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的空间形态研究——基于文化空间的综述与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论文,空间论文,形态论文,启示论文,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文化旅游在近一个时期的方兴未艾,源于制度层面和学术层面的双重影响。2009年7月,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由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这标志着发展文化产业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并进入实施阶段;2009年11月,国务院通过《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2009年9月,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联合出台了《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把分属不同领域的两个产业相提并论。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为文化旅游创设了浓厚的发展氛围。另一方面,关于旅游学的研究体系和学科建设一直是近些年旅游理论研究的热点之一,在经过多个视角的解构和重构之后,旅游学的研究体系渐趋复杂,但其主流仍然是“应用导向”和“热点导向”[1],旅游经济学一直处在核心的位置[2]。旅游的社会影响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研究处于一种游散状态,旅游文化本体论一直没有得到确立[3],其影响是文化旅游研究未能与外部的发展氛围保持协同。
空间研究一直是探讨目的地社会关系和人文活动的重要领域,空间形态可以较好地反映文化旅游的要素构成和结构关系。由于“空间”常被视作单一的地理学概念,很容易对文化旅游空间的属性和内涵形成误导,而文化空间的研究已经形成相对成熟的研究视角和理论体系。借助于文化空间的研究视角,在对文化旅游研究概况进行系统评述的基础上,建构文化旅游空间形态的分析体系,将有助于厘清文化旅游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本文就此作管窥性探索。
2 文化空间的研究概述
2.1 文化空间的非物质形态
“文化空间”本义是指一个具有文化意义或性质的物理空间、场所、地点[4]。文化空间的形成与特定的历史场景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在发展的过程中又受到了政府、社会团体、民族精英、普通社区居民和外来旅游者等多元主体的主导[5],表现出明显的非物质特性。文化空间的非物质特性源于“空间”内涵的复杂性。法国都市理论研究人员列斐伏尔等(Lefebvre,et al.)在“空间理论”阐述中,认为空间是通过人类主体的有意识活动而产生[6],赋予了“空间”以丰富的哲学意义。显然,空间观念源自人的实践,是事物的关联性、结构性、有序性在人头脑中的反映,是一种物质的存在方式。文化空间表现的是人类世界的空间维度,本身与时间相对称,即文化空间必须通过时间得以纵向延续和发展[7]。这一时空结构对于“文化”的表现,既是聚集、积淀、传承以前各个阶段城市精神与文化发展的成果,又是在当代特有的“物质条件”与“精神基础”上创造出的文化模式[8]。因此,文化空间是人和文化存在的重要场所,一定文化空间的形成既依赖于当下的文化创造,更需要从时间的演进中获得支持和培育[9]。文化空间与时间的耦合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甚至已发展成描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形态的专属概念。1998年10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55次大会上,“文化空间”被界定为:“具有特殊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表现。”“一个集中举行流行和传统文化活动的场所,也可定义为一段通常定期举行特定活动的时间。这一时间和自然空间是因空间中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存在而存在的。”[10]这些视角多从人类学或社会学的角度,诠释了文化空间是对传统的或民间的文化进行有规律性表达的地方或一系列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具备十分鲜明的“生活文化”性质[11],表现的是特定活动方式和共同文化的形式及氛围,兼具空间性、时间性和文化性的特点[12]。
2.2 文化空间的地理学研究
