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农业区经济发展中农民的行为&以豫西山地丘陵区为例_丘陵论文

欠发达农区经济发展中的农户行为——以豫西山地丘陵区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丘陵论文,农户论文,山地论文,欠发达论文,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学研究的深入和精细,使其增强了对个体行为的关注[1,2]。企业(厂商)和家庭是个体经济行为研究的最基本单元,它们在经济运行中起着十分重要作用。区域发展研究中,对企业作用已给予一定的重视[3—5]。但家庭作为生产组织单位,其行为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现有文献很少涉及。而在欠发达农区,由于工商业十分薄弱,农业又主要以农户为生产单位。农户行为对区域发展起着十分重要作用。本文根据河南西部山地丘陵区10个县、市的332个农户的实地调查数据,对这一问题作了一些探索。

1理论背景与研究问题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在20世纪后半叶获得了大发展[6—9]。早期的区域发展理论多将区域整体作为其研究对象,观察诸如区域结构、区域增长模型、区域制度、区域政策等问题。在微观层次上,区位论关注企业区位与环境的关系,铺垫了以后企业对区域发展影响的研究。70年代以来的新区域研究中,意大利学派追随马歇尔的产业区思想,研究该国东北部和中部手工业兴起与小区发展;加利福尼亚学派侧重于垂直分化、产业问交易网络对南加州工业企业集聚的影响;巴黎学派强调当地经济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创新力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柔性专业化学派侧重于手工业小区中新型技术组织范式的研究[7]。学者们通过分析非正式文化、惯例和非贸易性互相依赖在当地生产系统的作用,能动学习和创新过程对区域经济变化的影响,来重新审视区域竞争优势的来源[7,10,11]。中小企业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也得到国内学者关注[3,4,12,13]。

然而,纵观国内外文献,很少涉及家庭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在发达国家中,经济学家主要从消费角度来关注家庭经济行为。新兴产业区中,中小企业并不完全依托于家庭单元。尽管为了充分就业,这些国家也鼓励家庭实业,但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十分有限。与此相比,发展中国家的欠发达地区,家庭经济在区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尤其在我国的中西部农区,工商业十分薄弱,生产组织以家庭为单位,农户成为区内最重要、最基本的生产单元。因此,农户行为研究应成为该类区域发展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农户行为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涉及很多方面。本文集中讨论在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环境背景下,农户与区域发展相关的行为有什么特征?这些特征对经济发展影响如何?制约其发展的不利行为形成原因是什么?农户对未来发展的期望与决策者有何差异?如何发挥农户潜力促进农区发展?

2区域选择及数据分析

2.1豫西山地丘陵区概况

本文中豫西山地丘陵区指河南省的济源—新郑—鲁山—镇平以西地区(包括30个县和县级市、3个地级市即洛阳、平顶山、三门峡所在市区)(图1),总面积52327km[2],2000年总人口1818.83万人。在自然地理上位于我国西部山地和东部平原,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带。地貌复杂多样,以山地丘陵为主[14]。1999年全区30个县、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628元,农民人均收入2023元,分别是河南省平均值的115%、104%和全国平均值的86%、91%。区内产业结构中(以增加值计),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占17.3%(其中除郑州市所辖巩义、新郑、登封、荥阳外,第一产业占22%)。相比较而言,北部沿陇晦线和东部靠近京广线的县(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西部山区则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严重制约着经济发展。

图1 研究区地理位置及调查县域情况

2.2调查区选择

选择调查县(市)时主要考虑以下原则:(1)兼顾不同收入水平;(2)兼顾河南西部农业类型,各类型均有一定代表性;(3)适当兼顾该区地、市级行政单元划分。依据这些原则,采取统计数据和专家经验相结合的方法,初选调查区。再由15名长期研究该区的各方面专家,对选点结果进行论证。最后确定了10个县(市)为调查区(图1)。

