本结构就是企业资产负债表右边各项间的比例关系和由这种比例关系所反映出的权利义务结构。从广义层面看,除了狭义层面的含义外,企业资本结构还包括企业各类资本之间的比例关系,如企业财务资本、人力资本等。宏观资本结构,主要是指一个国家各种资本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及其所反映的经济联系。马克思的资本结构理论既是一种微观资本结构理论,又是一种宏观资本结构理论。而西方资本结构理论在传统上主要是一种微观资本结构理论。本文研究的也主要是微观资本结构。 2.本文从现金流量配置和控制权配置两个方面理解资本结构,认为企业资本结构的选择不仅仅是企业未来现金流在股权持有者和债权持有者之间的分配问题,更和公司治理密切相关,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企业资本结构选择过程就是企业选择其公司治理模式的过程,就是企业的状态依存所有权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配置过程,企业最优资本结构的确定就是企业最优所有权结构钓形成过程。 3.企业的资本结构影响经理、股东、体发生的成本。改变企业的融资方式必然要改毓瓢殊,影响企业破产激励和行为的改变最终要改变收益和企业价值。本文认为,不仅仅是债务权益比率决定对企业利益相关主体的激励,管理层持有的股权数、股票所有权在外部大投资者之间的集中程度、董事会的组成和权力、贷款协议和债务合约中的限制性条款及企业遭遇财务困境时可利用的资源都影响着激励和行为。 4.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融资方式经历了财政主导型融资、银行主导型融资和银行与资本市场混合型融资。现在,.企业融资主体呈现多元化格局,形成了多种企业融资方式并存的体系。在资本结构方面,目前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主要表现为外源融资比例大,外源融资的高银行负债化。本文认为,导致国有企业资本结构演进的这一变化,部分是由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居民取代国家成为投资资本的主要资金提供者,部分是因为直接融资市场受到非常严密的限制和不发达,国有银行成为资金从居民流向企业的最主要渠道。本文认为,虽然国有企业资本结构变化很大,但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却变化很少。一方面国有企业由、居民(通过银行)融资,另一方面,虽然国有企业在名义上属于人民,但实际上对国有企业行使所有权和实施实际治理的仍然是各级政府,不仅国有企业管理者的选择、监督和激励几乎全有政府进行,而且政府还对国有企业的经营实行重大的、随机的行政千预。 5.与国有企业具有债权融资偏好相反,我国上市公司在资本结构上表现的突出特征是股权融资偏好,这也和世界其他国家企业的融资偏好形成鲜明的对比。本文认为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形成,其直接原因是我国股权融资的私人成本低于债权融资成本,根本原因是我国发展股票市场的功能定位造成的。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最初主要是解决国有企业的资金问题。国有企业的资金来源在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从财政拨款到银行贷款,再到发行股票和债券的变革。强调股票市场的融资功能,希望通过股票市场的发展来解决国有企业的资金问题,一直是政府对发展我国股票市场的功能定位。对股票市场融资功能的过分强调,导致了对其他比融资功能更重要的功能的忽视。 6.本文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决定因素,发现公司规模、盈利性、资产可抵押性、企业的成长机会这些在国际比较研究中考虑的资本结构决定因素也是影响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重要因素,同时,还发现,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具有重要的行业差异和地区差异。此外,股权结构在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决定中,有重要的影响。 7.从国外的经验看,企业

