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PRED系统的演变与发展战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上海论文,发展战略研究论文,系统论文,PRED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献标识码:A
P(人口)R(资源)E(环境)D(发展),是一个内涵与外延极其广泛的概念。PRED的协调,是一相互关系极为复杂的巨系统工程。国外学者早在70年代即开始针对区域进行与PRED系统相关的研究[1]。 在我国,关于协调和系统思维,可追溯至早期的“天人合一”;但以PRED系统作为明确研究对象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该研究领域的不断渗透和深化,目前对PRED系统的研究,已开始逐步转向结合特定区(市)情、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更注重其可操作性等方面。其中强调PRED研究的区域性、整体性、综合性和平衡性;强调多学科交叉;把PRED理论建立在陆地系统科学基础上;以协调论、系统论、控制论为PRED基本理论;注重人、物质、环境生产的协调运行关系等方面,已在众多的研究中形成理论上的共识[2]~[5]。
上海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始终以较高的速度保持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繁荣,尤其是1992年以来,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率稳定地保持在14%以上,由此带来了城市功能、城市面貌、市民生活等的大幅度改善,同时因发展模式、产业结构和布局等一系列问题,在上海人口密集、资源匮乏、环境形势严峻的市情基础上,PRED之间的矛盾难以得到根本解决,制约着上海今后保持快速的发展。
基于此,研究上海PRED系统的演变与协动,通过尚在发展和完善之中的PRED系统普遍理论和规律,与上海市情的有机结合,探讨上海进一步发展的动力。这一动力不仅仅有赖于P、R、E各因子的有效发展, 而更受制于PRED系统的发展模式和协调程度。这是一个兼具理论与实践意义的课题。
1 上海PRED系统的演变过程与作用机制
根据系统有效性原理[6], 对系统有效的战略决策必须建立在对系统整体及准确的把握基础之上。由于系统自身固有的趋于稳定的特征和发展的继承作用,对上海PRED系统的演变过程与作用机制研究,便成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基础。本文选择上海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至90年代中期近20年作为研究时间段,主要是基于不同发展历史时期的特征考虑。
1.1 上海PRED系统的演变特征
1978~1995年,是上海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本文以这一时期各类数据的统计计算为基础,着重分析PRED系统因子内部和因子间关系的演变。考虑到选择指标的关联性、典型性和连续数据的可获得性,研究选取总人口增长率P(代表人口因子); 工业用综合能源消耗量年变化率R(代表资源因子);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数年变化率E1 和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增长率E2(代表环境因子);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D1、人均居住面积增长率D2和城市日污水处理能力增长率D3(代表发展因子)七项指标,探讨上海1978~1995年间PRED系统演变的特征。
表1 上海各项主要发展指标年变化率相关系数(1979~1995 )(注:各项指标1979~1995年间数据取自《上海统计年鉴》(1996),《上海环境质量年报》(1986~1996),1986年以前水环境质量数据由作者在上海环境监测站查询得到)
RP
D1E2 D2D3 E1
R 1 -0.26
0.44
0.07
0.15 0.06 -0.14
P 1 -0.53 -0.21 -0.31 0.10
0.22
D11 0.33
0.17
0-0.17
E2
1 0.74 0.10 -0.07
D2 10.11
0.08
D31-0.36
E1
1
1.1.1 人口 1978~1995年间,上海总人口增长18.5%, 其中市区人口增长71.6%,市区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由1978年的50.8 %增至1995年的73.5%。 城区人口比例数倍于人口增长速度的大幅提高表明分析时段内人口指标反映出的城市化进程是快速的。同时剔除城区面积扩大因素后城区人口密度自1981年起的平缓下降说明了人口空间布局在趋于合理。人口增长率P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D1、 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增长率E2和市区人均居住面积增长率D2表现出的负相关,显示出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城市建设和生活质量改善等方面人均水平的制约始终是客观存在的,但人口增长与环境恶化未出现直接的相关关系。
