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变化规律的调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调查研究论文,健康状况论文,规律论文,大学生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在校大学生由于处在特殊的年龄阶段和特殊的学习、生活环境,他们心理发展正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完全成熟的特点,使得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发展变化处在一个不稳定的阶段,在此阶段,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特别是了解和掌握大学生在校期间整个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具有健康心理素质的新一代大学生,是高等学校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我校1991年入学的1250名理、工、管、文类本科大学生。自1991年9月入学到1995年7月毕业离校止,我们坚持四年跟踪不断线,用定期调查与研究的方法,先后采集了新生入学和一至四年级各学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第一手资料,其阶段成果已公开发表和交流。目的在于通过对在校大学生整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全面而又连续的跟踪调查,研究和探索出大学生在校期间心理健康状况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变化的规律,为正确认识和分析九十年代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与发展,加强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为高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各个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与管理工作提供重要的依据和建议。
第一部分 调查样本的选择和基本情况
样本选择了我校九一年新入学的1250名本科大学生,学习方向分布在理、工、管、文28个专业,他们分别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年龄基本上在17至19岁之间,男女生之比为6比 1,农村与城镇学生之比为6比4;调查时间为1991年9月至1995年7月, 分别在新生入学和一至四年级各学年进行了5次调查,其中入学新生和毕业年级为全面调查, 调查面为100%,一至三年级为抽样调查,调查面为20-50%不等; 调查采用完全自愿、严格保密的原则,以统一答卷的方式进行集中调查,重点对象则结合个别面谈,集体座谈,听取辅导员、班主任情况介绍等办法进行综合分析。
调查所采用的问卷主要是清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翻译修订的日本大学“人格健康调查表”(University Personality Iventory)简称UPI表,以便进行统一比较和对照。该表有两部分,一部分是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另一部分由60个项目(包括16个身体症状项目、40个精神状态项目和4个测试题)及15个附加题(随年级的变化内容有所不同)构成。UPI采用是非式选择,肯定选择的题记1分,否定选择的题记0分。
各年度问卷调查情况表
入学新生 一年级 二年级三年级 毕业班
学生人数 1250
1230 1220
1215 1204
调查范围 全面 抽样 抽样抽样 全面
收回问卷 1193 325
518 195 1018
所占比例 95.44%26.42% 42.45% 16.04%84.55%
调查时间 1991.11
1992.5 1993.11 1994.61995.1
问卷选择
UPI 自行设计自行设计 UPI UPI
问卷经计算机处理后,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和问卷处理方式的要求,从1992年开始,我们已先后整理和撰写了“大学一年级新生心理状况的调查分析”、“大学一年级大学生心理状况跟踪调查分析”、“二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研究”、“三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和“毕业班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5 篇阶段性论文,并已先后在四川省《学校思想教育文稿》、《四川心理科学》、《思想理论教育研究》、《高等工程教育》和《交大百年校庆论文集》等刊物和出版物上正式发表,其中1992年获西南交大优秀论文三等奖一次,1996年参加南京全国高校心理咨询学术研讨会大会交流一次。本文是课题综述部分,是在前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和探索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规律的最后调研结果。
第二部分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变化规律的总体描述与分析
由于调查所获取的基本数据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部分调查指标的数据齐全或基本齐全,拟做变化规律的描述与分析,我们称之为第一种指标的描述与分析;而另一部分调查指标的数据不全或只有起止数据,拟做变化趋向的描述与分析,我们称之为第二种指标的描述与分析。由于从男女生分别统计的结果和专业统计的结果看,其比率都十分相近,说明性别与专业不是一个关键的影响因素,故对性别和专业的差异不做单独描述。