张大超[2]2004年在《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与治理结构研究》文中指出国有企业改革是一个持续的探索过程,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应的现代产业制度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我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面临两个主要的问题。一是如何明晰国有企业的产权关系;另一个是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司治理结构的问题。所以基于上述问题的存在,本文的研究逻辑是,国有企业的改革应该以资本结构的优化为起点,以公司治理结构的构建和完善为核心内容,最终实现国有企业的改革的目标。 论文第一章为导论。论文第二章是公司治理及资本结构理论分析,从理论层面上分析公司资本结构和公司治理,是对公司治理以及资本结构理论的历史沿革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第叁章分析了英、美股权主导下的公司治理模式和德、日银行主导下的公司治理模式研究。 论文第四章与第五章为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与企业治理效率研究,分析了传统体制遗传下来的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及其历史成因;并由此引致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低效率和缺陷,并提出了提高我国国有企业的治理效率的发展方向,分别探讨了企业资本结构和公司治理的优化,最后构建适合我国国有企业发展的公司治理模式—股权主导下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

袁玲[3]2003年在《我国融资环境对国有企业资本结构决策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西方的主流资本结构理论以美国市场机制比较完全的融资环境为既定条件,很难解释中国完全相异融资环境下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的形成。本文将融资环境纳入分析框架,提出资本结构形成的“外部环境一内部机制”互动模型(Environment-Mechanism Model),从研究我国融资环境的特殊性入手,试图找到国有企业资本结构形成的动力机制。 依据EM模型的思想,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和制度的深度分析国企资本结构问题的形成原因。第2、3章首先详细描述了计划经济和双轨制经济两个体制阶段中我国融资环境特点,然后研究和分析了相应阶段的环境因素对国企资本结构的影响机制,说明了我国融资环境主导国有企业融资决策,决定其资本结构,并进一步导致了国企财务风险巨大、经营效率低下、信用危机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两个重塑,一是企业融资环境的重塑;二是企业制度的重塑。因为环境的转变比较缓慢,所以在短期内企业应特别重视融资意识的提高和融资技术的掌握。而融资技术中最重要的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融资环境,权衡不同资本的风险和收益,科学地进行资本结构决策。本文在第4章引入了多目标模糊优选模型进行资本结构决策,它比常规模型更适合我国国有企业资本结构决策,因为它能够将很多定性、模糊的环境因素定量化,并将他们综合考虑到资本结构决策当中。

禹彤[4]2004年在《转轨中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国有企业在对国家经济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自身发展和体制转换中长期积累形成的深层次矛盾也日益凸现。中国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即负债率也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企业。一方面,由于中国经济正处于转轨经济的历史阶段、不发达的资本市场现实和财务软约束等特殊具体原因,中国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表现为高负债状态;另一方面,中国证券市场具有股权融资的成本较低、风险较小的特点,中国的国有上市公司更偏好股权融资方式。这样,企业不但可以永久占用股东资本,而且可以增加利润,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关于资本结构问题,国外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理论,但是,这些理论往往是以完全竞争市场为基础的,各国市场化程度的不同导致了理论的假设前提的不同。因此,对国外经典理论的简单理解和直接套用,不仅不会有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可能在实践中造成混乱和损失。要想真正的解决我国国有企业资本结构失衡问题,任何分析都必须从现代经济学的经典理论出发,结合转轨经济这个逻辑出发点和既定的历史现实,根据中国的具体环境做出具体的分析,根据我国的市场化程度加以权衡和考虑,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应该将研究的注意力集 41<WP=45>中在中国企业资本结构的演变过程与相关制度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上,这才是资本结构理论对中国资本结构研究最大的启示。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首先阐述了资本结构的有关概念,接着论述了研究资本结构的目的和意义以及资本结构在企业中的作用,并从多方面对影响和决定资本结构选择的因素进行分析。第二章,叙述了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轨迹,分阶段(早期的资本结构理论,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新发展)对理论的发展和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并就资本结构理论的制度意义及其对中国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研究的特殊意义进行了阐释,提出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应考虑到转轨和国有两个不可回避的约束条件决定了转轨中的国有企业在资本结构问题上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第叁章,对我国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现状进行了描述,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了深入地分析。认为,我国国有企业失衡的直接原因可归结为国家实行“拨改贷”;银行对企业的预算软约束的普遍存在;在赶超型经济中,我国的国有企业普遍自生能力不强;资本市场发展不平衡;上市公司的股权资本成本较低等等。但是,究其根本,造成我国国有企业资本结构失衡是我国经济体制中固有的弊端造成的。第四章,首先分析了现有的优化资本结构的措施,其次分析 42<WP=46>了目前资本结构改革面临的约束条件,最后从经济体制改革的角度提出了一些优化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的主要配套改革措施,以求有助于改变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的现状,主要包括:我们要合理界定政府在融资制度中的地位;要矫正资本市场的功能缺陷,强化资本市场社会资源配置的功能;要调整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降低国有股比例,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

