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全国中考作文命题的走向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命题论文,中考论文,对策论文,走向论文,年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考作文试题凝聚着全国各地语文教学行家里手的才智和心血。站在世纪之交的制高点上,研究全国中考作文试题,从中找出规律,得到启示,对于改进和加强作文教学,提高学生作文水平,进一步发挥作文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是大有裨益的。
笔者总览了近10年(1988~1997年)来全国各地321 套中考语文试卷,计508道作文试题(包括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 应用文和修改作文),并作了一些统计和研究,发现90年代全国中考命题走向如下:
一、内容更加贴近生活
作文是生活的反映,也是生活的需要。自1991年起,全国许多省市开始试用的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特别强调语文训练要密切联系生活,这对中考作文命题产生了巨大而积极的影响。几年来,大家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只有贴近生活的命题,学生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理。
初中学生接触最多的是家庭和学校生活,因而这两方面内容的命题是90年代的“主旋律”。有关家庭生活的命题,主要有以下内容:①家庭成员的精神风貌;②父母爱子女;③家长教育子女;④家务劳动;⑤家庭物质生活、精神生活;⑥家长对自己的看法等。有关学校生活的命题,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①歌颂园丁高尚师德;②向老师吐心曲、诉衷肠;③描述同学精神风貌;④学习生活;⑤班级的人和事;⑥学校开展的活动;⑦校园景物;⑧回顾整个初中阶段的生活等。
上述有关家庭、学校生活的命题,学生并不陌生,是不难写出佳作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命题呈上升趋势。为了便于比较分析,我们分别从1988年、1991年和1997年三年中各抽出31套(即全国31个地区)中考语文试卷,作了统计(以下涉及这三年试卷的总套数与此相同):1988年有3题涉及社会生活,约占10 %(比例是指有关题数与当年总套数的比值,下同);1991年有6题,约占19%;1997年有12题,约占40%。其中有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巨大变化的;有记叙事物的。有的命题还涉及到校园、社会的一些热点问题,如怎样看待升学率,怎样树立正确的人生坐标,怎样对待金钱,怎样对待出国热,怎样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等。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举世瞩目;改革开放中的热门话题,街谈巷议,处于改革开放大潮中的中学生耳濡目染,对上面题目涉及的内容都比较了解、熟悉,理应是有话可说的。
这里必须指出的是,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近三年来,许多省市的中考作文命题已突破了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樊篱,大大地扩展了学生的写作空间。其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种是在题目前加“提示语”,或明或暗地告诉考生选材范围不受某种生活范围局限。例如1994年南京市试题《掌声》的“提示语”指出,作文内容可写学校“展会上”、“课堂上”;可写“在家里”或“邻里间”;可写自己,也可写他人。第二种命题是以“我”为“轴心”,向家庭、学校、社会“辐射”。如1995年新疆乌鲁木齐市试题《让我___的一件事》、 湖北省咸宁地区试题《榜样给我力量》、1997年四川省德阳市试题《我有一个好____》等等,选材范围就相当广阔。第三种是题中既没有“提示语”,又没有“我”这个字眼,但写作的范围也不受限制。例如1996年江苏省盐城市试题《笑声》、1997年广西自治区试题《温暖》等等。这三种命题方式对于拓宽考生思路,写出自己最熟悉的生活内容,很有帮助。
