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与中国的社会主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化与论文,全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的一大潮流,它不仅影响着全球的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而且也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国家的发展。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也不可避免地参与到全球化的进程中,并不断地进行各种制度方面的改革和创新以适应国际化的要求。但是就在中国积极地走向世界的同时,一些学者也在担心着中国社会主义的命运,在资本主义经济仍占支配地位的全球化形势下,中国的社会主义能否出淤泥而不染,从而建设起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呢?本文想就这一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全球化是落后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的重要国际条件
全球化实际上就是指地球上彼此分立的民族和国家通过交往而形成的相互依存、紧密相连的发展趋势。关于全球化的进程,有的学者认为是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开始的,而全球化现象的真正出现,应该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后,是早发的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为攫取更多的资本,扩大市场,扩张领土而将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及价值观念推向相对落后的美洲、非洲乃至亚洲的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生动地描述过这一过程,他们说:“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入到文明中来了。……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255页。)可见,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全球性的意义。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才有了世界历史的开始,才有了世界各国的紧密联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阐述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问题时,就时刻关注着资本主义的这种全球化发展,他们始终不忘强调一点——落后国家与资本主义处于同时代,这是落后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的重要的国际条件。资本主义的发展开创了世界历史,并通过资本的国际化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将落后国家强行纳入资本主义发展的轨道,使落后民族不再“脱离现代世界而孤立生存”,成为和资本主义“同时代的东西”,这就为落后民族提供了一个机会,使其“能够不通过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可怕的波折而吸收它的一切肯定的成就”。(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430页。)所以, 从世界历史观点来看,落后国家虽然没有经过标准的资本主义形态,但由于资本主义的扩张,使落后国家处于资本主义体系之中,被迫为国际资本主义生存作贡献,因而也同样经受了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种种磨难,同样“苦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在落后国家内部也产生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同时资本主义对落后国家的扩张和掠夺,也扼制了落后国家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可能性,世界历史的进步性决定了落后国家必然要走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同时代,一方面说明世界历史的发展顺序是不可跨越的,没有资本主义在世界历史的出现,就不可能有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说明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而进入社会主义并没有脱离“世界历史发展的总路线”,而只是以自己的特殊形式表现而已。就中国的情况来说,中国历史步入封建社会后期时,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按其内在的必然性也会缓慢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是帝国主义的入侵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将中国强行纳入世界资本主义发展之中,把中国变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在这种社会形态下,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冲击着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奠定了中国进入新的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所需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当时中国10%的现代工业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同时也造就了300 万现代产业工人。这些吸收来的“肯定成就”是中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而获得新的生命的前提。但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扩张,是资本急剧膨胀的结果,是资本主义国家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矛盾无法解决的产物。因而,对殖民地国家来说,资本主义入侵所带来的客观进步因素是有历史限度的,帝国主义不会允许它的殖民地有充分发展资本主义的自由。民族独立的丧失也使中国无法在世界交往中获得发展资本主义的各种条件。在这种历史环境下,中国想走资本主义道路也走不通。正如毛泽东在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时所说的:“一切别的东西都试过了,都失败了。”(注:《毛泽东选集》合订本1361页。)中国人民别无选择地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二、现实社会主义要在全球化的环境中去求得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曾经在很长一段时期在各个方面片面追求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结果由于不符合国情,相反却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以及民主政治的完善。长期的闭关锁国,使人们不知资本主义为何物,对资本主义的东西往往简单地否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政府立足现实,转变观念,摆正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过去我们强调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否定,而忽视了两者之间的继承关系,特别是忽视了现实社会主义建立的历史特殊性以及这种特殊性所必然带来的特殊的效应。