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中国民党主和派的和平救蒋活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西安事变论文,国民党论文,和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主和派和平救蒋活动
西安事变是一次突发性事件。南京国民党政府在如何处置事变问题上,一开始便出现了尖锐对立的两大派,即以何应钦、戴季陶为首的武力讨伐派和以宋美龄、宋子文、孔祥熙为代表的主和派。在事变期间,双方一直存在着尖锐激烈的斗争。如何处置事变,不仅表现为事变结果的方式不同,甚至会影响到中国政局的走向。
事变爆发当天,军政部长何应钦即邀集国民党在京的党政军首脑交换意见,认为张学良劫持统帅,为维护纲纪,须兴兵讨伐。初步决定将张学良撤职查办,军队归何调遣。何就任“讨逆军总司令”后,立即开始调兵遣将,命令中央军开进潼关,直抵华阴、华县;同时,派飞机轰炸渭南。战事一触即发。
针对讨伐派的武力政策,主和派针锋相对,展开了积极的和平救蒋活动。
首先,主和派主张在事变真相尚未明了之前,反对贸然兴兵讨伐,积极寻求“万全之策”。
事变爆发时,宋氏兄妹、孔祥熙均在上海,得悉事变消息后,即邀请端纳连夜返回南京。因当时西安与南京电讯联系中断,事变真相不明,“时政府中人,深受事变刺激,情态异常紧张”(注:参见《西安事变资料选辑》(1979年内刊),第524页。),对于事变情形谣传颇多。兴兵讨伐之声遂不绝于耳。宋美龄认为:讨伐派“于真相未全明了之前,遽于数小时内决定张学良之处罚”,“措施太骤”。“此时以立即动员军队讨伐西安”,“为非健全行动”。因此,“立下决心愿竭我全力以求不流血的和平与迅速之解决”(注:参见《西安事变资料选辑》(1979年内刊),第477页。)。为促使事变早日和平解决,主和派作出了积极努力。
其一,奔走呼号,陈说和平解决事变的主张和营救蒋介石的重要性。宋美龄回京后,声言中国除蒋介石外,无人可以领导全国,一旦酿成战祸,则将给日本进一步侵华以可乘之机,要求各方面“检束与忍耐,勿使和平绝望”,在“推进讨伐军事之前,先尽力求委员长之出险”(注:参见《西安事变资料选辑》(1979年内刊),第514页。)。事变期间,宋美龄与讨伐派进了“数次‘风暴般的争议’”(注:埃米莉·哈恩:《宋氏家族》,第230页。)。孔祥熙也多次明确表示,对于事变“希望能以和平解决”,甚至认为“张联共抗日,可商”(注:陈兴唐等:《从有关冯玉祥档案中看国民党政府对西安事变的对策》,《历史档案》1985年第2期。),竭力反对贸然兴兵。由于主和派坚决反对进兵西安,力主和平解决事变,对讨伐派多方施加压力,迫使讨伐派的行为不得不有所收敛。“讨伐”令虽出,部队也已向西安推进,飞机开始轰炸渭南等地,但终未对西安大举进攻。这就为和平营救蒋介石,促成事变以和平方式解决赢得了时间。
其二,稳定乱局,努力寻求和平解决事变的途径。事变当天,孔祥熙即致电张学良,对张的态度进行试探。就任行政院代院长后,孔利用其首脑地位,展开了积极活动。13日,孔致电各省市当局,慰勉有嘉,希望他们一致拥护中央既定国策;同时分别致电兰州于学忠、北平宋哲元、济南韩复榘、开封商震、青岛沈鸿烈等,恩威并施,拉拢分化。孔还多次致电阎锡山:“请公即电汉卿,促其反省,即日陪同介公南来,一切弟当保其安全”,希望阎出面斡旋,防止事态“形成骑虎,欲罢不能,日久形成僵局”(注:《西安事变资料》第一辑,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51页。)。冯玉祥也致电张学良“请先释介公回京”(注:《国闻周报》第十三卷第五十期。),并愿作张的担保人。由于主和派的积极努力,整个事变期间基本上没有出现大的混乱局面,为事变早日和平解决创造了有利条件。
其三,委派端纳赴陕,了解事变真相,架通和平桥梁。
其次,宋氏兄妹不顾讨伐派的阻挠,毅然赴陕,代蒋谈判,加速了和平解决事变的进程。20日,宋子文以私人资格飞往陕西,展开了和平斡旋活动,在弄清了西安方面和中共态度后返京。22日,宋氏兄妹不顾讨伐派的阻拦,毅然赴陕。在西安,宋氏兄妹频繁同各界人士接触,并代蒋参加和谈。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西安事变终获和平解决。
二 主和派和平救蒋的目的及其作用
西安事变期间,主和派之所以积极展开和平救蒋活动,其目的主要是保证蒋介石的安全和脱险,维护蒋氏统治地位;其努力都是围绕这一中心展开的。