地理学视角的文化空间是人文地理学和文化地理学关注的交叉领域,文化区是其主要表现形态。文化区的概念是20世纪初欧美人类学者在地理学者有关文化地理区(cultural geography)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在20世纪20~30年代达到巅峰。美国人类学者博厄斯(Boas)提出了文化区的内涵,认为过去遗存下来的文化特质会展示在当代的空间分布中,透过当代空间所见到的文化特质可以重建一个族群文化的过去历史[13]。吴文藻认为,巴斯堂(Bastian)提出的“地理省区”开了近代“文化区”概念的先河,区别是“地理省区”可由直觉悟到,而“文化区”主要凭着器物标准的分类切身体验得来[14]。其后,学术界将文化研究与地理研究相结合,从地理学角度来分析文化现象,这已经有别于传统的文化研究。人文地理学侧重于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征,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15]。人文地理学视角的文化区,指的是某种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16],表现的是人文的空间现象。
图1 文化空间研究的不同视阈
文化区同时也是文化地理学者关注的重要领域,是最能集中体现文化研究的地理特征的内容。20世纪初,美国地理学家索尔(Sauer)创立了现代文化地理学,主张地理学应致力于探讨人类文化与景观之间的相互关系[17]。李凡和司徒尚纪认为,城市文化景观是传统历史、文化地理学的研究重点,也是文化地理学解读的对象[18];文化地理学在做出文化空间格局判断时,理论基础多来源于德国哲学家赫德尔(Herder)提倡的文化相对论,进而发展为多元文化论,而多元文化论现已成为文化研究中的一个成熟的理论[19]。文化地理学视阈的文化区,也可界定为文化圈或文化地域,是以居住在同一地理区域中不同人群之间相关联的文化特质为基础和前提,是文化时间与空间所共同建构的产物,通过空间分布的文化特质重建文化历史的顺序以及不同人群之间的关系。
2.3 文化空间的形成与影响研究
关于文化空间特征,周尚意等在研究北京城区文化产业空间分布时,发现了文化产业空间集聚明显、文化产业内各行业的集聚中心各不相同、文化企业更多地分布在城区北部等空间分布特征并进行了解释[20]。从空间形态的角度看,文化空间是城市空间架构的高级表现形式,是城市空间架构的文化维度的体现。陈宇光提出,城市文化空间由传统文化的历史空间、现实文化的多元化实时空间和未来文化的伸展空间等三维向度构成[21]。张敏等通过对南京文化战略及空间效应的系统研究,指出南京文化战略的实施加剧了城市空间重构,不仅加快城市空间外向拓展,而且通过功能空间置换、特色空间营造和文化产业空间集聚促使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转化[22]。王承旭从文化需求的角度,将城市文化空间统一划分为基础型、提升型和标志型三类文化空间,并针对人的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及社会文化背景等进行深入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活动的策划及场所感的强化,从文化空间的营造角度揭示文化空间的形成机制(图2)[23]。
图2 文化空间的形成机制
3 文化旅游空间研究进展
3.1 文化旅游空间的形成基础
文化是旅游发展中的关键要素,对文化旅游的价值认知是建构空间关系的前提。贾祥春认为,文化是旅游活动的主要内容,只有文化介入和沟通的旅游,才能摆脱单纯的旅行活动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旅游[24]。当地居民对文化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到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他们以合作的态度参与文化旅游发展能够有效地保护当地特色文化,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25,26]。但由于“文化”概念比较宽泛,所指各不相同,专家眼中的“文化”往往指旅游资源中的文化内涵,而大众游客偏好的“文化”是指他们能直接感知与观看的文化[27]。将大众旅游中的文化感知与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糅合在一起,将历史文化价值等同于旅游吸引价值,显然偏离文化旅游的主旨。
