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全面衰退、积重难返、教训深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积重难返论文,日本经济论文,教训论文,深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日本经济陷入二战后最严重的经济衰退
日本的20世纪90年代被称为“失去的十年”。进入21世纪后,日本经济不仅不见起色,甚 至出现了通货紧缩、经济衰退的严峻局面。
(一)经济增长持续低靡
日本经济自1992年以来持续低靡,平均增长率仅0.9%,有7年时间经济增长率低于1%。1995 、1996年虽有短暂的恢复,实际GDP增速分别达2.5%和3.4%,但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1997 年GDP增速又跌落到0.2%,1998年为-0.6%,1999和2000年分别增长了1.4%和0.9%。2001年第 一季度增速回落至0.1%,第二季度为-0.8%,按年率计算降幅为3.2%。由于物价下降,名义G DP增长率更低,目前已经连续四年绝对下降,1998—2000年分别为-1.1%、-0.2%和-0.6%,2 001年第二季度为-2.7%(见表1)。
(二)通货紧缩逐步加深
由于经济不景气,日本物价在20世纪90年代一直平稳,自1992年到2001年6月,消费物价指 数仅上涨了2.9%,年均上涨率只有0.3%。1999年后,日本出现了明显的通货紧缩。1999、20 00 年消费物价均下降了0.5%,2001年上半年又下降了0.5%。日本银行预计2001年消费物价 指数将下降1.0—1.1%,2002年将下降0.9—1.3%。GDP平减指数(汇总投资、消费和出口的综 合物价指数)下降更多,2000年与1992年相比下降了3.7个百分点,1998—2000年连续3年都 在下降(见表1)。
表1 日本经济增长率及物价水平 %
年份 名义GDP增长率
实际GDP增长率
CPI
1960①
14.28.9 3.8
1965①
15.19.1 6.4
1970①
17.4
10.9 7.3
1975①
15.14.510.4
1980①
10 4.3 7.6
1981 6.23
4
1982 4.83.1 2.6
1983 4.52.5 1.9
1984 6.84.1 2.2
1985 6.34.1 1.9
1986 4.63.1 0
1987 4.84.8 0.5
1988 6.86
0.8
1989 7.14.4 2.9
1990 8.17.5 3.3
1991 5.32.5 2.8
1992 1.80.4 1.6
1993 0.90.4 1.2
1994 1 1.1 0.4
1995 2 2.5-0.1
1996 2.63.4 0.4
1997 1 0.2 2
1998 -1.1
-0.6 0.2
1999 -0.21.4-0.5
2000 -0.61 -0.5
2001②
-0.9-1.0至-1.1
2002②
-0.4-0.9至-1.3
说明:①前5年平均数;②预计数。
资料来源:日本内阁府、财务省。
(三)工业生产与效益下降
日本工业生产近10年来总体呈下滑趋势。作为制造业大国,日本制造业生产不及10年前的 水平,2000年比1990年下降了4.5%,矿业下降了4.8%,2001年9月工业生产同比下滑了12.7% ;企业效益也不理想,2001年第二季度制造业销售下降1.6%,盈利下降了21.2%;利润形势 恶化也波及到了大型企业。在美国《财富》杂志评出的500强企业中,日本企业不但数目在 减少,利润也很低,营业收益率仅1%左右,其中1998年还为净亏损,不仅低于亚洲2%左右的 平均水平,更远远低于美国185家企业6%的平均水平。
(四)内需萎缩不振
日本内需对GDP的贡献率,1997年以来的4年里都是负数。设备投资曾经是拉动日本经济增 长的主要引擎,但90年代以来企业设备投资持续不振,1992—1995年连续三年下降,1996、 1997年有所增长,但1998、1999年又分别下降了5.2%和1%,2000年略有反弹,2001年一、二 季度又分别下降了0.9%和2.8%;政府公共投资也在缩减,1994年以来有5年下降,其中1999 和2000年分别下降了0.7%和6.1%,2001年第二季度下降了4.1%。民间消费增长迟缓,1997年 以来分别增长-1.2%、1.3%、1.5%和0%,2001年上半年也只增长了0.5%。
(五)出口形势严峻
