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外包:契约形式的变革及其理论意义--人力资本市场配置与劳动力活动企业配置的统一_人力资本论文

服务外包:契约形式的变革及其理论意义--人力资本市场配置与劳动力活动企业配置的统一_人力资本论文

服务外包:合约形态变革及其理论蕴意——人力资本市场配置与劳务活动企业配置的统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本市场论文,外包论文,合约论文,劳务论文,形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最近一些年,服务外包迅速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全球产业组织形态。其中蕴含的产品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有许多是革命性的,意义深远。本文从合约理论出发,聚焦于人力资本配置,观察和分析服务外包。主要观点是:服务外包的本质是人力资本市场合约和劳务活动企业合约的统一,是人力资本配置方式的根本变化。在服务外包中,人力资本与其劳务活动相分离,劳务活动的流动性大大加强,配置空间大大扩展。这可以使全球资源配置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推动经济增长,并对增长中的福利分配产生影响。

一、外包:从企业合约转向市场合约

外包可以简单定义为“企业签订外部供应合约完成过去在内部进行的经济活动”。对外包问题,管理学和经济学都在研究,两个角度有共同之处,但前者更多地从企业内部角度看问题,后者更多地从全社会资源配置和福利分配的角度看问题。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将外包看作一个从企业内部合约转向外部市场合约的过程,即重新划定市场和企业边界,这是一个典型的“科斯问题”。(注:科斯1937年的论文《企业的性质》和1960年的论文《社会成本问题》是其两篇代表作,这两篇论文的译文收入科斯(中文版1993a)。)

科斯提出的问题是,既然市场机制能够有效配置资源,为什么还会存在企业。科斯的解释是,市场机制并不免费,存在交易费用。市场通过签订契约协调各种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但由于预测困难;契约很难规定一些细节。物品或劳务供给契约的期限愈长,规定细节就更困难。如果交易频繁发生,涉及问题就愈多,交易费用就愈高。正如科斯所说:“由于预测困难,有关物品和劳务供给的契约期越长,——买方越不愿意明确规定出要求对方干些什么。”(科斯,中文版,1993d)。这是典型的不完全契约问题,有三方面原因导致问题产生:一是预见成本,即不可能预见到所有的或然状况;二是缔约成本,即可能的或然状况很多,其中有些无法准确描述,纳入契约的成本很高,甚至根本不可能;三是证实成本,即相关信息对双方来说是可以观察的,但对第三方来说却不可证实,因此不可能依靠外部力量仲裁纠纷(Tirole,1999;杨瑞龙、聂辉华,2006)。企业正是为了应对市场交易中的这些困难而产生的。在企业契约里,一组生产要素被购买,但使用中的细节作为购买者以后行使的权力,通过企业内部的安排解决。这要比单纯的市场合约更容易处理合约执行中的纠纷,节省交易成本。(注:对合约理论全面扼要的综述可以参见张维迎(1995)和易宪容(1997)。)

另一种解析企业的思路是资产专用性和纵向一体化。资产专用性是指一项资产可调配用于其他用途的程度,因为资产或多或少都会有沉淀成本,因此转变用途会损失资产价值。资产专用性愈强,用于其他用途的损失就愈大,产生所谓被“套牢”的问题。这只是调整过程中的直接成本,事先事后都有更为复杂的动态反应和治理成本:一是为回避套牢而降低专业化程度,造成效率损失;二是市场合约谈判和执行困难,交易成本很高。为解决这个问题,就会出现纵向一体化——将相关市场主体组织在一个企业内部——的需求,以减少不确定性,鼓励长期投资行为。(注:威廉姆森等人对此有深入和多角度的论述,这个学派中一些代表性论文见威廉姆森等(中文版,1996)、Klein等(1978)。)

