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初中数学隐性教学目标的生成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隐性论文,教学目标论文,初中数学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实际的教学中,隐性目标的设计到位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隐性目标的生成自然就更需要关注和策划了.隐性目标生成的关键是教师要做到心中有“隐”,要致力于形成显性目标为载体、隐性目标为导线的思想.因为隐性教学目标不像显性教学目标那样具体、明显、易于操作、易于检测,它的实现必须依赖于显性教学目标的操作,但又不仅仅体现在显性教学目标的实现.所以,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明确设计为明为“显性”,暗为“隐性”,表为“显性”,里为“隐性”,做到明暗表里相应相生、双管齐下,这样才能真正落实隐性目标.
一、显性的创设情境、联系生活、让学生感知数学美生成隐性的感悟数学文化、数学价值及激发数学学习兴趣和动机、提高审美意识
案例1:《黄金分割》教学片断
师:美是一种感觉,本应没有什么客观标准,但物体形状的比例提供了在匀称与协调上的一种美感参考,这个比例就是我们现在研究的黄金分割.
生:(观看课件演示,感受艺术美)
师:请大家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
生1:矩形玻璃门窗长与宽的比;舞台上的报幕员并不是站在舞台的正中央,而是偏在台上一侧,以站在舞台长度的黄金分割点的位置最美观,声音传播的最好.
生2:华罗庚教授的优选法;蝴蝶身长和翅宽的比.
生3:生活中人们最舒适的环境气温为22°C~24°C,也源于体温36C~37℃与0.618的乘积恰好是22.2C~22.9C.
生4:女士选择高跟鞋提高腿长与身高的比.
生5:还有课本上著名画家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画面中脸部外接矩形ABCD的宽与长之比.
师:同学们做得很好,那么什么是黄金分割呢?(课件演示)(利用工具度量并计算)比值约为0.618,所以相等.
评析 本片段是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典范.表面上,是教师课前安排学生对资料进行查找和收集,课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建筑、艺术、生活上的丰富的实例来了解黄金分割这个数学概念,感知黄金分割的数学美.深层次地,教师是通过组织学生查找、搜集、感知、交流、审美、体悟等过程,引导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文化价值,也让学生深深地意识到,数学就来源于我们的周围,从而对数学产生亲近感和热爱之情,也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审美情趣.本例成功地做到围绕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教学目标为主线,同时渗透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突显隐性教学目标.
二、显性的观察、猜测、归纳、证明等生成隐性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理性精神、缜密思维、推理能力
案例2: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1)利用手中的三角板用特殊角说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直接材料)
(2)用硬纸作一个三角形,然后把它的三个内角剪开后拼在一起.看看是否拼成一个平角,进而概括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间接构建)
(3)用几何画板构造动态效果,把三个内角构造成一个平角;(精确测量)
(4)构造平行线,用几何证明的方法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理论证明)
评析 学生对各种学习材料的接受和理解是参差不齐的,对数学理论的认知水平也各不相同.为了让学生全面而深刻理解教师所要传授的知识,也为了让学生更多角度观察、更多层面思考问题的实质,教师们经常从不同侧面、用不同的方法、准备多种材料,让学生充分感知、充分经历、充分理解.本案例从“直接材料”“间接构建”“精确测量”“理论证明”四个方面来向学生充分展示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教师采用一个理论多种求证的方法,从直接到间接、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让学生充分经历观察、猜测、动手探究、理论证明的过程,由浅入深,螺旋上升地训练学生缜密的推理,明确证明的意义.显性的动手、观察、探究、归纳、抽象,渐进地培养隐性的推理能力、缜密思维和科学态度,同时让学生亲身感受身边的数学,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内隐力.
三、显性的抽象、建立数学模型、经历数学化过程生成隐性的自主探究、数学思维、数学思想方法
案例3: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
目的:探索每个多边形能分成几个三角形,并发现多边形内角的度数之和的计算公式.
先画出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并用对角线将它们分成若干个小三角形,如下图
评析 现代数学教学观十分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决问题—拓展应用”的模式加以组织.本案例就是基于这个模式进行的.为了抽象出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先画出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八边形等,通过连接对角线将多边形分成小三角形,找出三角形个数以及内角和度数,然后再通过列表,观察猜测,寻找规律,最后总结抽象出多边形内角和度数公式这个数学模型.但是,如果仅仅是为了得到多边形内角和公式这个结果,我们是完全没有必要设计这一系列的活动的.所以,此设计表面上是为了得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实质则是通过学生动手、动脑、观察、抽象、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让学生体会数学自主探索、发现的乐趣,从中体悟数学的抽象、归纳、推理的数学思维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
四、显性的组织探究、分组活动、互相合作与交流等生成隐性的合作精神、团队精神、表达沟通能力、数学自信心
案例4:在教“一百万有多大”时,教师设计问题提出:刚才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感受了一百万英镑有多大,接下来同学们自己动手,进一步感受一百万有多大.
小组活动: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进行研究,并写出活动报告.
(1)估计100万个字的书的厚度;
(2)估计100万步的长度;
(3)估计100万滴水的体积;
(4)估计100万粒大米的质量.
教师提供所需仪器:天平、量筒、米尺和大米等.各小组到学具展台上自主选择实验材料,然后展开积极的探索与实验.要求:10分钟以后,小组代表上台汇报研究结果.
最后,教师请同学们谈一谈上完这堂课的感受.
附:下面是某一小组的实验报告单.
评析 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初步体验了100万英镑有多大之后,求知欲渐强,急于知道100万到底有多大.此时老师适时地安排了这项以小组为单位的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来得到急于想知道的答案.在活动过程中,因为涉及测量、数数、记录、计算、总结等多项工作,各小组学生必须通过合理的分工来展开活动,而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交流探讨,各小组自主地确定实验项目、方案和步骤,选择实验工具,操作并收集证据,估算总结,共同完成了实验,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又增强了对数学的信心.所以说,教师安排的分组探究活动,不仅让学生得出了自己想要的答案,更重要的是学生得到了在实验操作中亲身体验的机会.活动中的分工、合作、思考、交流、沟通、实践及对合理答案寻求,使他们获得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了表达交流能力,体会到团队合作的乐趣.
五、显性的开放题设计、一题多解、变式训练生成隐性的开放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实践能力
案例5:请设计三种不同的分法,将直角三角形(如下图)分成四个小三角形,使得每个小三角形与原直角三角形都相似(画图工具不限,要求画出分割线段,标出说明的必要记号,不要求证明,不要求写出画法).注:两种分法只要有一条分割线段位置不同,就认为是两种不同分法.
评析 新课程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离不开学生开放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以及动手操作与独立思考的.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一个有效的教学策略就是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方式来进行.本案例中的问题设计看似简单,只是要求学生找出三种不同的分法,但包含的内容却非常丰富.因为学生必须通过动手操作、细心观察、独立思考来寻找不同的答案,而真实答案绝不止三种.学生在动手、动脑、探究、寻找的过程中,被激起了对探求更多解法的兴趣和欲望,提升了思维开放性和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