陈书[5]2014年在《我国国有企业资本结构对高管薪酬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是有目共睹的。我国企业逐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迎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现代企业制度的一大特色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这也就导致了代理成本问题,也使高管薪酬成为众多学者所关注的话题。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际,全球经济一片低迷,但我国国有企业却接连爆出“天价薪酬门”,这又一次将高管薪酬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面对公众对我国国有企业高管薪酬与公司绩效背道相驰的质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六部门于2009年9月16日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的指导意见》(即中国版“限薪令”),旨在规范我国国有企业高管薪酬的制定。在这种背景下,本文基于我国国有企业高管薪酬制定的基本情况,以2010-2012年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国有公司做为样本数据,分别实证研究了我国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与高管现金薪酬、权益薪酬的关系;以2007-2009年和2010-2012年的数据实证对比检验了我国所颁布的“限薪令”是否起到了规范我国国有企业高管薪酬制度的作用以及“限薪令”的颁布对我国国有企业资本结构和高管薪酬关系的影响。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如下:⑴我国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与高管现金薪酬具有正相关关系,即国有企业的负债水平越高高管薪酬也越高。这是由于我国国有企业与国有商业银行同属政府控制,他们之间的软约束使得负债的刚性并不能很好的约束国有企业高管的利己行为。另外,国有企业的特殊优越性也使得高管可以轻松获得好的企业绩效,从而可以为自己制定较高的薪酬。⑵“限薪令”颁布后我国国有企业高管薪酬没有明显下降,“限薪令”的颁布没有起到规范国有企业高管薪酬的作用。“限薪令”颁布的初衷以及内容的设计都是合理的,之所以没有起到规范我国国有企业高管薪酬的原因是在于文件颁布后并没有相关的监督部门,实施力度过小。⑶我国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与高管权益薪酬具有负相关关系,即负债水平越低高管权益薪酬越高。这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完善,股权激励制度也在初步建立阶段,所以很多高管会利用手中权力实施自我激励,这也就导致了高管在给自己过高股权激励的同时并不会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而采用低于最优资本结构的负债水平。