2.3农户调查及数据分析

原始调查工作在作者组织下于1995年5~6月进行。我们在每县(市)选择3~4个收入水平不同、位于山地、丘陵区的村庄,再在每个村庄按总户数多少选择3~9家农户作为调查对象。调查采用访谈式,依据事先印制好的问卷(该问卷曾在30家农户的调查试验基础上作了修改),请农户户主逐一回答有关问题。调查农户共计332家,占10县(市)总农户的0.54‰。为了弥补数据年代过早的不足,2000年6~8月和2001年6月作者又走访或通过电话调查了其中的9个县(市)中1/3的原调查村,发现除农户收入有普遍提高外,其他情况变化不大。所选10县(市)的收入水平代表性,除淅川县由1995年的中等收入水平变为2000年的低收入水平外,其余均保持不变(图2)。

图2 1995(a)、2000(b)豫西山地丘陵区农民人均收入分布

调查问卷经过编码处理,在SPSS系统中形成了332家农户、每个农户652个数据的数据库。该数据经过内部协调性检验,个别地方作了核实修改,成为本研究的依据。

3与经济发展有关的农户行为特征

3.1农户基本情况

332户农户的基本状况反映了其欠发达经济社会特征(表1)。标志其富裕程度的家庭电话和交通工具均处于很低水平。最高拥有度的为自行车和手表,平均每户1.49辆(个),而每户平均人口达5.11人。这些物品多为户主拥有或全家公用。卡车和拖拉机作为现代农业生产工具,其家庭拥有度仅分别为1%和6%。与此相应,年人均毛收入仅为1771元。户主中45%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其中文盲占9.34%。

表1 豫西山地丘陵区10县(市)调研农户基本情况:1995年(N=332)

Tab.1 Profile of the sampling households in 10 counties in western Henan:1995(N=332)

3.2农业展发展中的农户为行为

农业生产是调查农户的主要经济活动。调查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又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根据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农户在农业生产中的行为具有如下特征。

3.2.1信息获取行为特征

(1)信息来源渠道具有很大局限性。由于户主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加之研究地区均为山地丘陵区,交通和通讯不畅,限制了信息来源渠道。在粮食种植技术信息,林果业价格信息和技术信息,畜牧养殖业价格和技术信息获取时农户所依赖的信息渠道多在2个以下。其中相当一部分农户仅使用一种信息渠道(表2)。

表2 豫西山地丘陵区10县(市)调查农户的农业生产信息来源渠道:1995年(N=332)

Tab.2 Sources of information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dentified by surveyed households:

1995(N=332)

生产类型1个来源/%

2个来源/%

平均数/个

粮食生产技术35.2 29.22.2

林果业 价格59.9 27.81.5

技术25.6 27.22.1

畜牧业 价格58.4 31.01.5

技术38.3 29.11.9

(2)信获息获取具一定被动性。所调农查农户中,超过一半以上(分别为68.6%、55.2%和54.9%)在粮食种植、林果业种植和畜牧业养殖中,将地方政府出面组织的农业技术员访问和技术推广站作为主要技术信息获取渠道。此外,24.2%和11.7%的农户分别认为“其他农户”是畜牧业生产和粮食生产的技术来源。就林果、畜牧产品的价格而论,一半以上农户(分别占农户的55.7%和56.4%)主要从买主处了解信息,占第二位的信息渠道为“从其他农民了解”(分别占农户的29.5%和26.3%)。价格信息对买主的依赖,增加了交易的被动性。主要从身边了解价格信息,很难把握价格的变化趋势,很难主动地在农业生产中做出前瞻性决策。

3.2.2农业生产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

(1)调查农户对农业生产存在问题的反映具有3个明显特点:①豫西山地丘陵区的农业生产面临着诸多困难,但相当一部分农户找不到所存在的问题。在粮食种植、林果业和畜牧养殖业中,这样的农户分别高达17.8%、25.8%和33.6%。②自然灾害是农户反映最多的问题。36.7%的农户认为最大的困难是缺水;18.6%和13.3%的农户分别认为林果业生产的最大困难是虫灾和旱灾;22.4%的农户在畜牧养殖存在的问题中提及疫病问题。③市场、信息和技术等问题并没有引起农户的关注。没有一家农户认为信息不畅影响农业生产。只有3.6%的农户提及市场对林果业生产的影响;认为技术是农业生产的主要问题的农户,在粮食作物、畜牧养殖业和林果业中分别占0.3%、2.2%和12.5%。

