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阶导引”到“三段思维”论文_刘夏影

从“三阶导引”到“三段思维”论文_刘夏影

刘夏影(四川省成都市娇子小学 四川 成都 610000)

中图分类号:G62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051(2019)01-0021-02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可见,积极的思维对于开发人的潜能,发展人的创造性,培养健全人格的新型人才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语言的建构与运用,重视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思维品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语文工作任务。众多的思维品质中,批判性思维(也称审辨式思维)占据了比较重要的地位,是属于高阶思维的范畴。批判性思维是一个审、思、辨、创的过程,它至少包括质疑、反思与创新这三个方面。决策过程的起点是发现问题,发现问题起于求异性、反问性的质疑。反思就是在决策中要有“反反复复”“翻来覆去”的思考。批判性思维的目的就是要突破常规性思维而走向创新,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

语文教学必须要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言语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要培养学生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言语活动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独创性。这就要求老师们在教学时不仅要关注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利用课文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更要在课堂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熟练运用语言的技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进入小学高段,学生的思维体系已经逐渐建立,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判断、推理能力,但缺乏系统的训练。处于从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迈进的关键期,对问题缺乏深度、全面、辩证思考的能力。此时,正是对小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教学的好时机。具备以思考、质疑、反驳、整合、创新为特征批判性思维的学生,思维能向纵深发展;着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让语文课堂更加高效、开放、多元、灵动。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在高段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呢?经过长期教学实践和多次团队教学反思,我们总结出了由点到面的一些教学策略供今后教学做参考:

一、教学提问方法:三阶导引法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两类提问方式有利于在语文教学中启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其思维向高阶思维发展。这类提问本身并不是由教师随性而为,而是由一种内在的逻辑性做支撑,由浅而深基本分为三级逐级递进提出问题,故名为“三阶导引法”。具体而言,根据北师大五年级语文下期教材第31页所提出的要求:“阅读时要认真体会作者的本意,但也可以质疑、验证和批判”,我们设计出针对课本内容的三个递进式问题

基于在教学实践中经历的演变,“三阶导引法”还被具化两类实践方法:深入型三阶导引法和比较型三阶导引法。

(一) “深入型三阶导引法”

通过“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即“三么”提问法),就文本从语言、方法、深层原因进行提问。

【“深入型三阶导引法”课例】

在北师大版语文教材四年级《种一片太阳花中》的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的语言,老师可以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兴旺发达”是什么意思?

太阳花的事业怎么样兴旺发达?

太阳花的事业为什么能兴旺发达?

“深入型三阶导引法”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理解事物本质,重在培养思维的深度。

(二) “比较型三阶导引法”

通过换思路、换方法进行提问。通过“写得怎么样?”、“还可以怎样写?”、“哪一个更好?”三个基本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

【“比较型三阶导引法”课例】

在北师大版五年级下期《用多种方法表达同一种意思》课例中,老师带领学生对《凡卡》中“我孤零零的,难受得没法说。”这个句子进行多种方式的表达,而后由学生自主投票选出优秀的作品,有梯度地提出:“他们写得怎么样?”“我还可以怎么写?”“我写的和他们写的哪个更好?”这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三个问题一个比一个具有开放性,重在培养发散、创新思维。

二、 教学课型范式:三段思维法

在“三阶导引法”的基础上,整体化的教学课型范式“三段思维法”,形成高段语文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教学策略体系。

与“三阶引导法”采取逐级递进的逻辑类似,“三段思维法”也由三部分的教学目标及相应的教学内容构成,三个教学步骤,其具体涵义为:1)“质疑”或“比较”,指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者不同看法,重在培养批判性思维;2)“求证”或“联系”,要求学生在已有文本或者其他补充文本中寻找支撑自己观点的信息,重在培养归纳、推理的思维;3)“立论”或“升华”,即根据自己找到的信息阐述自己的见解、主张、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重在培养整合性思维。“三段思维法”重在构建学生思维模式,引导学生建立“大胆质疑,小心求证”的思维品质,不人云亦云,并且要求学生一定要做到见解有理有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以第二类课型为例:

