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江苏南京 210014
摘要:以调肝健脾法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辨证治疗,即肝脾同治,在说明理论和治疗依据的同时,以临床案例为佐证,为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治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关键词:调肝健脾法 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药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是直肠和结肠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症状[1]。本病病因复杂,病程较长,缠绵难愈。现代医学对本病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中医药对于本病的治疗有较好的疗效,其中调肝健脾法即肝脾同治,以健脾为本,注重调肝。笔者对调肝健脾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做相关探析,浅述如下:
1.理论及治疗依据
《景岳全书•泄泻》云:“凡遇怒气使作泄泻者,必先以怒时夹食,致伤脾胃……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二脏之病也,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而然。[2]”由于土虚木乘,脾受肝制,升降失常,此类病症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多表现为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后痛减,腹胀嗳气,舌淡,苔薄白,脉细弦。此证脾虚肝旺是其病机根本。由于脾胃受损,肝气乘之,导致水谷运化失常。正如吴鹤皋云:“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治疗以调肝健脾为重,辅以和胃化湿,升清降浊之法。自拟方:党参15g,炒白术10g,茯苓15g,陈皮6g,炒苡仁30g,炒山药30g,焦楂曲(各)15g,炒白芍15g,防风10g,黄连3g,木香6g,干荷叶10g,藿香10g,佩兰10g,炮姜6g,炙甘草3g。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其中党参、茯苓、白术、炙甘草、炒苡仁、炒山药健脾益气渗湿止泻,陈皮、白芍、防风配白术即痛泻要方有补脾调肝之效,黄连、木香、藿香、佩兰清热化湿止泻痢,荷叶生发清阳,炮姜温运脾阳,本方实为突出调肝健脾之本意。
2.治验案例
李某,女,40岁。2015年10月6日初诊。患者3年前曾患溃疡性结肠炎,一直口服美莎拉嗪及激素治疗,后自行停用激素。近半年来,大便不成形夹有黏液,无脓血便。日行3-4次,进食油腻或生冷则加重,偶有腹痛,无明显腹胀,偶有肠鸣,纳食尚可。中医查体提示舌淡红,苔薄白,边有齿印,脉象细弦。患者曾加服复方嗜酸乳杆菌片、复方谷氨酰胺胶囊等治疗,效果不明显。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中医查体,辨证为土虚木乘,肝郁脾虚,治以调肝健脾,辅以和胃化湿。处方:党参15g,炒白术10g,茯苓15g,陈皮6g,炒苡仁30g,炒山药30g,焦楂曲(各)15g,炒白芍15g,防风10g,黄连3g,木香6g,干荷叶10g,藿香10g,佩兰10,炮姜6g,炙甘草3g。常法煎服。服药2周后大便逐渐成形,日行1次,腹痛肠鸣较前明显好转,未在解黏液便,但偶有自觉气短乏力。遂于原方去黄连、木香,加炙黄芪15g,益智仁15g,肉桂5g(后下),补骨脂10g。服用14剂后,上述症状基本消失。后以原方加减调治3月余,证情稳定。
3.治疗体会
本案为一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患者2年前曾患溃疡性结肠炎,经服用美莎拉嗪及激素治疗后症状好转,但停用激素后再次出现腹痛、腹泻、黏液便等表现。首诊辨证为土虚木乘,肝郁脾虚,予以痛泻要方、香连丸合参苓白术散加减,即党参、炒白术健脾益气,茯苓、炒苡仁、淮山药健脾渗湿止泻,炒白芍、防风、陈皮和炒白术调肝健脾,黄连、木香、藿香、焦楂曲行气化湿止泻,干荷叶生发清阳,二诊时患者腹痛肠鸣较前好转,无黏液便,但有畏寒怕冷、气短乏力的表现,临床上此属溃疡性结肠炎后期所形成的一典型表现,即久泻之人,补脾是其基础,温肾乃其关键,故于原方中去黄连、木香等燥湿行气之药,而加入补气之黄芪、温肾之益智仁、肉桂、补骨脂等药,以达补先天以养后天之效。
参考文献:
[1]王吉耀.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460
[2]明•张景岳,著.景岳全书[M].李继明,王大涥等,整理.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771
论文作者:陈晓旭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4
标签:溃疡性论文; 健脾论文; 结肠炎论文; 白术论文; 木香论文; 黄连论文; 黏液论文; 《健康世界》2016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