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工作难点及对策研究
陈高丰
(广东工业大学 广东 广州 510090)
摘 要: 艺术类大学生作为特殊群体,长期以来,因艺术类大学生自身及专业特殊性带来的就业工作难点一直存在。深入挖掘艺术类学生的就业特点,梳理就业工作难点,提出解决思路及对策,将对于高校做好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工作难点;对策
受高校扩招和经济下行趋势的影响,高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的热点话题。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既是民生,也是国计,努力实现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既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要求,也是高校就业创业工作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201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将再创历史新高,促进就业任重而道远。近年来,列入《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红牌专业不乏美术学、音乐表演、绘画等艺术类专业,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形势下,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形势更是十分严峻,更需要关注。目前,学界对艺术类大学生这一群体的就业问题关注力度稍显不足,本文将以问题为导向,深入解读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工作存在的难点,结合艺术类学生本身特点和其就业特殊性,提出解决思路及对策,将对于高校做好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特点
艺术类学生较之其他专业学生相比,个性化色彩比较突出,显著体现在个性鲜明,崇尚自由,纪律规矩意识较为淡薄,对事物的评判更多出于自我体验,注重专业学习,忽视非专业课程,易于接受情感教育,排斥单一空洞的道德说教。这些强烈的个性特征对艺术类学生的就业择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艺术类大学生在就业上与其他专业差异较大,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就业意识薄弱,延缓就业现象突出
艺术类学生普遍家庭条件比较优越,对家庭的依赖性比较大。家庭的优越条件在为他们提供充裕的物质保障的同时,也削弱了他们通过就业主动获取劳动报酬来自食其力的意识,就业意愿不强烈,就业行动力较弱,往往这类学生并不急于工作,而是把更多精力和时间投入个人能力提升或是休闲消遣上,不就业、慢就业人数比重较大。另一方面,对家庭的过分依赖会导致艺术生对自我认知的不足,在求职上过于注重薪酬和福利,容易脱离实际,缺乏对职业的科学规划与认知。
(二)就业观念单一,择业观狭窄
艺术类学生对课程学习普遍存在区别对待的倾向,轻视非专业课程学习而重视专业课程学习,他们将主要精力、物力、人力、财力都花在了专业学习上,具有较强的专业功底,在就业选择上烙印上了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一是对工作与专业的匹配度要求高,更多选择从事本专业的工作来施展才华,二是对工作区域要求高,倾向一线发达城市获取机会和发展空间。根深蒂固而带有显著色彩的择业观使他们未能充分认清就业形势,打开就业思维,无法及时调整职业目标,错失了很多就业良机。
伸缩运动时,油缸2长度保持不变,等效为连杆,随着油缸1的伸缩,油缸2绕铰链点转动,等效为结构简图2。以图中HIJK为铰链四杆机构为基础,以构件的角度为未知数,通过求解三角方程得到未知角度,最后求解未知铰点的坐标[8]。
(一)慢就业、不就业人数比例大,直接影响就业率。就业率是一个学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职业前景的直观反映,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学校教学科研水平、管理水平和综合实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适应市场需要的程度,备受社会、家长的关注。此外,要想推动慢就业、不就业学生就业,必须要制定个性化指导,对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综合素质不仅体现在专业技能,还包括实践经验、发展潜力、沟通协调能力等多种综合能力。艺术类学生片面的学业观,恰恰忽视了综合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人文素质比较薄弱、心理素质及抗压能力较弱,思考问题的深度不足,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与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同台竞技,可选择性较少,处于劣势地位。
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艺术类独特的个性与专业的特殊性,他们更喜欢不被束缚、能够自由支配时间又能发挥专业所长的工作。自由职业或是自主创业成为艺术类学生更为青睐的就业方式。据学生就业调查,2017届大学毕业生灵活就业比例较高的专业,排在前10位的多为艺术类专业,《清华大学2017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该校美术学院本科生灵活就业高达38.4%,位居该校灵活就业率榜首。
(四)从事自由职业比例大,自主创业较多
二、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工作难点
艺术类学生本身特点和其就业特殊性给开展艺术类学生就业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就业工作难点主要表现有:
由表1可知,观察组烧伤患者创面愈合时间、1周后创面大小及2周后创面大小,相比对照组明显更具有优势(P<0.05)。
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受全球经济形势下滑影响,用人单位招聘职位逐渐减少。由于中国大学准入门槛的降低,每年的毕业生数量有增无减,就业情况就显得越发艰难。于是也就形成了现在普遍存在的难就业的问题,以及因为就业艰难而引发的就业焦虑等问题,而且这样的焦虑问题影响当代大学生的而健康成长、就业、以及职业规划,甚至给学生带来很多生活上的影响,我们不得不重视这一问题。本文就自我效能感的基本内涵以及其对就业焦虑等具体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研究。