从旅游消费需求变化的动向上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的旅游兴趣已转向于“发现过去”[28]。文化旅游的核心,不仅是独特文化的展示与体验,而且是将某种独特的文化内涵及其品牌符号附着于已经存在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其他旅游产品上,提高其附加值[29]。虽然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文化旅游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尤其是文化旅游与旅游文化存在本质的区分[30],但基本认为文化旅游是立足于文化资源、满足游客文化需求[31]。文化旅游有两个重要的构成要件,一是强调产品属性,认为文化旅游是以旅游文化资源为支撑,旅游者以获取文化体验、增智为目的的旅游产品;二是强调旅游者的旅游体验,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者为实现特殊的文化感受,对旅游资源内涵进行深入体验,从而得到全方位的精神和文化享受的一种旅游类型。
因此,对文化旅游的基本属性可以从时间维度、形式表现、旅游动机和需求市场四个方面来认识[32,33](表1)。文化旅游与区域文化的交流、碰撞、融合和传播过程密切联系,具有民族性、多样性、互动性等基本特征。文化旅游以旅游文化的互异性为诱因,以文化的碰撞与互动为过程,以文化的相互融洽为结果[34]。旅游者在不同的文化区内进行各种不同的经历,在感受多元化与异域文化的过程中,所接受的多元刺激与图景将成为个人或其他人旅游动机以及旅游文化传播的动因,这是文化旅游空间得以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3.2 文化旅游的空间关系研究
目前学术界针对文化旅游空间研究的文献甚少,国外学者多侧重于目的地意境空间与游客总体感知之间的关系研究[35-38],且多数都与宾馆食宿、风景和景观特色有关[39]。国内少数学者对此方面有所涉猎。李蕾蕾在比较了旅游地理学和文化研究两个不同视角所建构的两种不同的海滨旅游空间模式后,指出从文化研究角度探讨海滨旅游空间是传统旅游地理学研究视角的重要补充[40]。曹丹和李小波将斯图尔特和沃格特(Stewart & Vogt)的经典旅游空间模式应用到四川省历史文化城镇的旅游开发中,总结出双核市场模式和依托型模式两种新的模式,以及四川旅游在空间结构形成过程中所出现的新问题和解决途径[41]。滕春惠等从文化构成视角将旅游资源解构为物质的文化景观、制度与行为的文化风情和意识的文化艺术三个层面,进而由时空组合而成旅游文化区、旅游文化系、旅游文化丛、旅游文化因子等四个层次[42]。黄泰等研究认为,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精神内核,空间是旅游存在的载体形式,文化、空间与旅游的互动关联系统则是旅游开发与组织调控的基本对象(图3)。翟文燕等采用地域“景观基因”的理念,以古城西安作为研究对象,对西安古城格局、标志性建筑物、传统民居进行分析,揭示了西安文化空间认知结构的特点,即城市建筑文化空间布局深受“风水”文化因子的影响、城市布局中轴对称的特点明显、古城建筑风格的地域文化构成受皇家文化和黄土文化两种景观基因影响等三个方面[43]。
文化遗产和民俗旅游空间是相对集中的研究领域,帕克(Baker)运用“刺激——组织——回应”(SOR)量表建立了一个概念模型,以此来描述诸多元素如何在一个空间环境中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44]。马克等(Mark,et al.)在研究文化遗产旅游吸引物时提出了意境空间的概念,其可以影响游客评价或重游的感受和意象,管理者可以将其作为一种实际方法来传递意象、表达态度或帮助唤回现存的积极态度,使其成为营销和促销的工具[45]。王德刚和田芸有针对性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化”传承模式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舞台化生存——景区旅游模式”和“生活化生存——社区旅游模式”两种空间模式[46]。谢明礼分析了民间信仰文化旅游资源的空间差异及开发问题,指出“大分散,小集中”,“中心扩散式分布”是典型的空间分布特征[47]。库瑞和陈锋仪研究指出,民俗文化旅游空间构成的“三要素”是指民俗魅力、民俗环境和民俗气氛,只有在特定的生活场景中,人、物、景三者紧密相连,方可使民俗气氛达到最佳程度[48]。
4 相关研究述评
图3 文化、空间与旅游的动力关系系统
4.1 文化旅游研究的不足制约了空间关系的探讨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提升旅游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也是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研究对丰富旅游地理与文化地理的理论内涵,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促进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因而是旅游地理研究的热点课题和重要方向。但目前国内对文化旅游的研究相对不足,基本上还停留在浅层次的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属性和类别探讨上,系统的、理论性的研究非常缺乏,经常将文化旅游混同于“旅游文化”。无论是把文化旅游当成一种设计产品的思路的观点,还是将其主张类似于“民俗旅游”的观点都缺乏理论性的定义[29],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文化旅游的空间关系研究。