衣龙新[6]2004年在《财务治理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公司治理一直是国内外理论界研究的热点课题。受此影响,我国部分财务学者借鉴公司治理理论研究成果,提出了财务治理理论,希望从财务方面为解决公司治理问题提供参考。实践中,公司财务与公司治理问题常常交织在一起,为解决某单方面问题而采取的措施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只有综合研究并提出全面解决方案,才能切实解决实践中出现的复杂问题。财务治理理论的提出和不断完善,正是适应了这一方面理论与实践发展的现实要求,迅速成为财务理论研究的新兴领域。本文综合运用现代财务理论、公司治理理论、企业理论及产权经济学等学科知识,以本金在企业不同层面运动所形成的特定财务关系为研究主线,通过对财务治理内涵、目标等基本理论问题研究,基于企业所有权安排逻辑,提出了财权配置一般框架,并初步构建了财务治理体系。本文力图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财务治理体系框架结构,期望能够对解决我国企业复杂的财务与治理方面问题有所裨益。本文总体上分为两大部分,共7章。第一部分主要探讨财务治理的一些基本理论,包括1、2、3叁章;第二部分对财务治理体系组成部分:治理结构、治理机制和治理行为规范进行专项研究,包括4、5、6、7四章。第1章“财务治理理论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本章对财务治理理论发展进行了简要回顾,将财务治理理论研究发展大体归结为的两个阶段:西方财务理论界的初步探索阶段和国内财务理论界的初步形成与建立阶段。在西方理论界,很早公司财务和公司治理就已经具有了相互融合研究的发展趋势,由此产生了财务治理理论研究的萌芽。这一阶段并没有明确提出财务治理概念,也没有对财务治理问题进行独立研究;国内财务学者充分借鉴公司治理理论等,结合中国财务理论创新成果,提出了“财务治理”概念,并进一步探讨了财务治理结构、<WP=4>财权配置等基本理论问题,使财务治理理论得以最终产生并全面发展起来。第2章“财务治理基础理论”。本章探讨了一些财务治理基础理论问题,包括财务治理涵义、主体、客体及目标等方面内容。其中,财务治理理论基础是非常重要的,主要包括本金理论等现代财务理论,以及公司治理理论、企业理论和产权经济学。以上述理论为基石,本文对财务治理主体等基础理论问题展开讨论,提出:财务治理主体是指有能力、有资格、有意愿参与公司财务活动并在公司治理中占有一定地位的内部权利机构、个体与法人;财务治理客体则有两种表现形式,在治理框架下具体体现为“财权”,在财务范畴内总体体现为“本金”;而财务治理目标可以简单概括为:形成科学合理的财务治理体制、制度和行为规范。第3章“财权配置:基础理论与一般框架”。本章对财权配置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提出了财权配置的一般框架。财权配置是财务治理的核心问题,有关财权的配置问题贯穿财务治理的全过程。可以认为,企业财权配置基本框架决定了财务治理的一般逻辑和价值取向,对财务治理体系各个部分均具有决定性影响。即企业有什么样的财权配置框架结构,就决定了有什么样的治理结构、治理机制和治理行为规范。在明确了财权内涵及其与产权、企业所有权关系基础上,按照企业性质——企业所有权安排——公司治理——财务治理的逻辑主线,本章提出了基于“综合谈判力”的企业所有权安排分析框架,推演出“股东为主导的共同治理”模式,以此为基础构建出了企业财权配置一般框架。第4章“财务治理结构(上):财务资本结构安排”。财务治理结构主要是由财务资本结构安排、财务组织结构安排和财务运营模式安排叁部分组成,本章首先对财务资本结构安排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在财务治理结构中,财务资本结构安排非常重要,它是治理结构的基础,体现的是企业内外部权利主体对企业财务权利基本要求和现实分配。在明确财务资本结构内涵及其与要素资本结构、资本结构之间关系基础上,企业资本构成可以大体描述为要素资本结构——财务资本结构<WP=5>——资本结构叁层次关系。具体地讲,财务资本结构主要由资本结构、股权结构和债权结构等内容组成,企业不同的资本结构、股权结构和债权结构安排会产生不同的财务治理效应。第5章“财务治理结构(下):财务组织结构安排”。本章对财务治理结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财务组织结构安排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财务组织结构安排在财务治理结构占有重要地位,它体现的是企业财务权利在企业内部各个权利机构之间的具体配置。在财务治理框架下,财务组织结构安排有其独特的内涵,包含许多特定内容。在我国目前经济形势下,国有企业特有的财务组织结构安排问题十分突出,对其深入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财务组织结构安排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股东大会财务组织安排和董事会财务组织安排。其中,董事会财务组织安排中的独立董事治理问题十分重要,是当前理论研究的热点之一。第6章“财务治理机制”。财务治理机制是财务治理体系的自动调节装置,依据财务治理结构安排和一定制度设计,财务机制能够对企业财务治理活动进行有效调节和规范。本章阐述了财务机制的一般原理,深入分析了财务治理机制的内涵及其与财务基础机制之间的内

