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西北水圈_中国水资源论文

走出西北水怪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水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TV2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43X(2004)01-0046-04

水资源是可再生资源,但是假如不合理的使用在特定的空间内破坏了水循环,就可能使小区域的水资源变成不可再生资源,甚至成为废水被排除在经济循环圈之外,这对缺水地区的水资源危机来讲犹如雪上加霜。我国西北地区水资源十分短缺,然而西北地区水资源使用不合理的问题却十分突出,所以,改变西北地区用水方式是解决水难题的关键。

用水方式受一定观念指导,因此水问题的解决还在于从根本上改变用水观念。该文以西北地区的黄土高原为例,分析该地区用水与找水的矛盾,希望对整个西部地区的用水观念转变有所启示。笔者认为,西北地区用水观念转变包括4个方面:第一,从按需供水的观念转变为水资源需求管理,以水定产的观念。第二,从水资源无限和无价的观念转变为水资源是具有商品属性的宝贵资源观念。第三,从政府为主导的调水观念转变为人民找水和节水的观念。第四,从单独的生活、生产用水的观念转变为生活、生产、环境、生态统筹兼顾的观念。

1 找水与用水矛盾突出

在西北地区,“南水北调”、“节约用水”都是为了发展经济、保护环境,但当前西部水资源的使用现状却与这一思路背道而驰。水资源低效利用,污水无序排放。这不仅增加了调水、集水的净化和过滤难度,提高了经济成本,也破坏了当地的水环境。形成了缺水与浪费、超采与污染并存的现象,“找水可能会断绝子孙的用水,不找水就不能满足当代人的用水”的矛盾在这些地区显得尤为突出,这使他们陷入找水难—用水浪费、污染加剧—找水更难的怪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水资源量小,用水量不小

虽然西北地区水资源紧缺,但却存在着人均用水量高,农田灌溉用水定额高、单位GDP用水量高的问题。根据钱正英先生《关于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项目成果的汇报》,西北地区水资源量多年平均为1635亿,仅占全国总量的5.84%,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781,只占到全国当年人均水资源量的80.5%[1],其中宁夏、陕西和青海的个别地方成为严重缺水地区。报告中还有一组数据,即西北地区平均每亩地灌溉定额671,比全国高40%,万元GDP用水1736,比全国平均高1.85倍。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用水量和水资源总量之比)为53.3%,远远高于全国水资源开发率的20%[4]。

1.2 进一步增加水供给难度大、成本高

目前西北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已经很高,大部分地区达到70%以上,有的地方甚至达到100%,供水增长难度大。从外部调集水源成为发展西部的方向所趋。南水北调是西北地区利用客水的主要考虑,南水在到达西北地区时,水的运行价格肯定将突破1元/,并且由于工程艰巨南水在短期内并不能到达西北[2]。同时跨地域的调水还承担着改变和破坏沿途地区的生物环境的风险。即使是就地集雨工程,其成本回收也需要3到5年的时间。对于西部贫困地区来说,集雨也需要在国家资助下才能进行。青海省1997年到1999年三年时间为集水利用工程下达了4701.8万元[3]。由于地表水近年来的点源和面源污染严重,为保证用水的安全可靠,集雨工程的过滤和净化成本提高对当地人民也是一个不小的负担。但是,由于农业补贴和政策倾向,当地的水价并没有反映出这一现状,水的价格并不比别的地方高。这也是造成西部用水量不低的一个原因。

1.3 用水需求高,用水效率低,污染现象严重

在西部开发过程中,工农业的用水需求增加,西北缺水的情况更加严重,已成为西北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寻找水源成为西北发展的重中之重。而西北地区“万元GDP用水1736,比全国平均高1.85倍”,反映出西北的用水效率低的问题。工业水的重复利用不够。且水污染现象严重。“严重污染地区和中度污染地区相加,其人口占79.1%,其中,渭河流域已成为全国污染最严重区域之一”[1]。

