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发挥过程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意识形态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过程论文,功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意识形态性和非意识形态性双重特性[1],从功能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意识形态功能和非意识形态功能两种功能,其中意识形态功能是核心功能。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向受教育者传播和灌输意识形态、使受教育者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体系,并以此指导和规范自己行为的特性和效能。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发挥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同一个过程而不是两个过程。二者不同之处在于考察的视角不一样。前者是从功能的角度来考察,以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灌输和效果为聚焦点;后者是从教育实践活动的角度来考察,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边活动及其影响因素为聚焦点。
我们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过程划分为前后连续的三个环节、四个阶段:三个环节是指功能目标设计、功能行为实践、功能结果展示,即教育者的主观设想经过教育实践转化为客观功能结果;四个阶段是指功能取向确立、功能行为发生、个体性功能发挥、社会性功能发挥。第一阶段属于功能目标设计环节,第二阶段属于功能行为实践环节,第三和第四阶段属于功能结果展示环节。这种划分主要是为了描述的方便,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发挥过程十分复杂,即使划分为上述几个阶段,也并非完全是简单的单线条、依次展开的,而是多线条、多层次交叉的。但正如列宁指出的:“如果不把不间断的东西割断,不使活生生的东西简单化、粗陋化,不加以划分,不使之僵化,那么我们就不能想象、表达、测量、描述运动。思想对运动的描述,总是粗陋化、僵化。”[2](P219) 这一思想对于描述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发挥过程同样是适用的。
一、功能取向确立阶段
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意识形态功能的第一个过程。与一般教育的功能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承载着教育灌输和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任务,在功能取向上不容许与统治阶级的功能期待相违背。尽管在一定的社会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代表着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根本利益,但是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它只能首先为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服务,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存在的基础。至于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是否与社会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利益相一致,则是另一个层次的问题。因此,从统治阶级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取向确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必然地、无条件地认同和内化统治阶级的功能期待的过程。当然,这是一种理想状态。在实际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的取向还受到来自其他社会群体的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
这里首先涉及主流意识形态选择和确立的问题,这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可以独立完成的,而是与统治阶级(或执政党)的指导思想有密切关系。就统治阶级(或执政党)而言,其指导思想(即主流意识形态)只能是一元的而不可能是多元的,这在当今世界各国的执政党来说都同理。社会上各种意识形态既有同质的,也有异质的。同质的非主流意识形态可以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补充,而异质的非主流意识形态则会受到批判和扬弃。
需要说明的是,并非所有的社会意识都是意识形态,但如果一种社会意识能够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一定有其存在的理由和价值,至少对于产生这一意识形态的社会来说能够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需要。社会是发展进步的,要求作为指导思想的意识形态也不断发展进步。这一要求对于所有的意识形态都是一致的。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认为不同的意识形态可以具有反映人类共同利益和社会发展规律的一般特征,也就是说,即使是异质的意识形态,也有可能具有某种同一性,使得不同的意识形态之间可能产生互补。这也是我们对异质的意识形态进行扬弃的重要依据。就我国当前来说,马克思主义是我党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的取向,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的犹豫不决。而新自由主义是当前西方的主流意识形态,从根本上说是反马克思主义的。但是性质的不同并不能阻断我们从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中吸取合理内核的通道。比如新自由主义所提倡的尊重个体的权利和价值、肯定自由与民主、提倡效率与公平等价值取向,需要我们认真加以批判性的消化和吸收。此外,反映我国社会各阶层不同利益的思想理论也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消化。简言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取向既是一元指导的,又要有较大的包容性。