二、能力趋向全面综合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是中考作文命题的依据。1992年由国家教委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下简称《义务大纲》)要求初中学生“能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议论文和一般的应用文”。不难看出,各种文体的写作要求越来越明确,相比较而言,记叙文写作地位得到提高,应用文写作已牢牢地占了一席之地,而说明文、议论文写作要求较低。据此,近十年来,特别是近五年来,全国各地中考作文的命题在突出记叙文写作能力考查的同时,加强了对其他文体写作能力的考查,命题采用了以下五种方法:
一是“大小兼考”。即大作文与小作文均考。一般来说,一份试卷是“一大一小”,有少数是“一大两小”,一改80年代初期和中期的“有大无小”的“单一型”的命题方式。据不完全统计,1988年全国采用“大小兼考”命题方式的有5套,约占16%;1991年全国有9 套,约占26%;1997年有23套,约占74%。看来,“大小兼考”的命题取代“单一型”的命题,已成定局。
二是“主次并用”。即在记叙文命题时要求以记叙为主,还要求适当运用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中某一两种表达方式,甚至对记叙文中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等描写方法都有明确的限定。这样命题既有利于评分,又有利于比较全面地考查考生掌握诸多表达方式的能力。
三是“文体不限”。就命题而言,文体限制过死,有时可能会限制一些写作能力强的考生水平的正常发挥。因而近几年来“除诗歌以外,文体不限”的命题已崭露头角,其中有的只规定字数,文体只字未提。当然,对于文体未作要求的题目,考生要慎重对待。有的题目本身已用“记”“事”“谈”“议”“介绍”等字眼,对写作的文体作了暗示,故不能随意为之。
四是“文体套叠”。有的地区的命题用书信、日记、讲演稿等形式考查记叙文、议论文或说明文的写作能力。如1994年内蒙古自治区西盟市试题《美好的回忆》,副标题是“给××的信”,要求“按书信的格式与要求写,或记叙抒情,或夹叙夹议,文体不限,表达方式随意”。这道题既考了书信写作的格式,又考了其他文体的写作能力。
五是“一材数体”。即一个材料写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体。“一材”的“材”,可以是文字材料,也可以是图画表格材料。“一材数体”与“大小兼考”不同之处在于:“大小兼考”中的“大作文”与“小作文”在内容上没有联系,而“一材数体”则相反。1993年天津市中考作文试题,即用同一个材料,考了学生的记叙文和议论文两种文体的写作能力。有的试题用漫画作材料,要求考生写说明文、记叙文或议论文。
90年代以来,中考作文命题者主要是用以上方法来全面考查考生各种文体的写作能力的。实际上,写作活动是多种能力的综合发挥。从命题的趋势来看,近些年来比较注重以下五种能力的考查:
1.观察能力。主要以漫画作文形式来考查考生的观察能力。如1997年杭州市试题,看漫画《父子俩》写一篇先概括描述画面内容、 后围绕一个中心进行议论的文章。考生只有认真观察父子俩各自的动作、神情以及相互关系,才能用概括性语言描述漫画的内容,进而理解这幅漫画的主题。
2.阅读能力。近年来给文字材料要求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的命题不少。这些文字材料,有的是名言(如1993年南昌市试题就陶行知的话写一篇议论文);有的是故事(如1994年河北省中考小作文试题);有的是寓言(如1994年吉林省试题要求阅读《蚂蚁坚持不懈爬墙》的寓言故事写一段发言稿);有的是诗歌(如1997年云南省试题要求阅读小诗《三片叶子》写读后感)等等,正确理解这些文字材料则是写好材料作文的前提。
3.联想能力。所谓联想能力,就是将有关事物或观念顺利连结起来的能力。没有联想便没有写作。例如1997年湖北黄冈地区试题是《深情》,要求写一篇记叙文,在文题前提示了《背影》《永不忘记》《枣核》《最后一课》《小麻雀》等课文所表现的各种感情。如果考生联想到自身经历过或观察到的一些事情中所饱含的某种感情,进而联想到上述课文一些描述场面、叙述事情的方法,是不难写好这篇作文的。
4.想像能力。这种能力就是利用过去已感知过的事物来创造新事物形象的能力。想像能力与写作能力有密切的关系。中考命题中的扩写、改写和续写是考查学生想像能力的重要形式。如1997年辽宁省试题《哦,山是这样移走的……》,要求用倒叙的写法改写《愚公移山》,还有1997年江苏泰州市的一道提供情境、然后要求续写的试题。当然,也有的用命题作文的形式来考查考生的想像能力,如1993年陕西省西安市的试题《2000年的我》。
5.多向思维能力。多向思维能力即发散思维能力,是多角度、多侧面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命题作文中的选材、立意需要多向思维,材料作文中要求“自选角度”的命题,同样需要多向思维。这类材料作文的命题不少地区都用过。
