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图书馆学的新概念现象解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书馆学论文,新概念论文,现象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概念是建立科学大厦的第一基石,概念的表现形式是词汇和语言。因此,每一学科都有相应的概念系统,表现为一组组词汇和一串串语言。随着我国图书馆学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已形成了由一系列崭新的基本概念支撑起学科大厦的态势。拣拾新概念现象中的朵朵浪花,加以品味和解读,对更好地把握现代图书馆学的主要特征和演化规律不无裨益。
1 新概念现象的词语表现
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上新词新语无处不在的情形相一致,我国的各个学科门类也产生了大量的新概念、新词汇、新语言,尤其是在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的图书馆学领域,更是出现了一系列令人目不暇接的新词汇。涉及到图书馆存在形式的如“自动化图书馆”、“电子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网络图书馆”、“虚拟图书馆”、“无墙图书馆”、“复合图书馆”等;涉及到数字图书馆的如“数字化资源”、“网络化存取”、“分布式管理”、“元数据”、“搜索引擎”、“数据挖掘”、“网络环境”、“数据库”、“无缝链接”、“联机检索”、“资源共享”、“网络导航”、“信息组织”、“信息管理”、“网络安全”、“知识产权保护”等;涉及到用户服务的如“以人为本”、“信息传递”、“信息服务”、“特色服务”、“规范服务”、“开放式服务”、“专题服务”、“参考咨询服务”、“社区服务”、“用户教育”、“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素质教育”等;涉及到文献载体、资源建设和管理的如“文献”、“信息”、“知识”、“印刷型文献”、“电子文献”、“多媒体文献”、“地方文献”、“文献资源建设”、“信息资源管理”、“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数据库建设”、“知识资源的组织与管理”、“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资源保障体系”等;涉及到图书馆人的如“人才培养”、“复合型人才”、“人才的开发与利用”、“继续教育”、“参考咨询员”、“知识导航员”、“信息馆员”、“系统馆员”、“网络馆员”等,林林总总,不胜枚举。
新时期以来,只要打开任何一本有关图书馆方面的图书与杂志,这些新词汇扑面而来,以前所未有的概念实体和鲜活意义出现在人们面前,在给人以全新语感的同时,也为图书馆学树起了一道亮丽的风景。作为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图书馆事业日益繁荣的显性折射,新概念的大量涌现已成为学术研究中的重要现象,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2 新概念现象产生的背景
2.1 时代背景:从信息社会到知识经济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反映事物一般的、本质的特征。概念的形成过程就是人的思维涌动的过程。而人的思维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因此,概念就如同一个个跃动的社会精灵,强烈地彰显着时代特征。可以说,概念就是社会生活的显著特征经人的大脑折射后的产物。
从20世纪70年代起,世界发达国家首先迎来了信息社会。之后,随着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传播,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也相继走进了信息社会。
信息社会是以信息作为一种有力的纽带所构织的社会形态,以开放性、多元化、高效能等为基本特征。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中,信息充当着筋骨和血脉的角色,理所当然地成了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在此基础上,还出现了以“信息”为词根的系列组词现象,如“信息组织”、“信息管理”、“信息技术”、“信息意识”、“信息消费”、“信息检索”、“信息传递”、“信息服务”、“信息资源”、“信息集合”、“信息化”、“信息学”等等。
到20世纪90年代,网络技术的勃然兴起和因特网的大行其道,使刚刚到来的信息社会又发生了结构性变化。网络既是社会的结构形式,又成了传播信息的通道,数字化技术也深刻影响着信息的存在与处理方式。这时,人们在信息技术的热潮中开始了理性的反思,将关注的目光转向了信息的含义、目的等更深层面上。也就是说,在大量的信息当中,人们更看重那些“具备普遍和抽象品格”的、亦即具有知识价值的部分,而这实际上也就预示了知识经济的到来。
知识经济也称作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Knowledge-based Economy)。其主要特征有:知识成为发展经济的第一资本;高新技术成为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对智力资源的占有比对自然资源的占有更为重要;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构成经济发展的动力。由于知识经济是信息时代的逻辑发展和延续,它们相互交织,同存共在。因此,在这一时期,除了知识以及由知识衍生出的系列概念外,关于信息的系列概念仍然会被广泛使用。