但是,通过企业配置资源虽然能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却会产生另外的成本,即组织费用或管理费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等级组织成本。组织必须建立等级管理制度,它降低了内部各个部分对市场变化反应的灵敏度,容易形成官僚作风。二是内部激励成本,企业是“团队生产”,“滥竽充数”是普遍问题,需要设计出一套对各个参与者贡献的计量、监督办法和激励机制,才能发挥每个参与者的积极性。(注:有关企业内部管理和“团队理论”,可以参见阿尔钦和德姆赛茨(中文版,1999)、威廉姆森等(中文版,1996)。)三是内部不经济成本。在一个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的匹配很难同时达到规模经济,特别是在技术和市场变化迅速时更难以做到。

显然,市场和企业是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生产组织方式。企业内部协调费用与市场交易费用的比较,是选择市场合约还是企业合约的决定因素(科斯,中文版,1993b)。人们在不断比较和调整这两种资源配置方式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寻求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和合约形式,达到市场交易费用和企业组织费用总和最小的结果。

自工业革命以来,为了追求规模经济、市场地位和企业影响力,为了减少交易费用和不确定性,大规模、一体化、综合性是企业规模定位的主导模式。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降低生产成本和利用更优质的外部资源,提高适应市场的能力,开始重组其生产体系。外包就是其中一种重要方式,企业将原先由内部提供的生产和服务环节移到企业之外,再通过合约购买。到目前,外包已经不是部分企业的行为,而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覆盖了当代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不过,由于以往外包行为主要发生在制造业中,人们关注的是纵向一本化分解、分散生产、全球化生产体系等问题,(注:长期合约的研究参见威廉姆森等(1996),价值链分解的研究可参见Gereffi(1999),模块化研究可参见青木昌彦(2003)。)“要素是市场配置还是企业内部配置”这个基本问题没有变,只是两者边界在不断调整。但是,近些年来出现的服务外包行为,却是资源配置和生产组织一种新的形态。本文以下部分对此进行分析。

二、服务提供中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及其对合约性质的影响

1.人力资本的特殊性

在各类资本中,人力资本对合约形态有特殊重要影响。人力资本有主观能动性,采用市场合约配置时,预见成本、缔约成本和证实成本昂贵,交易成本很高。许多研究者将减少人力资本使用过程的不确定性,视为企业合约存在的关键。科斯本人就认为,企业合约“购买劳务的情形显然比购买物品的情形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科斯,中文版,1993d)。企业合约可以将人力资本的使用权一次性购买,具体使用细节通过企业内部的安排解决,安排的权力一般由签约各方授予“企业家”。有学者甚至用“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殊合约”来描述企业的性质,以此突出企业合约中人力资本的决定作用(周其仁,1996)。但是,人力资本的“主观能动性”同样给企业合约带来问题。土地、设备等“被动资产”被购买后,“能够做什么”和“产出效率如何”基本上是确定的。但人力资本不同,签约进入企业内部只是确定了“出工”方式,但“出力”程度和“用心”程度仍然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显然,在选择市场合约还是企业合约时,核心因素是哪种方式能够更有效地使用人力资本。

2.服务提供中的人力资本

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差异很大,因此首先需要对“制造”和“服务”各自特点和差异进行简单比较。一是结果是否有形,制造的结果是有形实物,而服务是一个过程,不产生有形的结果。二是消费者的参与性,制造过程不需要消费者参与,而服务过程往往需要消费者同步参与。三是结果能否储存,商品可以储存和错期消费,服务供给和服务消费同时同地发生,不能储存,也不能错期消费。四是所有权是否完全让渡。商品有独立的所有权,交易就是让渡所有权;服务是人力资本从事经济活动的过程,没有静态性质,不可能脱离其主体即人力资本而存在,因此不存在所有权的交易,服务只是让渡人力资本使用权。通过上述描述,我们更易理解联合国《1993年国民账户体系》对服务的界定:“服务不是能够确定所有权的独立实体,它们不能脱离生产单独地进行交易;服务是定制生产的异质产出,它一般是由生产者按照消费者的需要进行的活动,从而实现消费单位的状况的变化;到生产完成时,它们必定已经提供给消费者。”对服务特征更概括的描述就是:产出的无形性、生产消费的同步性、生产结果的非储存性和非独立产权性。(注:“制造”和“服务”的定义是经济理论中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有若干角度不同的描述性定义。用这些特征定义“服务”存在争论,例如牙医是服务却提供假牙这种有形产品,金融业提供可储存的服务,保险业提供跨期服务,等等。但是,由于其它定义的共识性更差,至今学术界仍然广泛使用这些特征来定义服务和服务业。进一步的探讨可以参见黄少军(2000)。)

