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凯恩斯革命”的最新争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凯恩斯论文,最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91.3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06)12-0033-06
今年是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出版70周年,也是以这本书的出版为标志的“凯恩斯革命”70周年。70年来,斗转星移,无论是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还是我们经济学人研究的这个经济学世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过70年的历史冲刷,凯恩斯经济学在西方世界的现状如何?透过近几年西方学术界围绕“凯恩斯革命”展开的争论可以折射出这个问题的答案。
一、“凯恩斯革命”的由来和含义
最先把《通论》的理论体系看作是“革命”性理论的是凯恩斯本人。在《通论》即将完稿的1935年1月,凯恩斯在给他的文艺界朋友、英国著名戏剧作家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的信中写道:“我相信我正在写一本经济理论方面的书,这本书将使人们思考经济问题的方式产生大规模的革命——但是这个革命不是马上发生,而是在今后几十年内。”[1](P3)凯恩斯在《通论》中把他的理论称作“新思想”,把他曾经信奉的古典经济学称作“旧思想”或“传统经济学”(orthodox economics),他在《通论》中以古典经济学的一系列假设和理论作为批判的靶子,以昭示他的理论的创新性和革命性。
“凯恩斯革命”这个提法的流行则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克莱因出版《凯恩斯革命》一书促成的。克莱因在这本书中认为,凯恩斯早年是一位古典经济学家,受到马歇尔经济学的熏陶并信奉这种经济学说;在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凯恩斯提出了治疗失业的政策措施,但是那时他还不能从理论上很好地解释为什么这种政策会有效。此后数年,凯恩斯着力解决他的政策建议和理论之间的不一致,最终在1933年前后提出了一种新的经济理论结构,这种理论结构打破了古典经济学的传统,由此掀起了经济学中的“凯恩斯革命”。1936年凯恩斯《通论》一书的出版则是“凯恩斯革命”的标志。
一般认为,“凯恩斯革命”包括经济理论上的“革命”和经济政策上的“革命”。理论上的凯恩斯“革命”是指《通论》创立的体系结构是对古典经济学体系结构的革命:凯恩斯用非充分就业假设取代了古典经济学的充分就业假设,古典经济学不研究失业的原因,它认为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可以实现充分就业均衡;用总产出和总就业理论取代了古典经济学的价格理论,后者是一种微观经济理论或资源配置理论,它包括生产理论和收入分配理论;用货币的生产理论取代了古典经济学的货币数量论,后者用货币数量的变化来解释价格总水平的变化,经济中的总产出水平似乎与货币数量无关,凯恩斯则力图把价格理论和生产理论融为一体。凯恩斯“革命”的理论成果是创立了宏观经济学体系,《通论》是现代宏观经济学诞生的标志。政策上的凯恩斯“革命”主要是指凯恩斯用政府干预论取代古典经济学的自由放任论。既然在市场机制自发调节下有效需求不足以保证实现充分就业,由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管理总需求就是一个合乎逻辑的结论。
也有经济学家认为,“凯恩斯革命”除了理论上的“凯恩斯革命”和政策上的“凯恩斯革命”以外,还有第三方面的“革命”或影响,这就是由萨缪尔森《经济学》教科书掀起的“教学法革命”或“教科书革命”。[2](P23)萨缪尔森《经济学》自1948年初版以来,每隔3到5年修订再版一次,成为经济学史上流行范围最广、流行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的经济学教科书①。这本教科书把凯恩斯《通论》的思想简化成简单的教科书模式,使《通论》这本原本是为经济学家写的专业著作通过初级教科书的形式进了课堂,走上讲台,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经济学的教学内容。