王小韦[7]2015年在《企业规模、融资约束与资本结构波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根据Modigliani和Miller所提出的无税的MM理论(Modigliani and Miller,1958),在完美的金融市场条件下,企业内外部融资成本一致,企业的实际资本结构与目标资本结构一致。然而,金融市场并不完善,由于税收、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的存在,使得外部融资成本远远高于内部融资成本,当内外部融资成本差异较大时,企业倾向于选择低成本的内部融资,从而导致融资约束问题的产生。融资约束问题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且针对不同所有者性质、不同规模大小的企业,其面临的融资约束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关于融资约束与资本结构的研究一直是理论界研究的重点。现阶段,理论界普遍接受了资本结构并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形成了资本结构的动态调整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资本结构调整是存在调整成本的,正是由于调整成本的存在,使企业向目标资本结构调整时只能进行部分调整,因此导致实际资本结构偏离其目标资本结构。基于我国金融市场的不完善和特殊的制度背景,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利用2003-2012年A股上市公司主板财务数据为依据,构建资本结构波动模型,检验企业规模、融资约束对企业资本结构波动的单独影响和联合影响,进一步考察了不同产权控制的企业规模、融资约束对资本结构波动影响的差异性。实证结果表明:(1)融资约束与企业资本结构波动负相关;(2)企业规模与资本结构波动负相关;(3)不同规模大小的企业,融资约束对资本结构波动的影响有差异。企业规模增长能够减小融资约束对资本结构波动的抑制作用;(4)国有企业的规模和融资约束因素对资本结构波动的影响都小于非国有企业。

王志伟[8]2004年在《财务困境及其与资本结构、公司治理结构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金融学的研究对象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在不断转换,在金融市场发展的初期,由于财富积累较少,金融市场呈现为买方市场,资金的供给者—各类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处于主导地位,金融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也表现为货币理论和政策、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等等。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财富积累的增加,金融市场也开始向普通商品市场一样成为一个买方市场(资金的需求者公司等市场参与者占据主导地位),这一阶段的金融学研究重点又开始转向金融市场、财务金融、资产定价等方面。 虽然财务金融从 1950 年代以来一直是金融学研究的热点,但财务困境确是财务金融领域中相对生僻的课题。对于财务困境研究的文献倒也并非完全鲜见,笔者在正文中的文献综述中作了比较完整的整理。金融学家们在这个领域方面莫衷一是:不仅对于财务困境的定义、成因并无统一的看法,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财务困境理论。相对而言,大量的研究财务困境的学术论文集中于财务困境的预测方面,并且基本上都是使用公司的财务指标来进行估计。姑且不论财务指标本身就是财务困境的表现,用事后的表现来预测财务困境本身是否在逻辑上存在矛盾,就是财务指标往往也存在披露时间上一定的滞后性。本文独辟蹊径,从财务困境发生的内在因素出发,考虑资本结构、治理结构这两个影响公司本质特征的指标与财务困境的发生与否的内在联系。 