3.制造外包:人力资本及其劳务共同外移

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不同特点,是制造外包率先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制造活动的对象是已经设计出来的有形产品,事先可以明确要求,结果有确定的衡量标准。由于度量结果容易,产品就可以成为交易对象。当企业内部管理成本上升或市场交易成本降低、外包有利可图时,制造业务就会首先被分离出去。制造业的特点也有利于专业接包企业的发展:生产设备和技术有规模经济;劳动力的知识和技能较为同质化,便于质量和成本控制。因此将制造过程中的相似部分分离出来,设立更加专业化的外包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使能力相似的员工共同工作,往往效率更高。制造外包的本质是这部分业务从企业合约转为市场合约,发包企业对接包企业中的人力资本及其提供的劳务都不再具有控制权力,只是通过市场合约——在许多情况下是长期合约——购买接包企业提供的产品。

4.服务:转向市场合约的特殊困难

提供服务的劳务无法凝结在实物性的产出上,而是必须体现在服务过程中。这其中人力资本的努力程度难以把握,产出结果难以衡量。愈是高知识含量和专业化程度高的服务,投入和结果的不确定性就愈强: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市场营销、管理活动等,都不易事先确定衡量标准。正是由于度量产出困难和服务过程中的细节事先难以确定,提供服务的人力资本往往通过签约内置在企业中,而不是其服务产出被企业购买。(注:有不少研究者认为,各种人力资本中,管理劳动的度量和监督最困难,因此交易成本极高或交易效率很低,这是管理者在企业中地位特殊、被授予剩余索取权的主要原因(杨小凯、黄有光,1999;张维迎,1995;周其仁,1996)。)这一点早有研究者意识到了:需要最高级和最精细才能的那些服务供给,人们对于中间人的参与是不信任的,而是从企业内部供给(马歇尔,中文版,1997)。制造和服务过程中的细节控制和度量产出的难度不同,是制造外包广泛深入发展和服务外包前些年进展缓慢的一个主要原因。

服务外包难度大,还有服务功能和提供方式等方面的原因。服务有许多是全过程性而不是组件型的,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中,而不是像零部件制造和加工工序那样可以分离出去独立。比如,质量管理、成本控制要贯穿于企业活动全过程,建筑施工中要经常核对甚至修正设计图纸,企业IT管理要了解企业内在需求和业务流程,开发新产品要与企业各个部分的能力相匹配等。许多智力、知识型服务都是一个反复思考、在应用中持续改进和与相关各方互动的过程,服务需求方的参与至关重要,参与各方的知识和技能都需要整合。总之,合意服务的提供要贯穿于企业全部流程之中。

人力资本对“企业”这种形态也有需求。人力资本区别于其他任何资本的一个独特性质是:使用不是消耗过程而是增值过程。企业可以为进入其中的人力资本提供“干中学”和积累才能的机会,使人力资本增值。最近几年,有学者沿循这个思路提出了“通路”理论,认为通过企业这个载体,日益专业化的各种资源组合起来,使一种资源的持有者获得了与其它资源有效结合的“通路”(Rajan and Zingales,1998、2000)。特别是人力资本,可以获得使用企业各种资源的渠道,积累新的能力。

