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点加一线”,实施传统文化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点论文,传统文化论文,加一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并在辽宁省沈阳市、青海省湟中县、浙江省嘉兴市等地区运用。这套教材承载着宝贵的民族文化,博大精深,语言精美。怀着恭敬,走进传统文化,可用“三点加一线”法,着重引导学生领略其中蕴涵着的丰富的文化内涵。 “三点加一线”:“解”作基本点,“智”作训练点,“用”作根本点;合作探究为一“线”。 一、“解”作基本点 古文教学,当以“确解”为前提,而综合性概括、深化性理解和创造性解读,应是“解”的重点。让学生读出文字背后的文字,“无疑”处生疑,“无路”处探路,则是难点中的难点。而这,正是阅读的宝贵价值之所在。 1.课内合作,“分合式”探究 为培养学生的能力,采用分合式教学法——将已经归类的内容及其写作特点进行新的概括,变分散为综合。比如,把《孙子兵法》中分散的经典战例——越灭吴之战、东征高丽之战、长平之战、马陵之战等汇集起来,让学生寻找出某种共性,如“胜者原因各不同,败者原因都相似”“骄兵必败”等等。又如,《大学》第一、二、九、十,《中庸》第二十二、二十五、三十等,都运用排比等修辞,让学生说出各自的具体作用,并在同中求异中理解语言的不同特色,使学生既学到系统知识,又强化能力培养,增大教学密度、难度和强度,提高效率。 2.课外合作,“拓宽式”探究 古语含蓄精练,历史久远,即使有详细注疏,理解仍然颇难。如学《愚好自用》,学生问:“孔子既明白‘反古之道’会‘灾及其身者也’,干嘛还要这样做?”从《朝花夕拾》中,得知儒学为鲁迅奠定了深厚的文学基础。学生又问:“那他为什么要反孔?”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笔者对此颇有异议,有些疑难课内难以解决,与其在课内寻寻觅觅,不如让学生课外合作拓展研究。经过课后查阅资料和深入探讨,学生认为,孔子这样做是含蓄表明:他反对当时为政者自以为是、独断专行,认为“生平今之世,反古之道”是没有好结果的。至于鲁迅,他所反对的孔子,是被当时旧式政府所利用的孔子。如孔子提倡的“仁”,以“君”治“民”,强调封建等级,是旧式政府所奉行的;而鲁迅则主张以“民”为本——这种启蒙主义思想,使鲁迅站在了时代的前列。孔子和鲁迅都是我国不同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对传统文化,我们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合作探究,思维碰撞,有利于学生深化性解读能力的不断增强。 3.网上合作,“学究式”探究 与网上一些古文学者、专家进行研讨,可以让学业猛进。史林诸贤屡评岳飞之忠,见智见仁。上《忠信以得之》,学生问:“岳飞是否对皇上‘愚’忠?”众所周知,“忠”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人身上,有着不同的内涵。评说岳飞之忠,不可不分析其所在时代“忠”的具体内涵及其表现。学生与网上名家探讨后认为:岳飞之忠,志在民族国家,“精忠”为的是“报国”,并不全以皇帝的意志为转移。当宋高宗对金乞和投降时,岳飞即与其斗争,岂有愚忠皇帝之理?合作探究,有助于创造性解读能力再上台阶。着力激发兴趣,求实求广求深,持之以恒,有助于国学研究后辈的崛起。 二、“智”作训练点 读透文章,是育智的第一把钥匙。学习传统文化,预习很重要。不论是在阅读中汲取智慧,还是在写作中发现智慧,教师都应找到进到育智情境最适合的入口,注重品词品句,鼓励学生自己去感得、知得、悟得。 1.咬文嚼字,“吟诵式”合作探究 打造智慧课堂,应从学生“学”的角度入手。诱导学生全身心地吟诵、细细品味经典作品中的语言文字,是开发智力、发展能力的前提。 《孟子·离娄》:“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让学生抓住“礼”“权”等字词细究。学生能在反复吟诵和合作鉴赏中明白文中之“智”:此处以“权”释“礼”,机智权变,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体现了孟子高超的智慧。 学习《孟子·梁惠王》:“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要求学生反复吟诵。学生根据“其志甚远”等词句,结合写法,合作进行了鉴赏:此处运用对比,突出了古代豪杰抱定宏大志向,面临意外不慌,无故受辱不怒,善于抓大放小的“大勇大智”的气概。吟诵中反复鉴赏,有助于增加学生思维的深度、宽度,可让学生爱学、会学。 2.