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前南斯拉夫内战与欧洲事务领导权的再分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南斯拉夫论文,领导权论文,欧洲论文,内战论文,事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西方大国竞相插手前南斯拉夫内战,是为了保持或重新分配欧洲事务的领导仅。德国视其为实现“德国的欧洲”的第一步,法国视其为用西欧联盟取代北约的试验场,美国要通过它显示自己对欧洲事务的控制能力,英国则想联美制法保特权。
关键词 内战;领导权
前南斯拉夫内战的战火从斯洛文尼亚烧到史罗地亚,再烧到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从表面上看,这场惨不忍睹的兄弟残杀是斯洛文尼亚族、克罗地亚族和波黑穆斯林族反对塞尔维亚族的战争,实际上却处处笼罩着德、法、英、美争霸的阴影,反映了它们在世界旧的政治格局解体后,重新分配欧洲事务领导权的深刻矛盾。
一、争取“德国的欧洲”的一大步
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经一分为二,分别受制于美、苏两超级大国,处于东西方对峙的夹缝中。后来它尽管在经济上成为巨人,但在政治上依然是一个蜷缩在美国核保护伞和北约组织之下的矮人。两德统一后,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万多亿美元,接近英法两国国民生产总值的总和,人口增加到8000万,领土面积增加到36万平方公里。一时间,“德国的欧洲,还是欧洲的德国”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可是海湾危机爆发后,德国的言行却相当谨慎。它不顾美国和英国报刊讽刺它是“躲在地下室里的大力士”,坚持以宪法限制为理由,拒绝同美、英、法一起出兵海湾。最后它在美、英法等国的压力下,同意出钱100亿美元的同时,派出18架阿尔法战斗机驻扎在土耳其,但一再强调这些战斗机只能用来保卫北约盟国土耳其的领空,而不参与对伊拉克作战。德国这一声明,使得不少人松了一口气。
然而就在德国政府1991年7月向新闻媒介表示:波罗的海三国和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这些地区没有独立生存能力,德国不打算对它们的独立运动予以支持的同时,它却通过奥地利把手伸进了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时隔不久德国在率先承认波罗的海三国独立之后,又成为欧共体中公开敦促西方国家承认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独立的带头羊。当时正是欧共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之后,12国首脑们刚刚决定要尽可能推行共同的外交政策,以便逐步向政治联盟过渡,因此德国的独断专行,使它们大惑不解,不知德国是否要破坏欧共体政治一体化进程?其实德国不但不想破坏这个进程,反而要在自己的领导下大力推动这个进程,因为:
第一、德国要成为欧洲的新领袖,就要敢于力排众议的开顶风船,从而向盟国显示自己的实力,使它们对自己刮目相看。因此,德国不顾盟国的批评,从11月27日至12月19日采取一系列行动,反复声明无论遇到何种反对,德国承认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的决心都是不可更改的,终于迫使欧共体其他国家在12月17日凌晨向德国的意志力投降。科尔对盟国第一次根据德国的旨意采取重大外交行动感到扬眉吐气,他甚至口出狂言:“没有我们德国的决定,南斯拉夫这场内战不会结束”。
