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紧缩的利弊分析及政策选择_物价水平论文

通货紧缩的利弊分析及政策选择_物价水平论文

通货紧缩的利弊分析及其政策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通货紧缩论文,利弊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 (2000)04-0013-05

近两年来,对通货紧缩问题的讨论很多。主要集中在从造成通货紧缩的政策面上找原因较多,从而提出要尽快消除通货紧缩的政策建议;而从通货紧缩与市场经济的内在关系、通货紧缩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方面探讨的很少。笔者认为,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表现形式相反的经济现象,是市场经济中的一种常态。通货紧缩在我国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过程中具有某种必然性。

中国经济几十年来的实践表明,与通货膨胀相伴的经济增长更多的是粗放经营、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对于已经出现的物价下跌现象,不能简单地认为是货币供给不足或总需求不足,更多的可能是由于粗放式经营导致商品供给结构不合理、商品结构与需求结构不一致等因素造成的。可以认为,目前通货紧缩在某种程度上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在要求。因此,不应当用简单的方法去治理甚至消除通货紧缩。对待通货紧缩的态度只能是顺应经济发展的趋势,利用其有利的一面,努力克服其负面影响。

一、通货紧缩的成因

尽管人们对通货紧缩存在不同的理解,但通货紧缩被普遍定义为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下跌。从造成物价下跌的因素来看,通货紧缩可分为狭义的通货紧缩和广义的通货紧缩。狭义的通货紧缩是指由于货币供应量的减少或货币供应量的增幅滞后于生产增长的幅度,以至于引起对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小于总供给,从而导致物价总水平下降的现象。广义的通货紧缩是指随着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和市场开放度的增加,生产力的发展带来商品和劳务的丰富、新技术普及和运用的加快,因而使商品和劳务价格下降的压力不断增大,形成物价普遍下跌的现象。 1997 年10月至1999年12月的商品零售物价总水平持续下跌的数据显示,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通货紧缩现象,但现阶段的通货紧缩可以说既有狭义的通货紧缩现象又有广义的通货紧缩特征。之所以存在狭义的通货紧缩现象,主要表现在近几年来中国货币供给量的增幅明显萎缩(注:只表明货币供给的增加速度下降了,货币供给的绝对量却并没有下降。)(见表1),总需求明显不足。 之所以说也有广义的通货紧缩特征,是因为:一方面,随着中国市场化体系的建立,为转变过去粗放式经营的生产方式,“软约束”正变为“硬约束”,遏制了过热的投资需求,使前期上涨过快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价格趋于回落;另一方面,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的生产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许多行业的生产能力大幅度增长,使商品市场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价值规律发挥了作用,价格下降是生产能力提高的结果;再一方面,自90年代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迅速提高(见表2), 以及中国关税税率的大幅度下降和人民币自1994年以来表现出来的升值趋势,不仅使商品出口的价格优势减少,出口商品反销率增加,而且使进口商品的价格也相对下降,进一步加剧了国内商品市场的价格竞争,从而加速了国内商品价格下跌之势(注:这方面的价格下跌既含有出口需求减少的因素,也包含开放程度提高带来的商品供给丰富的因素。)。

表1 1994-1999年中国货币供应量(M2)的同比变动情况(%)

年份199419951996199719981999

M2 34.531.625.317.115.314.6

表21994-1998年中国汇率与外贸依存度的变化

年份 19941995199619971998

外贸依存度(%)43.640.235.236.733.7

名义汇率 8.628.358.318.308.28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9年;《中国对外贸易统计年鉴》,1997年。