1)展示与导入,是指老师课前针对性地布置前置性作业,学生开课自主展示前置性学习成果,旨在通过导入环节整合梳理复习学生已有知识结构,为本课的学习和探讨奠定良好的基础。

2)比较与评价,让学生针对不同内容进行比较,如同一作者采用的不同描写方法、不同作者刻画相同或相近内容的不同手法、学生作品与名家作品的优劣、中国作品与外国作品的不同风格等等,学生通过对文本相同点与不同点的比较,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相应评价。这个环节旨在指导学生思维养成,有理有据地进行评价。

3)联系与品位,是比较与评价环节的更深入,旨在促进学生进行深度批判性思维。老师通过“写得怎么样?——还可以怎样写?——两者相比谁更好?”这样的三个阶梯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再次联系文本的写作背景、人物身份、叙述手法等多角度对文本再次进行品味。在比较与评价、联系与品位两个环节中,教师可以不断提醒学生运用“我同意,因为……”“我觉得,因为……”“我推断,因为……”等句式将思维条理化和具体化,促使学生更加愿意表达,更加清楚地表达。

4)创新与提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进行创作,将自己的思维进行多种形式的表达,综合运用多种写作手法延伸提升思维深度。

附:【批判性思维培养课例】

教学主体课文“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凡卡》

教学环节具体流程设计意图

一、展示前置学习,整合梳理导入

(展示与导入)1、出示本课研究的课题。

2、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前置性作业成果,学生自主介绍。

3、展示前置性作业中学生自主表达《凡卡》中的一个句子。通过导入环节整合梳理复习学生已有知识,让学生的思维结构化、更具有深度。为本课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二、对比观察发现,指导思维养成。

(比较与评价)1、小组内交流学生课前创作。推选最好作品展示。

2、各组优胜者分别朗读各自作品。其余学生思考投票选择自己最欣赏的句子。

3、比较排名第一和第二的句子,让学生根据学习指导单谈自己更喜欢哪一句。指导单一:

独立思考要求:

A这个句子用了什么方法?

B给读者什么感受?抓关键词,如:贴切、传神、委婉、生动……

4、学生观察教师随机板书的双气泡图,谈自己的发

5、引导学生带上感情朗读句子。通过“比较”,让学生形成自己的初步观点。

学习指导单的设计让学生明白:应该寻找哪些依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即教会学生有理有据地评价。

该环节利用思维地图中的双气泡图,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两个句子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便于学生归纳总结。

三、再次对比原著,指导深度思考

(联系与品位)1、学生进行第二次选择,比较原文的句子和学生创作的句子哪一个更好?

2、提示学生再读原文,结合时代背景、人物特点等进行思考,再发表看法。

3、学生获得感知:具体选择什么方法,还要看是否符合文章的语境。该环节激发学生质疑:我们创作的句子那么好,那为什么作者不像我们那样写,而是非常言简意赅地表述呢?

该环节通过质疑,学生再次就自己的创作和作者的创作进行对比,根据老师提示,进行思考和求证,最后形成自己的观点。

这个环节很好地引导学生形成理性思维的“三段思维法”:质疑——求证——立论

四、运用方法创作,自我批判反思

(创新与提升)1、出示学生自己的两个习作片段。

2、学生思考划横线的句子,还能更精彩吗?

小组合作完成指导单二:

A小组自选一篇,用上多种方法,组内创作,争取写得比原文更好。

B使用“阶梯提问法”与自己对话,评价一下自己组的作品。

3、学生展示作品进行评价。该环节“阶梯提问法”是一种提问方式,但实际上是老师引导学生思维的一种导引方式,在这里,学生通过这三个问题与自己对话:“写得怎么样?”、“还可以怎样写?”、“哪一个更好?”三个基本问题层层深入,非常自然地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进行有效引导。提问方式可以根据具体的文学内容进行拓展,比如:“文章这样结尾怎么样?”、“还可以怎样写结尾?”、“哪种结尾更好?”……

五、总结课堂收获,内化思维方式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通过 学生自己谈收获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梳理课堂内容,让其思维具化外显。

论文作者:刘夏影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1月0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8

标签:;  ;  ;  ;  ;  ;  ;  ;  

从“三阶导引”到“三段思维”论文_刘夏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