第二,德国要成为欧洲的新领袖,就必须恢复原来的势力范围。德国作为中欧大国,传统的势力范围一个在南欧,一个在东欧。因此,德国在插手南斯拉夫内战的同时,又先后向前苏联和东欧国家渗透。据德国总理科尔宣布,到1992年3月,德国已经向独联体各国提供了750亿马克的援助,向东欧国家提供了1050亿马克的援助,分别占西方国家援助总额的50%,在绝对数上居西方各国之首。而到1991年11月底,底又向克罗地亚共和国提供的援助就达200亿马克;同年10月中旬,德国政府还同克罗地亚政府签署了一个合同,克罗地亚的武器由德国公司以特惠价供给;德国在承认斯洛文尼亚的时候,还表示要把它的最大港口科佩尔建成巴尔干半岛的“香港”。
第三,德国要成为欧洲的新领袖,就必须谋求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而要谋求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地位,就必须在热点地区问题上有所作为。海湾危机时期,苏联尚未解体,德国没有做好准备,也不愿意得罪同自己有友好历史传统的伊拉克,因此德国没有出头。南斯拉夫内战,打击的是原南共联盟领导的塞尔维亚,支持的是反共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充当自己仆从国的克罗地亚独立国的属地,因此德国大出风头。以利用欧洲力量对比严重失衡的情况使自己在南斯拉夫问题上得分,显示自己是个不断上升的政治大国的形象。
1992年8月,在波黑内战打得天昏地暗之时,德国果然表示要与日本一起谋求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德国为了排除英国和法国的阻挠,又鼓动比利时、意大利、西班牙、卢森堡、荷兰等国提出的折衷方案,由欧共体主席国取代英国和法国担任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最后,英国和法国终于承认,德国作为欧共体现在最重要的成员国,应该增补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1993年1月,欧共体委员会负责外交事务的委员范登布鲁克正式代表欧共体,建议联合国必须改组安理会,增补德国和日本为常任理事国①。
第四,德国要成为欧洲的新领袖,就必须修改宪法,实现向北约组织的范围外派兵的目标,而干涉处于北约组织边缘地带的南斯拉夫内战,既可以减缓反对党的功击力,又可以循序渐进地造成既成事实后修改宪法。1991年11月18日,在德国的主张下,西欧联盟决定向亚得里亚海派出舰队,阻止南斯拉夫人民军对杜布罗夫尼克港的攻击,德国军舰不但夹在其中一同前往,而且还得到了可以在“自卫”的情况下开火的授权。1992年5月,德国派出130名卫生兵赴柬埔寨参加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后不久,于7月22日正式由议会作出决定,批准德国海军出兵亚得里亚海,参与制裁南斯拉夫的行动,8月以来,德国又批评联合国安理会对南斯拉夫实行制裁的漏洞很多,主张实行更加严厉的封锁与制裁,安理会通过第770号决议授权进行有限的军事干预以保障向波黑共和国提供人道主义授助后,德国迅速而积极地表示要对军事干预提供后勤支援,然后又发牢骚说,军事干预未果的德国军队受宪法限制不能亲自参加。
第五,德国要成为欧洲的新领袖,就要敢于对美国唱反调。南斯拉夫内战爆发以来,美国对海湾战争期间不肯拔刀相助,现在却积极插手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的德国,从一开始就保持高度警惕。美国主张维持南斯拉夫统一,和平解决争端,并鼓励欧共体出面进行外交斡旋。1991年11月27日德国宣布将在圣诞节前承认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独立后,美国重申:“南斯拉夫边界的任何变动都是无法接受的”。当时美国国务院的一名官员评论说:“自30年代以来,我们第一次看美国故意不插手一场欧洲的冲突。”但德国不顾美国的反对,坚持原定方针,终于迫使美国不得不在1992年4月7日来个急转弯,宣布承认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和波黑独立,4月15日又主动同德国政府商量,采取对塞尔维亚施加压力的联合行动,从而在欧洲人面前大丢面子。