图书馆学是研究一定社会条件下图书馆现象的学科。在知识经济与信息社会里,图书馆学不但会大量运用知识、信息等基本概念进行理论研究,而且不可避免地会将知识与信息本身作为主要对象加以研究。
2.2 事业背景:从传统图书馆到现代图书馆
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图书馆学家杰西·H·谢拉(J·H·Shera)针对信息技术使图书馆处于与传统迥然不同的新的信息环境之中,指出,“图书馆已从书籍世界进入了信息世界。”在信息世界,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强力推动,以多元化的信息媒介为对象,以内部业务处理自动化和面向用户的信息服务自动化为主要特征的自动化图书馆,开始取代原来的以纸质文献为对象,以手工整理和检索为主要工作内容的传统图书馆。自动化的兴起顺应了社会信息化的需要,图书馆管理也开始由文献管理走向信息管理。
进入90年代,图书馆所处的社会环境又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是网络技术所引发的社会基础结构的变革,二是知识经济的兴起。信息技术的进步使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存贮、处理和传递成为可能,在这种情况下,自动化图书馆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而智能化的数字图书馆作为一种新的图书馆形态开始应运而生。
在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过程中,以网络为依托、以用户为中心的集成化、多元化管理与服务模式将逐步得到确立。在网络环境下,不仅图书馆业务工作可实现高科技化,而且服务工作也不再局限于为读者提供原始文献,而是提供经过分析加工后的综合性、甚至包含知识内容的增值信息产品。另外,数字图书馆还能够提供一整套技术工具,实现信息检索、采集、分析、加工和无缝链接的环境,实现多元化服务方式之间的有机结合。这是从信息技术所能提供的可能性而言的。而知识经济又要求作为社会知识创新与知识传播链条上重要环节的图书馆转变职能,从信息世界走向知识世界,也就是说,从以对信息资源的收集、处理、传播、开发利用为主转向以对知识资源的获取、组织、创新和开发利用为主,实现由信息管理模式向知识管理模式的转变。
吴慰慈教授认为,“图书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一门致用的学科。图书馆学不能游离于图书馆事业之外,因为它与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密切的联系,离开或割裂了这种联系,图书馆学研究就无法开展。”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图书馆无疑有着丰富多彩的创新实践活动,不仅为图书馆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领域,还为图书馆学研究积累了大量鲜活的概念和词汇。
2.3 学科背景:从传统图书馆学到现代图书馆学
从学术思想史的角度看,我国的图书馆学界从20世纪80年代起便开始了传统图书馆学向现代图书馆学转型与过渡的历史进程。到20世纪末,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现代特征更加明显,标志着传统图书馆学的终结和现代图书馆学体系架构的基本建立。这一变化正好与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相吻合,也恰恰适应了图书馆事业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图书馆学在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进程中,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如引入和确立新的概念,重新调整学科对象,广泛吸收现代科学尤其是信息科学的原理、概念和方法,开拓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知识体系的深度和广度等,逐渐成为现代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总体上看,现代图书馆学表现出了以下几个主要特点:一是基础理论研究色彩纷呈,学派林立,如文献信息学派、知识学派、文化学派、知识文化学派、知识交流学派、情报交流学派等等,打破了过去那种企望就某一问题达成一致意见的一元化格局。二是研究方法的多样化。现代图书馆学在研究方法上不仅继承了传统的分析法、综合法、演绎法、归纳法等等,还具有与诸如哲学、数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等等理论、范畴、概念综合分化、移植渗透所形成的方法。如果按照科学研究方法的概括程度和适用范围,则又可分为三个不同层次,即哲学方法、一般科学方法和专门科学方法。三是应用研究日趋活跃。应用研究的范围在图书馆学中主要包括信息资源建设、分类与主题标引、目录学、信息检索、读者与读者工作、图书馆管理、自动化、数字化原理、现代技术与图书馆服务领域等。现代图书馆学将基础理论的一般原理广泛运用到这些领域的研究之中,日益体现出与时代同步、引领图书馆事业发展方向的现代气质。如果我们把理论研究的多元化与多样化看成是图书馆学发展的表征,那么,应用研究的活跃则是现代图书馆事业日趋繁荣的反映。
3 新概念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及发展趋势