Ⅰ①.第一种指标对变化规律的描述与分析
(一)反映健康心理状况变化规律的指标有“自我感觉身体健康状况好”、“总是朝气蓬勃”、“提高了自身修养”、“学习知识的愿望”,结果列图表如下:
表Ⅰ-1 反映大学生健康心理状况的变化规律
图 1-1-①
图 2-1-②
图表显示:在校大学生健康心理状况的群体反映经历了由好到差,再由差逐渐变好的过程。对这一变化规律,过去我们曾有过认识,但是随着时间(年级)的变化,其波动幅度有多大?变化规律如何?一直缺乏认识,此次调查结果,特别是图表的展示,给了我们一个直观、形象而又清楚的表示。其中图Ⅰ-1-①显示的“自我感觉身体健康状况好”的最高比率段是入学和毕业时期,而二年级比率最低;图Ⅰ-1-②感觉“总是朝气蓬勃”的心理状况人数比率则在三年级是最低的;图Ⅰ-1-①“学习知识”的群体反映则随着时间的变化经历了两次起伏,证实了大学生入学愿望最高,一年级出现厌学,二年级迫于学习负荷重抓学习,三年级放松学习,四年级又迫于社会要求再抓学习的学习规律和学习态度;图Ⅰ-1-②对“提高自身修养”的群体反映也同样经历了希望提高自身修养到偏重业务学习,忽视自身修养提高,再到自身修养得到很大提高的过程。
(二).反映不健康心理状况变化规律的指标有“独处时心不安”、“常失眠”、“易被人误解”、“思想不集中”、“自卑”及“比较悲观”,结果列图表如下:
表Ⅰ-2反映大学生不健康心理状况的变化规律
图 Ⅰ-2-①
图 Ⅰ-2-②
图表显示,在校大学生不健康心理状况的群体反映经历了不明显到比较明显,再由比较明显逐渐趋向平稳的过程。这一变化规律与我们过去掌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规律完全相符,但是不健康心理状况的群体反映在一年级的突变,其幅度之大、反映之明显,在我们的预料之外,足以引起我们对加强低年级大学生的身体及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视,也证明了高校心理健康咨询的重点在低年级,特别是在一年级。
Ⅱ.第二种指标对变化趋向的描述与分析
(一).反映健康心理状况变化趋向的指标有“毕业后干一番事业”、“大学生活充实”、“心情舒畅”、“人缘好受欢迎”,调查结果列图表如下:
表Ⅱ-1 反映大学健康心理状况的变化趋向
由于这一组指标的数据采集不全,不能做变化规律的描述与分析,但是我们仍可从采集到的新生入学和毕业年级这两个典型时期的群体反映,清楚地看到大学生健康心理状况的变化趋向。其中,“毕业后干一番事业”的群体反映,毕业年级就比入学新生有明显的提高,反映了大学生的主流;且“心情舒畅”的群体反映,毕业年级也高出入学新生十个百分点,反映了经过四年学习生活后的大学生精神状况;只有“大学生活充实”和“人缘好受欢迎”的群体反映,毕业年级低于入学新生,这可能与毕业班大学生从理想走向现实,从单纯走向复杂等多种因素有关。由图可见,毕业年级大学生几项健康心理指标的群体反映明显高于三年级,这不能不说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基本素质的一种提高和良好趋向。
(二).反映不健康心理状况变化趋向的指标有“身体倦乏”、“记忆力下降”、“爱操心”、“心理压抑”、“易动怒”、“情绪起伏大”、“感情易受伤害”、“想轻生”、“担心不适应社会”、“缺乏毅力”、“厌恶交往”等,调查结果列图表如下:
表Ⅱ—2 反映大学生不健康心理状况的变化趋向
由图可见,大学生不健康心理状况变化趋向的群体反映中的多项指标,毕业年级均高于入学新生,呈现明显上升趋向。其中“身体倦乏”、“记忆力下降”、“爱操心”、“缺乏毅力”、“感情易受伤害”等指标上升趋向最为明显,这不能不说是经过大学四年的艰苦学习后,大学生身体状况和心理健康状况普遍下降的一种反映;唯有“易动怒”和“想轻生”及“担心不适应社会”等指标,毕业年级的群体反映虽比入学新生有所增加,但与三年级相比,均呈下降趋向。
(三).可能有严重心理疾病的第一类学生和可能有某种心理障碍的第二类学生,经调查统计如下:
表Ⅱ-3第一类及第二类学生比率统计表
调查结果表明,第一、二类学生均随年龄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向,其比率数与我们目前国内许多兄弟院校公布的调查结果相近。在校大学生中一、二类学生的比率高达35%左右的客观事实,进一步向我们表明,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和完善其个性,是教育工作不能推卸的责任。将在校大学生的心理教育纳入到正常的教育计划中也已成为高校教育所不能忽视的紧迫任务。
第三部分 结论与问题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变化与发展的主流和趋向是好的
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发展与变化有波动,有反复,但变化与发展的主流和趋向是好的。这一点已为我们所共识。本调查的结果证明,上述结论是正确的。调查涉及下列方面:自我感觉身体健康状况、精神状态反应、学习态度、提高修养、毕业志向、大学生活感受、人际关系等身体与心理状况的反应。调查数据表明: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发展随年龄(年级)的增长而变化,受社会、学校和家庭诸多因素的影响。一些以健康心理状况为主的指标分别有70-93%的学生反映出随年龄的增加而由多变少,再由少变多,呈一次反复态势,如“自我感觉身体健康状况良好”、“总是朝气蓬勃”、“提高了自身修养”、“人缘好受欢迎”、“心情舒畅”等指标(如图Ⅰ-1所示),而另一些以不健康心理状况为主的指标分别有10—48%的学生反映随时间的变化由少变多,由多变少后,再由少变多,呈现两次反复态势,如“失眠”、“易被人误解”、“自卑”、“独处时不安”、“比较悲观”等指标(如图Ⅰ-2所示)。可见,无论是一次反复态势还是两次反复态势的变化规律,反映具有健康心理状况的学生总是占有70—93%的较高比率,是九十年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表现。