(2)如何解决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农户的考虑具有与以上类似的特征:①更多的农户难以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类农户的比例在粮食种植业、林果业和畜牧养殖业中分别达26.8%、30.0%和46.3%,均明显高于找不到存在问题的农户比例。②农户所提解决问题的方法十分侧重于面向眼前的问题。比如,40.0%的农户提出通过修水渠、打井解决粮食生产中问题,27.0%和16.5%的农户提出改良品种和打药解决林果业生产中问题,28.1%的农户提出打预防针、喂药解决畜牧业生产问题。③很少有农户提及农业生产中的体制和技术问题。尤其在粮食生产中,提及2个问题的仅有1%;相比之下,林果业生产中,有5.2%的农户关心管理体制的改革;畜牧养殖业中,有4.1%的农户关注技术培训。

农户对解决农业问题的看法,与其文化背景有一定关联。文化程度较高的被访者,所提及解决问题方法的视野较宽广。在粮食生产中,初中以上毕业者,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达14种,小学毕业8种,文盲仅4种。畜牧业生产中,文盲中有50%没有提及任何方法。但问题的根本还在于,农户生产的自给性大,市场意识弱,没有把市场需求指导生产行为的第一位因素。

3.3非农业产业就业中的农户行为

3.3.1剩余劳动力难以充分利用 调查表明,农户男、女劳动力平均每年分别有4.25和4.55个月的农闲时间。如果考虑非农闲时间的剩余劳动,其潜在的剩余劳动时间要更高一些。农闲时间,男劳动力中有38.0%从事打工或小生意,21.4%从事家庭养殖等可带来经济效益的活动,15.9%从事田间管理、果林管理等农业活动,10.5%无事可干。女劳动力中41.3%从事家庭劳动,21.7%从事家庭养殖业,16.3%无事可做。统计结果以及实际访问中所了解的情况说明,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劳动时间实际上大多数处于闲置状态。

3.3.2小农意识制约着农民对非农产业的参与 调查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农民仍然抱着只要有饭吃有衣穿,就不愿到他乡打工就业,或冒风险进入其他非农行业的想法。调查的农户中,有28.4%从未考虑过到本地或外地企业打工。限制非农部门就业的因素中,认为是本地企业少、无多余工作的占21.4%,认为农业劳动力缺乏、不愿去找工作的占31.2%,认为是缺乏联系和相关技术的占21.9%。

3.4资金获取和合作行为

3.4.1资金获取和使用行为 由于所调查区域农民手中资金积累很少,农民在生产中所需外部资金的获取以贷款为主。调查农户中,过去两年中曾有贷款的占59.3%。农户贷款具有如下特点:(1)农户贷款积极性不高。从获准贷款占申请贷款之比例(项目数占94.8%,总金额占92.5%)来看,贷款难度并不大,但还有40.7%的农户无贷款。这些农户中,70.4%认为不需要贷款。也有一些(20%)认为,贷款中的交易成本较高。(2)贷款农户平均收入水平低于无贷款农户,贷款农户人均年度总收入比无贷款农户低194.6元。(3)农户贷款的目的多为维持生计和农业简单再生产需要,农户贷款中,50%用于日常生活开支(包括看病、修房、结婚、日常花费等),33.0%用于农业再生产投入(包括购买化肥、农药、牲畜等)。用于开办工厂、经商等项目的所占比例不足10%。这些特征表明,农户利用外部资金扩大农业生产、发展非农经济的意识还非常淡薄。