1.4 外部找水投入多,本地雨水白白流失

不管是“南水北调”还是“北水南调”工程都得中央和西部地区投入很大的精力和资金,相比之下,最大限度收集自然降水是最为经济的办法。但西部地区的雨水却没有得到很好利用。西北地区的降水大多集中在6~9月四个月份,“流域年降水量的60%~80%集中在6~9月份,多年平均连续四个月降水量占年总量的69.8%”[4],农区在雨季时,暴雨以地表径流的形式流走,田间未能采取有效的排水和集水措施,这是对水资源的极大浪费,在水土涵养上也是不科学的。

基于以上几点,作者认为西部水的过量开发和不合理使用不是加剧了西部的水危机,根本上就是西部水危机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西北地区找水用水矛盾的出现关键在于西北用水存在严重问题。

2 水资源使用存在严重问题

与以色列相比,西北地区的自然条件还存在优势,而西北并没有像以色列那样发展,这当然有资金和技术方面的原因,但西北的用水方式和生产结构的不合理还是最为根本的问题。西部人完全可以在节约用水、减少污水不加任何处理排放的机会、增加水的二次使用或多次使用的情况下使该区水基本满足生活需要而不至于发生水荒。西部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 用水效率低,生态破坏严重

农业用水浪费。农业用水占到西北地区水总量的80%~90%[5],灌区主要依靠传统的大水漫灌来缓解旱情,漫灌后的多余水分指望自然的蒸发去排干,漫灌引起地下水位上升,造成土壤次生盐碱化,带来土地荒漠化,同时,当利用蒸发去除过量水分时,从土壤中渗沥出来的残余重金属会对野生动植物产生危害。动植物是生态环境好坏与否的标志,西北植被退化除了任意开荒外,与传统的不合理灌溉模式不无关系。农业用水浪费是造成西北生存环境恶劣的原因之一。

西北工矿业耗水量大,重复利用率不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不到60%。与多数发达国家90%的重复利用率比低得多。工业污水的大量排放对于缺水的西北环境更是雪上加霜,植被破坏,地下水污染,农业生产和生活条件更加艰难。

城市生活用水浪费的现象十分严重。生活用水器具的跑、冒、滴、漏现象十分普遍,节水水龙头安装落后。这一切都与西北水紧缺的严峻现实格格不入。

2.2 水资源分配不均,可持续发展难以实现

西北水资源分配不均表现在工业、农业及生态用水的分配不合理、河流上下游的水权不平等、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未考虑代际之间的水资源利用问题。

西北的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西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西部发展应该首先保证生态用水,专家指出生态用水应该占到可利用水资源的50%。而西部现存的问题是工业挤占农业用水,农业挤占生态用水,生态用水量小致使生物物种灭绝,水热不均、沙尘暴频发,西部环境更加恶劣。

河流各段用水的不公平也破坏了水资源再生系统。由于河流沿岸人口不断增加,工农业用水需求不断扩大,河流上游居民利用他们的空间优势对水进行拦截,造成下游河段干涸、土地荒漠化,这不仅影响到下游居民的日常生活,而且破坏了河流原生的水生系统,改变甚至消灭了河流附近的动植物群系,破坏了他们的自我修复能力。甘肃河西走廊的石羊河流域,由于上游用水减少了对下游地下水的补给,导致了民勤县的绿洲萎缩,植被退化,腾格里沙漠向南进逼;黑河流域下游大小湖泊和泉水的竭泽使荒漠化面积增大,沙进人退的现象也与河流各段水分配不均分不开[6],适合人民居住的范围越来越小。

