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心理干预 中青年 脑梗死 疗效
DOI:10.3760/cma.j.issn.1672-7088.2017.6.13
作者单位:100050,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重症医学科
作者简介:赵然(1983—),女,河北省肃宁县人,本科,护师,护理专业,主要研究神经内科相关护理。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及饮食习惯改变,以脑梗死为代表脑血管疾病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出现发病年龄前移现象,中青年脑梗死发病人数所占比例显著增加[1-2]。相较于老年人群,中青年脑梗死患者康复期更易合并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状态,对日常生活质量影响更为明显[3];故有效心理疏导干预实施在改善中青年脑梗死患者不良情绪,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以我院2014年2月-2016年2月收治首次发病中青年脑梗死患者共9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常规内科基础护理和在此基础上加用预防与支持心理疏导;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NIHSS评分、SCL-90评分,SF-36评分、HAMA评分、HAMD评分、治疗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等,探讨预防与支持心理疏导联合应用于首次发病中青年脑梗死患者临床干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6年2月收治首次发病中青年脑梗死患者共9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17例,年龄31-44岁,平均年龄为(38.43±4.88)岁,根据受教育程度划分,初中及以下8例,高中12例,专科及以上25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30例,女性15例,年龄32-45岁,平均年龄为(38.52±4.91)岁,根据受教育程度划分,初中及以下10例,高中13例,专科及以上2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1.1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诊断标准[4];②首次发病;③发病至就诊时间<48h;④年龄18-45岁;⑤研究方案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⑥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
1.1.2 排除标准
①其他原因导致脑血管疾病;②既往抑郁焦虑史及其他精神系统疾病;③恶性肿瘤;④严重脏器功能不全;⑤严重感染;⑥妊娠哺乳期女性;⑦临床资料不全。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内科基础护理;观察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加用预防与支持心理疏导辅助干预。
1.2.1 信息干预
①积极向患者介绍疾病相关知识,组织病房内其他康复效果良好患者传授经验;②加强护患间沟通交流,准确掌握患者对于宣教信息需求方向和程度,选择合适宣教方式和媒介;③以更为浅显、通俗易懂语言进行疾病知识传授,有效提高知识掌握程度;④对于检查或治疗过程中出现不适时,告知患者进行相同干预时其他病友感受[5]。
1.2.2情感干预
①每次检查或治疗前应进行实践预约,避免分离创伤形成;②在患者提出医疗护理方面问题时应尽量给予鼓励性言论,避免进行评论判断;③在沟通交流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如发现身心不适应立即停止并转移话题;③与患者交谈时应保持乐观心态,以温和鼓励语言给予有效支持[6]。
1.2.3 评价干预
由患者自行填写情绪日记,该日记组由20种情绪描述词汇组成,使其情绪实现形象外化,提高护理人员对于患者情绪和心态了解程度,有助于引导其情绪实现客观和理性改善[7]。
1.2.4 支持干预
①指导患者根据自身情绪感受进行力所能及工作,并鼓励家属适时与患者进行身体接触,以实现情感安慰;②强调患者以合理方式宣泄内心感受重要性,耐心倾听其陈述,不轻易打断谈话,引导其及时抒发哀伤、恐惧及绝望等负面情绪,避免再次心理创伤出现;③尽量以患者更易接受、简短及包含关键信息语句向患者介绍如何应对脑梗死病情,改善日常生活工作安排,保证正常人际关系维持;④尽可能减少治疗机护理过程中不良刺激出现,维持病房环境安静整洁,提高患者相关信息接受能力。
1.3 观察指标
①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评价采用NIHSS评分[8];②日常生活质量评价采用SCL-90评分和SF-36评分[9-10],其中SCL-90评分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及其他,分值越低提示生活质量越佳;SF-36评分包括整体健康、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疾病、一般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功能及精神健康等,分值越高提示生活质量越佳;③负面情绪评价采用HAMA评分和HAMD评分,分值越膏提示病情越严重;④治疗依从性评价标准[11]:完全依从,患者可主动配合医护人员完成康复治疗及护理工作;部分依从,患者可在医护人员及家属监督下完成康复治疗及护理工作;不依从,患者无法完成康复治疗及护理工作;⑤护理满意度评价采用我院护理部制定临床护理工作满意程度调查问卷,由患者在护理干预完成后自行勾选非常满意、满意、一般及不满意中任一项;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00%。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数据分析采用SPSS20.0软件;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百分比(%)表示;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NIHSS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干预后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干预前(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NIHSS评分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中青年脑梗死患者因发病急骤,神经功能障碍症状明显,常对近远期生活工作质量带来严重影响;相当一部分患者因对治疗护理干预恐惧,担心周围人群歧视及过高医疗费用造成沉重心理创伤,超过80%出现心理适应和应对异常[12];已有研究显示[13],中青年脑梗死患者在出现应激现象后多以消极应对为主,而这则能够加重异常应激反应,刺激病情进展,进一步导致日常生活工作质量下降;流行病学报道证实,脑梗死人群抑郁和焦虑合并率分别为32%,42%,而两者同时合并率可达26%,这与患者面对突发神经功能损伤和生活自理能力丧失难以接受关系密切[14]。