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深承接生产性服务业国际转移之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服务业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116(2009)05-0084-08
服务业可分为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两类。生产性服务业(Producer Services)又称生产者服务业,是一种被用作其他产品和服务生产的中间投入的服务。生产性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①。所谓的国际服务业转移,是指一国将原来在本国境内从事的服务活动交给位于国境之外的其他企业,然后再从国境外输入这些服务活动的行为。服务业国际转移主要表现为三个层面,一是项目外包;二是跨国公司业务离岸化;三是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
近年来,跨国公司在继续投资制造业,使中国变为“世界工厂”的同时,也加快了投资生产性服务业的步伐,使中国成为地区管理运营中心。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承诺的兑现,包括银行、保险和证券在内的金融业,批发、零售、外贸、物流在内的流通业,增值电信和基础电信在内的电信服务业以及包括法律、会计、管理、公关等业务在内的专业咨询业都成为跨国公司进入的热门行业。跨国公司纷纷在中国设立地区总部,很多跨国公司在地区总部之下还设立了采购中心、销售中心、研发中心、培训中心、财务结算中心、政府事务中心、媒体事务中心等。目前,我国正面临着生产性服务业大规模国际转移这一良好的机遇,能否更好地把握这一机遇,则取决于诸多因素的作用。本文试就北京、上海、深圳三大城市生产性服务业承接国际转移的情况作一比较分析,以期对我国核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承接国际转移提供借鉴。
一、京、沪、深生产性服务业的基本状况和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服务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京、沪、深三地服务业的发展真正发挥龙头骨干作用,带动了三个地域经济发展。从表1可以看到三地服务业占GDP比重已经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或发达国家服务业发展的水平。其中,北京在5年间上升10%,2008年达到73%,为三地之首。上海次之,5年间上升5%左右,2008年达到54%。深圳较弱,2008年达到51%,这也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近年来,这三个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速,已经在第三产业占据了重要地位,并对三市GDP增长做出很大的贡献(见表2)。三个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均呈逐年增长的势头,其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北京接近50%、上海超过50%,深圳已达到60%。其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均达到或超过30%。
但是由于三个城市资源禀赋、发展状况和地域条件的不同,在服务业内部相同行业的发展是不均衡的(见表3)。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近年来承接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京、沪、深三市吸引外商投资的主要方向,生产性服务业吸引外资额逐年上升,北京市2007年生产性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已经占到外商投资服务业总额的56%,深圳占到43%,上海在2003年就达到46%。应该说,在承接生产性服务业方面,这三个城市都存在总量大、时间长的特点,都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项目外包
项目外包,即企业把非核心辅助型业务委托给国外其他公司。京、沪、深等主要城市都已成为我国的区域外包中心。目前,项目外包已广泛应用于产品制造、IT服务、人力资源管理、金融、保险、会计服务等多个领域。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项目外包市场近年来迅速扩张,由单个项目逐步发展成为一个规模巨大的市场(见表6)。
从表6可以看到,在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方面,深圳、上海远远把北京抛在后面,说明深圳和上海在这方面的优势十分明显。
3.业务离岸化
跨国公司业务离岸化,即跨国公司将一部分服务业务转移到低成本国家。进入21世纪以来,英美一些企业相继把部分服务业务转移到成本相对低廉,又具备合格劳动力的国家和地区,其中既有亚洲的印度、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也有拉美的巴西、墨西哥等国。在中国,京、沪、深三市是它们的首选。业务离岸化集中在电话客户服务、金融保险、人力资源管理、后勤保障、IT服务等行业。其中,京、沪、深三市金融产业在承接生产性服务业国际转移方面做出积极贡献(见表7)。
北京主要依托于其全国政治中心的优势,吸引外资金融机构落户北京,2005年在北京设立的外资银行和代表处达106家(见表8),逐步形成了金融街和朝阳区CBD两大金融聚集区,其特点是金融机构以总部和办事处居多,银行业发展较好,金融衍生品交易业务的增加值较少。
上海在承接国际金融服务转移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上海拥有全国性证券、货币、期货、保险、票据、黄金和外汇交易市场,各方面发展比较均衡,对外资金融机构的吸引力很大,众多国际知名金融机构均在上海设立了运营中心,并形成了陆家嘴金融服务业集群。2005年在上海设立外资银行和代表处达146家(见表8),至2007年在沪经营性外资金融机构达到131家,其中外资银行及财务公司84家,外资银行及财务公司资产总计7567.11亿元,人民币资产总计3884.61亿元。③