日本出口形势受国际市场的影响很大,1992年以来平均增长速度仅2.3%。自1997年亚洲金 融危机以来,出口增长进一步放缓,1998、1999年分别比上年下降了1.3%和6.1%,虽然受东 亚经济形势好转的影响,2000年出口比上年有所增长,但受世界经济再次减速的影响,日本 2001年出口形势急剧恶化,1—8月出口下降20%以上,成为日本经济再次步入萧条的重要原 因。贸易顺差自1999年以来连续下滑,1999和2000年分别减少了1.7兆日元和1.6兆日元。20 01年顺差进一步减少,上半年顺差总额不足2000年的30%。据财务省最新公布的数据,到200 1年8月,日本贸易顺差连续14个月减少,当月贸易顺差减少了47.2%。
(六)失业率逐年上升
由于经济不景气和雇佣制度的改变,日本私营部门就业人数不断减少,失业率逐年上升。 就业人数由1997年的6557万人减少到1999年的6455万人,净减少102万人。2000年就业人数 进一步减少。失业率则从90年代初的2.2%左右上升到2000年的4.9%和2001年9月的5.3%。目 前,失业人数已达357万人,与1990年相比,增加了223万人,增长了1.6倍。据估计,政府 减少不良债权可能还将增加100万失业人口。这样,两年后失业率估计将达7%左右。
表2 1991—2001年日本失业率
就业人数 完全失业人数 完全失业率
(万人) (万人) (%)
1991 6395137
2.1
1992 6437146
2.2
1993 6454175
2.6
1994 6455194
2.9
1995 6456216
3.2
1996 6512225
3.3
1997 6557236
3.5
1998 6495294
4.3
1999 6455320
4.7
2000 n.a.
332
4.9
2001.8
n.a.
357
5.3
资源来源:日本内阁府。
综合上述情况可以看出,当前日本经济困难重重,已经陷入严重的衰退和通货紧缩。这次 经济衰退与第一、二次石油危机冲击相比,明显深重得多。一是从经济增长速度看,日本在 第一次石油危机时,经济只是在1974年下滑了0.5%,1975—1977年间保持了4%左右的增速; 第二次石油危机时经济每年都保持了正增长,增速最低的1983年也有2.5%。而这次衰退伴随 着多年的低速增长甚至负增长。二是从物价看,第一次石油危机时伴随着3年左右的通货膨 胀,随即形势好转,第二次石油危机时物价指标基本正常,而这次经济不景气伴随着10年的 物价低靡,近两年又发生了较严重的通货紧缩。三是前两次经济不景气是由外部因素引起的 ,而这次经济衰退主要是内部原因造成的,甚至涉及到整个经济模式的变革。四是这次经济 形势的恶化是全方位的,无论是广度和深度都超过了两次石油危机。因此可以说,目前日本 经济陷入了二战后最严重的全面经济衰退。
二、日本经济陷入困境的原因
日本经济目前的困境是多种原因造成的,既有国际经济环境趋紧、出口下滑的直接原因; 也有10年来扩大内需政策未见成效、各种矛盾累积的政策后果。但是,日本泡沫经济破灭以 后,内需难以启动的深层次原因,是日本政府干预过多、国际竞争力下降以及被动的“体制 转轨”。
(一)国际经济环境恶化是当前日本经济衰退的直接原因
2000年日本对外贸易依存度达18%,其中出口依存度(出口/GDP)达10%,出口下滑对其经济 影响很大。1995年和1996年,日本经济本来有所恢复,但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1998年出口 下降了1.3%,1999年又下降了6.1%,这两年GDP增长率分别下降了1.1%和0.2%,2000年世界 经济形势好转,日本出口增长了8.6%,GDP增长率比上年提高了0.2个百分点。2000年下半年 以来,受美国经济下滑及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日本出口形势再次恶化。出口下滑一方 面导致国内生产能力过剩、竞争激烈、价格下降、收益恶化,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投资愿望; 另一方面导致破产企业增加、失业人员骤增,从而影响了个人消费支出的增加。这两方面因 素的交互影响,再加上股市不振,使日本经济在2000年上半年短暂回升后再次陷入低谷。
(二)10年来财政货币政策失效和矛盾累积是日本经济衰退的政策原因
1992年泡沫经济破灭以来,日本以赤字财政政策为主的宏观调控,不仅没有明显启动经济 ,反而累积了巨大的财政金融风险,使宏观调控基本失去了回旋余地。