德国为了配合在南斯拉夫内战问题上同美国唱反调的行动,又于1991年12月底不顾美国经济衰退,需要降低利率以刺激投资,以抑制国内通货膨胀为理由,出人意料地提高了利率。1992年4月,德国和美国在世界货币基金组织开会前夕正面交锋。当时美国财政部副部长马尔福德指责德国紧缩银根的做法阻碍了整个欧洲经济的增长,德国务秘书克勒立即反唇相讥,叫马尔福德少管闲事,因为西方七国之间的进行合作的前提是各国自己管好自己的事情。
德国还针对美国力图利用北约来管住德国,利用美国是欧共体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来拉欧共体的一些国家牵制德国的做法,把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变成欧共体的联系国,并积极促成北约成员国与原华约成员国共同组成大西洋合作委员会,使东西欧在安全方面建立紧密的联系,以削弱美国的影响。
当然,德国要使欧洲变为“德国的欧洲”,前程坎坷,非短期内可以实现。德国现在虽然是欧洲头号大国,但它1991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只有1.74万亿美元,政府负债1.5万亿美元,失业人数近400万,消化东部问题更是处于步履艰难之中;德国的宪法因为国内人民的反战情绪强烈,一时难以修改;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还没有得利;特别是它的军队只有37万人,还难以离开欧共体单独发挥作用。因此,1992年德国虽然依然积极插手波黑内战,但也吸取了1991年在承认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独立问题上过于昌尖而遭致许多人批评的教训,在行动上比较注意与盟国磋商和协调。美国也不可能重新回到狐立主义状态中去,更不可能只去领导美洲和亚洲“新秩序”,而把欧洲的领导权拱手交给德国,因此德国不要说充当欧洲的新领袖,就是要同美国共掌欧洲领导权,也还要付出相当大的努力。
二、联美制德保特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人曾经发明了一条有关西欧安全的公式:把俄国人排除在外,把美国人留在里面,把德国人压在下面,以后英国在处理同德国的关系上,一直奉行这一公式。因此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坚持认为:英国人必须设法终止欧洲一体化进程,否则随着欧共体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的建立,英国将丧失部分主权,受大陆欧洲特别是经济强大的德国的统治;英国必须防止北约组织解体,坚持北约组织的中心地位,在确保北约组织核力量与常规力量相结合的方针及军事一体化结构不变的同时,使北约组织也具有“区外”行动的职能,并把北约组织的职能扩大到经济领域,建立大西洋自由贸易区以及同美元相关系的欧洲货币组织;英国还必须维持美国对欧洲的战略保证作用并保持美国驻德国的军事力量,通过保持英国同美国的特殊关系来限制德国争取欧洲事务领导权的活动。
英国现首相梅杰上台后,改变了以前保守党政府对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僵化态度,以避免使英国在欧洲的政治地缘地位真正的“边缘化”,同时也继续认为尽管美国承认德国是它在欧洲的领导伙伴,但英国今后仍然必须保持英美之间的特殊关系,舍此英国难以树立自己欧洲大国的形象;北约在过去曾赋予英国以重要的国际地位,这种特权决定了英国必须继续以北约作为欧洲的中心结构,以利于自己在欧洲舞台上保持一个活跃的角色。英国积极参与北约快速反应部队,成为这支部队的主力成员国并取得了指挥权。同时,英国还积极在欧共体中展开活动,在不损害自己利益的情况下,为自己争取更大的影响力。
