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蒲十年:教育“洼地”变“高地”
文_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徐春燕
遵义大学城的建成投用,奠定了新蒲新区作为遵义市教育科创中心的核心地位。(遵义大学城供图)
“作为2014年第一批搬到新校区的学生,我可以说是看着学校慢慢‘长大’。”初夏的遵义医科大学,处处流动着生机勃勃的气息,2014级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叶学天对着记者有感而发。
其实东亭以前就是乡下。到处是菜园和河塘。阿里父亲老巴搬来的时候,这里连路都没有,也不叫东亭。住着住着,人就多了,店也多了。罗爹爹在这里开了剃头铺,现在他儿子接手,叫作发廊;细婆摆了早点摊,摆到如今,还是个摊铺。王胖子开了土产店,拖把水桶铁丝应有尽有。李丽红原本做毛线生意,后来改做精品服装,再后来,又只卖袜子。变来变去,也还是她那个店。他们都在老巴的隔壁左右。老巴开的是食品杂货。店后便是家。两间卧房一个厅。两个儿子住一间,他和老婆住一间。在东亭这算是相当不错的。
遵义医科大学所处的遵义大学城位于遵义市新蒲新区东北区域,规划建设用地10000亩,总投资约100亿元,可容纳10余万名师生,是新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10年前,新蒲新区挂牌成立,开启了在“一张白纸”上建设宜居宜业宜学宜游“四宜”新区的征程。
教育作为群众高度关切的公共服务之一,是新蒲新区规划和建设的基础保障,是增强新区承载力、聚集力和吸引力的核心要素。为此,新蒲新区在2012年初规划建设遵义大学城。
继遵义医科大学2014年迁入后,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遵义师范学院、贵州航天职业技术学院等6所院校及遵义奥体中心陆续入驻,遵义大学城实现了高校科技、人才的产出,成为遵义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以及构建200万人口中心城区的重要载体,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014年以来,新蒲新区先后投入约40亿元,用于修建学校,改善中小学及幼儿园办学环境、教育设施等。
文化产业在很多的发达国家已经占有了相当大的比重,是发达国家主要的经济支柱,而在我国文化产业还处于亦步亦趋的摸索前进阶段,难以满足人们日趋增加的文化需求,在整体市场产业结构调整的阶段,文化自信使得文化产业合理的融合到相应的视域中,给予了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契机,想要推动文化产业的长足发展,就必然要具备文化的自觉和自信,以此为明晰的文化构建指标,形成与历史模块想嵌合的文化内容形式,体现其深远的内涵意义。
Ngoc Minh Quan:Because you are the First Deputy Minister and adviser to Quinnshae.
和遵义大学城一起走上蓬勃发展快车道的,还有新蒲新区的幼小初高教育。
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专家臧云鹏总结了农业供给侧改革和中美贸易摩擦对农业经营和农民增收的影响,对农产品价格下一步走势进行了预测,并提出农民应对新形势的四个措施:成本降低法、市场推销法、价格预测法和套期保值法。台上专家们讲得投入,透露出许多新信息,台下学员们的眉头一阵紧锁,一阵舒展,眼中还不时闪现出求知若渴的神情。
“遵义大学城的建成投用,一是为辖区输送了一批优秀人才,二是注入了浓厚的教育文化元素,三是奠定了新蒲新区作为全市教育科创中心的核心地位。”新蒲新区管委会副主任石崇军表示。
在建设过程中,遵义大学城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高质量服务,打造遵义市的人才基地、科技高地,成为全市“教育科创中心”的一张名片。
2009年新蒲新区成立之初,境内仅有幼儿园4所、小学28所、初中9所、高中2所。如今,境内有幼儿园81所、小学59所、初中10所、高中3所;29个小区内配备了公立幼儿园,学生人数从19995人增加到51572人。
“从2015年9月以来,新区幼儿园、小、初、高每年净增5000名学生。”新蒲新区教育科技局基建科副科长晏忠介绍,未来3年,新区预计新增学校33所,学位3万余个。
随着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学校、天立学校等优质民办学校的入驻,在新蒲新区,学生入学有了更多选择,新区的教育事业也从“做大体量”逐步向“做优质量”过渡。
目前,围绕小学全面提质,初中、高中优质发展,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引进优质民办教育,新蒲新区教育逐渐形成“民办与公办共存,民办与公办互补”的良好办学格局。
(责任编辑 / 哈文丽)
标签:大学城论文; 幼儿园论文;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