从财政政策来看,10年来累积了巨额政府负债,使财政濒临崩溃边缘,失去了持续调控能 力。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政府采取了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政策,1992年10月至2000年12月,政 府共追加了11次补充预算,金额达130兆日元。虽然1997、1998年初桥本改革期间财政政策 出 现了反复,但债务余额一直快速增长,到2000年底,中央政府长期债务余额达365兆日元, 占GDP的71%,如果加上地方长期债(社会保障欠账除外),总额达642兆日元,占GDP的135.3% 。预计2001年底这个指标将分别上升到666兆日元和140.8%。与西方七国相比,日本的债务 水平明显过高。自1996年以来,日本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达到8%左右,远远高于3%的国际 公认警戒线,而目前意、法、德在2%以下,美、英、加等国财政还有盈余;日本债务余额与 GDP之比也于2000年超过意、加,居七国之首,高出美、英、德、法四国一倍多,高于国际 公认的60%合理水平80个百分点;债务依存度也明显偏高,1998—2000年国债收入占政府支 出的比重分别达到40.3%、43.4%和38.5%,远远高于15—20%的合理水平。巨大的财政风险 ,迫使日本政府即使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也不得不把防止财政破产放在重要议事日程。 最近,日本财务省和一些研究机构纷纷反思十年财政政策的失误,它们认为扩张性财政投资 的效率很低、浪费很大,经济增长过分依赖财政,既牺牲了效率,也影响了财政政策的可持 续性。
表3 日本国债发行及补充预算额
兆日元
预算数
占GDP比重 追加预算后 占GDP比重
(%)
总额(%)
1993 5.6n.a. n.a. n.a.
1994 n.a. n.a. 16.5
22.4
1995 n.a. n.a. 21.2
28
1996 22 28.8 n.a. n.a.
1997 16.7
21.6 18.5
23.5
1998 15.6
2034 40.3
1999 31.1
37.9 38.6
43.4
2000 32.6
38.6 34.6
38.5
2001①28.3
34.3 30
说明:①小泉内阁目标数。
资料来源:日本财务省。
从货币政策来看,不良债权过多导致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零利率政策基本失灵。泡沫 破灭和亚洲金融危机使日本金融机构不良债权十分突出。自1992年以来,日本的银行虽然已 处理了72兆日元的不良债权(其中约有80%做了最终处理),但不良债权余额仍在增加。据日 本银行统计,日本全部金融机构的不良债权2000年为43.4兆日元,不良贷款比率约为6%,其 中银行不良债权为32.5兆日元,但民间估计潜在不良债权还约有100兆日元。由于经济衰退 、企业破产,不良债权还在增加。如2000年下半年16家银行将4.4兆日元不良债权剥离后, 又新产生3.4兆日元不良债权。据日本兴业银行估计,经济每放慢一个百分点,就会新增加5 .6兆日元的不良债权。
由于存在大量不良债权,银行为降低风险,出现了严重的“慎贷”或“惜贷”现象,这对 以间接金融为主的日本来说,无疑堵塞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使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间接融 资 困难;再加上风险投资不发达以及股市不旺,直接融资难度也在加大。投资需求不旺和传导 机制堵塞导致利率杠杆失灵。日本银行自1991年7月以来共12次降低贴现率,从6%下调到0.1 %,1995年以来基本实行零利率政策,但资金仍贷不出去,日本银行的准备金本来只需4兆日 元,现在增加到了10兆日元;目前基础货币供应增长率已达12%,但商业银行贷款却减少 了4—5%。也就是说,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等手段向商业银行增加的货币供应,又通 过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等形式回流到中央银行,形成了资金在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之 间的循环,而生产和服务领域却得不到需要的资金,结果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的扩张作用 传递不到经济部门,货币政策严重失灵。