对于中国出现的通货紧缩现象,进一步分析还会发现一些新的问题。从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来看,自1994年以来,货币供给的增幅的确是一直在下降,尤其是1996年下半年至1998年上半年,货币供给增长率下降的幅度更大。但值得注意的是,相对于同期国民收入增长率而言,货币供给的增长率却一直在其之上,而且这一差距是相当大的(至1999年止,大于7%)。根据古典货币数量论(MV=PT),物价水平不应该出现下降,这说明货币沉淀较大。通过计算表明,这一时期我国货币流通速度明显减缓。所以,货币流通不畅才是物价水平下跌的真正原因。从货币供求的微观因素来看,首先,企业利润率的持续下降(见表3 )导致企业对生产利润的预期变坏,企业投资扩张的欲望减弱。同时,银行为减少信贷风险,放贷更加慎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货币需求;其次,正在进行的国有企业改革,使一些效益不好的企业被重组或解散,职工下岗人数进一步增加,下岗职工的增加导致居民当期和预期收入下降,从而其支出也就相应减少,降低了消费品的需求。从宏观经济周期来看,经济增长的自动回落是经济周期变化的客观阶段。根据过去的经济周期变化,在1996年前后,经济学家大都认为中国经济最迟在1997年上半年之前会到达谷底,但1997年7 月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彻底改变了这一预期。由于当时中国政府和学者并没有估计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滞后影响如此之深,以至于在1998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仍提出1998年执行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因而延误了对经济的即时调整。

二、通货紧缩的利弊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通货紧缩如果不是因技术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带来的一般性物价下跌,而是因需求不足所表现的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下跌,它是会给经济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具体说来,由于物价下跌,企业利润会下降,造成企业投资减少,从而失业增加;失业增加,导致居民收入下降,消费需求也随之萎缩,市场出现萧条;市场需求不足,反过来产生银行信用收缩,货币供给增长乏力,经济增长下滑。为了避免这种恶性循环,自凯恩斯主义产生以来,各国政府都在不同程度上采取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控制因需求不足引起的经济衰退。但另一方面,通货紧缩的出现对经济的长久发展也有一定的益处:其一,由于通货紧缩的出现,一些生产过剩的产品会受到市场需求的制约,经济过热的产业会冷却下来。为了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一些发展不足的部门会受到政府的重视而有所加强,政府和各部门可以利用这个时机进行结构调整。其二,适度的通货紧缩有利于消除经济中的泡沫,使银行加强对信贷质量的管理,避免经济泡沫的进一步扩大。其三,由于通货紧缩带来的价格下跌,企业为了在竞争中生存,必然想方设法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技术投入,加快技术革新,改进产品和服务质量。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中国目前的市场竞争机制还没有充分显示,通货紧缩的优点还不能得到完全发挥,但对于正在向市场化过渡的国家而言,较低的物价水平对实现经济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的持久发展仍具有促进作用。

表3 1992-1997年全国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指标状况

年份 每百元固定资产原

资产利税率(%)

每百元销售收入

价实现的利税(元)

实现的利润(元)

1992 14.03 9.893.76

1993 15.1210.334.21

1994 14.7610.214.24

1995 11.23 8.293.09

1996

9.89 7.112.57

1997

9.64 6.922.68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3至1998各年。

通货紧缩为什么会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联系在一起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市场经济的周期性发生过程来看。通常在经济繁荣时期,社会需求不断增大,随着生产资料供给的相对紧缺,常常伴随物价上涨;在经济萧条或危机时期,由于商品积压,社会需求不足,常常伴随物价下降。因此,通货膨胀容易出现在经济复苏和经济繁荣时期,而通货紧缩容易发生在经济萧条和经济危机时期。可以预见,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道路的进一步拓宽,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将会随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而交替出现。

中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和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商品供给长期存在严重不足,即使在经济衰退时期,商品价格下降的可能性也很小,加之随后政府为推动经济增长而扩大投资,很快就形成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所以,通货紧缩在计划经济时期不是常态,通货膨胀才是常态。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经济处于萧条和危机时期,社会总需求不断下降,物价普遍下跌,利润率下降,因而在这种情况下控制数量型生产扩张就有了利益基础,推动技术革新较容易,生产的产品就会在质量和技术上下功夫。当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时期,社会总需求不断增加,随之相伴的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迅速扩张和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生产的商品不愁卖不出去,要控制数量型的生产扩张通常比较困难,从而容易出现粗放型的生产方式(注:一般来说,粗放型增长强调增加投入,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数量来实现;集约型增长强调改善投入产出结构,通过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来实现。)。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时就明确指出,在资本主义出现经济危机时期,市场出现一片萧条景象,工人大量失业,一方面资源出现极大的浪费,另一方面,为摆脱经济危机的持续,资本家不得不节省生产费用,提高生产效率,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实行技术革新,开发出新型的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以便获取较高的垄断利润。这种通过技术改进来改善投入产出关系、提高生产要素效率的生产方式就是一种集约型的生产方式,马克思将其称之为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方式(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卷,P192。)。