1.1.2 环境 以水、 气质量为代表的上海环境总体质量并未随上海近20 a的经济快速发展出现同步同率的恶化趋势,一些指标如DO、SO[,2]、降水酸度表现出改善的趋势,尤其是城区SO[,2]、降水酸度表现出了最大的改善幅度,同时NH[,3]-N、TP 等指标则表现出明显的恶化势头,而且水体富营养化以淀山湖的演变趋势最烈,城区NO[,X]指标浓度亦略有增加。数据还表现出淀山湖与黄浦江水质变化的时间规律有较大的一致性,而环境空气质量所有指标均沿着城区→郊区→郊县污染程度逐步降低。
1.1.3 经济 整个80年代,GDP年增长率表现出了调整与发展的平衡轨迹(图1)。从1992年起,上海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在产业产值结构上,合理化的趋势表现在一、二产业产值比例趋于下降,第三产业产值比例在逐步提高,但1991~1995年间第二产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快于第三产业产值的增长速度(1986~1990年间正相反),同时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与第二产业产值增长率之间的相关系数高达0.98,说明上海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仍依赖第二产业的推动。从人均产出看,第一产业增幅最大,第二产业大幅下降,第三产业也有较大增长。在能源消耗上,一方面能源消耗增长的速度远远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工业每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在持续下降,1995年该指标值仅为1985 年的 41%,另一方面是SO[,2]排放量的增幅又低于能源消耗量的增幅,1986~1995年10 a间, 上海工业用能耗增加78.7%,SO[,2] 排放量仅增加37.5%。但上海耕地资源有快速减少的趋势,1995 年上海耕地面积比1978年减少了约20%。水资源利用的最大制约是水质, 上海已进入水质型缺水阶段。
图1 上海1978~1995年经济增长轨迹
1.1.4 发展模式 经济的增长对投资的增长具有较大的依赖性,但由本文计算得资金投入弹性系数Z值(表2)表明其投入产出是粗放的;劳动力投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趋于减弱,劳动力的投入已表现为集约型。同时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与黄浦江水质改善比率之间的负相关表明上海的经济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是以环境的恶化为代价的。
表2 1979~1995年上海投资与劳动力投入弹性系数Z值(注:逐年投资额和劳动力源自《上海统计年鉴》(1996).一般来说,z≥1, 则经济增长完全是粗放型的;z≤0,则经济增长完全是集约型的;0<2<1,则为粗放集约结合型增长,其中z>0.5为以粗放型为主的增长,z<0.5则为集约型为主的增长。)
年份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投资1.23 0.25 2.73 2.46 -2.62 3.57
6.43 4.68 0.76
劳动力 0.27 0.31 0.48 0.25 0.08 0.001 0.05 0.23 0.09
年份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投资3.88 1.60 -2.43 0.79 2.93 3.48
3.88 2.46
劳动力 0.05 -0.30 0.11 0.28 0.07 -0.16 0.01 0.07
1.2 上海PRED系统作用机制
1.2.1 系统各因子的演变表现为显著的不同步性 表1中,除个别指标外,多数指标之间相关系数绝对值基本在0.5以下, 反映出因子间相互作用的程度是较弱的,也反映出系统内部互动机制的复杂性。这种不同步性进一步的表现就是具有相关关系的因子表现为几乎不相关的变化趋势,如国内生产总值与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因子演变的不同步性反映出除了因子的客观存在的发展规律外,发展导向是不稳定的。不同时期对不同因子的不同重视程度,削弱了PRED的整体发展的系统性。
1.2.2 单因子的演变大多表现出缺乏规律的跳跃型
数据分析同样可以看出,除人口增长率表现出较强的趋势性特征外,其余因子以跳跃性的变化特征更为显著。一些指标由于影响因子的复杂多变,如黄浦江水质,客观上较难予以调控,但另一些指标如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人均绿地面积、污水处理能力等等还是可以体现稳定的发展或改善的。这种跳跃式的年际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发展总方针的不连续性,是规划和执行规划力度的不够。
1.2.3 PRED系统主要调控关系是环境与经济的发展关系
由各项因子之间相互关系所反映出的因子间的矛盾与协调,其中表现比较突出的是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尽管人口对于其他因子如环境、城市建设也存在着制约作用,但这种制约作用必须依靠发展总量的改善和外力的调节。而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及对这一关系的正确处理,不仅有其相对的独立性,也是发展思想、模式的标志性关系。更有意义的是这一结论与上海一贯的市情完全一致。