3.4.2农民合作行为 基于新区域研究学派对区域网络的关注,作者对数据库中有关农户合作行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多数农户(68.8%)具有某种形式的农户间合作。在该类农户中,96.5%认为农户间的无偿帮忙和互相交换是主要合作形式。这是农户中典型的非正式联系网络形式之一。(2)在有合作的农户中,60.9%同时与亲戚和非亲戚有合作关系,19.3%只与亲戚有合作关系,19.8%只与非亲戚有合作关系。这说明善于合作的农民多数并不区别其合作对象的亲疏。(3)在没有合作的农户中,绝大多数(80%)认为没有合作的主要原因是“不需要合作”。但其中也有10%的农产认为如果亲戚距离近一些,他们会与其合作的。

3.5农户对其发展的自我分析

3.5.1贫富形成原因 农户对致富原因的分析,明显侧重于对当地农业资源条件的利用上(表3)。“养殖及种植林果经济作物”的最主要的致富原因,如果再加上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劳动力多、地多”、“有能力、勤快”和“原有基础好”(原有基础多与农业积累有关)等原因,这类影响的农户可达60.9%。38.9%的调查者认为农民到工商业、建筑业打工或自主经营小商业(表3中的“副业”指个体办或村办小型工厂、小作坊或商店),是致富的主要原因。

表3 豫西山地丘陵区10县(市)农户对贫富形成原因的看法:1995年(N=332)

Tab.3 Reasons of becoming rich and poor given by sampling households:1995(N=332)

序号 富裕原因

农户比重/% 序号贫困原因

农户比重/%

1养殖及林果、经济作物

35.0 1

没劳动力、地少、地差33.9

2工商业30.1

2

无本钱、底子薄 20.0

3劳力多、地多 12.1

3

没有养殖、种植经济作物 12.2

4副业

8.8

4

病人多、孩子多、学生多 11.6

5有能力、勤快

7.5

5

能力差、人懒、没文化 9.9

6原有基础好 6.5

6

没技术、缺信息

6.1

7

无打工和副业 4.4

8

意外事件 2.0

农户为何处于贫困状态?农户的看法更加侧重于与农业生产有关因素。其中,25.4%的农户认为“没劳动力”(无法利用农业资源)是贫困的主要原因。如果加上“地少、地差”、“无本钱,底子薄”、“没有养殖、种植经济作物”等原因,与农业生产有关者达66,1%。另一类原因是家庭成员自然状况的影响。有23.5%的农户将贫困归因于家庭病人多、孩子多、学生多,户主及家庭主要成员能力差、人懒以及家庭成员的意外事件。相比之下,从贫困角度考虑,“没技术、缺信息”和“无打工和副业”则处于十分次要地位。

3.5.2农户对改善目前现状的看法 调查的农户中,大多数(71.5%)对其目前的现状不满意。如何改变现状,农户十分依赖于畜牧养殖、林果和经济作物(表4)。如此高的比例(89.7%)可能有调查时农户预期亚洲开发银行农牧业开发贷款引起的偏差。但是反映了一些农户通过种植、养殖致富的演示效应的影响。此外,6.7%的农户认为打工、办企业、学技术是改善目前现状的主要途径。少数农户(3.0%,主要是贫困户)没有改善当时现状的看法,只能寄希望于下一代。

表4 豫西山地丘陵区10县(市)农户对改善当前现状途径的看法:1995年(N=332)

Tab.4 Viewpoints on improving current status given by sampling households:1995(N=332)

序号看法 农户比重/%序号看法农户比重/%

1

畜牧养殖、林果、经济作物89.7 4 不知道如何改善 1.2

2

办企业、打工 5.8 5 学技术 0.9

3

靠下一代等

1.8 6 打井、修路 0.6

3.5.3农户所期望的近期家庭变化 调查结果表明,更多农户期望在家庭生活状况上发生变化。其中“盖房子”、“买家具、电器、交通工具”、“孩子成才”、“娶媳妇”、“脱贫”、“达小康水平”的期望占农户总数73.4%(表5)。而期望在生产上变化(包括“发展林果业、养殖业”、“农具和农业条件改善”、“办工厂”等)的农户仅占21%。这反映了农户目前生活需求(包括吃、住、结婚等)并没有得到满足的心理状况。