但是,服务以企业内部合约方式提供也有许多缺陷。一是人力资本配置不经济。许多高度专门化的服务企业内部需求有限,相关人力资本内置于企业中不能“满负荷”工作。二是员工“学了就走”,流动性强。企业内部各种要素中,人力资本的流动性好,沉淀成本低,而且能够因积累经验而“增值”。当其自身能力增强和外部有更好机会时,会离企业而去,企业付出大量培养成本而得不到收益。三是对高水平个体激励不足。有些服务提供中少数人力资本起决定作用,如研发、设计、市场开发等。而企业是一个层级组织,以教育程度、工作年限、职位等作为主要决定因素的分配模式,对这些人力资本形不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因此,即使对服务环节来说,企业内部合约也不是一个满意的。资源配置方式,只是权衡之下,内置在企业之中相对合理。

三、服务外包:人力资本市场合约和劳务活动企业合约的统一

由于服务的特点,无论是市场合约还是企业合约,都不能有效使用人力资本,服务外包应运而生。服务外包的特点是:发包企业对接包企业中的人力资本没有控制权,但对这些人力资本提供的劳务活动保持着类似于企业内部的控制权,许多细节可以在执行过程中不断调整变化。因此,服务外包的本质是人力资本市场合约和劳务活动企业合约的统一,兼取两种合约的优势。通过服务外包,提供服务的劳务被内置于企业生产经济活动整体流程之中,企业控制着劳务使用的细节,降低了市场交易成本;同时,提供劳务的人力资本并不进入企业内部,降低了内部组织成本。两者结合,同时降低了企业合约和市场合约的成本,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人们常常提及的客户服务外包、数据处理外包等,都是典型案例。

从合约角度看,服务外包与制造外包的本质不同。制造外包中,人力资本及其提供的劳务都移出企业,转为市场合约。服务外包中只有人力资本改为市场合约,但其提供的劳务活动仍然融合在企业整体活动之中。例如,一些大型软件接包企业有大量专业化程度很高的员工,当接到一项软件开发业务时,企业就选择合适员工组织成一个团队,在从事这项业务期间,这些员工仍然是接包企业的员工,但其工作由发包企业安排和控制。

服务外包使服务提供发生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变化:

1.专业化程度提高

许多服务需要多种能力,每一项具体业务需要的人力资本构成不同。例如研发服务、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涉及诸多技术环节,每个环节有专家、专门设备和软件,而且每次研发活动需要的特定技术及相应人才不同。如果企业内置一个研发团队,成本高昂,专业化程度和技术多样性都不足。将部分研发任务外包,接包机构中的专业人才多,专业化程度高,可以根据需要,组合成为最合意的研发团队。这种通过外包提高专业化程度的现象普遍存在。

2.扩大规模经济效应

有些服务单个企业需求有限,而且需求波动较大。例如客户服务,企业推出新产品前后一个时期,客户服务需求往往较大,随着产品不断完善改进,客服需求趋于稳定。每个新产品由于质量及客户合意程度不同,客户服务需求量也有较大变化。专业客服接包企业可以为多个企业提供服务,调节需求峰谷,达到规模经济。有了足够的规模,就能够使用最先进的设备和聘用专门人才,用低成本提供更好服务。至于提供服务的细节,包括应答时间、服务流程、服务质量、技术后援、反馈方式等,都由发包企业控制和调整,整合在企业内部流程之中,客户的感受如同企业自身提供服务。再比如,许多娱乐服务业如影视和动漫制作,其业务是间隔性的,不可能在业务间歇期间维持高峰时期所需要的全部人力资本,而是在接单后将部分业务外包。接包企业则可以保持大量专业人才,为多家发包企业错期服务。这大大提高了人力资本的使用效率。(注:这类企业跨国外包中有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外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在业务间歇期间低成本维护和储存人力资本。笔者曾经考察过一家承接日本动漫制作外包的企业,据企业讲,由于有大量人员往来和运输费用等额外成本,在中国制作产品有成本优势但并不突出。发包方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保持核心员工的稳定性,因此在没有业务时也为核心员工支付工资,还提供各种符合其愿望的培训机会。在业务间歇期间保持核心员工不流失的成本,中国仅为日本的五分之一。)