从调控政策的连续性来看,由于政策频繁变动和不连贯,损害了市场的信心,影响了政策 效果。日本政府在泡沫经济破灭后的一系列努力收效甚微,与其调控政策缺乏连续性也有一 定关系。1992—1995年,政府采取了6次刺激经济的措施,并取得了一些成效,经济出现回 升,但1997年桥本内阁实行紧缩政策,将消费税率从3%提高到5%,并将国债发行额比上年减 少了5.3兆日元,占政府支出比重下降了7.2个百分点。这些紧缩性政策和东亚金融危机 的结合,使刚刚复苏的日本经济又趋衰退。1998年后日本政府以刺激经济复苏为目标,连续 追加预算,增加国债发行,1998—2000年国债占政府支出的比重分别提高到40.3%、43.4%和 38.5%。但到了2001年,小泉内阁又改变了刺激景气的政策,强调推行结构改革,财政政策 转向了收缩和防范风险,试图将2001财年的支出减少3兆日元,国债发行控制在30兆日元之 内。在财政政策尚未发挥作用的情况下,这两次财政收缩,进一步导致了赤字政策的无效。 同时,日本货币政策也没有连续性,1996年政府注入6850亿日元救助“住房专用贷款”金融 公司;但1997年政府不再救助,一批证券公司和城市银行倒闭;1998年却又分两次向金融系 统注入90兆日元资金。政权频繁更迭、政策不连贯和朝令夕改,打击了投资者与消费者的信 心,扩张政策的效果因此大打折扣。
(三)政府干预过度、竞争力下降以及被迫的“体制转轨”,是日本经济陷入困境的深层次 原因
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曾让美国生畏。日本模式曾被当做政府主导的赶超型经济的成功典 范,其产业政策、综合商社等为他国仿效,日本企业独特的经营管理模式与欧美抗衡,一时 成为研究的热门话题。但是由于日本政府的过度干预模式没能及时转向,政府几项重大选择 出现了决策失误,形成了泡沫经济,使日本国际竞争力下降。到了90年代,日本在国际经济 舞台上同美国的竞争步步失利,被迫进行一系列调整与改革。
一是主导产业选择失误,大量资金投向房地产及相关产业,不但引发了泡沫经济,而且影 响了产业升级。日本在完成了赶超任务、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以后,资本由短缺转为过剩 ,1985年的日元升值进一步促使财富大量增长。但1987年日本政府对经济形势做出了错误判 断,认为国民对闲暇的需求将迅速增强,制定了《第四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和《休养地法 》,促使大量闲置资金投入到房地产行业和相关行业。这一选择的第一大恶果是使房地产和 股票价格暴涨,形成了泡沫经济。泡沫破灭后,资产价格下跌造成房地产缩水900多兆日元 ,股票比高峰时期缩水300多兆日元。资产缩水造成了多方面影响:那些贷款购房和持有股 票的居民财产减少,消费下降;企业资产减少、负债过大,资产负债率猛增,企业经营困难 或破产;银行不良贷款大增;物价下跌,通货紧缩。这些方面是造成赤字财政政策效果不明 显、内需难以启动的重要原因。第二大恶果是没有及时促进产业升级。由于没有找到新的主 导产业,以至日本的产业结构至今仍是以汽车和家用电器等传统工业为主,没能借助雄厚的 经济实力及时进行产业结构升级。而同期美国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促进了 产业结构的优化。
二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和技术发展方向选择失误。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在很大程度上 归功于侧重于引进的科技政策。技术引进使日本的科技实力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赶上甚至超过 了 欧美先进国家,但这一成功的政策也产生了不良后果,即创新能力不足。政府研发经费投入 不足,只占全部科研经费的20%,导致了重应用轻基础研究的短期行为。相比而言,美国政 府投入的科研经费约占总额的1/3,研发经费总额远远高于日本,超过日、德、英三国之和 。充足的科研经费促进了研发活动和持续创新,而不断的创新为美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使高技术产业的产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由1984年的不到15%增长到目前的40%以上,并占 有全球高技术产业市场50%左右的份额。高科技在使美国产业结构得到提升的同时也加快了 其他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美国的汽车业因此重新夺回了世界霸主的地位。