水的开发利用率高,地下水超采严重。目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平均为20%,西北地区为53.3%,有的地方甚至达到100%。利用超采的地下水发展经济是对后代的掠夺,而西北好多地方正在实施这种掠夺。利用时间差无偿使用后代水资源不仅不利于西北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且严重破坏了水的再生能力。在宁夏银川新市区,由于工业对地下水的过分依赖,地下水超采严重,致使340k的范围内出现了地下漏斗现象,漏水中心水位下降29m[7]。西安大雁塔的倾斜就是地下水开采过度导致地面沉降所致。保护西部环境并不等于不准使用地下水资源,关键是应该在何种情况下动用多少的问题。西部有的地区甚至从含水层抽取地下化石水。这部分水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属于不可再生资源,非常有限并且十分宝贵的含水层一旦开始被抽取并不及时回灌,它所引起的生态环境变化是无法完全预测的,塌陷、地面沉降的事情自不怠言。

2.3 污水无序排放,不能做到清洁生产

西北地区的城市生活用水大多不经任何处理就排放到大自然中去,有些地方的工业废水甚至也不加处理就被排掉,加上西北地区工业用水浪费,工业废水的排放量相应也大,工业污水的治理水平还停留在末端治理上,清洁生产的技术基本上还没有应用到生产中。高水耗、高污染依然是西部工业的主要模式,水环境恶化、水资源污染是这种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这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3 水使用不合理的深层原因分析

西北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与找水难的矛盾解决关键在于转变用水观念,原因有四个:

3.1 西北地区的传统观念与西部的发展不适应

扩大种植面积、依靠单一的农业生产发展西部经济不是西部地区的可行之道。在西北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生产,每亩灌溉定额671,比全国高出40%,不仅严重浪费水资源,而且造成土壤的盐碱化。在水资源总量一定的情况下,根据植被与水资源的负相关原理,农业用水加大,地表植物增多,必然导致水资源短缺,区域水位下降,最终造成当地植被的萎缩、土地荒漠化的局面。针对西北大部分地区矿产资源丰富、畜牧条件良好的自然状况,在西北退耕还林、发展矿业,以工带农、以牧养农,带动西部快速发展,还可以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从转变单纯依靠农业的观念开始。农业是本,并不意味着各地都要发展农业,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工则工。即使在有条件进行农业种植的地区,也要提倡种植需水量小的农作物品种。试想一下,中国80%的农业人口养活着13亿人,而个别发达国家只有少数人从事农业,照样可以使经济顺利运行。

3.2 西北地区未树立起自力更生解决水问题观念

西部地区的发展的确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西部发展的最直接受益者还是西部人民。因此,他们应首先承担起解决水危机的责任。过去和现在我们的政策和理论宣传均是“全国人民关心西部的发展”,“专家就如何解决西部发展出谋划策”。但是忽视了一个问题,任何改革和困难的解决首先要靠自己,从内部发生转变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如果西部人民仅依靠外在的力量解决困难,习惯于向政府和别人求助,就不能深入贯彻节水的思想。开源、节流是解决水问题的两大途径,对西部来讲,总依靠开源而不节流,即使全国所有淡水都调往西部,有限的水资源也总有一天会用完,因此,节流才是最有效的手段。有人讲,美、英各国在水价提高10%的情况下,水需求量下降17%,这是依靠外部的政策手段实行节约。在西部水问题的解决中,如果西部人民在观念上,从依靠政府调水转到自己的节水措施上来,自觉自愿地为水资源的短缺负起责任,这无疑是对水危机的重大缓解。联想到我国的扶贫计划中“越扶越贫”的现象,就是因为贫困地区过分依赖政府的结果,这一现象不应该在西部水问题上再现。所以要解决西部水问题必须首先转变观念,逐步形成西部人依靠自己缓解水危机、发展西部的节约用水观念和思路。

3.3 任意改变环境仍是指导大多数人的主导观念

从根本上讲,西北水荒的人为原因是不能从人类改造自然的观念中走出来。自然有自己的发展规律,西北地区的沙漠、草地和绿洲也受自然规律的必然性支配。“将沙漠变成绿洲”在小范围内可以实现,但是生态系统的改善却是一个大的工程。人类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改变漫长的地质时期形成的自然地理状况,因此,人类应该顺应和适应自然。具体讲,在西部开发中,了解西部地区的自然生态规律,发展特色产业,是顺应自然的体现。违背自然规律去改变整个生态系统的观念必须转变。当然这并不是要求人们被动地去适应自然,人们仍然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充分了解自然规律和预测环境变化的前提下审慎的实施每一个方案。必须时刻记住,开发与开荒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3.4 没有运用生态学相联系的原则去看待水问题