4.2 文化空间的研究范式拓展了文化旅游空间的研究视野
文化空间是旅游空间的重要载体和基础,已有研究集中于文化空间的“非物质形态”和“地理空间状态”两个层面。“非物质形态”的文化空间已经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表述和界定,而人文地理学和文化地理学视角的文化空间则更多关注空间结构要素,将族群和社区的文化特质和空间关系作为研究主线。这一研究范式拓展了文化旅游空间的研究视野,但由于两者尚缺乏有机衔接的渠道和机制,旅游事项所体现出的文化空间现象尚未得到科学的诠释。旅游地一般都具有非常丰富的多元化文化体系,能够承载地域文化特色,如民俗文化、休闲文化、商业文化与艺术文化等,这是文化旅游空间的物质载体,融“非物质”与“物质”文化于一体。在根植于地域文化的基础上,依据旅游地的资源特色与地域背景进行审慎的选择,应探讨如何通过“深化”、“扩展”、“移植”等多样化手法形成渐趋完整的文化旅游空间结构。
4.3 研究文化旅游空间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尚未得到重视
针对文化旅游空间的专门性研究很少,将旅游空间结构与地方文化元素进行嫁接,或者将旅游资源及空间分布进行文化解构是两类常见的研究手法。研究视角和内涵的缺乏一方面表现为少量模式化、同质化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文化旅游空间的研究意义和价值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与文化要素作为地区竞争的软实力、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的现实背景存在很大偏差。文化旅游研究的重心是旅游活动的对象物——旅游产品的开发和经营管理问题,以及文化旅游活动的特点、管理体制、文化旅游市场的需求特征等问题[49]。产品开发和市场形象更能凸显空间的概念,以旅游文化圈为载体的资源体系是文化旅游空间架构和关系优化的基础。旅游地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潜在的旅游资源,资源价值的开发既需要科学的转化机制来挖掘和表现文化的精华,以经营旅游业的手段来经营文化,并能全方位地展示和弘扬文化精品,同时,更需要将文化的空间概念和潜在价值转化为现实的旅游竞争力。具备丰富文化内涵的地方旅游产业和空间关系,容易使旅游目的地形象更加丰满,这也是旅游地理学亟待加强的研究领域。
5 文化旅游空间形态的分析框架及研究启示
从表现形式上看,空间本身是多样的、多元的,可以笼统地概括为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两种,物理空间指实体所限定的空间存在,具有明确的空间表象或空间载体;而心理空间指人与物之间的心理联系和感性参与。按照此种分类方法,文化旅游表现出三个层面的空间形态:
其一,文化旅游空间的物质维度。物质层是构成文化旅游空间“点”和“线”的单元,既包括业已形成的、客观存在的、依靠历史积淀和人文传承的有待于组合旅游空间的“材料”,并赋予目的地文化旅游提供方以情感和体验的组合,这是创设文化旅游空间的基础素材,是文化旅游空间形态的主要节点,同时还包括公共文化事业的旅游资源群,以及立足于物质形态的区域文化景观。侧重于传播地域文化的文化景观无论是延续传统还是人为造设,其特点都是已经固化的、可以明确感知的、具有很强旅游功能的文化资源,将节点资源有机串联,以“点”成“线”,联动发展。物质维度是文化旅游空间的初级表现形式,是最容易被识别和感知的文化旅游形态,其中尤以物质形态的文化旅游资源为代表,资源的价值等级、开发条件和营销能力等往往关系到旅游目的地旅游业的发展成效。
其二,文化旅游空间的时间维度。时间向度主要从纵向剖面的角度密切文化资源的原始组合与欣赏者的联系,尽管在形态表现上与物质维度有一定的交叉,但时间维度本身是动态的发展阶段。从欣赏的角度考量目的地文化旅游遗产赋存及开发状况,需要从尊重历史、观照现实、惠泽未来的角度,审视文化遗存的生存与发展问题,目前学界和社会关注较多的是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状态。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加大了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国务院自1961年起公布了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七批正在筛选中。