因此,克罗地亚战争发生后,英国拉荷兰抵制德国对塞尔维亚共和国实行经济制裁并通过西欧联盟向克罗地亚派遗干预部队的方案,要求欧共体必须表明自己不用武力变更南斯拉夫内部边界的立场;当欧共体召开海牙国际和平会议调解南斯拉夫内战时,英国又推荐自己的前外交大臣卡林顿担任和平会议主席。1991年11月18日当德、法、意决定向亚得里亚海派军舰时,同是西欧联盟成员国的英国拒绝采取行动,既同德国保持了距离,又贬低了西欧联盟在欧洲政治事务中的地位,而1992年7月10日,西欧联盟背着美国和北约决定向亚得里亚海派出舰队,以监视联合国制裁措施的实施情况为名,对南斯拉夫进行军事威胁时,英国立即通知美国和北约总部,两个小时后北约也作出了类似的决定。
当然,相对地说,由于前一个时期英国正在进行大选,因此它对南斯拉夫内战的干预相对地说还比较沉闷。1992月6月以后,英国在波黑内战中显示自己力量的行动,日趋活跃起来。6月底,英国在欧共体中提出了包括进行调解、实施制裁和提供人道主义援助的5点建议,敦促欧共体在波黑内战中发挥更大的作用;7月中旬,英国派外交大臣赫德出访了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黑和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寻求解决危机的新途径;7月25日,英国接过法国的倡议,宣布8月底在伦敦主持南斯拉夫问题的国际会议。12月16日英国又推荐欧文出任欧共体代表,与联合国代表万斯一起赴日内瓦主持有30多个国家的外交部长参加的讲座波黑内战的国际会议。与英国这一系列大出风头的活动相比,德国这段时间在波黑内战上的动作,反而黯然失色了。
英国知道,南斯拉夫内战已经成为西方大国进行欧洲事务领导权重新分配的突破口,因此四大国都力图在这场牵动全局的危机中显示自己的地位和作用,可是包括美国在内,哪家都没有能力单独左右局势,都必须以国际组织和地区组织为依托进行干预,因此英国尽管对欧洲政治一体化的前景忧心忡忡,但对发挥欧共体在南斯拉夫内战中的政治作用却非常热心。从1993年1月2日欧文和万斯在日内瓦同波黑三方领导人举行第一次最高级会议,提出解决波黑内战的10点建议开始,英国一直对欧共体和联合国的行动持合作和支持的立场,甚至不顾自己这一立场会损害同美国的传统关系。1992年12月20日,梅杰访问美国时,碍于情面,同布什发表了要求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在波黑上空实施禁飞区行动的联合声明,但不久英国却以在波黑的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中有1800名英国官兵为由,反对立即实施禁飞区行动。1993年2月1日欧共体12国外交部长在布鲁塞尔召开讲座联合国与欧共体关于调解波黑内战的方案时,英国不顾美国国务卿半个月前打的招呼,投了赞成票,并表示反对对南斯拉夫实行进一步制裁的计划。梅杰还给克林顿写信,强调说英国反对美国派空军轰炸塞尔维亚族武装的炮兵阵地和向穆斯林提供重型武器的计划,因为,这会损害万斯和欧文和平调解波黑内战的气氛。
换句话说,也就是美国如果在万斯和欧文使命尚未结束时动武,那么将会使英国半年多来扩大在波黑内战中的影响力的努力付之东流,从而损害英国在主导欧洲事务中的发言权和既得利益。
三、西欧联盟的试验场
法国同英国一样存在着民族问题,不像德国那样,日耳曼民族不但在国内是单一民族,而且其人口还分布在欧洲各地。因此法国在斯洛文尼亚冲突时期,和英国一样采取了反对德国、奥地利等肢解南斯拉夫的立场。可是从“冷战”后欧洲战略全局上盾,法国与德国又有着共同的利益,因此逐渐放弃了保持南斯拉夫统一的主张。这个共同利益也就是怎样通过维持法德轴心,来控制欧安会,从而或者把美国拒于欧洲事务领导集团之外,或者先同美国分掌对欧洲事务的领导权,再徐图进取。欧安会过去主要是东西方进行政治、军事缓和谈判的论坛,是只没有牙齿的考虑,法国的计划是通过复兴没有美国参加的西欧联盟来为这只老虎装上假牙,从而使它为自己的利益服务。