故对于中青年脑梗死患者应当将心理疏导康复干预放在与神经功能康复干预同等重要位置,早期协助患者以良好身心状态和适应能力接受疾病对于生活工作的改变。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由传统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将生物、心理及社会医学结合综合模式,护理服务理念亦开始要求在单纯身体照顾的同时,给予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15]。护理人员通过在实际护理过程中针对患者情绪改变进行系统宣教,增强自身主动康复意识,维持良好康复环境,提高自身康复训练应对能力,最终达到改善负面情绪状态和日常生活质量的目的。首先护理人员在指导患者进行放松干预,情感交流及信任建立基础上,综合疾病、心理及健康教育等多方面内容,给予患者以全面有效心理支持,稳定患者应病情带来焦虑、抑郁、孤独及悲观情绪,促进疾病心理适应稳态形成,提高心理应激面对能力;其次护理人员准确掌握患者心理状态及需求后可通过不同干预措施进行更为有效情绪改善,促进患者情绪宣泄至外界;最后护理人员在和谐信任环境中对患者身心要求尽量满足,提高患者对于医护工作信任程度,进一步提高治疗依从性和配合度,加快身心康复进程,改善临床远期预后。
本次研究结果中,观察组患者干预后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干预前(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SCL-90评分和SF-36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干预前(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HAMA评分和HAMD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干预前(p<0.05),证实预防与支持心理疏导联合应用于首次发病中青年脑梗死患者在降低脑组织功能损伤程度,缓解负面情绪及提高日常生活质量方面优势明显;而观察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则提示首次发病中青年脑梗死患者接受预防与支持心理疏导联合干预有助于提高治疗依从性和护理服务质量,拉近护患关系。
综上所述,预防与支持心理疏导联合应用于首次发病中青年脑梗死患者可有效减轻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缓解负面情绪状态,提高日常生活质量,改善治疗依从性,并有助于建立和谐护患关系。但鉴于随访时间短、入选样本量不足及单一中心等因素制约,所得结论还有待更大规模随机对照研究证实。
参考文献:
[1]Kitzmüller G, Asplund K, Hggstrm T. The long-term experience of family life after stroke [J]. J Neurosci Nurs, 2012, 44(1): 1-13.
[2]李丽,邵军.目标管理在急性脑梗死病人肢体康复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3,27(11A):3798- 3799.
[3]赵瑞.心理护理对脑梗死病人康复依从性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3,11(9C):2539-2540.
[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3.
[5]沈海玲.早期心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临床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 8(21):131-132
[6]张军,骆芳,方雅旋等.脑卒中后抑郁的护理干预[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7):243-245.
[7]刘燕,李智,徐亚萍等.脑梗死急性期病人心理护理[J].护理研究,2015,29(11B):4043-4044.
[8]韩翠,罗永梅,李保华.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回归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17(5):514-517.
[9]冯正直,张大均.中国版SCL-90的效度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1,23(4):481-483.
[10]石超学,金屹玮.护理干预对脑梗死病人心理社会适应状况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5):54-55.
[11]余乐华.早期心理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病人的疗效分析[J].全科护理,2014,12(8C): 2229-2230.
[12]韩利,梅翠红.神经内科脑卒中患者焦虑和抑郁状态分析及护理干预[J].齐鲁护理杂志, 2011,17(28):12-13.
[13]金杨,董海芳,周莉,等.多学科护理照顾模式在老年卒中门诊病人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30):3606-3609.
[14]陈勤佩.脑梗塞恢复期病人的康复护理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4):40-41.
[15]王莹.早期心理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心理状态改变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4, 20(17):24-25.
(收稿日期:2016-01-18)
(本文编辑:高丛菊)
论文作者:赵然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7年2月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16
标签:患者论文; 评分论文; 心理论文; 中青年论文; 脑梗死论文; 首次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7年2月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