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鼠博弈——谈现代经济中的市场监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市场监管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代经济中的市场监管,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博弈过程,这一过程通常被形象地比喻为猫捉老鼠的游戏。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市场中必然鼠害丛生,由此也就决定了猫的存在价值并相应产生了制定游戏规则的要求,以便为市场的正常与有效运行提供公平与公正的制度保障。猫与老鼠就是在这种对立中依存着,并各自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如果没有了老鼠,那么猫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而如果没有了猫,那么鼠害也就会难以遏制。但在我国现阶段,市场化的改革并未到位,市场监管存在不同程度的扭曲,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猫还是老鼠,其行为都发生了这样或那样的变异。
——猫太多。从理论上来说,猫多并不一定就是坏事,但在众多的猫都有自己的利益并且经常相互争吵从而无心捉鼠的情况下,问题就来了:老鼠们趁猫勾心斗角之际,昼夜兼程地攫取自身利益,其结果,就必然是监管效率的降低与市场运行的混沌无序。
——猫太肥。由于有充足营养供应渠道与供应机制,因而猫就大大失去了以捕捉老鼠为生存手段的危机感与使命感,结果,在养肥了猫的过程中也养鼠遗患,进而造成了鼠的泛滥。
——猫太黑。猫不仅数量多,而且还有级别与层次。区域的猫对辖区范围内的老鼠也往往会区别对待。如果老鼠能给自己带来切身利益,那么即使鼠害横行,猫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还会对老鼠的行为予以纵容。比如,上市公司通过财务造假与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圈钱”而给地方带来了好处并为当权者搭建了通向仕途的阶梯,就会得到当权者的支持与关怀。正因为如此,猫与老鼠这对天敌在市场上也经常会结成利益共同体,老鼠也会因此而得到猫的“父爱主义”保护,甚至会出现猫帮老鼠“化妆”乃至“伪装”等极不正常现象。这样,猫鼠之间就从以相互排斥作为存在前提而演变为利益上的互有所求,其极端表现就是猫的家族成员贪污、受贿以至帮老鼠“偷粮”。
——猫太笨。现代经济中的老鼠,很多都掌握两种以上的语言,加之很多老鼠本身就是国际化的大机构,在猫鼠游戏中游刃有余,因而每每打出“国际化”和“与国际接轨”的招牌来,都往往能够收到奇效。猫与老鼠斗法,在很多情况下都是以猫的让步、妥协甚至失败而告终。2001年开放B股市场,给国外的机构投资者提供了一个拉高“搏傻”的重大机遇,结果是,一些外国机构赚得盆满罐满,而中国的投资者却被深深套住,开放的结果反而是B股投资者的单向中国化与本土化了。
——猫太油。在我国的市场上特别是在股市中,猫捉老鼠还远没有制度化,而是时紧时松,时严时宽。当政府希望股市涨时,所有的猫都回家睡觉去了;当政府希望股市跌时,所有的猫又一齐出动。这种随机性很强的市场监管往往给市场发出错误的信号,并程度不同地扰乱了市场预期,使得市场原则与市场规则经常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冲击与挑战,其结果,就必然使市场公平与市场效率双双受到损害。
——猫太软。老鼠之所以怕猫,是因为猫对老鼠有致命的威胁。但如果这种威胁不强或者根本就不存在了,那么老鼠还会怕猫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但在现实的市场监管中,的确发生了这种威胁逐步减弱的情况。2001年退市机制的推出,曾博得市场的阵阵喝彩,以为我国股市的“劣汰”机制已经形成了;但没想到的是,一些已接近死亡的老鼠被猫抓到后,不但没被吃掉,相反,被捉反而使它们获得了喘息的机会,在帮猫捋了捋胡子后,大多数被捉的老鼠又都大摇大摆地回到市场上来了。银广厦、蓝田股份与幸福实业等存在严重问题的股票的轻易复牌使我国股市的退市机制大打折扣,退市在我国股市中已经成了“过场戏”。
——猫太假。猫不但不恪守自己的工作岗位,而且还经常与鼠为伍甚至装扮成老鼠而下场踢球。在这种裁判员与运动员关系不清甚至不分的情况下,公平的竞争机制与公正的交易机制是很难形成并发挥作用的。
——猫太难。由于在我国的股市上,产权明晰化的进程还远没有完成甚至还没有效启动,大多数上市公司还带有国有企业的鲜明特征,这就使得猫捉老鼠经常演变为大猫抓小猫或黑猫抓白猫,猫对老鼠的惩罚也经常是“面打箩里转”,罚来罚去,罚的都是国有资产,在民事追究机制不完善、当事人也很少承担民事责任的情况下,市场监管往往进退维谷,其威慑力也就不能不大为降低。
尽管这里的“猫”与“鼠”与我们上述所说的“猫”与“鼠”在内涵与外延上都有一定差别,但它对猫的使命以及对好猫与坏猫的衡量标准的确认上却值得我们借鉴。试想,如果当初不把捉鼠作为猫的使命以及好猫与坏猫的衡量标准,如果把上述名句改为“不管白猫黑猫,抓不抓老鼠都是好猫”,那么,在中国,昨天的改革会是怎样?今天的社会将会是怎样?明天的市场又将会是怎样?在我们对现代经济中的市场监管机制进行设计与建设时,这些问题都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极大关注与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