3.促进人力资本能力积累

专业接包企业兼有专业化水平高和市场广阔的优势,人力资本能力积累快,因此对员工有吸引力和较好的激励机制。这种现象在IT服务外包中最普遍。IT行业中的技术员工个个都感到存在通过创业投资、技术入股、股票期权等方式迅速致富的机会,特别注重能力积累。在专业IT公司中,员工从事的是公司核心业务,可以有很多机会参与不同的项目,接触到不同的技术。曾有学者研究发现,一些大型企业内部需求足以支持企业维持专业团队和自建IT系统,但仍然将IT项目外包。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内部合格员工短缺:IT技术员工极不情愿在一个地方守着一个不变的系统进行维护类的工作,因此招聘和保持优秀员工很困难,外包是必然选择。研究表明,到2001年,IT行业已有大约一半的员工在接包企业中工作。(注:Morgan Chamber和CW360(2001),转引自(伊恩,2004)。)还有一类服务,是发包企业中的非核心业务,对员工的激励不足。例如保洁、保安服务,业务转型和项目关闭后对原有客户的服务等,虽然业务依然存在,但成长空间有限,甚至根本不可能成长。员工没有好的升迁前景,心理上没有自豪感,缺乏努力工作的激励。如果将这些业务外包,这些业务就是专业接包企业中的主业,员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受到更多的激励。

4.人力资本全球配置,发展中国家获得更多就业机会

不同收入国家之间要素相对价格不同,与资本、技术等流动性强的要素相比,劳动力的流动性差,价格差别更明显。有研究表明,收入水平愈低的国家,服务价格相对于商品价格的低估就愈明显,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服务的相对价格差异比商品的相对价格差异更显著,(注:Bhagwati(1984)和Falvey and Gemmell(1996)等学者都作过这类研究。设想劳动力较商品和资本、技术等要素的流动更加困难,这种状况不难理解。)因此,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服务外包的空间更大。以往多年,移民难题是服务全球化的明显障碍。服务外包突破了这个制约因素,大量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并不跨境流动,又能大量输出劳务,“海外就业本国生活”。例如,美国的一个保安公司通过视频系统,将监视业务外包给中国的一个保安公司,由中方人员监视安装在美国企业、商场和住宅区的监视探头,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美方保安公司报告,美国公司大大降低了成本,我国员工获得了就业机会。

服务外包有这么多的优势,为什么在近十几年才得到迅速发展?最重要的原因是信息技术和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为服务外包提供了技术基础,使人力资本和劳务活动在空间上可以分离,而且成本极低。目前覆盖全球的卫星通讯系统同步连接着全球180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价格不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十分之一。特别是现代语音视频通讯为服务外包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用户之间远距离的交流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处在接包企业中的人力资本可以处在世界任何地点,劳务活动却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发包企业相连结,发包企业能够将其融合于企业内部流程之中,随时控制劳务过程细节。降低成本和有效控制的要求很好地融合起来。

四、几点初步结论

服务外包有可能产生一些意义重大的宏观影响。

1.服务业创新加速,劳动生产率提高

长期以来有观点认为,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上升慢于制造业,甚至基本停滞。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服务过程需要服务提供者直接参与,因此劳动节约型的生产率提高几乎没有可能;二是服务无法标准化,因此规模经济效应无法实现(Baumol,1967;Kravis et al.,1983)。信息技术的出现和服务外包的发展改变了这种状况:服务可以远距离提供,服务的专业化分工和集成水平提高,人力资本能力积累加速,更多服务领域具有了规模经济,服务资源能够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等。这些变化都有利于服务领域技术和制度创新。服务业创新缓慢、劳动生产率停滞的判断需要重新思考,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可能将显著提高。