抽象提炼,“归类式”合作探究 学习《孙子兵法·谋攻篇》中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要求学生自己新举“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的典型事例,并以此提炼出自己的警句。有的同学就模仿《谋攻篇》《虚实篇》中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等句,酿出了自己的“名言”:“知人知己,凯旋挥旗”“不走寻常路,赢得新坦途”“察变化,出其不意,攻则灵;讲实际,机动灵活,战则赢”;等等。合作共享扩大了思维成果。 从基本事实出发,强化思考力训练,诱导学生明辨事物的主要特征、变化条件,及时总结规律,使之获得程序性知识和最佳知识结构,有助于学生逐步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增强各种能力。 3.举一反三,“辩论式”合作探究 学习应体现“古为今用”。“辩体由小到大一辩题由简到难—辩术由粗到精”的有序训练,合作探究,会有效开发学生智慧。比如,对“仁义礼智信”,我们可赋予其哪些新的时代内涵?“辩论式”探究后,学生认为:“仁义礼智信”能契合现代社会,“仁”类于当代的“与人友爱友善”“以人为本”。举一反三,“义”可解为“公平正义”;“礼”可解为“尊重”“谦让”“构建和谐”;“智”可释为“追寻科学”“崇尚创造”;“信”乃“诚实守信”“社会公信”。这些,都可以成为普世元素。 三、“用”作根本点 语文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好课,在于它能真正让学生得到有突出价值的练习、实践机会,能得到可持续发展。 1.“体验式”合作探究 “理解语言”,除了明白文字,还可借助情境进行各种语文实践活动。学生只有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其中,才可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教师只有不为“应试”而教,而为“运用”而教,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才智才能得到有效提高。 《孙子兵法》告诉人们:成事,有时需要“造势”;竞技,有时要讲“谋攻”。学生通过“光盘行动”赛、逃生演练、运动会等活动,亲身合作体验,深刻认识了“造势”、方法技巧对于成功和智慧发展的重要性,也真正领悟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 2.“证伪式”合作探究 从方法论的层面来看,探究性学习中的过程和方法比结果更重要。 “证伪”,是指在实践基础上用经验方法或逻辑方法对某个理论或命题的谬误性作出判定。“证伪式”合作探究,新颖别致,会给学生的思维插上强劲的翅膀。 如学《中庸·事预则立》,要求学生自带果实,结合文本中心,写《果实的传奇故事》。有个学生拿来了土豆,立即引起极大争议:“土豆是果实”;“土豆不是果实”。老师要求根据实物学生一方“证实”,另一方“证伪”。分组探究后,“证伪”一方得出正确观点:生物学上,土豆是变态的“茎”,不是果实(与“劳动‘果实”’概念不同);由显花植物的子房开花授粉后发育形成的才是果实。学生围绕“事预则立”,结合“证伪”过程,写出了活泼风趣的作文,培养了实证意识,发展了科学精神,拓宽了思维方式。 3.“解放式”合作探究 “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能接触大社会、大自然”,“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陶行知)。当今的教学,尤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 大自然、社会是最大的课堂,也是学生最亲密的朋友。学生学得轻松,就会不知不觉产生学习《孙子兵法》《大学》《中庸》的兴趣。 精心设计“训练单”——《道不远人》:“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生活中,你准备如何实现“中庸之道”?两周后交流实践经过、结果,并评比。 学生进行的课外诵经赛、“小义工”捐款物、合作写信给市政协提供提案线索等“解放式”学习实践活动,使有高度的设计与有强度的实施得到有机结合,实现了训练的高效益。 “三点加一线”,走进经典世界,引导学生寻美、品美、创美,世界将因改变心灵而改变,真、善、美必将焕发出更诱人的光彩。“三点加一行”与传统文化教学的实施_国学论文
“三点加一行”与传统文化教学的实施_国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