中国正在努力转变过去那种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当前的适度通货紧缩带来了一种契机。尽管通货紧缩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生产萎缩,但中国的经济增长仍处于较高的增长状态。应该看到,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不高,单一追求经济的数量增长是长期制约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主要因素(注:我们常常看到今天铺路,明年修;今年盖房,明年拆;数量年年增长,质量却并没有改观。)。如何利用适度通货紧缩来调整国民经济的生产结构,提高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是搞好两个转变的重要课题。

三、通货紧缩的治理

由上分析可知,通货紧缩可能造成企业投资欲望下降、失业率上升和居民收入下降等不良后果;长期的通货紧缩还会使国民财富大幅度下降,社会资源大量闲置,导致人们对前途悲观的预期,影响社会安定。因此,无论哪国政府都不可能对此熟视无睹。问题是政府在促使经济回升的同时,还应尽量利用通货紧缩的有利一面,挤出经济中所包含的泡沫,达到调整经济结构和经济持续发展的目的,避免因刺激经济不当产生新的一轮经济问题(注:人们不会忘记凯恩斯主张的赤字政策使西方国家曾欢呼一时,但这一政策也被认为是70年代西方经济滞胀的祸根。1998年下半年,中国政府提出以扩大内需为主的发展战略,财政货币政策同时开始松动。扩张政策的出台对经济的刺激作用是很有必要的,其效应也会逐渐表现出来,但政府不能急于求成。中国经济曾反复出现波动过大的原因是值得深思的,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应具有更多的独立性和前瞻性,不能盲目地为消除眼前的通货紧缩,而推动新一轮货币扩张。)。针对各种各样治理通货紧缩的措施,我们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货币政策方面来看,可以采取的政策措施有六种:

(1)利率政策。当前中国利率变动效果不明显, 并不意味着利率下降无效,只不过目前中国的市场环境对利率的反映还不是很理想;但是利率下降在长期内肯定会刺激固定资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

(2)汇率政策。汇率的变化直接影响进出口, 在国内经济衰退且国际收支平衡受到严重影响时,汇率的变动是难以避免的。中国政府曾宣布1998年人民币不贬值,一方面的确为亚洲经济的稳定作出了贡献,另一方面是担心人民币贬值会导致亚洲金融危机的进一步恶化,形成轮番贬值的不良局面,对稳定中国经济也是不利的。根据国际贸易中J 曲线效应理论,人民币贬值在短期内并不会有利于经常帐户的好转,又因中国的外汇储备能够维持一段时间的国际收支平衡,所以短期内人民币不贬值既有理论依据又有现实保障。把汇率变动作为一项通货紧缩时期的货币政策是出于以下情况的考虑,假如在东南亚金融危机过后,中国出口因周边国家拥有价格优势而大量减少,就要有调整汇率的准备,这是国际收支平衡的必然要求。

(3)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尽管已经下调到6%,但与国际金融业的发展趋势还是有很大差距。随着商业银行“三性”管理的完善,准备金率下调还是有可能的。

(4)改善中小企业贷款条件。 当前商业银行贷款对象主要是国有大型企业,而国有大型企业在经济萧条时期往往缺乏灵活的经营机制,效益下降明显,这就容易形成对贷款需求的萎缩,而同时国有商业银行又不愿意对中小企业贷款,非国有商业银行因各种限制使其发展速度远不能适应经济现实状况的需要,这样就自然形成了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独特的经济现象:低息贷款贷不出去,低息存款不断增加,民间高利率拆借和灰色借贷却同时伴随。

(5)贴现政策。因为在企业效益下降的同时, 商业银行的信用通常处于收缩状态,为避免因支付困难而影响国民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中央银行应实行更为宽松的贴现政策。

(6)消费信贷政策。经济萧条常常与消费需求不足相伴, 而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却是多方面的:其一是因收入下降引起消费需求的绝对萎缩,其二是因供给结构失衡引起结构性供给过剩导致消费需求相对不足。收入下降引起的消费需求不足,其坏处是一方面存在社会资源闲置,现存商品的低效利用,另一方面是虽然存在对这类商品的需求却无现实的支付能力。例如,在当前中国大量商品房闲置的同时,却存在大量的无房者。所以,政府应将调控的重点放在有需求而无现实购买力的协调上来,一种可行的措施就是扩大消费信贷力度,使那些希望购买而暂时又无能力的购买者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愿望,使社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对于那种真正供给过多的商品,确实是因社会商品生产结构不合理造成的,通过周期性收缩来改变这类商品的生产结构,却是一件好事。