2.产业组织的重大变革和新的增长动力

长期以来,企业纵向关系在一体化和非一体化之间摆动,没有发展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中间形态,能够兼得市场合约和企业合约的益处。服务外包实现了人力资本市场合约和劳务活动企业合约的统一,是生产组织方式的重大变革。这种变化很有可能同时降低市场交易费用和企业内部管理费用,对资源配置效率产生重要影响。国外有学者认为,交易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0%左右(科斯,中文版,1993b)。这些具体数据可能与现实状况有偏差,但市场交易费用和企业管理费用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可观比重的判断应该可以成立。外包的出现降低了两种合约的成本,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和推动增长。

3.前景和影响还不稳定

用合约理论解释外包问题,逻辑线条清楚,对已经发生的变化解释能力强。(注:分析服务外包问题还可以有其他理论框架。除合约理论外,还经常使用专业化分工理论、比较优势及要素禀赋理论。这些理论角度各有侧重点。专业化分工理论适用性广泛,可以从“为什么有分工”开始,一直到解释国际分工这种特殊形态。但是,理论的一般性强,针对特定问题的解释力就弱。例如这个理论强调,专业化程度加深和交易效率提高使贸易从国内扩大到国外,但是,为什么有些领域的国际分工比国内分工发展更快?为什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交易中各自商品的要素结构不同?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理论在解释这些问题时可能更直接和切题。但是,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理论却难以分析外包一般特别是在岸外包,即当地企业之间的外包行为;解释国际分工问题时也有缺陷:不能解释国际贸易和跨国外包的区别,即为什么有些交易采用贸易形式而另一些交易采用外包形式。如果将存在分工作为前提,主要解释企业和市场两种资源配置方式的权衡,合约理论就是适宜的,特别在分析人力资本有特殊重要影响的服务外包时,合约理论提供了许多重要概念和分析工具;当问题延伸至外包为什么要离岸时,要素禀赋理论可以加入进来有效使用。但是,合约理论主要用于解释企业间纵向分工问题,不能有效解释水平型分工格局的出现和发展,后者又需要回到规模经济理论或一般的分工理论。总之,这几个理论是叠加、互补而不是冲突的。选取什么理论合适,要看所分析问题的性质和目的。)但据此做出预测仍需谨慎。服务外包发展中还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企业之间协调增加,牵制企业内部调整和业务转型;技术演进和组织网络多元化,主导企业感觉失去控制;风险压力加大,特别是跨国外包业务,由于各国不同的监管模式和法律环境,通过合同条款和服务协议避免风险的可能性难以预测。外包还可能导致企业内部出现新的不稳定因素:原先处于企业内部、最有能力的人力资本离开企业,成立接包企业并获得更高收入,但这会使企业内部的高水平人力资本减少,甚至使企业内部原先的工作团队瓦解,而外部接包企业却不能有效替代原先内部团队的功能,导致企业内部运转混乱。由此看,今后相当一段时期,还将处于在不同合约形式之间寻求新平衡点的调整过程之中。

4.我国服务业要更多地进入全球分工体系

由于外包的发展,服务和创新都越来越成为一个开放体系,我们不可能置身于这个潮流之外另搞一套,要更多地融入这个体系,与其他企业的资源互补形成整体能力。我国制造企业在生产组织变革方面并不落后,不仅迅速进入到全球分工格局之中,而且将加工贸易、专业化零部件生产、网络型分工和产业集群等相关生产组织形态几乎用到极限。但是服务外包发展的条件与制造外包不同,限制服务外包发展的不是技术和市场需求,而是能够将服务外包中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的要求体现在合约之中并被有效执行的能力。这涉及合同订立与执行的宏观制度环境,包括监管模式、法律环境、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此外,能够发挥人力资本个体优势的生产结构和分配结构也很重要。这些都是扩大承接服务外包、促进我国服务业加快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标签:;  ;  ;  ;  ;  ;  ;  ;  ;  ;  ;  ;  ;  ;  

服务外包:契约形式的变革及其理论意义--人力资本市场配置与劳动力活动企业配置的统一_人力资本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