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东二环分院 妇产科 365000)
摘要:目的 探讨无痛分娩对产后出血的影响,以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86例符合足月阴道分娩标准的产妇随机分为2组,每组43例。观察组为无痛分娩,对照组为非无痛分娩,对比两组分娩时疼痛评分、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Apgar评分情况。结果 观察组分娩时疼痛评分、产后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但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痛分娩可减轻产妇分娩时的痛苦,减少产后出血量,且不会对新生儿产生影响,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关键词:无痛分娩;产后出血;产妇;新生儿
无痛分娩也被称为分娩镇痛,是指产妇在其分娩过程中采用某种间接或直接的方式来缓解产妇的主观疼痛[1]。无痛分娩目前在临床上可通过药物性镇痛及非药物性镇痛两种方式达到,但非药物性镇痛的效果较差,可对产妇心理状态造成严重影响;而无痛分娩的药物方法就是采用椎管内药物麻醉,该种方式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且不会对婴儿和产妇健康造成影响[2]。鉴于此,笔者以86例足月且符合阴道分娩要求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无痛分娩对其产后出血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择取我院2015年4月~2016年11月期间收治的符合足月阴道分娩标准的产妇8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2组,每组43例。对照组年龄20~37岁,平均(26.38±4.36)岁,孕周最短37周,最长42周,平均(38.25±3.58)周,体重介于51~68kg,平均(60.28±5.64)kg;观察组年龄21~38岁,平均(27.39±4.48)岁,孕周最短38周,最长42周,平均(38.59±3.76)周,体重介于51~69kg,平均(61.29±5.54)kg。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对比,具有分组研究意义与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非无痛分娩,即在产妇分娩过程中不给予镇痛药物,只适当给氧。观察组采用无痛分娩 即给予硬膜外持续阻滞神经麻醉镇痛,在产妇宫口开至2~3cm时,在其L2~3间隙进行硬膜外穿刺,置管约4~5cm,麻醉成功后,将1%罗哌卡因80mg及0.2mg芬太尼使用氯化钠注射液稀释为100ml,先硬膜外给予5ml剂量试探,观察2~5分钟,若产妇无异常反应发生,则持续注射负荷量,控制感觉平面在T10~S4以下,之后可改为以8ml/h的速度维持硬膜外麻醉,当产妇宫口全开时可停止给药。
1.3观察指标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对分娩时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价:0~10分,0分表示无痛,1~3分表示疼痛轻度,4~6分表示中度疼痛,可难受,7~10分表示疼痛剧烈,难以忍受[3];对新生儿Apgar评分进行评价,满分10分,0~3分表示重度窒息,4~7分表示轻度窒息,8~10分表示无窒息发生[4]。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时以“x±s”形式将数据录入,计数则用“%”形式录入)。结果使用t/χ2检验,当P<a(α=0.05)时,说明数据比较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两组产妇分娩时疼痛评分及产后出血量比较,详见表1。
3讨论
在分娩方式的选择上,顺产优势更大于剖腹产,但自然分娩也存在产程长、疼痛剧烈等情况,可对围产儿及产妇造成影响,增加分娩风险。且由于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分娩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希望控制和减轻分娩时疼痛的愿望也十分强烈。因此无痛分娩也成为目前临床常用的一种分娩方式。
本次研究以86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无痛分娩及非无痛分娩,结果发现:观察组分娩时疼痛评分、产后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但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采用无痛分娩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产妇疼痛程度,减少产后出血量,且不会对新生儿及产妇健康造成影响。江絮萍[5]等学者也认为无痛分娩可减少过度疼痛对产妇造成的不良刺激,减轻其痛苦,保持其生命体征稳定,对保障母婴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与其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这是由于无痛分娩通过麻醉药物的作用起到了镇痛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产妇分娩时的疼痛,减少对其体力的消耗,还可减少产程所用的时间;此外麻醉药物通过对其感觉神经形成阻滞,对其交感神经兴奋性形成抑制,阻止儿茶酚胺释放入血,有利于产妇保持正常的血压,利用血流动力学稳定,使其子宫平滑肌维持正常收缩,利于分娩的进行,减少新生儿窒息的情况发生;另外,麻醉药物还可抑制子宫血管的剧烈收缩,有利于胎盘的娩出,可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产妇产后出血的情况发生。可见,无痛分娩有利于保障母婴安全,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分娩方式。
综上所述,结论 无痛分娩可减轻产妇分娩时的痛苦,减少产后出血量,且不会对新生儿产生影响,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赖瑶纯,黄树彬,郭晓瑛等.无痛分娩在产科的应用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16(5):132-133.
[2]徐博,詹玮玮,李媛媛等.无痛分娩30例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33):4718-4719.
[3]董丽萍,蔡莉,刘虹等.腰硬联合麻醉应用于无痛分娩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5,25(3):91-93.
[4]陈蜜.无痛分娩对母婴影响的临床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18):1501-1502.
[5]江絮萍,叶泓.连续硬膜外麻醉在无痛分娩中的应用观察[J].山东医药,2013,53(8):76-77.
论文作者:陈秀清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23
标签:产妇论文; 产后论文; 疼痛论文; 新生儿论文; 评分论文; 统计学论文; 药物论文; 《航空军医》2017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