1.2.4 上海PRED系统主要的调控指标 上海PRED 系统主要的调控指标的确定,是根据与每一指标最为相关的三项指标的统计,以相关系数绝对值相对最大的数对关系作为主要调控关系,它们是:能耗—国内生产总值、人口—国内生产总值、城市污水处理能力—黄浦江水质综合指数、人均居住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以出现次数最多的指标(关联性最大)作为主要调控指标,它们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人口增长率和人均居住面积增长率,次一级的指标为工业用能源消耗增长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增长率。
2 上海PRED系统协调发展控制点
2.1 关于PRED协调演变的理论原理
根据新进化理论的观点和PRED系统特征,PRED系统演变在理论上将符合以下三大原理。
地域原理:不同区域PRED演变轨迹将是完全不同的,即使是系统初始条件相当,亦可能在规律所确定的限度内展开不同的事件序列,最后获得截然不同的终结状态;
跃变原理:既然系统的演化是突变的,因素间的作用也不是完全弹性的,强有力的外力输入将可能改变系统演进的状态、速度和方向,出现由低点向高点的突变跃进;
控制原理:通过对时机的把握和对随机性的控制,增加系统的有序性和自组织性,使系统按照规定的模式和目标演进,而找到关键的受力点是事半功倍的有效控制方式。
2.2 PRED系统协调发展调控点
规划:规划是操作的指南,是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对上海PRED系统,不是没有规划,而是整体性、可操作性、时序性和权威性不强。
结构:一是内部关系结构,二是空间结构,前者指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的排列式关系,后者主要指城市空间功能结构。
系统控制:一方面是系统控制力的有效运用,包括政策、利益和社会三大基本力量。政策具有强制性的引导和制约作用,置身于市场经济运行体制中,利益的驱动是主动的行为,社会的力量是一种监督的力量,也是最自觉的力量;另一方面是控制系统的培育,这包括机构、人员和系统控制等。
3 上海PRED系统协调发展战略框架研究
3.1 人口战略
从数量上看,分析研究反映出了人口对经济、城市绿化、居住面积和环境的压力,因此人口规模的控制始终是必须的。现状和趋势也可以看出对人口数量的总体控制目标是完全可以达到的, 但是局部地区如CBD地区、人口导入区,其疏解的压力和接纳的能力之间存在着差距, 因此必须确定各功能区人均用地指标的下限和人口密度的上限,强化各功能区人口数量的控制。从质量上看,虽然上海基本的人口素质指标在国内具有明显的优势,但与上海的建设目标相比[7], 仍有较大的差距。尤其是人才结构与需求结构的不相吻合,使差距更加扩大。要提高人口质量,应引进与培养并重,在政策、体制、机制、经费等各方面予以充分的保障。另外,对人口老龄化和外来流动人口两大问题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其政策对策的制定应从社会保障、老年事业发展、人口流出地的源头疏导、技能培训、素质提高和管理与服务并重等方面加以全面考虑。
3.2 资源战略
上海的发展尤其是工业发展对区外资源的依赖程度是极高的。本地最为重要的自然资源为水、土二项。使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重要的是使资源的价值能在价格上得到体现,由合理的价格和合理的投资回报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上海水、土资源的利用,要保证政府和市场两大调节途径的同等重要和互为补充。不消说市场机制不完善状况下调节作用的有限性,一些利益的分配也只能通过政府的控制来确保公平。因此,使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法制化,同时强化资源的管理、利用的市场化职能,将是一有效的结合。从具体指标看,上海工业能耗远远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这是良好的趋势,但上海目前工业单位能耗水平仍然较高,通过产业生态化的实施,能耗水平应有较大的下降空间,另外,由于农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耕地的快速减少在目前尚未影响其产值的增长,但这一趋势必须制止。
3.3 环境战略
上海环境与经济的负向变化及与人口的正相关使得对人口和经济的控制和改变都将成为有效的环境战略。由于上海经济与人口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将始终保持增长的态势,因此环境的改善也将是上海长期面临的艰巨任务。在不断强化被实践证明为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的同时,环境保护战略不能仅仅局限于具体的环境措施,而应在更高的层次寻求答案。
清洁生产使环境保护成为有利可图的产业,这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是有吸引力的,上海作为生产中心的功能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得以保持,因此在所有的生产领域渗透清洁生产的概念、思想,实施清洁生产将是保证上海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