(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从简单走向复杂
大学生心理从不成熟走向成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则从简单走向复杂,这是本调查所获得的又一重要结论。从变化规律的主流看,大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情况仍然是精力旺盛,朝气蓬勃,情感强烈,富有理想,积极向上。但是,在自我意识逐渐成熟、不断进行自我探索的同时,又易产生自我意识的矛盾,在逻辑思维的独立性与判断性增强的同时,又容易出现固执己见;以及闭锁性所导致孤独感与强烈交往需要的矛盾;强烈求知欲与识别力差的矛盾;情绪与理智的矛盾;愿望、幻想与当前现实的矛盾;强烈的性意识与正确对待异性关系的矛盾等。因此,我们从调查所获得的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趋向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健康心理状况的发展是毕业年级比低年级有明显进步,而不健康心理状况的发展则是毕业年级比低年级症状明显。两个“明显变化”体现了大学生随年龄增长,其心理健康状况从一般走向复杂的“双重性”特点。我们还从调查所获得的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规律看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有波动、有反复,但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和生活,大多数学生的健康心理状况的发展变化仍然是良好的,而不健康心理状况的反映则出现低年级较突出(涉及面达20-60%左右),中年级反应平缓,高年级再次突出的变化规律。有10—4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强迫等症状,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障碍也随之增加,如本届大学生进校时一、二类学生比率为1.2%和20.1%,毕业年级时一、二类学生的比率上升到8.41%和26.82%。对这样的变化趋向,特别是毕业年级大学生心理障碍明显增多的事实,我们过去似乎未引起足够重视。本调查结果向我们表明,毕业年级大学生身体与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对毕业年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指导工作同样应该得到重视。
(三).大学生不健康心理随着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向的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逐渐稳定和成熟,有了正视现实和走向社会的一定心理准备,但是,在即将进入社会而又没有真正步入社会以前,他们的心理活动是复杂的、心理状况是不稳定的。当面临就业方向以及职业、配偶选择等强刺激问题时,这种复杂和不稳定的心理反映就会更加明显。对大学生而言,这正是客观矛盾和主观矛盾交织在一起的困难时刻。此时,由于大学生还不完全具备成年人饱经风霜后形成的稳定心理状态,所以必然还会在思想上发生大的波动和反复,有的甚至会发生心理水平倒退的现象。即被调查结果所证实了的大学生不健康心理状况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向的现象。
究其原因,主要由个体的心理素质和环境因素所致。由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处在一个尚未成熟、尚不稳定的阶段,心理素质相对较脆弱,特别是我国中小学教育阶段往往对学生的“社会化”教育和锤炼不够,不少学生缺乏独立生活和同社会打交道的经验,缺乏适应社会、承受挫折的能力,造成心理素质先天不足,后天失调。进入大学后,在独立性较强的学习、生活环境中便难以适应,各种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疾病也就随之产生或加重。
当代社会心理的紧张程度和复杂性随着现代化进程迅速增加。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了活力,也带来了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一些变化,人际关系变得较为复杂,人们面临更多的选择、更多的矛盾冲突,其影响波及社会的每个角落,涉及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包括大学生。高校中助学金的改革、贷学金的实行、上学交费制度的执行、淘汰制度的完善、毕业就业双向选择等变革冲击着大学生动荡不稳的心理,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便出现了心理问题,严重的甚至导致心理障碍和疾病。此外,人际关系紧张、失恋、学习负荷重、经济困难、被人误解、名誉被损、不喜欢所学专业、患急重病等也是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疾病的外部因素。
本课题历时四年,对同一年级的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规律进行了跟踪调查与分析,获得了较为丰富和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取得了多项阶段成果,特别是本文对调研成果的综述,对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变化规律和变化趋向的总体描述,图表直观而又形象的显示,无疑对加强和改善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有效的依据,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