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品课“活动导学”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初中论文,思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开展实践活动,把学生带出校园的象牙塔,能为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创造必要的条件和环境,能规范中学生道德行为,培养其道德情感,逐步健全人格;有助于克服学校德育流于空洞说教、脱离客观实际的弊端,把学校“包办”式的灌输教育变为学生自主的感知体悟,强化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磨炼、自我约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多方面的精神需求和身心发展的需要;能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促使中学生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增长才干,进而了解社会,熟悉国情民情,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成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
基于上述认识,本人在执教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实践的基础上,开展了“以‘活动促发展’,促学生感悟和内化道德认识,实践道德行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活动导学的实践探索。在学生中开展以课前“分享感悟”“时事评论”,课后“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电子小报”“写学习反思”“写小论文”“社会调查”及完成“探究作业”等形式的实践活动。用活动导学,有效拓展思品课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一个多样化的舞台,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一、思品课活动导学的教学实践
1.开展课前“分享感悟”“时事评论”
结合教材的内容,初一阶段开展“分享感悟”,初二阶段开展“时事评论”活动。首先:提前布置,按学号抽出两名同学,作好准备;然后,每节课前5分钟由科代表主持,两位同学分别上台展示或演说,形式不限,“分享感悟”的内容不限,但最好能结合所学知识。“时事评论”结合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或是国内外、本地区的时政重点、热点问题,结合课本知识来分析评论;在规定的时间内可与班上其他同学交流探讨;展示或演讲完毕,由学生起来点评,或者交流收获。最后全班以热烈的掌声结束这一活动。
毕竟是初中学生,为了保证课前“分享感悟”“时事评论”的质量和效果,我采取了“口头作业”先见“笔头功夫”的办法,要求学生事先把要分享、要评论的东西先填写在一张 A4纸上(见下图1-2),课堂上演说完后再交给老师。这样既使活动不流于形式,让同学真正做到有备而来,又可保证活动质量,让学生言之有物,储备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料。
图1:分享感悟
图2:时事评论
从近两年活动的情况看,学生“分享感悟”的东西可谓五花八门,大体可分为:①从所见所闻中得到的感悟。如:“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一部电影、一个故事、一首歌、一篇寓言、一幅漫画、一句名言、一则新闻……”②从所想所经历中悟出道理。如:“我的故事、我的理想、我的小诗、我最难忘的一件事、我最后悔的一件事、我最苦恼的一件事、我最得意的一件事、我对某同学的看法……”涉及亲情、友情、做人、励志、交友、学习、挫折、感恩、法制、道德等等各方面。每一次分享就是一次感动的经历。
而“时事评论”主要是学生从报纸、网络上选取一些新闻,结合书本所学进行评论。涉及面也非常广,大体分两类:一是涉及公民与法、公民与道德的社会热点新闻评论;一是涉及时政焦点的新闻评论。学生为了评论时理据充足,查阅了大量的课外资料,学会了用书本上的观点来分析社会生活中的事,学以致用,为思品课的开放性考核奠定坚实基础。
2.开展课后“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电子小报”“写学习反思”“写小论文”“社会调查”及完成“探究作业”
“制作多媒体课件”一般是每学期提前选出一课内容,分成几个环节,让学生分组抽取一节,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己备课并制作多媒体课件(见下图3-4),最后在课堂上,由小组中的一个或两个学生当小老师,展示并演说,老师和其他同学都充当学生角色。“环境保护”“多元文化‘地球村’”等主题是最适宜学生自学的内容。从学生制作的课件效果来看,学生们对课本内容的处理、课件的制作技巧有些连教师都自愧不如。
图3:初二①班黄嘉欣小组制作的课件
图4:初二②班杨劲业小组制作的课件
“制作电子小报”:一般是结合所学教材内容,有选择性的,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制作电子小报(见图 5),一般每学期两次,并集中在班级展示。
图5:学生制作的电子报
“写学习反思”每学期次数不定,每次大的活动、考试后,就要求学生写反思,如“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电子小报”,完成“探究作业”“期末考试”后就要求学生人人写反思(见下图6-7)。
图6:学生对“时事评论”活动的反思
图7:学生对制作课件活动的反思
“写小论文”“社会调查”一般一学期一次,结合所学教材内容开展,“社会调查”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调查报告以Powerpoint或电子小报的形式完成,学期末在课堂上汇报展示。这两项活动的难度相对较大,初一时我是全班布置并培训,还分别找些优秀的小论文和社会调查 PPT.课件,让同学观察模仿。初二时,重点培养一些学生组成小组,开展社会调查、写小论文。近两年,全班同学都参与的社会调查有:“我的家庭收入及支出情况调查”“我的家族中职业及收入状况调查”“我们身边的规则”“我家一周购物的塑料包装袋情况调查分析”等。
“探究作业”就是完成教材中设置的主题探究活动,为了不走过场,我一般会结合学生特点,把每次的主题探究活动制作成探究作业评定表,让学生填写并展示。
二、思品课活动导学实践中要注意的问题
1.注意连续性。“分享感悟”“时事评论”一定要连续进行,不可长时间间断,长时间间断会造成一种淡化趋势,不利于能力的形成。而持续训练可给学生一个重力加速度,能引起他们的重视,对能力的形成起强化作用。
2.充分准备。学生展示或演说前,一定要写成底稿(或提纲),刚开始时甚至负责点评的学生都要事先准备好发言稿;教师要鼓励“脱口秀”,对个别程度较低的,允许“照本宣科”。
3.营造氛围。要让学生敢说,说出真心话,不怕说错话,这就需要老师善于引导、善于营造民主和谐氛围。
4.认真指导。一是教师对所有活动,要有针对性的指导,在内容确定,话题提供,情景创设,组织安排,演讲方法,课件制作要求,小报的排版布局,小论文的写作格式,社会调查的组织、分工、步骤等等都要一一进行具体的指导和必须的培训。二是教师对学生在活动中出现的分歧、矛盾等要及时点拨和引导。
5.及时点评或展示。《新课程标准》要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在活动中,我们多用激励性评价。赞赏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赞赏每一个学生付出的努力,赞赏每一个学生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个学生对自己的超越。我主要采用激励性评价机制,引导学生之间互评,并向学生明确:活动参与情况纳入平时成绩,占总评的10-20%,这样能激发每个学生主动参与的动机,促进共同进步。
总之,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应该把学生的问题当作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课堂要更加民主开放,把自主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把话语权还给学生,把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还给学生。教师要多创造让学生观察、感受、体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机会,使他们在摸索中、实践中甚至犯错误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