事变初期,讨伐派以“维护纲纪”为由,力主讨伐,并曾一度占上风。主和派则据理力争,主张和平解决,其着眼点是以蒋介石的安全为出发点的。如前所述,宋美龄回京后即四处奔走,陈说和平解决事变的主张,特别强调营救蒋氏的重要性。她还以全国航空建设委员会秘书长身份向中央军校学生发表演讲,希望他们“遇事镇定,勿尚感情”,并特别指出,主张讨伐的人是“别有用心”。宋美龄曾多次向黄埔系将领陈说救蒋的重要性,希望他们不要附和讨伐派,兴兵讨伐。在宋的努力下,多数将领在讨伐问题上没有像何应钦一样积极。孔祥熙主持行政院后,也多次召集政府中枢大员开会,商讨营救蒋氏的办法;还亲自邀请阎锡山等人从中调停,希望西安方面释放蒋介石;甚至直接与张、杨联络,要求张、杨送蒋回京。
宋氏兄妹亲赴西安后的活动也无一不是围绕着使蒋早日脱离险境,和平解决事变而展开的。首先,以所谓“国家民族大义”规劝蒋介石不要轻言牺牲。宋美龄认为:“倘委员长不获生还,中国之分裂与灭亡立见”,“若幸而脱险,则国家之团结益固”,“而为国家之大庆”,因此,力劝蒋“此后君不应轻言殉国矣……更应宝贵君之生命”,并告之“倘处理得宜,或可立即解决,我等目前应自制,应忍耐”。其次,奔走西安各种势力之间,以求释放蒋介石。宋美龄在西安期间,凡“欲与余面晤者,可遣之来见。凡委员长所不愿见者,余皆愿代见之”,尽量设法化解矛盾,缓和对抗局面。宋美龄对张学良更是软硬兼施,不遗余力。一方面强调蒋对国家民族的重要性,以所谓“大义”相劝,要求张要维护蒋的领袖地位,尽快收拾“危局”,送蒋回京,不要做千古罪人;另方面以军事压力相恐吓,“余告张学良圣诞日为停战限期之最后一日,如今不能释放委员长回京,则中央军必开始进攻,我等固死,汝亦不能独免”,希望张尽快释蒋。第三,代蒋和谈。兵谏后,在如何处置蒋的问题上,西安方面内部分歧很大,西安舆论界要求将蒋交于人民审判的呼声很高。蒋的安全问题一时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同时,由于兵谏蒋介石,国民党中央军与西安方面已处于敌对状态,讨伐派开始实施其武力政策,前线战事一触即发。宋美龄担心“轰炸西安,必置委员长于死地”,因此,除对张施加压力外,宋氏兄妹代蒋和谈,以期尽快使蒋获释,早日解决事变。
主和派的和平救蒋活动虽然出发点是保证蒋介石的安全脱险,维护蒋的统治地位,但从客观上来说,却加速了和平解决事变的历史进程,特别是在促使蒋的态度转变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众所周知,蒋介石一贯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视共产党为“心腹之患”,必欲先除之。蒋曾公开表示:“我们最近的敌人是共产党,为害也最急,日本离我们很远,为害尚缓。”“不积极剿共而轻言抗日,便是是非不明,前后倒置,便不是革命。”(注:《西安事变资料》第一辑,第11页。)蒋此次亲临西安,亦是“咨询情况,指授机宜,告以剿匪已达最后五分钟成功之阶段,……又会集研究追剿方略,亲加阐示”(注:蒋介石:《西安半月记》。)。可以说,蒋的“剿共”政策是一贯的,根深蒂固的。
西安事变打破了蒋介石的美梦,但张、杨并未因此而立即把蒋从剿共的泥潭中拯救出来。事变后,张、杨即提出了逼蒋抗日的八项主张,张还多次面劝蒋领导抗日,停止内战,均遭蒋严厉斥责,蒋甚至以维护其领袖人格尊严为由以死相抗。事变初期,蒋的抗拒心理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并未改变。端纳赴陕后,蒋的对抗情绪有所缓和,但也没有改变过去自己一直坚持的反共立场,蒋甚至认为“事变迄今已一星期,安危生死所志已决,……不作回京之希望”了(注:蒋介石:《西安半月记》。)。宋氏兄妹亲临西安,为寻求事变解决奔走各方之间,特别是利用其特殊身份,对蒋安慰奉劝,在促使蒋介石态度转变上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蒋介石态度的明显转变主要表现在:其一,蒋的态度没有以前顽固,抗拒心理有所缓和。其二,事变前期,蒋除张、杨外,对西安其他各方人士的抗日呼声一概不予理睬。宋美龄到西安后,“凡委员长所不愿见者,余皆愿代见之”,代表蒋本人频繁接触各方人士,从中斡旋。宋美龄的举动,虽不能说完全受蒋的委派,但至少可以说是得到蒋的默认的。其三,事变发生后,蒋对张、杨提出的八项条件概不接受,更不愿同中共代表见面,根本不愿意接受任何条件,甚至劝告宋美龄,“如他人或有以非义之言托为转劝者,必严词拒之,余决不能在此有签允任何条件之事”(注:蒋介石:《西安半月记》。)。但事实胜于雄辩。