除了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之外,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自身的社会态度也不可忽视,特别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对于社会的整体态度,包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的功能期待。一般说来,期望值越高,信赖度越高,行动的动力就越大。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对于主流意识形态很认同,就能在工作中投入更大的热情,工作中更容易体现创造性;反之如果教育者自己对于主流意识形态采取拒斥的态度,可想而知他在工作中能有多大热情和创造性,教育的效果就更难以想象了。这种情形对于受教育者来说也是一样。在当今社会,我们不能指望受教育者完全是一张白纸,让教育者任意在上面书写。每个受教育者都生活在意识形态所笼罩的气氛中,在接受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前,已经而且还将继续接受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其中包括有意和无意的意识形态灌输。这种灌输的效果是形成受教育者的不成熟的世界观。尽管不成熟,却是接受进一步教育的认知前提,因此,受教育者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也有一种功能期待。
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取向的确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既要以统治阶级的主流意识形态为根本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又要能反映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利益取向;既要体现统治阶级的功能期待,又要体现社会系统和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自身的功能期待。正是在这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通过选择,确立起自己的功能取向,并根据这一功能取向选择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二、功能行为发生阶段
在确立了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取向以后,并不是马上就进入功能行为发生阶段,而是需要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投入才能转化为功能行为。这一过程受到来自社会系统和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两方面的制约。
从社会系统的制约因素看,主要是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社会评价和物质投入。这里的“社会”包括统治阶级,也包括其它社会群体,他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评价和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行为发生的积极性和效果。在此我们要理清“重视”的含义,区分“真重视”和“假重视”。那种在表面上重视、停留在口头上而没有实际物质投入的“重视”,或者将思想政治教育人为拔高到不适当的地位的所谓“重视”,只会损害思想政治教育的声誉,对于传播和灌输主流意识形态有害无益。在物质投入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进行“硬件”方面的建设和更新,而不能只靠传统的教育手段和方法。这些都需要社会系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进行“硬投入”。
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精神和智力投入是另一个重要因素,这里主要指教育者队伍建设的规模和专业素质。教育者是功能行为发生的主体,教育者队伍的人数规模、专业素质对于功能行为的效果具有极其重要的有时候是决定性的作用。显然,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理想的功能效果,首先要求教育者能自觉地把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并结合社会实际需要和功能期待,内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教育方针和指导原则,并选择合理有效的教育方法,激发起受教育者的学习热情,从而使社会上占主流的意识形态能够完整地传播给受教育者,为建设一个思想统一、和谐稳定的社会准备精神基础。这个阶段是将功能期待转化为功能结果的中介环节,同时又是一个核心环节。
三、个体性功能(初级功能)发挥阶段
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行为发生以后,首先呈现的结果是个体性功能发挥得如何。这一阶段同样受到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其结果也不尽相同。
从客观因素来看,在教育者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以后,首先受到影响的是受教育者个体,这是产生初级功能结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受教育者除了受到教育者灌输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以外,还受到来自各方面环境的影响,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家庭环境方面,尽管家庭教育很少使用“意识形态”这样的字眼,但实际上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于孩子的个性和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而所谓“品德”,往往是以一定社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为参照系的,渗透着一定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印记。学校环境方面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弘扬要比其它场所鲜明得多,特别是一些隐形德育课程(文化活动、校园广播、激励机制、学生守则等)虽然没有大张旗鼓地宣扬主流意识形态,但是在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中暗含着主流意识形态、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学生在无形之中按照教育者的设计和要求体验和感受着主流意识形态。在社会环境方面,情况更为复杂,包括新闻媒体、网络媒体以及社会现实中的各种问题等影响更多。无论学校提供的环境多么真实,但是与校园外的社会比较起来都显得单纯得多。
与此同时,受教育者的素质对于消化教育者的灌输以及消解各方面带来的影响关系重大。从接受学的角度来讲,受教育者是接受主体,是内因。如果以受教育者已有的文化背景和心理定势为参照系,以上这些影响可以归结为显性的同向影响(与受教育者的价值取向相符)和显性的异向影响(与受教育者的价值取向相背)、隐性的同向影响和隐性的异向影响四类。其中显性的同向影响将对受教育者已有的价值取向进行加强,强化其已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最容易被受教育者接受;显性的异向影响会受到受教育者的拒斥,但对于世界观和价值观不成熟的受教育者来说是一场考验,它有可能使受教育者对自己原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产生怀疑和动摇;隐性的同向影响和异向影响虽然表现不明显,但其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当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从隐蔽状态转换到显露状态,成为显性影响。因此,所谓显性影响和隐性影响也是相对的,在一定情景下可以相互转化。
