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实验教学设计论文_王妍

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第五中学 266100

自2011年《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重新修订以来,义务教育阶段对初中生物实验的教学关注度更大,明确要求加强和完善生物学实验的教学。实验教学既是一类探究活动,也是生物学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要求在重视定性实验的同时也应重视定量实验,对实验的要求越来越高。

在现阶段课堂教学中,有关呼吸作用的实验大多数是按照课本实验设计,逐一进行。有些老师在授课时也对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让实验更加简便一些,如将反应装置换成塑料袋,便于收集产生的气体;也有将实验装置进行了比较大的改装,利用输液管的一些材料,将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与澄清的石灰水进行隔离,在需要的时候联通两装置,以验证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这一事实。但是这些改进只是对一个实验或者两个实验进行的,没有将课本中有关呼吸作用的三个实验进行整合,而且实验装置的制造有一定的困难,气密性也不容易保证。正是由于缺乏对知识的整合和实验的创新,导致课堂效率不高,课堂的时效性不强。而且重复进行三个有关呼吸作用的实验,也会造成实验材料的浪费。

针对这一情况,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们对《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一节的实验教学进行了一定的改进。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人教版七年级生物教材上的三个实验就是对呼吸作用的原料、产物进行探究,将实验进行了改进,将三个实验设计成一组有先后顺序进行的实验,要求学生按照实验的步骤逐一进行。装置图如图一,在锥形瓶外面可加上保温材料(在真实的课堂中,我采用了常用于快递行业的气泡膜作为保温材料,效果很好,温差在8℃左右)。在完成前两个实验之后,打开瓶塞,按照图二进行第三个实验。

一、实验装置和药品的改进

实验选用锥形瓶作为反应装置,内放萌发的种子和煮熟的种子,并安放好温度计和装有1毫升澄清石灰水的注射器。由于实验反应时间比较长,装置的组装一般提前一天完成,在课堂上分小组完成实验探究即可。

相较于教材的装置以及其他老师对实验装置的改进,这套装置优点明显:

1.所选用的实验器材,一般实验室都有配备,注射器在社区诊所就能获得,材料的获取十分便捷。整个装置,只有两处地方可能会出现气密性问题,而这两处均可以用凡士林完美解决,而且组装起来十分方便快捷。

2.这套装置可以同时完成三个有关呼吸作用的实验。在进行呼吸作用释放出热量的实验时,学生只需直接观察露在外面的温度计就行,简便有效,不用像课本那样打开实验装置进行检测。在测定呼吸作用释放出二氧化碳的实验中,用针管吸锥形瓶中的气体,由于针管中已经装有澄清的石灰水,在吸空气时,气体会与石灰水充分混合,实验效果明显。这个实验所需气体很少,锥形瓶中余下的气体足以进行后面的实验。第三个实验时,只需将橡胶塞拔下,将燃烧的木条深入其中,就能验证呼吸作用消耗氧气,操作也十分便捷。一整套实验下来,学生的实验操作时间只用了几分钟,三个实验全部完成,且效果明显。

3.这组实验装置融合了三个实验,原来用于实验的种子只需一份即可,大大减少了实验材料的浪费。

二、实验探究过程

在实验课上,要求学生按照下面的三步进行探究:

1.用温度计量容器内的温度。

2.用针管吸容器内的部分空气,观察石灰水的变化(提醒学生要吸,不要把石灰水注射进锥形瓶内)。

3.打开瓶塞,用燃烧的木条深入容器内,观察木条的变化。

三个实验先测量温度,可以尽可能地避免实验中因为环境问题造成的热量流失加重,实验误差增大;再用澄清的石灰水进行验证,所需空气量少,不影响后面实验的进行。三个实验有序进行,可以同时对呼吸作用散热、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以及消耗氧气这三个实验进行探究,节约探究材料的同时,耗时也大大减少,提高了课堂的效率。而且实验十分便于操作,学生都能自主完成,演示实验可以转化成分组实验,让学生体会到实验探究的乐趣,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学生参与实验、参与课堂,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是一种锻炼,也符合新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理念。

三、实验反思与交流

为了充分利用实验,并体现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之间的关系,学生完成所有实验之后,对实验进行分析和反思,分别从实验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及结论等三个方面对实验进行分析。配合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放热,提出:“为什么萌发的种子能放出热量?”为解决这一问题,展示新课开始前让学生观察的萝卜,让学生当堂吃萝卜,讨论萝卜的口感,提出将老师手中的萝卜(消耗了大部分有机物、已有空洞的萝卜)与他们进行交换,学生明显都不愿交换。借此提出问题:“为什么不想交换?”利用他们的萝卜水分多、甜度大,指出“甜”是因为植物细胞中含“糖”这种有机物,又提出:“糖分属于存在于植物细胞中的哪一类物质?”学生出示“有机物”这一正确答案后,追问:“有机物和无机物哪类物质能放热?”认识到萌发的种子放热是由于有机物分解释放热量造成的,这也解释了呼吸作用的原料之一是有机物。

之后,引导学生对实验的2、3步探究进行同样的实验分析和反思,获得有关呼吸作用的结论。

在这个实验的设计上,我还将A组、B组装置分给不同的探究小组,考察对照实验的相关知识。在A组中,将其中一个组的装置进行保温处理,将保温处理的一组与其他组进行对比,了解保温处理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从而教育学生在之后的实验设计时一定要关注细节,科学探究中很多细节决定着实验的成败,借此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此实验分为三个组进行,这对于实验准确性的提高有意义吗?在这一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实验重复组的设置有利于实验准确率的提高这一知识点,帮助学生在之后设计实验时能利用重复组提高实验的准确率。

这节课的实验设计,给了学生充分的发现问题、观察实验现象的探究合作空间,将多个实验进行重组,节省时间的同时,实现了演示实验分组化,更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修订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论文作者:王妍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1月总第2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13

标签:;  ;  ;  ;  ;  ;  ;  ;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实验教学设计论文_王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