最近,英国学者巴克豪斯(Roger E.Backhouse)又把“凯恩斯革命”界定为经济理论“革命”、宏观经济政策“革命”和政治哲学“革命”。[3]巴克豪斯认为,对于凯恩斯来说,政治是提高效率、自由、经济安全和正义的一种手段,而不是如何造就一种理想的政府组织形式的知识;凯恩斯虽然把资本主义和市场力量看作是实现经济效率所必需的,但是他不相信分散的个人行动总是能够给社会带来最优的结果;他反对19世纪的自由放任学说,主张扩大国家的权力范围——国家去管理那些个人无力自己处理的事情;他相信经济体系内部不存在保证资本和劳动充分就业的力量,因此,国家必须控制社会储蓄和投资的总水平。
二、对“凯恩斯革命”的质疑
在“凯恩斯革命”的提法流行了半个多世纪以后,最近,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荣退教授大卫·莱德勒(David Laidler)提出,“凯恩斯革命”是“捏造的”(fabricating),“凯恩斯革命”不过是一种“神话”或“虚构的故事”(myth)。
莱德勒是一位具有芝加哥学派传统的货币主义代表人物,他早年的研究领域主要是货币经济学,并以货币需求理论方面的杰出成果而著名,晚年的研究兴趣转向经济思想史。他于1999年出版《捏造的凯恩斯革命:对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货币、经济周期和失业的文献研究》一书,该书的核心观点是认为“凯恩斯革命”是“捏造”的,是一种“虚构的故事”,实际上并不存在所谓的“凯恩斯革命”。他在该书中写道:“神话制造的内容包括‘凯恩斯革命’这个短语到处扩散……这个短语所说的思想的重新安排既不是这个词通常意义上所说的革命,也不是唯一的凯恩斯的原创。”[1](P3)他认为:“凯恩斯尝试的1936年的知识革命是把他自己的思想作为那时尚不存在的新正统的基础的一种努力,而不是试图推翻业已存在的(经济学)秩序,而且……他决不是唯一的致力于这项研究计划的人。”[1](P4)莱德勒用大量的篇幅(该书的第2章到第9章)系统考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到IS-LM模型形成并流行期间(大体上是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威克塞尔学说、奥地利学派、斯德哥尔摩学派、马歇尔学说和美国的各个经济思想流派关于宏观经济不稳定的研究成果,他认为这个阶段的经济学文献至少可以划分为五个主题。第一个主题是威克塞尔学说对奥地利学派和瑞典学派在经济周期理论上意见分歧的影响;第二个主题是英国经济学文献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影响是马歇尔的学说;第三个主题是美国经济学文献的影响,包括对美国联邦储备体系产生影响的费雪的货币数量论和交易需要决定货币量的政策观;第四个主题是对经济周期的经验研究以及消费不足学说的提出;第五个主题,也是这个阶段讨论的中心议题,就是凯恩斯《通论》讨论的主题以及当时新老经济学家对《通论》主题的反应。通过对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经济学(主要是宏观经济学)发展的回顾,莱德勒认为,宏观经济不稳定(波动)问题不是惟一的凯恩斯研究的问题,当时许多经济学家都在研究这个问题,并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思想。因此,莱德勒在这本书中得出的第一个主要结论是:不存在“凯恩斯革命”!他写道:“本书认为,根本不存在1936年以后抛弃旧的经济学传统的问题……我们看到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不同的经济思想流派之间展开过激烈争论……(并且经济学)需要一种新的正规模型,为要满足这种需要,顺理成章地提出了一种称之为宏观经济学的正统的分析体系。”[1](P3-4)莱德勒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凯恩斯《通论》中的思想体系只不过是当时已有的经济学成果自然演化的结果,凯恩斯经济学的创立如同它之前的古典经济学的创立一样,只不过是对现存的知识体系中内在的不足和矛盾的一种反映,《通论》出版以后经济学也没有丢弃古典经济学传统。莱德勒又进一步类比说:“如果说1936年以前的经济学状况更像16世纪初期的欧洲基督教而不像1789年以前法国君主政治的话,那么1936年以后的经济学发展就像是一场成功的反宗教改革而不是一场胜利的革命。”[1](P6)