表5 豫西山地丘陵区10县(市)农户所期望近年家庭所发生的变化:1995年(N=332)

Tab.5 Expecting changes in several years given by sampling households:1995(N=332)

序号

期望变化 农户比重(%) 序号

期望变化 农产比重(%)

1 盖房子 44.3 7治病、还贷

3.0

2 发展林果业、养殖业 15.0 8农具及农业条件改善

2.7

3 买家具、电器、交通工具 13.5 9脱贫 2.7

4 孩子成才 6.9 10没有期望 2.3

5 娶媳妇

4.8 11达小康水平

1.2

6 办工厂

3.3 12减轻负担 0.3

尽管所调查农户收入水平普遍不高,但均十分注重后代教育问题。表5中“孩子成才”成为农户第4个最期望发生的变化。调查还表明,51.8%的农户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接受中专或大学教育,22.0%的农户认为“越高越好”。73.9%的农户希望通过上学使孩子走出农村,找到工作。然而,60.2%的农户在学生上学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其中64.1%的农户难以支付学生学费。

3.6农户收入及其与环境关系的模型分析

依据生产函数,可以建立农户收入(Y)模型如下:

分别表示土地面积、劳动力数量、户主教育水平、全家非农打工时间、生产投资和粮食作物面积比例。为了区别因农户所在环境不同该模型影响变量的差异,我们以农户居住地地形为虚拟变量,对收入与相关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表6),土地面积和劳动力数量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在平原地区大于丘陵区,丘陵区大于山区。生产投资的影响,也以平原地区最大。粮作比例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的影响,则基本上与此相反。这说明平原地区土地的农作条件明显高于丘陵和山地,投入同样的劳动和资金,可获得较好的收益。农业结构中,经济作物带来的收益,在丘陵地区最为明显。这是因为,①所调查的丘陵区农户种植经济作物和林果具有一定的优势;②该区粮作收益相对较低。与此比较,另外两个变量(户主教育水平和非农打工时间)的影响,因农户居住地环境差别带来的影响不大。

表6 豫西山地丘陵区10县(市)农户收入与相关变量的回归结果:1995年(N=332)

Tab.6 Regression results of household incomes against other variables:1995(N=332)

注:平原、丘陵、山地分别指相应地形环境的农户;土地面积、劳动力数量和生产投资分别为调查年度农户拥有的该类指标数量,户主教育水平以受教育年限计,非农打工时间为全家总和(月份),粮食作物面积比例为粮食作物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比例。系数指回归系数,T值为相应系数的T检验值。

4农户行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4.1农户行为对区域发展的利弊影响

研究区域的不发达,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区内农户收入普遍较低。在该区域,农户经济状况改善的区域影响,也比发达区更为明显。根据以上分析和在农户访问中所得到的信息,农户行为存在着不少不利于区域发展的因素。诸如,农户信息来源的局限性;信息获取的被动性;农业发展严重依赖自然条件,相当一部分农户处于贫困之中,却找不出影响发展的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意识障碍,农民对非农业参与意识不强;农民贷款积极性不高,且贷款又多为维持日常生活和维持再生产需要;一旦收入增加,农户所期望的变化过分强调家庭生活状况的改变,而不是着力于发展生产,等等。勿需指责农户,这些不利因素,是他们长期的贫困或低收入水平、封闭的环境和小农生产方式造成的。

农户行为中积极向上,有利于区域发展的一面也不可忽视。比如,农民们长期生活在这种很低的水平之中,并无怨言,对改善生活状况有着强烈要求,并寄希望于凭借自己的劳动来达此目的。他们强调劳动力的作用和对当地条件的利用,注重农业生产;认识到工商业对致富的影响;善于利用非正式关系发展合作,等等。

4.2农户行为影响的模型分析

农户作为生产单元,其生产可分为自给性和商品性2部分。农户的生产安排,服从于利益最大化原则[15]。假如用以下简单模型来表示农户利益(п)(收益与成本之差):