然而,西欧联盟也是个既没有军事指挥机构又没有军队的机构。它1984年才恢复活动,召开了历史上第一次外交部长和国防部长会议,取消对联邦德国的常规军备控制,建立了军备控制、防务军工合作三个机构。1989年11月13日,它在布鲁塞尔召开外交部长和国防部长会议,讲座西欧防务问题,提出:创设欧洲防务机构,成立西欧军用卫星局,加强与欧共体等欧洲地区机构协调安全方面的行动,争取参与美苏的常规军备谈判。1990年8月21日,它在巴黎召开特别会议,决定成立特别行动小组,协调成员国在海湾的军事行动,以加强与美国等国在海湾地区的军事合作。但是,会议开来开去,西欧联盟还只是一个协调机构,还是没有自己的用来强制人的武装力量。与此同时,英国也看出了法国复兴西欧联盟的用意,主动联合意大利提出在西欧联盟范围内建立一支欧洲快速反应部队,以应付北约防区以外的危机的倡议,其前提是西欧联盟置于北约的控制下,使这支欧洲快速反应部队成为英国人指挥、英国为主力成员国的北约快速反应部队的补充。其基本意图是使北约“欧洲化”,削弱早已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的法国的作用,从而提高自己在欧洲大陆的作用。
法国当然不肯善罢甘休,决心调整对南斯拉夫内战的政策,借这场内战来加速复兴西欧联盟的步伐。1991年8月6日,法国在欧共体在海牙召开的关于南斯拉夫问题的外交部长特别会议上,提出通过西欧联盟向克罗地亚派遗干预部队的方案,但遭到了英国和荷兰的反对。11月8日法国又借口克罗地亚内战有使整个巴尔干乃至整个欧洲陷入战争的危险,提出了在1989年10月建立的法德联合旅的基础上,组建法德联合军团的设想。1992年5月22日波黑内战的加剧,又使密特朗和科尔得以正式宣布于7月1日开始组建法德联合军团。它的指挥部设在法国东部城市斯特拉斯堡,兵力除原来的4200人的联合旅外,再编入法国第一装甲师和德国的两个机械化旅,总兵力可以达到3.5万至4万人。两国首脑表示,希望法德联合军团成为未来西欧联盟属下的欧洲联军的核心,因此法德联合军团将向西欧联盟的所有成员国敞开大门。不久,西班牙表示愿意加入这支联军,而英国和荷兰表示不参加。经过法国与德国的游说,比利时、卢森堡、挪威、意大利等国也在不同程度上表示了愿意加入西欧联盟军队的意向。
9月上旬,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本国的国防部长在罗马会晤,计划建立一支“随时准备完成西欧联盟使命”的欧洲海空军队,舰种包括航空母舰在内的作战舰只和支援舰只,并欢迎其他西欧联盟成员国参加,德国新任外交部长金克尔赞扬说:这表明西欧联盟开始出现新面貌。针对美国的批评,法国外交部长迪马5月22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欧洲人在政治、经济特别是防务方面有权建立自己的组织”。
但是法国在排斥美国,架空英国对欧洲大陆事务的控制能力的同时,与德国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就像法国推动欧共体一体化进程的发展,是为了借助欧共体的合力在塑造欧洲新格局中扮演重要角色,保持自己政治大国的地位,增强制约德国的机制一样,法国建立法德联合军团的目的除了能在安全问题上取代美国的地位外,还希望通过这一措施使法国军队在北约其他国家的军队撤出德国后,仍能驻扎在德国的领土上,以牵制德国。德国也知道法国想通过多种形式的双边合作网络来紧紧地拴往自己,把自己纳入它的欧洲政策的轨道,利用自己的经济实力加强它的政治优势,谋求在欧洲事务中的领导地位。因此,德国既与法国建立联合军团,又反对削弱北约的作用。德国还压法国同意将法德联合军团置于北约的领导之下,1992年5月27日德国新任国防部长吕厄在北约国防部队布鲁塞尔会议上宣布:法国部队作为联军的一部分,在用于北约防务方面将置于北约的指挥之下,这表明法国实际上已经开始返回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了。