3.1 新概念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我国的图书馆学发展到今天,已基本形成了一个既反映传统图书馆内容,又反映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图书馆内容的新的图书馆学体系。大量新概念的出现,正是这个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从分布上看,新概念主要存在于对现代图书馆理念、内容、技术和方法等的探索、描述和反映上。这一点仅从图书情报学论文或著作的标题中就可略见一斑。如胡明超的“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学科理念和文化机制”、李明华的“大众图书馆哲学初探”、安娜的“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职能创新与机构重组”、周瑛等的“网络环境中的数据完整性和数据安全问题”、罗曼的“网络环境中的信息资源配置与共享问题”、曾照云的“数字化时代的虚拟馆藏”、高文等的“数字图书馆管理与技术实现”、王琏嘉等的“探索以数字图书馆为基地的读者服务模式”、真溱的“矛盾重重的元数据世界”、陈树年的“搜索引擎及网络信息资源的分类组织”、张晓林等的“论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检索语言的应用及检索效率变化”、李慧等的“网络信息服务的全面质量管理”、周庆山的“文献传播学”、施强的“论图书馆知识重整”,等等。
科学理论的逻辑结构由三个要素有机构成:(1)基本概念;(2)联系诸单元概念的基本原理或规范;(3 )由这些概念和原理推演出来的逻辑结构,即具体的科学规律性和预见性。由此可见,新概念在现代图书馆学学科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是图书馆学的基本逻辑单元和知识单元,以此为基点,现代图书馆学才得以建立和发展。在概念方面,现代图书馆学涉猎之广、出语之新、拓展之深,都是传统图书馆学无法比拟的。
新概念不仅可以提出新见解,产生新思想,拓展新领域,提供新方法,而且还可以活化学科体系,使现代图书馆学富于生命活力。具体地说,新概念不管作为逻辑单元,还是作为知识单元,都有利于整个学科体系的吐故纳新和图书馆学时代特征的形成。从这个意义上说,新概念还是图书馆学创新研究的助推器。新概念充分反映出新时期我国图书馆学研究者的关切点,凝聚着这一时期学者们在思想探索上的创新成就,代表着学科发展所出现的重大话语转换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图书馆学理论自它诞生之日起,就具有与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图书馆实践活动紧密联系的特点。实践活动越丰富,理论研究就越活跃,反过来,理论研究指导实践,又必然接受实践的检验。也就是说,只有当图书馆理论体系与图书馆实践相协调时,才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图书馆学研究“不能单纯从抽象的定义、概念、模式出发,它应该成为用实际手段来追求实际目的的最实际的运动”。因此,我们不提倡为追求新鲜而进行的概念堆砌、对概念进行脱离实际的纯理性思辨和对其他学科概念不加选择的生搬硬套。只有那些被图书馆工作实践证明了的、能够反映和揭示图书馆的本质及其内在规律,并且代表图书馆发展方向的科学概念对图书馆理论发展和指导实践才具有实实在在的意义。
3.2 新概念的发展趋势
征程中的足迹终归要成为化石。新概念是相对于传统图书馆学而言的,若干年后,目前活跃在图书馆学研究领域的新概念大多数都会褪去新鲜的外衣,成为过时的社会现象和思想留存,而一大批从新的社会沃土中、从学科发展的需要中生长出来的概念又会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赋予图书馆学以新的生命。正是这种概念的新旧交替,使整个图书馆学体系完成了自我调整和自我发展。
然而,无论概念发生怎样的变化,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由于数字图书馆引领着图书馆发展的主要方向,所以,有关数字图书馆的基本概念还会继续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不仅如此,随着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和理论界对其研究的广度、深度、力度等的进一步加强,相应地还会产生出许多新的概念,以扩充数字图书馆的概念群。
与此同时,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图书馆学是研究图书馆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规律的学问,而图书馆的本质是知识的,图书馆工作就是组织知识,开发智力资源,促进知识交流,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有关知识的概念如“知识组织”、“知识管理”、“知识整合”、“知识开发”、“知识创新”、“知识交流”、“知识传播”等等也必将成为今后图书馆学研究中的基本概念,而这也正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倚重知识要素的事实。
科学研究贵在创新。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图书馆学要在21世纪里获得持续发展,就必须从时代特点和国情出发,密切结合社会的需要和图书馆实际,以概念创新为切入点,不断进行学科整合,始终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追求创新与突破,不断研究和解决图书馆发展中出现的理论与实际问题,为科学决策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