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段教学还需关注“言之有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还需论文,自然论文,言之有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关注“分述”中的“言之有序”
课文中的很多自然段是总分结构,其分述部分有一定的顺序。教师在关注“言之有物”时,不妨多一些对“言之有序”的关注。笔者听过特级教师张祖庆执教《和时间赛跑》(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一课,课文的第四自然段为:
“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你的昨天过去了,它就永远变成昨天,你再也不能回到昨天了。爸爸以前和你一样小,现在再也不能回到你这么小的童年了。有一天你会长大,你也会像外祖母一样老,有一天你度过了你的所有时间,也会像外祖母永远不能回来了。”爸爸说。
“爸爸”说的话是总分段式的,张祖庆老师特别关注“分述”部分“言之有序”的教学。
【教例】
师:请同学把第四段认认真真地读两遍。第一遍读,边读边思考:爸爸说了几句话?哪一句话才是真正的谜,把这个谜找出来;第二遍读,这个谜你能解开吗?读两遍,把课文读好!
生:爸爸跟我说了四句话。
师:你认为哪句是“谜”?
生:我认为是第一句。因为后面的话都是围绕“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来写的。
师:这句话就是爸爸想告诉我的谜。作者当时读小学三年级,还不能理解,我们能理解这个谜吗?
生: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不会回来了,时间把外祖母带走了。
师:(板书时间带走)时间还把什么给带走了?
生1:时间把作者的昨天带走了。
生2:时间还把爸爸的童年带走了。
师:时间带走的仅仅是“作者的昨天”“爸爸的童年”和“外祖母的生命”吗?
生:所有人的昨天,所有人的童年,所有人的生命。
师:作者的爸爸在说这段话的时候为什么先说昨天,再说童年,最后说外祖母的一生呢?如果我把爸爸说的那段话改一下,先说时间把外祖母的一生带走了,再说把爸爸的童年带走了,再说把作者的昨天带走了,想一想,这样行吗?
生1:因为作者的昨天很短,而爸爸的童年没有外祖母的一生长。
生2:我认为爸爸先说短的时间,再说长的时间,昨天比童年短,而童年比一生短。
师:说得真好!昨天悄悄地过去了,童年悄悄地过去了,一个又一个童年也悄悄地过去了,一生也就悄无声息地过去了。时间就这样无情地把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带走了,永远不会回来了……
张老师在教学这一自然段时,在引导学生理解“总分”段式的基础上,让学生探讨“作者的爸爸说这段话的时候为什么先说昨天,再说童年,最后说外祖母的一生”,使学生明白作者是怎样有序地表达这些内容的。
二、关注“并列”中的“言之有序”
并列段式是分别说明或描写几件事情、几种情况或同一事物的几个方面。有时,它们之间的句序没有先后之分,可以互相调换。但有些并列段中的句序有其精妙之处,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品味并帮助学生更快地背诵课文。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三自然段:
第二段: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山上的积雪融化了,雪水汇成小溪,淙淙地流着。溪里涨满了春水。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
第三段: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太阳出来了,千万缕像利剑一样的金光,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
第一课时,在引导学生感受了小兴安岭春天、夏天的美丽景色后,笔者就有效地利用了句序。
【教例】
师:这么美丽的景色,这么优美的段落,我们要把它背下来。请你再细读这两段,思考:句与句之间有什么联系?它们可以帮助你更快地把这两段背下来。
生:这两段的第一句话都是写“树”的,因为小兴安岭树多,像绿色的海洋。
生:我发现第二自然段的2~4句,都跟“水”有关,而且是按照“水”由“小”变“大”的顺序写的,积雪融化变成雪水,雪水汇成小溪,小溪流着流着就涨满了,涨满春水的小溪就像镜子,小鹿就来欣赏自己的影子了。
教师板书:
融化 汇成 流 喝水
积雪→雪水→小溪→涨满春水←小鹿欣赏影子
生:我发现第三自然段的2~4句,是按时间顺序写的。先写早晨的雾,再写太阳出来后的景色。而且3、4句连得很巧妙,金光照在草地上,自然地就接着写草地上的野花了。
教师板书:
早晨 雾
太阳出来 金光→草地←野花
师:看板书,想一想句与句之间的联系,看谁背得又对又快。
三、关注“承接”中的“言之有序”
课文中的很多段落以事情发展为序或以时间先后为序,组合成句与句的承接关系。例如:《花钟》(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第一自然段,就是以时间的先后顺序连在一起的。而以事情发展为序的段式在课文中更是常见。
《风筝》(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是贾平凹的作品,课文依照“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一清二楚。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是写“做风筝”:在苇塘里拔几根细苇,再找来几张纸,我们便做起风筝来。做一个蝴蝶样的吧。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学生感受了“做风筝”的快乐后,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明白:作者是怎样将这份快乐有顺序地写下来的?
(1)这一自然段共有( )句话。作者先写( ),再写( ),最后写( )。
(2)作者是按照“做前—做时—做好后”的顺序来写的。“我们精心做着”,会是怎样做的呢?请你按照“做风筝”的顺序,在下列句子前标上序号。
( )最后,我们在风筝上穿好线。
( )挑选了一张较大的薄纸,把它糊在骨架上。
( )在纸的四周,我们七手八脚地剪着,却总剪不成蝴蝶的样子。
( )我们先小心地将细苇削成片,扎成风筝的骨架。
( )拿起另外几张纸,把它剪成长条,把这些长条连接起来,粘在风筝的尾部做风筝的尾巴。
标签:风筝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