(二)灵活就业人数比重大,就业统计工作难度增大。灵活就业通常指非全日制、临时性和弹性工作等就业形式。灵活就业往往不签就业协议书或是订立劳动合同,就业信息比较隐秘,加上艺术类学生上报就业信息的主动性较差,就业统计工作需要花费很多精力,掌握就业信息的难度加大。
(三)艺术类学生就业稳定性差,就业追踪战线长。艺术类学生从事自由职业比例大,一般是开私人工作室、画室或是网店,工作的稳定性差。对于进入企事业工作的艺术类学生来说,要压抑自己的个性或风格去适应用人单位各项规章制度,容易产生不适,导致无法坚持在一家单位长久工作。就业稳定性差,既容易导致就业信息的不对称,又拉长了就业跟踪工作战线。
三、做好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工作对策
(二)发挥课程思政作用,引导学生树立职业意识
3)与Lognormal(对数正态分布)函数相关系数的计算。生成3 180×1的对数正态分布随机矩阵数据,然后以z=corrcoef(A,D)指令计算相关系数,zLognormal=0.003 1。
(一)以市场为导向,加强顶层设计
(3)由于实际路基土的应力场是处于K0状态,在计算土体侧向变形、土体侧压力时,可参考本次测试K0值来计算,旧路基K0比新路基整体更高。
人才培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高校必须认清就业形势,加强就业跟踪调研,从专业实情出发,与时俱进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不仅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调整,在人才的综合能力培养上进行改革,还要适当调整课程设置,实现培养供给与学生择业无缝对接。与其他专业相比,艺术类大学生求职一大特点就是用作品“说话”,但是,艺术类毕业生往往在秋招和春招的黄金时间段仍在进行毕业设计,缺乏有力的作品支撑,错过了很多宝贵机会。
(三)综合素质偏低,就业竞争力较弱
艺术类学生因其独特性带来的就业工作困难,高校应该因势利导,以问题为导向,从中找出对策,增强就业工作的针对性,为更好开展就业工作提供参考。
由于到货验收单、投运单、质保单等物资合同结算单据中的数据均可以通过ERP主数据库进行提取,可以通过系统中结构化的数据自动生成付款单据,并结合移动应用、电子签章、生物识别等技术,实现合同管理过程的单据结构化。
充分发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就业指导课程等课堂主渠道作用,尤其是育人作用,融入专业元素,引入企业导师、优秀校友进行课堂授课或讲座分享,增强课堂的针对性和亲和力,让学生愿意听、听得进去,在课堂上有获得感,启发和引导学生认识就业形势、市场需求,专业就业现状,及时调整自身定位,引导学生树立职业意识。
(三)全员参与,全方位拓宽就业渠道,转变择业观
充分动员专任教师、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参与到就业工作中来,壮大就业工作队伍力量,充分利用科研平台、专业教师、校友资源挖掘一切可挖掘的资源,全方位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学生到基层就业,参加征兵入伍、“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转变就业观念,引导多元就业。
(四)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增进情感认同
通过问卷、走访、谈话、家访等方式,充分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就业想法,建立毕业生就业意向信息库和自由职业信息库,实现招聘信息的个性化定制。加强与毕业生的线上线下互动,主动关心求职情况。加强对毕业生求职心态辅导,建立情感联系,增强毕业生对就业工作的情感认同,为就业统计与跟踪创造条件。
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艺术类大学生因其自身独特性以及专业的特殊性带来的就业工作难点同样具有较强的特殊性,突破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工作瓶颈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大而化之。只有深入了解艺术类学生的就业特性加以分析引导,努力构建全员参与、全过程引导、全方位推动的就业工作体系,就业指导工作才能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够更有效地缓解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开创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工作新局面。
在校党委的支持和指导下,基于经世教育SMART睿智职业规划体系,共青团四川工商学院委员会与北京华晟经世信息有限公司驻四川工商项目部在学生管理方面做出了一些改革和探索,于2017年3月成立校级学生组织——四川工商学院ICT云创园,依托华晟准职业人培养体系,通过成立虚拟企业,建立以总经理负责制和独立核算运营的管理模式,建立企业式的学生团体组织,以商业运作和项目运营孵化创新项目为工作主体。有效地帮助学生实现从“学生—准职业人—职业人”角色中顺利转变,对推动我校在学生管理方式上的转型试点工作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胡伟.艺术类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探讨[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5(3).
[2]董艺乐.艺术类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特点及引导研究[J].艺术教育.2014(10).
[3]沐牧,张菁.就业视角下的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6).
[4]王甜子.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工作供给侧改革的思考——以五邑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为例[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
[5]李凤,刘洋.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就业特点及创新创业教育探究[J].艺术教育.2017(19).
[6]徐姗姗.艺术类院校毕业生思想发展动态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