其次,从短期拉动经济的效果来看,财政政策的传导过程比货币政策更为直接。政府可采用的财政政策通常可从以下几点来考虑:

(1)由于政府支出会直接拉动国内需求, 并通过乘数效应会使国民收入成倍数增加,因而自30年代出现严重的大萧条以来,各国政府大都采用凯恩斯提出的赤字政策,以扩大政府支出。但西方70年代出现的滞胀现象,使人们对赤字政策存在许多疑虑,尤其是政府财政赤字的扩大会产生后期的通货膨胀,且同时会因利率的上升挤压私人投资。中国现阶段的情况不同,由于中国目前债务比率还不高,适当的赤字不会形成政府偿还债务的困难。如果政府投资的领域是公共部门,其资金来源又是商业银行没有条件贷出的超额储备,那么对私人投资的挤压很少。另外,政府对生产资料的购买是在目前价格较低、库存较高的情况下,与短缺时期占有生产资料的情况有明显不同,从而引起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可能性很小。

(2)根据中国过去的实践经验, 采用提高工资收入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会产生人们对物价上涨的预期,从而增加消费需求。所以,在人们预期货币收入会下降的同时,提高工资来刺激消费也不啻为一种可行的办法。

(3)在出口突然下降的时期, 加强出口退税或适当提高出口退税率是一种可行的应急措施。但短期内汇率的频繁变动并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可选择一些灵活性的出口优惠政策,使汇率保持相对稳定,待突发因素的影响稳定下来以后再视情况变动汇率,这样会避免意外的经济混乱。

(4)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 财政对社会经济具有内在稳定器的功能。但在中国这样一个收入水平较低的国家,个人所得税还很低,政府转移支付的比重也不高,财政内在稳定器的作用会比较弱。所以,在经济衰退的情况下,仅仅靠财政自动稳定器调节经济肯定是不够的。财政支出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实施扶贫计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民的购买力奠定基础。

(5)调整产业结构,支持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普通商品供给过剩是因为这类商品的市场供给能力较强,超过了人们的需要;而高新技术产业一般是有市场发展潜力的,形成后也具有更好的国际竞争优势,有利于增加出口和就业。

(6)一国经济的长久发展离不开国民素质的提高。 在经济萧条时期通常存在大量的失业人员,因而增加教育投资,提高劳动者素质是扩大财政支出的一种长期有效的投资行为,尤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整体素质偏低的国家,提高劳动者素质对今后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结构性失业有着重要的经济意义。

最后,除了财政货币政策之外,政府在通货紧缩时期还可以采取相应的一些特殊措施来增强财政货币政策的效果。

(1)加大打击走私力度, 一方面可以维护国内市场商品的正常价格,避免“水货”冲击国内产业,另一方面可以避免这类商品的关税收入流失。

(2)加大质量检查力度,取消低质易耗品的生产。 在供给相对过剩的情况下,一方面有利于产品质量的提高,保护优质企业;另一方面提高了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避免资源的浪费。

(3)减免部分不合理税费。许多现存的税费不合理, 政府在这方面可以实行税费合一,取消不合理收费,使企业能够准确核算生产成本,给企业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

(4)通过资本市场的财富效应达到刺激消费的目的。 随着股票市价的提高,公众拥有财富的增多,从而增强了人们的消费欲望,因此,保持股市的繁荣和稳定,对刺激经济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上面所提及的对策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通货紧缩,并不能完全消除通货紧缩。因为通货紧缩也将是市场经济的一种常态,对此中国政府和居民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不要因短期的经济波动产生过度悲观的预期。有时适度的通货紧缩,正是前期经济过热的必要修正。只要我们正确理解市场经济中的这一现象,树立信心,积极防范经济状况的进一步恶化,就会使国民经济能够保持持久的发展态势。

标签:;  ;  ;  ;  ;  ;  ;  

通货紧缩的利弊分析及政策选择_物价水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