日本在几项重大技术发展方向上的决策失误也是它在高科技产业落后于美国、国际竞争力 下滑的重要原因。例如在电脑技术上,80年代日本的个人电脑技术和美国不相上下,在芯片 等方面还处于领先地位,但日本政府却把大型计算机作为发展方向,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功, 但其市场容量却十分有限;而美国则大力发展个人电脑,培育出前景广阔的信息产业,使日 本在信息技术领域比美国落后5-10年。又如在高清晰度电视的开发上,日本一直坚持其领先 的传统模拟技术,而美国则发展了数字技术,结果日本不但在这场竞争中败北,而且严重影 响了家电业这一传统强项的发展。
三是金融体制上的缺陷。日本政府战后为了缓解资金紧张压力,实行了金融统制政策,支 持银行大量贷款,出现问题由政府帮助解决,助长了银行放贷的随意性。日本银行的“保驾 护 航体制”或主银行制度容易形成银行超贷、企业超借,这在80年代泡沫经济形成时表现得非 常明显。金融业监管不力、自律不严对日本经济的困境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泡沫经济崩溃 和不良债权过大,既增大了金融风险和财政风险,又形成“惜贷”,制约了经济增长;同时 ,日本直接金融不够发达,缺乏风险投资机制,新兴产业、高科技企业和创业中的中小企业 筹资较为困难。而同期的美国在金融市场上吸收了大量外国直接投资,使其占世界外国直接 投资总额的比重由1995年的17.9%迅速上升到1998年的30%,国际资本流入支持了经济繁荣; 同时,美国的风险投资机制经过40年的发展已日渐完善,2000年有4000多家风险投资公司, 每年要为1万多家高科技企业提供450—650亿美元的风险资金,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成了 美国“新经济”的“孵化器”。
上述三个方面使日本国际竞争力减弱,并在与美国的竞争中受挫。“失去的十年”和与美 国差距的拉大,迫使日本决定对其经济进行全面的结构改革(小泉内阁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上 台的)。例如,政府干预需要逐步减少,产业政策的作用进一步缩小;主银行制度向商业化 运作转变;日本式企业集团和企业系列制度开始变革,法人相互持股比例缩小,各企业的独 立 性增强;从排斥外资到鼓励外国企业对日本企业的并购,外国股东持股比例不断上升;企 业从注重规模向注重股东利益转变,并推行会计标准国际化,便于跨国并购;终身雇佣制、 年功序列制向劳动力市场化和保障社会化转变。这些变革涉及到从政府宏观管理到企业制度 的各个方面,可以说是一场脱胎换骨式的体制变革。如果改革能成功,自然会给日本经济的 重振注入活力,但在这一系列深刻的变革与调整中,自然也会有阵痛,不少企业和一些金融 机构会因此而经营更加困难甚至破产,企业失业人数会进一步上升,不良债权会进一步增加 ,从而经济增长会进一步放慢。
三、2002年日本经济走势
对于2002年日本经济的走向,在我们走访的单位中,多数都不乐观。内阁府认为,拉动经 济增长的8项需求中仅有民间消费和政府消费支出是正数,其余都是负数。随着小泉内阁稳 健财政政策的实施,政府消费有可能减少;随着失业人数的增加、股市不振、平均收入减少 ,民间消费不可能继续保持增长,从而经济增速可能还会下降。经济产业省认为,目前最担 心通货紧缩的恶化。由于外需在日本总需求中占有较大比重,日本经济前景要看美国经济是 否能复苏,而美国经济减速是否已探底,关键取决于股市走势及其对消费的影响、“新经济 ”和信息技术泡沫是否结束两个方面。由于美国经济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 日本的衰退也就不会在短期内消除。它们预计日本2001年经济增长为零或负,2002年也不会 有大的起色,要恢复正常至少需要2—3年的时间。财务省认为,日本经济形势与外需关联较 大,“9.11”事件使世界经济走势的不确定因素增多,但美国经济基础不会受到冲击, 只是心理层面和临时性的影响,只要美国应对措施得当,涉及面不会太大。美国经济复苏后 ,日本经济也可能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步入正增长。日本兴业银行认为,这次经济收缩的最 大特点是通货紧缩的持续,而政府的财政、货币、汇率等政策的操作空间都十分有限,名义 GDP连续多年为负增长十分有害,主张实行通货膨胀,让名义GDP转为正增长;它们预计2001 和2002年日本经济实际增长率可能均为负增长。