三、形式日趋多样新颖
作文命题形式主要有命题和半命题两大类。近些年来传统的命题形式已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有些试题在题目之前或之后加了“提示语”。如1996年江苏省南通市试题《他(她)是个普普通通的人》等的“提示语”。这些“提示语”有助于考生节省审题时间,拓宽思维空间,选择典型材料,写出比较理想的作文。此外,有的试题在题目之后,列好作文提纲,要求按提纲写作。如1993年台湾省台北公立高级中学招生试题《泪与笑》,题下对“起、承、转、合”的内容各写了一句话,要求考生依此写篇议论文。这种提纲,为考生提供了写作思路,既便于考查学生真实的写作水平,又便于评卷,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80年代中考作文就开始出现半命题作文,90年代半命题比例呈上升趋势,几乎与命题作文“平分秋色”了,而且半命题的形式趋向多样化、新颖化。归纳起来,中考半命题作文主要有以下六种类型:
第一类——文字材料作文
1.给文字材料,又给题目。如1991年贵州六盘水市试题给的材料是王新同学从初二到初三的转变过程,题目是《王新进步记》,要求用对比的方法写篇记叙文。这种命题形式不仅适用于写记叙文,也适用于其他文体。
2.给文字材料,自选论点。如1993年贵阳市试题提供的材料是:一位技术权威为美国福特公司的一台大型电机排除故障,只画了一条线,便索要酬劳一万美元。命题者提供了四个论点,要求考生选择其中的一个论点写一篇议论文。
3.给文字材料,自拟题目。如1997年上海市小作文试题,提供了三段有关钱三强的文字材料,要求依据材料,“从一个角度”写一段有明确观点的议论短文,“题目自拟”。显然,这种命题形式的作文难于前两种。
4.给文字材料,分项作文。命题者将作文的内容分解成几个小项,要求考生依次按要求作文。例如1996年吉林省试题先提供了一段文字材料,接着要求考生依据材料,写出自己文章的中心论点(6分); 然后,写出一个能证明自己论点的典型事例(10分);最后,写出两句能证明自己论点的名言警句(4分)。这种命题方式虽然有支离破碎之虞,但是更便于客观评分。
此外,还有只给开头,或只给结尾,或既给开头又给结尾,要求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的命题方式。一般来说,给材料写记叙文,以扩写、续写、改写方式命题居多。
第二类——补题作文
补题作文,有补开头、补中间、补结尾等形式。还有的只提供有关词语用于拟题,如1992年上海市试题要求考生所拟的题目中有“我”、“第一”两个词,位置随便。这种形式显得更为新颖、灵活。补题作文实质上是宽窄题相结合的一种好形式,它既汲取了宽窄题的长处,又避开了它们的短处。
第三类——漫画作文
这类作文有两种命题方式:一是给出漫画(一幅或多幅),要求写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或实用文。例如1993年湖南省试题给了一幅题为《快发给88元奖金》的漫画,要求写出母亲的言行、神态及心理活动,还要求以《此风不可长》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二是给出漫画,同时给一段开头的文字,要求考生续写下去,如1993年乌鲁木齐市试题。
第四类——图表作文
1993年四川省试题出示了一幅《植物自养图》,要求写一篇说明文;1997年江苏南通市试题要求依据咸亨酒店平面示意图,写一段介绍咸亨酒店的朝向、布局及内部设施的说明性文字。这些题既考了阅读,又考了写作。有的用表格形式,要求考生写一段说明文字,如1997年山西省试题列出我国三个不同时期文盲情况统计表,要求考生用两种说明方法写一段说明文。
第五类——限定范围,自由命题
这种类型的命题形式近年来才出现。请看1996年北京市试题:“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生活即将结束。在这最后两个月里,每位考生都参加了体育加试,进行了初中语文总复习,与家长一起填报升学志愿。请你从中选取一个方面,自己拟定一个恰当的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这种命题方式的优点是极大限度地放宽了考生的写作范围,便于考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佳作。
第六类——修改作文
《义务大纲》明确要求初中学生要“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据此,近几年来修改作文的题型悄然兴起,而且为越来越多的地区所接受。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连台湾省都连续几年出了修改作文的试题。从试题看,修改的作文涉及各类文体,应用文较多。就内容而言,主要是订正错别字,修改病句及不简明、不连贯、不得体的句子,指出并改正应用文格式上的错误,也有少量试题是考查考生对文章评析能力的。如90年代以来南京市试题对修改作文方面的考查就比较全面。