由于在功能发生过程中,受教育者个体所受到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这些影响的性质也不同,加上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因此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内化)以后,表现在行为上(外化)不一定完全一致。如果以统治阶级(或教育者)的功能期待为参照系(在这里我们假设教育者和统治阶级的功能期待是一致的),个体性功能的结果至少有三种可能:第一,认同教育者灌输的意识形态,形成统治阶级所期待的思想道德品质,并以此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表现为“正功能”;第二,对教育者灌输意识形态比较冷漠,无所谓认同或者反对,难以作为行动的准则,表现为“零功能”;第三,拒斥教育者灌输的意识形态,有相反的观点和认识,表现为“负功能”。
四、社会性功能(次级功能)发挥阶段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功能发挥的情形。之所以把个体性功能作为初级功能而把社会性功能作为次级功能,是因为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个体性功能是社会性功能的前提和条件,没有个体性功能的发挥,就不可能有社会性功能的发挥;另一方面,对个体性功能影响很大的社会环境本身就是过去的社会性功能产生的效果。从这个角度上讲,个体性功能和社会性功能是互相渗透的,它们的划分也是相对的,难以绝对地以时间先后来区别。
如果把整个社会看作一个有机体,那么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因素也可以分成主观和客观两种。主观因素主要是社会心理和传统习俗,客观因素就是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
从主观因素来看,传统习俗是内化在社会自身的属性,是经过长期历史发展形成的社会性格。这种社会性格是一定社会的文化沉淀,深深地印在民众的骨子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正因为如此,传统习俗可以说是一定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形成的总体背景,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和传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任何一种意识形态,如果与该社会原有的文化传统和习俗不符,要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并被民众所认同,其难度是相当大的。当然要改变传统习俗也并非不可能,但是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相对而言,社会心理更加现实和易于改变,一件重大的事件就可以改变民众对统治阶级(执政党)的社会态度。主流意识形态正是在与传统习俗的碰撞中,经过社会心理的矛盾与融合,并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被广大社会民众所接受(或拒斥)而传播(或终止)。
从客观因素来看,主要是国内外环境。既包括国家的政策导向、发展目标及发展水平,也包括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态势。由于不同性质的国家秉承着不同的意识形态,相互之间存在着意识形态的渗透和斗争,因此国家之间的关系对于国内主流意识形态的形成和传播影响很大。特别是发达国家常常利用自身的经济和科技强势,向外输出自己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对其它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扩张。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强化,与发达国家交往越多,受其意识形态影响的可能性就越大,就越需要加强本国的意识形态建设,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以维护国家的安全(包括意识形态安全)和社会的稳定。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功能的发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功能结果也就具有多样性。如果以统治阶级的功能期待为参考标准,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有三种可能:第一,社会民众对主流意识形态反应积极,整个社会思想统一,至少是“一主多元”的局面,既有主导的指导思想,同时有多种非主流意识形态作补充,总体结果表现为“正功能”;第二,社会民众对主流意识形态反应冷淡,“不谈国事”,总体结果表现为“零功能”(这种可能性较小);第三,社会没有明显的主流意识形态,存在多种意识形态相互冲突,且势均力敌,民众思想无所适从,信仰迷失,思想混乱,总体结果表现为“负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的发挥过程便是由以上三个环节、四个阶段依次连接组成,经过功能目标期待——功能行为实践——功能结果展示以后,统治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其它社会群体都会对功能结果进行评估,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结合实际需要提出新的功能目标。而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则综合各方面的功能期待,以及个体和社会的发展实际,确立新的功能取向,从而开始新一轮的思想政治教育。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标准问题,由于不同的考察主体可以有不同的标准和参照系,他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结果的评价(即所谓正功能、零功能和负功能)肯定是有差别的。主要有三种考察主体:一是统治阶级。通常统治阶级以是否有利于维护本阶级的统治地位为标准,其评价标准具有权威性,对于其他的考察主体来说具有强势地位;二是研究观察者。他们以思想政治教育能否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标准,并以此标准来衡量功能结果,通常他们能反映社会民众的意愿和呼声(我们假设这些观察者的态度是中立的、公正的,既不为统治阶级辩护,也不诋毁统治阶级);三是敌对阶级,包括国外敌对势力。他们以思想政治教育是否能传播与统治阶级相敌对的意识形态、促使民众起来反对统治阶级为标准。在一般情况下,前两个考察主体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同质”性,即都是为了维护社会和谐与发展进步,后一个考察主体则属于异己力量,必须加以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