日本经济同友会认为,日本景气的恶化十分 严 重,企业反响非常强烈。据该会对企业的调查,2001年9月份认为经济在倒退和开始倒退的 占89%,比4月份提高了45个百分点;它们预计2001年实际GDP增速将下降3.2%,名义GDP增 速下降10.3%。野村证券研究所认为,日本经济2001和2002年都将下降0.4%左右。新日铁认 为,如果真的实施小泉改革,日本经济在2—3年内将为零或负增长。日本银行、亚洲经济研 究所认为日本经济存在不确定性,总体上很不乐观。另外,经济产业省反映,民间预测2001 年日本经济将下降0.8%。
通过实地考察及对日本经济的分析,我们认为,日本2001年实际GDP增长率在-0.5%左右,2 002年也大致维持这一负增长水平,名义GDP增长率则会更低。从时间上看,日本经济的困难 局面还会持续2—3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样,日本经济可能出现名义GDP增长率自1997年后 的连续6—7年下滑,经济衰退很可能进一步加深。我们做出这个判断,主要是基于下述理由 :
(一)日本的经济病太深、太重,不是短期内能解决的
影响日本经济的问题主要是深层的结构和体制问题。没有结构改革,货币政策就没有效果 ,就不能控制财政风险,就不能刺激经济活力,就不能启动内需。但结构问题和体制问题是 十年来累积起来的,解决这些问题,决非能计日功成。财政风险因不断还本付息的压力短期 内难以消除,巨额不良债权不能一日解决,过剩生产能力不能一日消化,宏观调控政策的空 间短期内难以开拓,从而内需短期内仍难启动,对国际市场的依赖也不能在短期内减弱。国 际竞争力提升、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向内需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变更不是一两年就可明显 见效。因此,日本经济长期低靡的问题解决起来需要较长的过程。
(二)国际经济环境可能进一步恶化
从2000年下半年以来,美国和欧盟增长速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回落,美国自“9.11”事件后 , 公众的消费信心和企业的投资信心大受打击,出现股市动荡下跌,汇率下降,美元疲软 ,经济衰退越来越明显;欧元区经济也明显放缓,第三经济大国德国2001年只能增长1%左右 ;亚洲的韩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国也不同程度地出现出口下降、内需减少和增速放慢 的情况。尽管各国采取了一些措施,如美国连续9次降低利率,德国和法国大幅度减税,但 政 策效果难以预料。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1年9月26日的预测,2001年世界经济增长仅为2.6 %, 比2000年低2.1个百分点,其中发达国家仅为1.3%,同比下降2.5个百分点。2002年的国际 经济环境可能比2001年还要严峻。由于世界经济形势的偏紧特别是第一大贸易伙伴美国的不 景气,以及东南亚经济的放慢,日本出口可能更加困难,顺差将继续减少,2002年经济复苏 的可能性几乎很小。
(三)小泉结构改革的推行要以牺牲景气为代价
小泉内阁是在两难处境中,迫不得已改变刺激景气政策、推行结构改革的。改革的主要内 容包括:缩小国债规模以健全财政;2—3年内尽快处理不良债权;放松管制、实施民营化、 对地方分权,刺激民间部门和经济活力,实现内需主导的经济增长。尽管小泉改革的目标鼓 舞人心,提出“即使承受2—3年的经济下降,也要义无反顾地推进结构改革”,但改革的难 点仍在于能否处理好改革与景气或长期目标与短期需要的关系。
结构改革不惜以牺牲2—3年景气为代价,实质上是“硬着陆”式的紧缩政策。在财政政策 上,日本政府要将2001财年的国债发行控制在30兆日元以内,但其预算计划是建立在GDP实 际增长2%的基础上的,如果景气低靡、通货紧缩严重,名义GDP增长率继续下降,税收目标 必然完不成,赤字就会超出预算计划,难以达到控制国债发行的目标;在处理不良债权上, 采取加快破产清算、抵押资产拍卖和主动放弃债权等方式来加快实施,据估计将带来2万家 企业破产、100万人失业,导致衰退的进一步深化,衰退又会产生更多的不良债权。这样, 小泉改革很可能既达不到解决深层结构问题的预期目标,又会使经济衰退和通货紧缩加深。
表4
中日双边贸易 亿美元
进出口额
出口额进口额 同比增长%
进出口