不久,蒋即全权委托宋氏兄妹同张、杨和中共代表周恩来进行和平谈判,蒋本人也亲自会见了中共代表周恩来。通过谈判,最终达成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六项协议,蒋以领袖人格担保回京后兑现。在离陕登机前,蒋还一再表示将履行自己的诺言。凡此种种足以说明,蒋介石的态度随着宋氏兄妹的到来才有了很大转变,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毛泽东同志指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注:毛泽东:《矛盾论》。)实现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关键是蒋介石态度的转变这一内因要起作用,而在促使这一内因起作用的过程中,主和派是最重要的一支外因力量,如果没有这一支特殊的外因作用,则事变的和平解决就会变得复杂得多。
三 主和派和平救蒋活动取得成功的原因
主和派救蒋活动之所以获得成功,西安事变最终能以和平方式得以解决,并不能完全归功于国民党主和派的和平努力,更谈不上是宋美龄个人外交的成功,它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国民党主和派是和平力量中的一支,只不过是顺应了和平潮流而已。
张、杨是西安事变的发动者。张、杨发动事变的目的是逼蒋抗日,并无害蒋、制造内乱之意。兵谏后,张、杨即发表对时局宣言,提出救国八项主张,并声明对蒋保其安全,促其反省,“只求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为功为罪,一听国人之处置”(注:西安《解放日报》,1936年12月13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是张、杨发动事变的初衷。因此,只要蒋接受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等条件,释放蒋介石、和平解决事变也是张、杨的共同心愿。
中国共产党是和平解决事变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共产党对事变的态度一开始就非常明确,极力主张释放蒋介石,和平解决事变。中国共产党分析了事变发展的两个前途,明确指出:“反对新的内战,主张南京与西安间在团结抗日的基础上,和平解决。”(注:《中共中央关于西安事变及我们任务的指示》,1936年12月19日。)并派出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赴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和平解决事变做出了重大贡献。
国内外各种势力,虽然各自立场不同,但绝大多数都主张和平解决事变。苏联和共产国际虽对西安事变颇有微辞,指责张学良“在目前形势下采取此种行动,客观上终只能有利于日本帝国主义”,但同时明确表示“盼能早日迅速和平解决”(注:《世界文化》第一卷第四期,1937年1月1日。)。英、美等国在事变期间不仅在舆论上支持南京政府采取和平解决的方针,赞同宋氏兄妹营救蒋介石的活动,而且还分别通过其驻华大使向孔祥熙表示拟进行调解,他们希望这样做“可能有助于双方达成协议”(注:《西安事变简史》,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66页。)。英国汇丰银行还应孔祥熙、宋子文的请求,帮助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对黄金外汇实行无限制兑换,使事变期间的上海金融市场得以保持稳定,从客观上表示了对南京政府的支持。除日本外,国际舆论都力主和平解决事变。国内舆论绝大多数也主张停止内战、团结抗日,希望和平解决事变,反对新的内战。各地方实力派对事变反应不一,但基本上倾向和平解决。李宗仁、白崇禧、阎锡山、李济深等均发表自己主张,希望张、杨释放蒋介石,和平解决事变。
和平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面对汹涌澎湃的和平潮流,主和派采取了比较明智和务实的态度,顺应了人民的要求和历史潮流,在促蒋转变上发挥了独特的关键作用,为和平解决事变做出了积极贡献,在客观上有利于全国抗日大局。这些都是应予充分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