《捏造的凯恩斯革命》一书的第二个主要结论是:在当时经济学领域出现的突破是和IS-LM模型的普遍接受联系在一起的,而不是和《通论》的出版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如果认为那个时代的经济学发生了“革命”的话,那也是由于形成了IS-LM模型,而不是由于《通论》的出版。这是因为IS-LM模型为组织和比较各种经济学思想提供了一种方便、易学和丰富的传播工具。在《捏造的凯恩斯革命》一书中,作者用了两章(第12章和13章)的篇幅追溯了IS-LM模型的创建过程,特别强调了瑞达崴(W.B.Reddaway)、希克斯(J.R.Hicks)、米德(J.E.Meade)和汉森(A.H.Hansen)对IS-LM模型创立的贡献。莱德勒的看法是:IS-LM模型“体现了一种综合,它综合了先前早已存在的、并为讨论中的政策观点提供依据的各种理论观点,虽然这种综合是非常有选择性的”。[1](P324-325)在莱德勒看来,虽然《通论》包含有IS-LM模型的非形式化的描述,但是后来用于安排这个模型的思想本身既不是凯恩斯独创的,也不是新颖的。因此,《通论》只不过是IS-LM模型发展中、从而现代宏观经济学诞生过程中的一小步。
2006年莱德勒在《凯恩斯与现代宏观经济学的诞生》一文中进一步提出,经济学家们不但制造了凯恩斯在创建现代宏观经济学中的作用的神话,而且制造了一个“古典经济学”的神话。他认为:“凯恩斯对古典经济学的描述只是一种幽默的说法,但是凯恩斯经济学的阐释者大多接受了这种说法,并运用歪曲的手法来补充这种说法,以至于制造出关于宏观经济学发展的神话,这种神话今天仍然支配着许多经济学家的思想。”[3](P39-40)
莱德勒接着分析说,在上述这个神话里,古典经济学坚持说,如果寻找工作的人多于工作岗位,工资下降将不但能够恢复充分就业,而且事实上能够恢复充分就业。这里所说的工资是指实际工资,名义工资将随着货币购买力的变化而调整;这个神话继续说,古典经济学家没有看到,在现代世界上,广泛存在的各种合同刚性阻止了货币工资在劳动供给过剩时下降。而凯恩斯却看到了这一点,并推论出实际工资不是按照古典经济学的原则来进行调整。因此,凯恩斯提出,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该通过扩大在商品和服务上的开支,或许还要通过减税来鼓励居民户增加其花费,来消除失业,并且政府应该准备通过制造预算赤字来为这些手段提供融资。
莱德勒对这个神话提出了质疑。他认为,按照这个神话,凯恩斯在《通论》中的原创首先是认识到劳动市场上存在工资刚性,而其他经济学家则忽视了这个问题;其次是主张通过政府赤字支出的积极行动来应对由这些刚性所造成的失业。他强调:“这个简单的故事是令人难以置信的。经济学家们不可能……没有注意到劳动市场上如此明显的特征……。”[3](P40)而且,他认为,如果我们相信这个故事的话,我们就很难理解,为什么会出现罗斯福政府的第一次“新政”,而凯恩斯直到1936年才发明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如果这个故事真是《通论》所要表述的内容的话,那么凯恩斯为什么不给他的书取另外的名字,如《就业、工资和财政政策》?莱德勒的观点是,这个故事或神话只是抓住了《通论》的表面内容,在这个故事里完全没有提及利息,也没有提到货币。那么,《通论》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莱德勒的回答是:“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是一本讨论在市场经济中引起总就业水平低于其充分就业潜力的货币制度的一般作用以及利息率的特殊作用的著作。”[3](P39)
三、围绕莱德勒的观点展开的争论
莱德勒的上述观点在西方学术界引发了关于是否存在“凯恩斯革命”和如何重新评价“凯恩斯革命”的新争论。