2005年在深圳营业性外资银行分行22家,设立代表处外资银行6家。2006外资银行分行和代表处在深圳又各增加1家。④ 深圳则拥有全国两大证券交易所之一的深交所,吸引了大批优质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同时保险市场也很发达,金融服务业的市场化程度也居于全国的前列,这些对国际资产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深圳实现了与香港同业间的港币支票双向结算支付和银行卡双向结算,深圳地方的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也与国际金融保险机构合作密切。
此外,京、沪、深还十分注重信息服务业的承接和发展。信息服务业主要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数字管理,电子信息传输,电子商务等一系列的内容。这一行业利润率高,资源耗费量低,发展前景广阔。目前,京、沪、深三市在承接此类国际转移上主要依托于三市良好的硬件设施、人才优势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三、京、沪、深生产性服务业承接国际转移面临的优势和挑战
1.人力资源
承接生产性服务业的关键在于人力资源的质量和成本。从人力资源的质量上看,京、沪、深三市在全国范围内均存在比较大的优势。其中资源最丰富的是北京,北京拥有各级各类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博士点和硕士点的数量均居全国各省市前列,同时还拥有数量众多的留学生和高级专门人才。上海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数量仅次于北京,人力资源优势也十分明显。深圳虽然拥有的高校数量和质量都不高,但其通过制订多种吸引优秀人才的政策,使其人力资源也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
但京、沪、深三市在人力资源上也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在人员素质上,与国际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承接国如印度、新加坡等相比,京、沪、深三市还缺乏与国际交流的高素质人才,本地人才在语言和沟通能力上,对国际业务、国际准则的熟悉上,对国外文化的了解程度上,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其次,在人才结构上,由于近年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速,很多新兴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增长迅速,而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则需要一定的周期,导致了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匹配。一些行业缺乏高素质的研发人员和经理人员,一些行业则人才过剩,从而使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第三是劳动力成本上,生产性服务业的国际转移很大原因在于发达国家的劳动力成本过于昂贵。但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也在逐渐增加,尤其是京、沪、深三市,由于地处经济发达地区,承接生产性服务业的数量也很大,因此其所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工资水平提高得很快,使得原本存在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在不断丧失。
2.区位特点
从地理条件上看,京、沪、深三省均具有很强的区位优势。北京地处京津塘工业开发区,在重工业发展上具有很大优势,交通运输上也拥有完整和优质的公路、铁路和航运网络。同时从地理位置上看北京离天津港很近,在物流运输上能保障产业链条的需要。同时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在行政资源和信息资源上也具有先天的优势。上海是长三角地带的核心城市。长三角地带拥有众多极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传统制造业和新兴产业,重工业和轻工业发展均衡。作为其中的中心城市,上海的城市规模和人口规模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中均居首位,金融、信息、技术等各方面的优势也得到越来越充分的发挥。同时上海还拥有优质的港口和良好的公路和航运体系,物流体系发展比较成熟。深圳则位于珠三角地带。目前,珠三角地带已经成为了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尤其是轻工业产品,进出口数量很大,外贸依存度很高。同时深圳的物流网络也十分成熟,其海运和空运都十分发达。这三个城市所处的城市集群均是目前国内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综合经济实力最强、区内产业相互关联度最高、市场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地区。这三个地区还毗邻我国香港地区和日韩两国,同时也是目前国内进出口数量最高、对外贸易最发达的地区。这些,都使得这三个城市在承接生产性服务业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越来越受到外资的青睐。
但是,这三个城市在区位上也存在一定的缺陷。首先在产业链上,尽管这三个地区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良好,但一些产业的产业链并未完全建立,产业配套能力低,给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制约。其次,这三个地区也普遍存在着产业结构趋同,互补性弱的特点,同时面临着行政壁垒较重,外向型经济发展存在着恶性竞争,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等问题,使得京、沪、深三市在承接生产性服务业的国际转移时,容易受到周边地区的争夺,承接效率降低。