优化结构和布局,是预防污染的有效手段,对于象上海这样的高强度高密度已建成区,结构和布局的调整是有相当难度的,但也只能通过结构和布局的合理化来挖掘发展的潜力。
促使产业的生态化。产业生态化从内容来讲包括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及第一产业的生态化。对上海而言,第三产业生态化的核心是转变人们的消费模式和观念,树立绿色消费、适度消费及清洁服务的观念,建立具有良好的结构、功能和协调度的生态化社会服务体系。实现第二产业生态化的核心是预防污染和节约资源。都市型第一产业的生态化,其核心的概念是向工厂化、安全和观光型的集约化农业生产体系发展,其重点是绿色产品和绿色产业的开发。
3.4 经济和城市发展战略
上海1979~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投资年增长率的高相关表明上海仍然是高投入换取高增长,而且资金的投入表现为完全的粗放型,因此转变增长方式已变得十分迫切。要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增长”必须满足三个涵义:一是增长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不是为增长而求增长;二是增长必须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三是经济的增长必须带动社会整体的进步。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必须包含资源的损耗、环境污染的损失等因素。而新的增长模式必须是由新能源技术、可更新资源、更高的经济整体水平、环境与资源的有效性以及高质量的生活所组成的。
目前上海国民经济的支柱仍然是第二产业,发展最快的也是第二产业,因此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将是一艰巨的任务。按照目前的状况,第三产业的年增长速度要达到国内生产总值规划增长速度的1.6 ~ 1.9倍,才有可能实现2010年调整目标。这一速度要求与目前实际发展水平的差距是较大的。因此,必须及早配备相应的鼓励和倾斜产业政策。
促使上海城市空间布局的生态化,首先必须有具生态意识的城市建设规划,把关注人类的健康和对环境的最低限度的负面影响放在首位,以暂时的一定的经济利益损失来换取环境的改善,尤其是对中央商务区的生态控制,不能再走国外大城市建设的弯路[8], 对于广大的待开发或将加大开发力度的区域,不能再以牺牲环境求单纯的发展。其次要有城市建设的生态化强制措施,如人均用地指标,人均绿地指标等等,第三要培养生态化的生活方式,如通过分区中心的建设,使市民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完成工作、生活、休闲、学习、娱乐、购物等多种需求的满足。另外产业结构、工业布局的调整,城市功能区划的明确等等也都是建设生态化布局的有效手段。
4 对上海PRED系统协调发展研究的几点思考
面对PRED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任何针对某一因子的战略决策,都不可能不对其他因子产生影响。但是,以整个系统作为操作对象,在宏观和中观领域是必须的,在微观领域则可行难度较大。作为一种思想,它的作用是通过在每一项具体工作中得到体现来衡量的,因此,对上海PRED系统的协动,协调的思想、理论要以更为具体的操作点来作为载体,这些操作点就是关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城市建设各方面的战略性措施。
PRED系统的协调,很可能意味着短期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牺牲,因此,长远的发展眼光是协调的前提。如产业结构的调整,当第二产业人均产出出现较大滑坡之际,仍以高投入支持其快速的发展,既不符合上海的功能定位,也不符合集约的增长模式要求。当然限制它的发展可能带来一系列的暂时问题如就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等等。但既然已确定了目标,就应该使所有的努力都围绕目标展开。另外,考虑到农业的人均产出在大幅提高,而且生产力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也有巨大的市场,以都市生态型农业为核心的第一产业应得到大力扶持。
PRED系统理论和运作模式尚有待于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深化,PRED的系统协调只能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因此上海PRED系统的协调必须以更高的发展水平为基石。
收稿日期:1999—04—06;修回日期:1999—08—13
标签:国内生产总值论文; 经济研究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人口增长率论文; 因子分析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控制环境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