资本结构是财务金融领域中最古老、最重要也是研究最广泛的课题之一,20 世纪 50 年代 Miller 和 Modigliani 所创立的 MM 理论的近半个世纪以来,以MM 理论为研究的基础,资本结构理论不断推陈出新,异彩纷呈。20 世纪 70 年代后,以产权理论、代理理论及信息不对称理论为核心的新资本结构理论出现,突破了 MM 定理研究框架的束缚,开拓了资本结构理论研究的一个更为广阔的领域。本文从资本结构对财务困境的影响角度来分析资本结构和财务困境的内在联系,既引用了前人研究的丰富成果,又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发展了资本结构的研究。 西方经济学界对公司治理问题的关注可以一直追溯到 Adam Smith(1776),而 Berle 和 Means(1932)在其《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一书中则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观点。公司治理的概念最早出现于经济学文献中的时间是在,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英国经济学家 Bob Tricker 在 1984 年出版的《公司治理结构》一书中,首先论述了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性。对于公司治理结构的概念,学界的观点也是不一而足。但是目前对于公司治理结构的研究在全球都成为热点。本文从治理结构对财务困境的影响角度来分析治理结构和财务困境的内在联系,既引用了前人研究的丰富成果,又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发展了 I<WP=4>财务困境及其与资本结构、治理结构的关系 摘要治理结构的研究。本文从资本结构和治理结构两个方面来分析财务困境及其相关关系。本文的内容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提出了本文研究的对象、目的、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回顾、研究方法和框架;第二章是财务困境概论;第叁章分析影响财务困境的内在因素之一:资本结构,根据金融学界关于资本结构对财务困境的有无影响分类阐述了各个理论流派;第四章是关于影响财务困境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公司治理结构的分析;第五章根据资本结构和治理结构之间存在的决定和影响关系对两者进行了分析,主要关注与资本结构对治理结构的决定作用;第六章开始转入对中国的分析,讨论了我国公司(企业)的资本结构、治理结构以及和财务困境的关系;第七章专注于对我国上市公司中的财务困境一族进行分析:ST公司进行分析,运用了 Logit 模型分析了 ST 公司和资本结构、治理结构的相关关系。挑选了 158 个 ST 公司和 158 个可比正常公司进行对比分析,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困境和治理结构存在相关关系。最后一部分为结束语,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陈艳, 张延国[9]2010年在《现代资本结构理论对我国国有企业健全公司治理结构的启示》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绝大多数都没有确定的目标资本结构,资本结构管理属于"随机管理"状态,从而导致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效率低下。为了健全我国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依据现代资本结构理论,国有企业必须正确认识资本成本的内涵,建立合理的融资顺序;依据国有企业的行业特点以及资产专用程度来优化资本结构;优化国有企业股权结构,充分发挥国有法人股控股的治理作用,建立具有股权集中与股权制衡相结合的国有企业股权结构。