所以,法国在南斯拉夫内战问题上经常表现出与德国的不同音调。1991年11月27日德国宣布要单独在圣诞节前承认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独立时,密特朗公开批评德国这一举动违背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精神。1992年5月下旬,德国支持美国促进安理会对南斯拉夫实行单独制裁时,法国表示异议,提出波黑局势复杂,交战双方对内战都负有责任,不能仅谴责塞尔维亚。法国对美国、德国采取的将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开除出联合国的行动,也持保留态度。6月28日,密特朗在参加了欧共体首脑会议之后,突然访问了萨拉热窝市,他这次行动既未与英国等国打过招呼,甚至也没有同德国通通气,引起了德国的不快。
但是,这也说明,法国要在南斯拉夫内战中让西欧联盟发挥更大的作用,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更何况,目前西欧联盟的成员国同时又是北约的成员国,除法国外,各国的主要作战部队都已提供北约指挥。在目前的形势下,各国不大可能在北约之外再耗资另建专供西欧联盟使用的军队,因此,西欧联盟的主要兵力还是要向北约“借”,既隶属于北约,必要时又交西欧联盟指挥,这样的一支部队,两顶军帽的状况,难免要受到在北约组织中居领导地位的美国、英国的强大制约。
四、维护美国对欧洲事务领导权的较量
东欧剧变、苏联衰落后,美国力图挟海湾战争的余威,建立由它独霸世界的“国际新秩序”,但却遭到了绝大多数国家的反对。
在欧洲,德国主张把世界新秩序划分成两块,欧洲部分交给德国,其余部分由美国支配。德国外交部长根舍在德国联邦议院发表的政府声明说,德国在经济上和政治上所起的作用,以及德国所处的欧洲中心位置促使我们在欧洲承担起确保全欧的统一、稳定和进步的义务,承担起为欧洲在建立世界新秩序方面发挥作用而义不容辞的特殊责任,德国作为经济上的巨人和政治上的侏儒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德国将来在欧洲新的力量均势天平上将占最大的份量,将成为相对于美国而言的代表欧洲意见的带头人。德国基社联驻欧洲议会干事长弗里德里希也在《巴伐利亚信使报》上撰文说:德国迅速统一,中欧和东欧国家的变革,苏联的衰败和混乱,标志差欧洲将重新成为世界政治的中心和新的超级大国,也标志着德国人退到历史的角落,专心致志于生产和出口,而让美国人来代表西方自由价值的时代已经彻底地过去了。法国总统密特朗也公开表示,世界新秩序不能把美国控制下的和平强加于人,也不能无视欧洲联邦在建立世界新秩序过程中作为独立的一极发挥作用的重要意义,法国《快报》还提出把美国的领导权限制在美洲的构想,说:作为真正的经济战争的海湾战争显示世界新秩序将以两种表面上相互矛盾但事实上彼此却有内在联系的趋势为基础的。这两种趋势是:一方面是制度的世界化,另一方面是世界形成内部联系越来越紧密的地区,特别是形成占统治地位的三极:欧洲及其卫星国;美国为首的美洲;亚洲太平洋地区。连英国外交大臣赫德也表示:今天无论是谁说自己一个国家就可以决定一切,都是不现实的,美国人要避免犯独揽海湾战争后的世界新秩序大权的错误,更不要一时冲动而按照自己预先构想的模式去建立海湾战争后的新秩序。
在行动上,以德国和法国为首的一批欧洲国家,用加速进行欧共体政治和货币一体化步伐的办法,来同美国原国务卿贝克1989年12月22日提出的新大西洋同盟的构想相对抗,以在政治上摆脱美国的控制,在货币上同美元逐渐脱钩,在经济上构筑对美国的贸易壁垒;它们还通过积极复兴西欧联盟,建立法德联合军团等措施,来摆脱原先依赖于美国军事保护的状况,从而完全自立;它们在处理南斯拉夫内战问题时,也力图把美国排除在外,由欧共体先行调解,由西欧联盟独立派兵干涉。
美国在这种局面下,其干涉南斯拉夫内战的手段虽然前后自相矛盾,但通过它们来维护自己对欧洲事务的领导权的目的却是一贯的。
在斯洛文尼亚冲突和克罗地亚战争期间,美国的态度似乎是无为而治。但这种无为中间又是有为的,一方面美国企图让德国在向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的扩张中,触犯众怒,从而欲进不得欲罢不能。另一方面美国也对南斯拉夫采取一些诸如实行武器禁运、暂时中止训练计划等等经济制裁措施,但又极力保持自己的独立性,表示无论欧洲怎样联合,美国还是老大。例如1991年11月底,当欧共体宣布把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排除在对南斯拉夫实行的经济制裁和石油禁运的共和国之外时,布什却宣布美国对整个南斯拉夫实行经济制裁。