3.市场建设
在市场建设方面,京、沪、深三市有其各自的特点,但就国内而言,优势是比较明显的。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所在地,依靠其行政资源,在硬件设施和信息资源上具有很大的优势。在硬件设施上,北京近年来一直加大在电力、通信、交通等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其投入的规模和速度均居于全国前列。在信息资源上,由于其特殊的地位,北京在政府公众信息,国内外行业动态,宏观政策,行业政策标准以及国际交流等方面均具有很大的优势。深圳是我国最早开放的城市之一,在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方面均处于全国前列。上海作为直辖市和沿海开放城市,兼具北京和深圳两市的优势,市场建设的软硬件均比较完善。这些均使得三市在承接生产性服务业的国际转移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
与此同时,京、沪、深三市在市场建设方面也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在硬件上,城市的综合基础设施建设与一些生产性服务业对技术的要求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如存在网络环境不稳定、交通设施不完善、交通拥堵等问题。在软件上,尽管这三市的市场化建设已经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在交易规则、制度机构、法制化、政府行政效率、反垄断等方面,仍然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尤其是在行政垄断方面,金融、电信、教育、文化等重点承接生产性服务业国际转移的行业均明显存在着政府垄断,其他如商业服务、物流和交通运输等行业行政干预的作用也很大,给这些行业的健康发展和吸引外资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四、京、沪、深生产性服务业承接国际转移未来的发展空间
1.在吸引外商投资方面都有上涨的空间
近年来,京、沪、深三市获得的外商投资额均增长较快,但在吸引外资方面三市也各有其特点。从总量上看,根据表2,不论是从数量和比例上看,深圳的服务业实际利用的外商投资额都是最低的。从结构上看,2007年北京实际利用外资50.7亿美元,增长11.3%,其中在生产性服务业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比重为18.3%。即使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情况下,2009年一季度北京市在接受60亿美元外商投资中,超过7成的投资流向了第三产业,而这当中有72.3%的外资投向了以商务、信息、科技、金融、物流等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其中,以投资性公司等总部企业为主的商务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13.2亿美元,同比增长60.7%;外商投资集中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领域,实际利用外资9.85亿美元,同比增长30.8%。⑤
而深圳2007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36.6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0%,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比重为5.9%,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为8.6%。从使用外商投资的国别上看(见表9),京、沪、深三市,尤其是深圳吸收的外商投资主要来自于香港地区,其中上海是最均衡的,但对西方国家投资额的吸收仍然很欠缺。从日韩投资来看,近年来,日本韩国对京、深两市的投资额呈不稳定的上升趋势。但对上海而言,日本的投资额尽管在2005年前呈现出增加的趋势,但在2006年下降得很剧烈,同时来自韩国的投资也呈现出逐年递减的趋势。而新加坡对三市的投资却呈现出递增的趋势。
从外商投资额上看,京、沪、深三市,尤其是深圳市在总量和增速上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同时,在国别上看,京、深两市在吸引日韩新的转移方面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在吸收其他国家的投资上明显不如上海有竞争力。对上海来说,在吸收日韩以外的其他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投资方面有很大发展空间,但与此同时,也应该巩固日韩的投资额度,避免来自这两个国家投资额度的减少。
2.拓展新领域,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承接国际转移水平
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国际转移而言,服务外包和离岸服务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
目前我国接受的项目外包和离岸服务主要集中在金融、软件、医药等行业。
京、沪、深三市在服务外包方面都发展得很快。但从2007年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等营业额总量来看,北京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上海和深圳。全球著名的信息技术、电信行业和消费科技市场咨询、顾问商IDC,根据过去两年对亚太地区35个可能作为离岸交付服务中心的城市中,劳动力成本、租金成本、语言能力和员工离职率等一系列标准进行比较和排名,得出了IDC亚太全球交付指数。从中看出在服务外包领域,上海和北京均位列2007年亚太地区十强,上海优于北京,而深圳则没有进入。因此,在服务外包领域,北京拥有很大的竞争空间。