王昌林[10]2004年在《基于公司治理机制的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加入WTO后,将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挑战,中国企业越来越面对一种以多变性和不确定性为主导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国企业如何快速成长起来,如何在全球化竞争中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求得长远发展,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而缺乏核心技术导致低层次竞争,企业利润低下是中国企业的普遍现象。本文从公司治理的视角出发,以“基于公司治理机制的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研究”为主题,融合企业理论、技术创新理论、战略管理理论等基本理论,以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中的基本理论思想作为研究工具,系统地论述了企业技术创新激励、企业技术创新决策、公司治理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揭示了公司治理机制对于企业技术发展路径具有的决定作用,并着重对利益相关者在企业组织结构中的契约关系对于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进行研究。具体来说,文章的研究旨在解答如下问题:第一,对技术创新而言是否存在最优的公司治理模式;第二,特定的公司治理在形成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中的作用;第叁是特定的公司治理机制对技术创新决策的影响机制;第四是针对当前的我国公司治理和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在对美国、英国、德国、中国等国家公司的股权结构、董事会(监事会)构成、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核心层员工的激励与约束和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机制等治理特征进行横向对比的基础上,并从企业技术创新基于公司治理框架的叁维特性分析入手,对不同公司治理模式下的企业技术知识的积累、技术创新的投入、技术创新中的利益分配和权力分享等进行比较研究,总结归纳出公司治理机制对技术创新具有的路径决定作用,这种技术路径能够促进一国产业专业化的形成。并通过建立多指标评价体系,采用统计比较分析的方法,进行相应的统计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公司治理对企业技术创新是具有高度的决定性作用,各国公司治理模式与产业专业化的关系与理论分析结果相一致。文章还对我国的产业专业化和产业技术发展绩效进行了相应的统计实证分析。文章的理论模型部分由两个相关模型构成。首先在借鉴不对称信息古诺博弈模型分析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双寡头垄断产品市场竞争模型来研究企业特有的财务资本结构和人力资本结构对产品技术创新决策的影响机制,模型分析表明企业的债务水平与创新投资之间的负相关关系,高负债的企业将会做出相对谨慎的创新投资决策,而这会导致它在与对手的“产品差别化”竞争中居于劣势。模型也分析了广义资本结构(人力资本结构与物质资本结构的关系)与技术创新投资决策之间的关系,对单个企业而言,创新投资与人力资本结构存在最优结构关系。<WP=6>对于处于竞争中的不同企业来说,当增加人力资本的投入必定导致物质资本投入的增加和竞争对手投入的增加。模型的分析结果与该领域的经验研究结论相吻合。其次,在对企业契约性控制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多委托人和多代理人的委托代理模型分析思想,通过加入控制权变量,发展并建立了企业技术创新控制权激励模型。模型对技术创新中控制权激励机制及控制权分享对技术创新决策造成的影响进行研究,模型得出了有利于技术创新激励和企业长期发展的技术创新决策的控制权分配结构。文中还着重分析了人力资本的专用性及其分享控制权的最优化程度,指出控制权机制实质是一种利益权衡机制,控制权分配结构将影响各方在技术创新中的利益分配。文章还对公司治理机制如何形成技术创新激励,以及对技术创新决策产生影响的机制进行深入研究:第一是企业产权结构、控制权结构的变革可以改变技术创新资源的供结方式,从而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形成了对技术创新资源投入的激励与约束作用。产权激励一是从形成有效率的企业产权结构的角度,以期权制等诸多形式,使企业决策者、技术人员的个人利益与企业的长远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持久的动力系统;二是从确定排他性产权的角度,分析技术创新的专利权激励,通过建立技术创新产权系统和制度安排,保证创新者对成果的一定的独占权,排除仿制者对技术创新产权所有者利益的侵犯,让技术创新主体最大限度地承担其经济责任和享受其利益;第二是通过公司治理中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契约关系产生对技术创新的激励作用,这将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第叁是特定的公司治理结构,形成了对技术创新绩效特定的评价体系,并在此构架上形成技术创新绩效的分享机制,从而形成企业技术创新的利益激励机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文章还对我国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与技术创新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此进行了对策研究。分析得出我国企业的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是形成技术创新障碍的主要原因,首先是产权激励机制的欠缺,导致技术创新收益分配不能体现投入;其次是控制权激励机制的欠缺,导致较低的技术创新投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治理改革对策:改善股权结构以适应企业技术创新;完善董事会结构以增强董事会的技术创新监控能力;加大对经营者技术创新控制权激励;强化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技术创新控制权和收益激励;建立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体系等。最后,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归纳了论文研究的创新之处以及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领域。

参考文献:

[1]. 企业资本结构:理论与实证研究[D]. 郑长德. 四川大学. 2003

[2]. 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与治理结构研究[D]. 张大超. 河海大学. 2004

[3]. 我国融资环境对国有企业资本结构决策的影响研究[D]. 袁玲. 中南大学. 2003

[4]. 转轨中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D]. 禹彤. 吉林大学. 2004

[5]. 我国国有企业资本结构对高管薪酬影响的实证研究[D]. 陈书. 山东财经大学. 2014

[6]. 财务治理理论研究[D]. 衣龙新. 西南财经大学. 2004

[7]. 企业规模、融资约束与资本结构波动研究[D]. 王小韦. 安徽工业大学. 2015

[8]. 财务困境及其与资本结构、公司治理结构的关系[D]. 王志伟. 复旦大学. 2004

[9]. 现代资本结构理论对我国国有企业健全公司治理结构的启示[J]. 陈艳, 张延国. 山东经济. 2010

[10]. 基于公司治理机制的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研究[D]. 王昌林. 重庆大学. 2004

标签:;  ;  ;  ;  ;  ;  ;  ;  ;  ;  

我国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