在生产力方面,社会主义从本质上来说应该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物质技术基础之上,但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以往的活动的产物”。(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321页。)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之后, 所面临的也是一种既得的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是以往历史活动的终点,也是当代人实践的起点。社会主义制度虽然为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但生产力也只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去发展和创造,而不可能一下子就发达起来。因此,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以后,首先面临的就是生产力的落后局面。资本主义阶段被超越了,但资本主义时期生产力的特定发展不能一笔勾销。从这个意义说,社会主义只能是资本主义的最终产物。在生产关系方面,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任何社会的生产关系都不能脱离现实生产力发展而孤立存在,生产关系的确立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由于中国的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且呈现多层次,使社会主义新型生产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异己的物质技术基础上,由于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所必需的生产社会化程度还很低,公有制经济不可能囊括社会经济的一切领域。在落后的小生产和自然经济大量存在的情况下,片面追求又公又纯的所有制关系,必然导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不统一,同时给生产力的发展造成阻碍。中国超越资本主义阶段进入社会主义的特殊道路,决定了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之后面临的不只是生产关系的变革问题,还有改变生产力的落后状态问题。如果忽视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而单纯地从生产关系上理解社会主义,就会陷入俄国民粹派的泥潭。尽管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着一个社会形态的性质,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始终是对立统一的,生产关系不能脱离生产力发展而独自超前,人为地拔高则更危险。中国社会主义建立之初急于进行生产关系的变革,“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结果只能造成生产力的巨大破坏。在民主政治方面,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国家巩固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后,建立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政权。但是由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以及以此为基础的社会物质条件,不仅会在质上决定着上层建筑的性质,而且也会在量上规定着上层建筑的完善程度。中国的社会主义是以生产力不甚发达为基础和起点的。生产力的相对低下,在客观上就限制了社会主义民主的确立和发展。其次,中国曾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封建社会的历史,漫长的封建统治形成了系统、完整的封建政治体系和思想体系,并作为社会统治力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国的发展超越了民主制度产生并达到完善的资本主义的历史阶段,使中国一方面没能对封建主义进行彻底的打击,导致封建影响在社会主义时期的严重存在;另一方面,又“苦于资本主义的不发展”,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中许多有利的东西没有继承下来。所以,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决定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可能一开始就臻于完备、成熟。如上所述,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并不是大功告成、高枕无忧了,而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特殊的历史进程必然带来众多的特殊效应,造成社会主义中国的特殊国情。认清国情,是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出发点。
在世界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中国吸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肯定的成就”,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结下了不解之缘。进入社会主义后,由于中国特殊的历史进程决定了中国要在社会主义的前提下去完成资本主义时代的任务,因而要继续吸取资本主义发展的精华,从而完善社会主义。在这个问题上,首先必须转变观念,也就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现实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有很大的不同,马恩设想的社会主义只能是经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目标,而不是起点。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它不仅在历史上起过反封建的进步作用,而且在今天也有许多先进的方面。不能把资本主义看成是洪水猛兽,简单地予以排斥。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扬弃,是既批判又继承的关系,现实社会主义由于其历史进程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对资本主义批判有余而继承不足。社会主义虽然跨越了资本主义阶段,但不能把应由资本主义时代完成的任务从历史进程中一笔勾销,这些任务都以浓缩的方式存在于社会主义建设之中,等待着我们去完成。现时代,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发展,世界各国间的联系也日益紧密,开放的国际环境,与资本主义同时代的历史方位,为社会主义国家吸取资本主义的精华,完成历史遗留任务,缩短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提供了有利条件。资本主义的精华,是资本主义社会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而积累下来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社会主义在本质上作为资本主义的最终产物,完全应该而且也能够吸取资本主义的精华,包括先进的科学技术、优秀的管理经验、各样的民主形式等。社会主义只有不断地吸取资本主义的肯定成果,建设起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建立起“比资本主义高百万倍”的民主制度,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超越”。我们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充分认清了我国国情和所处的国际环境,提出了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并积极地投身到全球化的浪潮之中。这是社会主义中国发展的需要,也是开放的时代的召唤,是大势所趋。