式中:Q[,i]为农户生产的i类农产品数量,P[,i]为相应农产品的价格,X[,j]为生产农产品所投入的j产品的数量,W[,j]为该类投入品的价格。其中,Q可分为自给性Q[,1]和商品性Q[,2]。农户生产行为及其影响可讨论如下:

农户在满足基本需要之前,其生产完全自给(Q[,2]=0)。此时,农户的货币性收益为零。投入品要么用自产型替代,要么靠外部援助(如政府救济等)。该类农户在所调查农户中占26.6%。他们处于农区的低层,在区域发展中起着特殊作用。该类农户多数缺乏劳动力,政府应给予一定扶植。同时,还可发挥其他农户的帮带作用,促使其发展。

农户在满足基本需求之后,其生产产品部分面向市场(0<Q[,2]<Q/2)。此时,其利润的大小取决于产品价格和投入成本。其中,一部分农户出售农产品的目的,主要是用于购买农业投入品和其他家庭消费开支。他们的利润不高,也并不期望通过发展生产,成为商品性农业生产大户。这类农户在调查中占绝大多数(63.4%)。他们是区域发展的基本力量。对该类农户,应重点培育其市场经济观念,转变传统的小农经济行为。

还有一部分农户的农业产品绝大多数面向市场(Q[,2]>Q/2)。他们或经营粮食作物,或经营畜牧业养殖、林果业种植,已成为商品生产性农业生产大户。尽管他们在调查农户中所占比例不大(9.9%),但却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龙头。从上述模型可以看出,面向市场的农户,价格信息和销售市场信息,对其利润状况具有重要影响。除此之外,对该类农户还应提供技术支持。

4.3欠发达农区发展的新思路

基于以上分析,在欠发达农区发展中,便会提出一些新问题:①区域发展的首要原则应为满足农户的基本需求,致富于民。②区域发展方向首先应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以农(业)养农(户);其次发展农业产业化,通过后续农产品加工带动农业发展;再次,待经济有所发展后再考虑发展其它非农产业。③区域发展的决策、组织应集中于农户这一基本单元,必须适应农户特点,调动农户的积极性。利用农户之间的非正式合作关系的有利一面,形成合作的力量和创新扩展的渠道。④客观对待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农户行为。对于那些明显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可逐步引导改变。对于那些具有两面性的农户行为,则应认真研究,如“孩子多”导致贫困与“劳动力多”导致致富的关系,对资源依赖的有利和不利等。⑤目前农户消费并不能刺激区内经济发展,农产产品的市场主要在区外。这更加强了信息对农户发展以及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5结语

通过对豫西山地丘陵区农户行为的研究,本文回答了一开始所提出的问题。其中,着力分析了调查区332家农户与区域经济发展有关的行为特征及其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如何利用农户行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问题。通过这些分析,作者发现,与其他区域发展研究方法相比,从农户行为角度分析区域发展,具有如下特点:①抓住了不发达农区经济发展中的最基本单元,使区域分析细化;②反映了区内统计数据所忽略的事实,以及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农户实际行为与理性行为的差异;③揭示了农户行为与区域发展的矛盾和协调,便于提出符合区内实际的发展建议;④对区域发展的组织,可从农户角度着手,它比从政府角度组织更易于落实。

上升到理论层面,农户在欠发达农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与企业在工商业占主导的区域中的作用,既具有相似之处,也有明显不同。与企业一样,农户利益与企业利益存在着矛盾(如农户利益最大化多与区域利益最大化不一致,等)。但由于农户联系以区内为主,与企业尤其是多区位企业的跨区域联系有很大不同[3]。因此,区域利益应更多的是农户利益的集合。区域发展政策研究者更应该从人文关怀的角度[16],来注重对农户行为的研究。

标签:;  ;  ;  ;  ;  ;  ;  ;  ;  

欠发达农业区经济发展中农民的行为&以豫西山地丘陵区为例_丘陵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