水问题的形成和解决不仅仅局限于水,它是该地区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以及自然界共同作用的结果。水问题的解决也不是单从西部着手就可以完全解决的。它的解决需要从全局气候入手,比如在东南部扩大植树面积,靠树木的蒸发和蒸腾作用将水汽带到内陆地区,在西部扩大草场面积以涵养水源,改善土壤的蓄水能力。必要的时候,人就得改变饮食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这是人对自然的适应,也是人类的生存价值的真正体现。

4 观念转变必须加快推行

观念转变是长期的事情,但可加快节奏。通过以下环节加快用水观念的转变。

4.1 制定鼓励发展特色产业的政策

在各部门的政策制定中,要根据水供给的情况优先发展那些用水量不超过本地负荷的产业,同时鼓励西部人自己寻找解决本地水资源的途径,建立适合本地的产业结构。甘肃的“121集流工程”就是依靠本地区特点解决水资源紧缺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将有限的水集中起来,基本可以满足生产和生活之需。另外,依靠本地的水资源,还可以防止由于调水可能带来的不必要的生态风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破坏也可以降低到最小。

4.2 不断开发和鼓励水的多次使用技术

城市用水的70%转化为污水流走,如果能够提倡和实行节约用水,不仅可以减小城市供水的压力,这本身也是减少污染。同时,对生活污水再做轻微处理可用于城市环保和工业。在工业和农业的用水中,采用污水重复使用,污水回灌方式解决不断增加的水需求,同时补给地下水,将污水通过土壤的自然分解和过滤达到净化的目的,是将再生水和不可再生水联合使用的一个上佳举措。

4.3 依靠经济、法律手段明晰水权与义务

在采取地下水和利用地表水的过程中,尽可能承担一定的义务。河流上游的居民要为下游居民负责,当代人要为后代人负责,这些都可以通过政策引导、提高水费等手段来实现,不鼓励和默认利用时空优势无偿使用河流下游和后代的财产,以实现水资源使用权利的真正平等。

4.4 加大对节水技术开发利用的投资力度

南水北调的投资不小,但现存的低劣、原始的用水方式使这一投资无法转化为效益,以色列的沙漠农业从根本上讲是胜在技术上,而不是胜在资金上。我们应该真正吸取别人的经验,调整投资方向,加大对节水和高效用水技术的投资力度,这是有利的举措,是以色列实践证明了的最有价值的投资。

5 结语

找水难—用水不合理—找水更难的恶性循环的症结在于当地的生态环境被破坏,几乎断绝了使用本地水资源发展生产的后路,而将寻找新的水资源、增加水的供给作为解决西北水问题的主要方法。事实上,在解决水资源紧张问题上,与解决经济关系上的供求矛盾不同,增加供给不是唯一的解决办法,限制需求已经成为必须。在资源处理上,按需生产的经济规律必然为按供生产的资源利用原则所取代。这是受生态规律制约的生态经济对旧经济提出的挑战,也是生产方式变革的基点。在看到西北水资源的解决不仅仅是西部人民的问题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水问题的解决不单单是水方面的问题,水系统是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水问题的最终解决是要在改变全局气候的情况下才可能最终完成。就当前来讲,必须按照按供定需的原则,在保护水循环的前提和调水的有利条件下,从内部要求当地人民调整产业结构、履行节约,从外部要求东南部乃至全国人民的支持,才能逐步解决西北的水问题。

收稿日期:2003-08-19

标签:;  ;  ;  ;  ;  ;  ;  

离开西北水圈_中国水资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