2007年,北京服务外包总收入累计超过20亿美元,已经占全国同行业产值的30%。⑥ 外包领域也从信息服务扩展到金融、咨询、人力资源、研发等多个领域,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的服务外包业态,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由于服务外包具有信息技术承载度高、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吸纳就业能力强等特点,对于加速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实现首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3.突出差异性,错位发展
京、沪、深三市生产性服务业在承接国际转移时都打金融牌,发展状况也不错,但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应各有侧重,避免盲目竞争。近年北京着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包括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旅游、休闲娱乐以及其他辅助服务等。该产业并不完全属于生产性服务业,但其中贡献较大的多为生产性服务业,其中贡献最大的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2006年的增加值为333亿元,占全市GDP的4.2%。⑦ 目前全球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极为迅速,也为北京未来承接此类产业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上海、深圳则在物流产业上具有比较大的优势。尤其是在现代航运服务上,这两个城市依托自身的地理优势和港口建设,已经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这其中主要包括船舶运输服务,航运交易市场服务,港口码头服务和政府对航运提供的公共管理服务等。其中,深圳港2007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19 993.76万吨,比上年增长13.6%,集装箱吞吐量达2 110.38万标箱,增长14.3%,连续七年居全球集装箱枢纽港第四位。⑧ 同时,上海也拥有洋山深水港等多个优质港口和良好的航运客运的资源。2007年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达到5.6亿吨,增长4.5%,连续三年居全球首位,同年上海浦东、虹桥两大机场全年共起降航班44.08万架次,比上年增长7.6%。并且,上海市全市轨道交通线路达到9条,运营线路长度达到262.83公里(含磁悬浮线路29公里),形成环线换乘格局。⑨ 目前联邦快递、美国联合包裹公司等全球10强物流企业和很多船运公司均在上海有了自己的分支机构和办事处。
2009年4月,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国发[2009]19号),提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基本形成国内外投资者共同参与、国际化程度较高,交易、定价和信息功能齐备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基本形成以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的金融机构为主体、各类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金融机构体系;基本形成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流动自由的金融人力资源体系;基本形成符合发展需要和国际惯例的税收、信用和监管等法律法规体系,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发展环境。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航运资源高度集聚、航运服务功能健全、航运市场环境优良、现代物流服务高效,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基本形成以上海为中心、以江浙为两翼,以长江流域为腹地,与国内其他港口合理分工、紧密协作的国际航运枢纽港;基本形成规模化、集约化、快捷高效、结构优化的现代化港口集疏运体系,以及国际航空枢纽港,实现多种运输方式一体化发展;基本形成服务优质、功能完备的现代航运服务体系,营造便捷、高效、安全、法治的口岸环境和现代国际航运服务环境,增强国际航运资源整合能力,提高综合竞争力和服务能力。
总之,加快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和升级的进程,要把京、沪、深作为龙头来建设。重点是打破垄断,放宽市场准入,建立公开、公平、规范的行业准入制度,增进竞争;调整财税、土地、价格等政策,重点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的发展;加快现代信息技术成果的应用,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率先向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支持有条件的沿海中心城市把发展服务业放在优先位置,成为世界级的生产性服务聚集中心,提升我国服务业和整体产业的国际地位。
收稿日期:2009-06-02
注释:
① 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② 此数据为2008年上海市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的加总,其中没有包含商务服务业。
③ 数据来源:《2007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④ 数据来源:国研数据库。
⑤ 北京利用外资额创历史新高www.stockstar.com.2009-01-05 14:33:08.张雪涛.中国税务报。
⑥ 数据来源:天津现代服务网http://www.022net.com/2008/2-26。
⑦ 数据来源:2007年北京市统计年鉴。
⑧ 数据来源:2007年深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⑨ 数据来源:2007年上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