三、在全球化浪潮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原则
全球化实际上是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发展所带来的世界各国间的日益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趋势。但现在全球化已经对各国的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有人提出经济的全球化能否导致政治的全球化,在资本主义占支配地位的全球化中社会主义国家如何站稳脚跟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本文认为关键要在以下两方面原则问题上不能动摇。
首先,必须坚持国家主权的完整与独立。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的同时,一股否定国家主权的思潮也随之泛起。这种思潮认为,在全球化形势下,特别是由于跨国公司的不断发展,国家之间的界限已变得模糊不清了,传统的国家主权的观念也需要改变了。甚至有人预言:本世纪是跨国公司在一个民族国家的世界里竞争,而下世纪将是民族国家在一个跨国公司的世界里生存。我们知道,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对内的最高统治权和对外的独立权。17世纪时,霍布斯就提出了很有影响的主权概念,他认为主权者是不受任何约束的,而且有超越一切的权利,甚至有超越宗教的权利,从而确立了主权的绝对权威。进入20世纪,随着国际社会联系的加强,学者们开始把眼光放在国家主权同国际法、国际组织的效能的关系上,探讨为了建立稳定的国际秩序,是否要限制国家主权的问题。应该看到,在全球化形势下,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的相互依存性不断加强,世界是一个完全的命运共同体。面对这样的现实,过去那种整齐划一的绝对的主权观念必须抛弃了,对于各主权国家来说,坚持国家主权的最好办法就是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参加国际组织,在主权问题上适度地作出让步。但是,还应该看到,全球化的发展不等于主权国家的消失。实际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学者主张限制和否定国家主权是从其本国的国家利益出发的。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形成为庞大的世界体系的时候,在西方世界就曾掀起了一股否定国家主权的潮流。这一方面是由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在全球范围的争夺实际上威胁了他们自身的生存。而西方学者认为战争的根源就在于权力国家的极端概念,于是,他们宣布主权是现代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灾难”。另一方面的重要原因在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垄断资本要求不断地向外扩张,要求打破一切民族和国家的界限,而国家主权的存在实际上构成了资本向世界扩张的障碍。但是对于那些曾经饱受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奴役的第三世界国家来说,维护国家主权的意义仍然十分重大。由于国际社会强权主义、霸权主义的存在,还必须坚持国家主权原则,只有拥有国家主权,才有国家的生存,有了生存,才谈得上发展。邓小平说:“国家主权、国家的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348页。)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积极引进外资,有人担心会改变社会主义制度,实际上引进外资是从中国自身的国家利益出发,为了国家的发展而采取的积极、主动的措施,正是行使国家主权的表现。它和国家不独立时外资的侵入有根本的区别。我国加入一些国际组织,让渡一部分国家主权,也是基于国家利益的需要,我们可以在国际组织中争取发言权,扩大影响力,从而更好地实现国家利益。总之,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方面的交流,我们都必须坚持国家主权的神圣不可侵犯。
其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国家政权。前一个问题我们强调的主要是国家在国际交往中要保持独立自主,而这一问题主要强调要保持国家的政权性质。既然中国的历史已经证明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走对了,那么就应该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中国并没有像西方国家所预想的那样垮下去,而是保持了政权和社会的稳定。在全球化形势下,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同时必然带来政治及文化价值观念的导入。特别是随着作为促进全球化的重要因素的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东西方信息流动加快,极深地影响着中国的年轻一代,加强对年轻一代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方面的引导,应是中国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的关系到政权巩固的大问题。在经济发展中,不能因一点经济利益而放弃原则。在西方学者中有一个普遍的认识,即认为全球化就是西化,就是用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制度和观念来统一世界,是西方世界对非西方世界征服、同化和整合的过程。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西方国家在与社会主义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交往时,往往附带许多政治条件,也就是利用其科技和资本的优势达到政治目的。因此,我们在积极地参与全球化的同时,必须坚持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主义中国不变颜色,并从稳定中获得发展,才能在国际舞台上树立起中国人的尊严,否则,就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丧失独立性。
综上所述,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在全球化中诞生的,也应该在全球化中去发展。与资本主义同时代的历史方位,不仅是社会主义建立的重要国际条件,而且也为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全球化带来了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关系的日益加深,任何国家都不能我行我素,更不能把自己的意志任意强加于他国。在这种情况下,各国的相互协调与合作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社会主义中国应该利用这个大好的时机,锐意改革,扩大开放,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然而,全球化又不完全是一个美妙的字眼,经济的全球化为某些西方大国肆意干涉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内部事务提供了“名正言顺”的借口,一些西方大国不断试图通过经济、文化及传播媒介影响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进程和价值观念,甚至于社会制度。这就为社会主义国家提出了一个严峻的任务:在全球化的国际环境中,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既要获得发展,又要坚持原则。经济的全球化不能简单地推导出政治的全球化,在冷战结束以后,两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还将存在,不能在全球化的发展面前掉以轻心。
标签:国家主权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全球化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世界政治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