然而,美国的上述对策是失败了。
第一,德国一意孤行地钻牛角尖,尽管招来了几乎所有欧共体国家的批评,但这个牛角尖毕竟被它钻通了。结果不是它在单独承认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独立问题上进退维谷,而是欧共体一致向它看齐,同它对表。
第二,欧共体虽然基本上是个经济实体,不具备军事和安全机制,但法国和德国在干涉南斯拉夫的内战过程中,并没有求助于美国领导下的北约组织,而是乘机复兴没有美国参加的西欧联盟,直至建立法德联合军团。
1992年4月初召开的欧安会赫尔辛基续会上,法国和德国同美国的直接冲撞终于来临了。法国在会上倡议将欧安会变成一个负责西起大西洋、东迄乌拉尔的欧洲地区安全和和平的机构,使美国感到恼火。然而,当美国、英国提出同欧安会进行合作的机构应该是北约时,又受到法国和德国的批评,它们坚持认为欧安会的“武装手臂”应该是西欧联盟,5月22日,法国和德国一不做,二不休,又正式宣布将1991年10月提出法德联合军团设想付诸实施,使美国感到震动。负责北约部队总司令的美国将军高尔文说:我不反对由一个指挥官来指挥两支不同的军队。在美国的提议下,6月4日北约外长会议通过了北约参与欧安会维持和平行动的决议,决议规定,北约可以应欧安会或联合国的邀请,在北约一致同意的情况下,在成员国自愿的基础上,以几个成员国或以北约的名义参加欧洲地区的行动。这是北约在没有修改条约的情况下,扩大了它的活动范围,使它将来可成为欧安会借用的“军事手臂”,从而贬低了西欧联盟的作用。
因此,从4月7日开始,美国突然从“无为而治”急剧转向比谁都更加坚决地肢解南斯拉夫,比谁都更加坚决地主张诉诸武力,直到1993年2月9日以六点计划同联合国、欧共体的和平调角方案相对抗,其目的显然在于:
第一,显示美国仍然是西方“人权”的旗手,它虽然是最晚承认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独立的西方大国,但却早于德国与波黑建立了外交关系。
第二,显示美国仍然具有在欧洲热点地区独立地进行武装干涉的能力,因此西欧联盟不可能取代北约组织的地位,法德联合军团不可能取代美国军队的作用。
第三,显示美国决不会因为南斯拉夫地区对美国的意义不如海湾地区,就撒手不管了,以此表明西方盟国的不服和国内新孤立主义的批评都不可能使美国离开欧洲的决心。
第四,显示美国具有领导世界“新秩序”的决心和自信心,因此如果联合国和欧共体的调解方案违背美国的意志,美国就决不买帐。
但是,美国和德国、法国、英国一样,谁也拿不出解决南斯拉夫内战的灵丹妙药,它们既怕在这场内战中因为无所作为而失去什么,又怕由于陷得太深而到时拔不出脚来;既希望波黑的内战进一步触发马其顿共和国和科索沃自治省的天下大乱,又害怕南斯拉夫战火烧向希腊、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等周边国家,进而点燃欧洲大炸药库。因此,不难预料,美国粗暴干涉波黑内战的“激进行动”,同1991年下半年的“无为而治”一样,也将是一次新的失策和失败。当然,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它借联合国的名义在波黑上空动用空军的主张,最后能够取得它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中的盟国不同程度的响应。然而,在波黑这一地形复杂的国家仅仅使用空军而不投入大批地面部队,是无济于事的。因此,美国通过压倒一方、加强另一方来平息波黑的内战的方略,在短期内必定是难以奏效的。
注释:
①参见:英国《卫报》1993年1月27日文章《欧共体支持安理会改组》。
标签:南斯拉夫内战论文; 波黑战争论文; 军事历史论文; 克罗地亚战争论文; 北约成员国论文; 美国军事论文; 英国内战论文; 法国军事论文; 德国军事论文; 南斯拉夫解体论文; 英国政治论文; 中东局势论文;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