综上所述,我国90年代中考作文命题的走向具体表现在:
1.作文命题将会更加贴近生活,范围将不限于某一种生活内容。
2.继续强调文章的思想性。
3.大小作文兼考的形式将为更多地区采用。
4.大作文命题仍以记叙文为主,小作文仍以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为主。
5.应用文和修改作文将进一步得到重视。
6.大小作文的命题形式继续向多样化、新颖化发展。
7.淡化文体的命题呈上升之势。
8.综合考查多项思维能力的意识将有所加强。
9.更加重视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
10.书面分值将有所提高。
弄清了90年代中考作文命题的走向以后,我们应该采取以下对策:
一、树立大语文教学观
汹涌澎湃的改革开放大潮正在猛烈地冲击着封闭式的教学观念,开放式的大语文教学观已日渐深入人心。生活处处有语文,从家庭、学校到社会,从课本到报刊、广播、广告,从言谈举止到衣食住行……语文无时无处不在。要使学生懂得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只要学会观察、思考生活,不愁“无米下锅”。同学们应立足校园,放眼社会,以满腔热情积极投入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包括语文活动、社会活动),并在活动中多体验、多观察、多思考、多学习。只要处处留心学语文,长期坚持,作文水平必将有所提高。
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义务大纲》要求,语文训练(包括作文训练)“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初步具有辩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还明确要求初中生写作文应“做到思想感情真实、健康”。据此,全国各地的作文试题都注意到内容的思想性,有的明确要求“思想感情健康”、“观点正确”。可见,中考作文在考查学生的写作水平的同时,还考查了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其他素质。事实上,作文是一个人的思想认识水平、生活知识积累、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文化修养等方面素质的综合体现。
因此,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综合的语文素质,才能写出文质兼美的作文。
三、全面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要严格按照《义务大纲》的要求,在重视记叙文写作训练的基础上,加强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的写作训练和修改作文的训练。作文训练时,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上述四种文体的一些必要的基本写作技法以及修改作文的方法,力求做到熟能生巧。还要重视思维训练,特别是学生的观察能力、联想能力、想像能力和多向思维能力的训练。在作文训练过程中,要紧紧抓住语言表达这一中心环节不放。因为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来表情达意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关系到一篇文章的成败。语言训练,首先要求做到文从字顺,不写错别字,没有语病;其次力求简明、连贯、得体。
四、要训练学生适应各种作文方式
《义务大纲》指出:“作文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命题作文、选题作文、看图作文、根据文字材料作文、自拟题目作文,还有缩写、改写、扩写等作文练习。”90年代以来,我国中考作文的命题方式日趋多样、灵活、新颖。在这种情况下,单打一地训练某种命题方式的作文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在上文已经归纳了90年代我国中考命题的主要方式,建议大家从初一开始就要有计划地进行训练,以适应各种作文方式,切实提高写作水平,在中考时取得理想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