自2006年起,文化部公布了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得到公认的文化旅游资源相比,表现时间断面的文化旅游空间,需要给市场一个认知和熟稔的过程,除了兼具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的少数资源,众多历史文化资源需要在效益诉求与文化保护两者间处理好关系。当然,资源综合效益的放大需要科学的渠道和机制,将现代展示手段和表现方式进行有机结合,例如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围绕富有地域特色的优势文化元,建设符合现代社会旅游需求的主题性文化产业园和主题公园等,借以呈现或维护时间维度的文化旅游空间。文化旅游的欣赏者对目的地文化遗存的体验与感受往往超越知名景点景区的范围,需要从时间剖面的角度全景展现目的地的文化沿革和独特的文化生态。
其三,文化旅游空间的区域维度。其主要体现在基于地脉、文脉形成的目的地文化意象方面。对意象空间的感知,尤其是应和了心理空间和经验空间的独特文化意象,往往是旅游者出行的重要驱动力。无论是区域性的江南意象、三峡意象等概念,还是古都意象、皇城意象、古村落意象等城市或地区的形象概念,尽管促成意象概念的动因和因素复杂,但文化传承与演化无疑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旅游地意象的文化区划与文脉整合,旨在博取和强化区域的竞争优势,关键是要处理好各类特色文化元的相互关系,确立特色文化元的最佳组合体系[50]。因而,目的地的文化意象多带有很强的指向性和排他性,超越了传统的旅游资源的概念范畴,一些无景点式的旅游方式体现的是旅游者个体情感的倾情融入,这种情感交融的旅游体验既促进了主客体文化的交流,也进一步丰富和扩展了旅游地的文化空间。此种对文化旅游体验的深层次挖掘,在一种渐变的状态中形成了文化旅游空间形态的立体架构。
围绕文化旅游的三层空间要素,笔者建构了从文化旅游要素系统到文化旅游空间形态的演化路径及结构关系,从物质维度、时间维度到区域维度是一个逐步递进的从属关系,而在资源开发利用、整合路径以及评价指标上同样也表现出了递进结构,最终的效用体现在文化旅游空间是一类特殊的空间形态,经历了从感知性和可达性到功能性和创造性,进而发展至指向性和排他性的演化和提升的过程。
结合上述框架,当前有下述问题值得深入探究:如何将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形态来开展专门研究?文化旅游是旅游市场结构优化的产物,还是一直伴随着旅游市场发展与繁荣的重要构成部分?如何对文化旅游的价值进行测度?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类型与等级如何划分和评价?在各地日益重视文化产业、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背景下,文化旅游如何进一步优化发展空间,整合各类资源,去更好地体现文化旅游对旅游业和地方文化的双重反哺作用?如何实施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文化旅游空间是否也存在“同构”问题,相同或相似文化资源如何进行区域旅游的协同开发?等等。此类问题具体到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文化旅游的地域特征及旅游文化的价值测度研究、区域旅游发展的文化驱动机制研究、文化旅游空间的管治与协同发展研究等。
图4 文化旅游空间形态的结构关系
6 结语
文化旅游空间的营造是引导旅游市场发展、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提升旅游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而对空间形态的研究是其中的基础性工作。关于文化旅游的研究在系统性和深度、广度上都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由于这一领域是典型的跨学科研究,尚没有形成多元化、跨学科的研究群体,需要学界的持续关注和重视。本文结合文化空间的研究视角,以文化空间的非物质形态和地理学形态的双重视域为铺垫,提出了文化旅游空间形态的结构关系,兼及物质文化资源形态的传承与非物质文化资源形态的嬗变相互交织,构成了特定地域的文化旅游空间意象。其中体现出的复合效应是分析文化旅游空间结构的基础,以文化旅游空间涉及的物质、时间和区域的三个维度建构了文化旅游空间形态的研究框架,希冀能为学界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致谢:特别感谢审稿专家对本文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具体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