在莱德勒的《捏造的凯恩斯革命》一书出版不久,一些在国际上知名度颇高的学术期刊纷纷刊登书评,推介这本书,如《政治经济学史杂志》、《人文与社会科学杂志》、《经济史评论杂志》、《大西洋经济杂志》等。有人认为,“莱德勒的这本书将是未来许多年的‘主要读物’”。也有人认为,“读了这本书将会获益良多”。
总体上看,不赞成或质疑莱德勒的观点的经济学家还是占多数。其中,两位美国经济学教授约翰逊和凯特写的一篇题为《<通论>:捏造还是革命?》的文章最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
针对莱德勒把《通论》的影响和16世纪的欧洲反宗教改革相类比,约翰逊和凯特认为,莱德勒的类比是文不对题。“正如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的理论标志着新教改革运动的开始和随后占统治地位的天主教教义的死亡一样,《通论》的出版标志着凯恩斯革命的开始和占统治地位的古典经济学传统的死亡。在这两种情况下,先前都存在一种占统治地位的学说,然后受到挑战并被成功地推翻”。[4](P68)
上面我们提到,莱德勒认为,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许多竞争性的经济思想流派都在研究经济不稳定问题,凯恩斯并不是惟一研究这个问题的经济学家;并且由于存在许多竞争性的流派,所以也没有一个所谓的“传统经济学”。针对这个说法,约翰逊和凯特指出:各种经济思想流派的存在并不能证明就不存在一种公认的经济学传统或范式,事实上,这种经济思想流派自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就一直存在。
约翰逊和凯特进一步指出,虽然当时许多经济学家或经济思想流派讨论了这个时期的失业和经济停滞问题,但是,当时所有的正统经济学家,尤其是奥地利学派和斯德哥尔摩学派,都把产出和就业的崩溃看作是一种由自然利息率与市场利息率相背离,或价格和(或)工资刚性造成的非均衡过程;而以马歇尔为代表的英国经济学传统则主要关注的是配置效率问题。古典经济学模型以完全竞争的市场和伸缩性的价格产生自我调整和市场出清的总体市场为特征,再加上对萨伊定律的进一步解释,古典模型必然得出充分就业均衡的结论。
莱德勒认为,凯恩斯并不打算抛弃当时存在的古典经济学。约翰逊和凯特针锋相对地指出:莱德勒的观点是错误的!“凯恩斯明确表示《通论》的主要理论目标是攻击古典经济学……”。[4](P89)他们还仔细分析了凯恩斯在《通论》中是如何对古典经济学进行攻击的。他们认为,凯恩斯对古典经济学攻击的要点构成《通论》的理论核心,这些要点包括:(1)凯恩斯的均衡概念;(2)凯恩斯的概率理论、预期理论和不确定性理论;(3)凯恩斯对可贷资金的利息率决定理论的批评;(4)凯恩斯的货币理论、流动偏好理论和利息率决定理论;(5)凯恩斯对不完全竞争和市场力量在价格和工资刚性中的作用和影响的解释。
约翰逊和凯特还认为,凯恩斯经济学和古典经济学的目标函数(理论目标)是不同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目标函数是,完全竞争的资本主义市场制度是否能够在长期最大化总的社会福利(这里的福利按照实物量来衡量)以及带来伦理上可接受的收入分配。由此,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关注的基本理论问题是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古典经济学的目标函数是,在收入分配一定的情况下,完全竞争市场的资本主义如何导致个人福利最大化(这里的福利按照主观效用来衡量)。由此,古典经济学家关注的基本理论问题是配置效率。而凯恩斯经济学的目标函数是,不完全竞争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否能够在短期最大化总的社会福利(这里的福利按照实物量来衡量),并且,凯恩斯经济学的目标函数并不意味着在收入分配一定的情
况下,总的社会福利将会被最大化。由此,凯恩斯关注的基本理论问题是总体经济的稳定性,特别是非自愿失业问题。这种新的目标函数说明,凯恩斯经济学的范式不同于古典经济学的范式。“包含在《通论》中的新的目标函数导致一种新的范式诞生,这种新的范式最终使得宏观经济学被看作是经济学的一个独立分支”。[4](p91)
约翰逊和凯特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我们与莱德勒所持的观点相反,我们认为凯恩斯的《通论》确确实实掀起了一场‘胜利的革命’,因为这本书所包含的理论对经济学专业人士思考经济稳定和增长的方式产生了革命。”[4](p92)
四、结束语
莱德勒的《捏造的凯恩斯革命》一书力图否定凯恩斯《通论》的历史地位和影响,他试图通过历史文献的比较研究来贬低凯恩斯经济学的贡献和作用。这与20世纪70年代的“理性预期革命”试图从理论基础上打倒凯恩斯主义有异曲同工之妙。莱德勒作为一位大腕级的货币主义者,他力图把凯恩斯经济学限定为货币经济学,通过强调货币主义先驱者的贡献来淡化凯恩斯的贡献。
我们看到,在这场争论中,大多数经济学家还是承认存在“凯恩斯革命”的,包括一些反凯恩斯主义学派的经济学家。英国著名经济学史专家巴克豪斯在“凯恩斯革命”发生70年后做出这样的评价:“凯恩斯革命是20世纪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特色。它一直被赞颂,被批评,被用于广泛的历史分析,有时候被用作科学哲学中的案例研究。”[3](P19)在莱德勒的书出版不久,意大利一位经济学家甚至把凯恩斯对经济学的贡献和爱因斯坦对物理学的贡献相提并论,这位学者认为,凯恩斯在《通论》中创立的理论可以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相类比。“正如爱因斯坦一样,凯恩斯寻求一种描述我们这个世界的新方法,以反对传统的经济理论对世界的描述;并且凯恩斯认为一种革命性的理论不但是一种否定旧概念的理论,而且是一种重新定义这些概念的理论”。[5](P121)后凯恩斯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帕西内蒂(Luigi L.Pasinetti)甚至认为,凯恩斯革命还没有全部完成。他认为,瓦尔拉斯等人在19世纪70年代发起的“边际革命”直到阿罗和德布鲁提出一般均衡的理论体系才告完成。“谁能肯定类似的事情不会发生在凯恩斯发动的革命上呢?严格意义上的‘凯恩斯革命’也许还没有完成”。[6](p13)
我曾经在《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一书中把“凯恩斯革命”概括为三个方面:研究方法上对微观经济分析方法的“革命”、理论上对古典经济学的“革命”和政策上对自由放任主义的“革命”。[7]我认为,“凯恩斯革命”的成果之一是创立了一套衡量宏观经济活动的指标体系和总量分析方法,用总体经济分析取代了古典经济学家一直使用的个体经济分析,从而创建了现代宏观经济学体系。
莱德勒对“凯恩斯革命”的存在性提出质疑反映了凯恩斯经济学的危机和困境:随着经济情况的快速变化和新的经济理论不断出现,凯恩斯经济学的缺陷和不足越来越多地被暴露出来。正如巴克毫斯所指出的:人们对‘凯恩斯革命’的看法不再能够达成意见一致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一个原因是人们对“凯恩斯革命”赋予不同的含义,用不同的术语来描述它;更重要的原因是经济学和社会都发生了广泛的变革。这些变革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国家的作用;在许多国家政治格局被改变了,国际环境也改变了;在经济学内部也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如统计资料的收集和使用,这使得经济学家们可以使用数理方法来分析经济问题。[3](P37-38)凯恩斯经济学的现状告诉我们,任何理论,包括革命性的理论,不可能永远青春,随着实践的发展,新的理论范式将会取代旧的理论范式,这是理论发展的普遍规律。
[收稿日期]2006-11-08
注释:
①据统计,这本教科书仅前15版就销售了400万册,被翻译成41种文字。
标签:凯恩斯论文; 凯恩斯经济学论文;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论文; 凯恩斯模型论文; 理论经济学论文; 革命论文; 经济研究论文; 宏观经济学论文; 新古典经济学论文; 经济学论文; 微观经济学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