出口
进口
1999 进出口总值
3606.41949.31657.111.36.118.2
对亚洲
2042.71025.81016.911.84.516
对日本661.7 324.0 337.711.99.219
日本占总值比重(%) 18.3 16.6 20.4
日本占亚洲比重(%) 32.4 31.6 33.2
2000 进出口总值
4743.12492.12251.031.527.8
35.8
对亚洲
2736.61323.11413.534 29 39
对日本831.7 416.5 415.225.729 23
日本占总值比重(%) 17.5 16.7 18.4
日本占亚洲比重(%) 30.4 31.5 29.4
2001 进出口总值
2848.41474.61373.810.68.413
1—7月 对亚洲 1612.4 776.5 835.9 9 7.810.2
对日本 496.1 249.7 246.4 11 13 9.1
日本占总值比重(%) 17.4 16.9 17.9
日本占亚洲比重(%) 30.8 32.2 29.5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数据整理得到。
四、日本经济衰退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如果日本经济在今后两年仍然不能走出困境,对世界经济的不利影响将进一步加大,对亚 洲和中国经济的影响也不能低估。
(一)影响世界经济及中国经济的增长
日本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其GDP占世界总额的15%左右。日本经济衰退加上美国经济放缓 , 必将进一步引起世界经济减速,国际贸易增长也将大大降低,甚至使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由 于地缘关系,日本经济衰退对亚洲影响更大。2000年日本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第二大出 口市场,对日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17%,虽然双方贸易的互补性较强,但对日出口的可能 下滑将使中国的外部经济环境更加严峻,影响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二)中日贸易摩擦和政治冲突可能加剧
2001年中日双方的农产品争端及中国随后采取的应对措施,是双方今后贸易摩擦加剧的先 兆。日本经济对国际市场依赖较大,不景气时更看重出口,近年来总体顺差有所减少,但对 中国的逆差却在加大。据中方统计,前几年日本对中国顺差较多,近两年来顺差逐步减少, 到2000年基本平衡;但在日方的统计上,自1988年以来日本一直是逆差,逆差额从503亿日 元扩大到2000年的26669亿日元(约242亿美元),2001年上半年逆差增长更加迅速,达15012 亿日元(近130亿美元)。随着中日经贸往来的增加,双方贸易摩擦可能加剧。目前日方要求 人民币升值的呼声很高,就反映了这一心态。
日本经济的困境不能不反映到其国际政治态度上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对 外出口的发展,一部分日本人士认为中国挤压了日本的国内外市场。当前日本国内有一股很 浓的思潮,把日本经济的不景气和通货紧缩归咎于中国经济的崛起,强调“中国威胁论”, 认为:中国经济的崛起将逐步影响日本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人民币汇率偏低影响了日本出 口;日本产业向中国转移、在中国采购零部件,造成日本产业衰退、失业增多;中国价廉物 美的商品对日出口使日本通货紧缩加剧等等。这些错误认识再加上日本右翼长期否认侵华历 史,随着经贸摩擦的增加,中日之间政治冲突的可能性增加。
(三)加快日本产业对华转移步伐
日本作为“领头雁”,前两次产业转移对亚洲“四小龙”、“四小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 用。当前日本经济不景气,小泉改革还可能使不景气持续,日本国内投资回报率低,投资机 会少,可能会加快产业转移步伐。中国是日本近邻,经济稳定快速发展,2000年被一些国际 组织评为仅次于美国的最佳投资场所。在美国遭袭后,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将会增加,是日 资的首选场所之一。日资一直是中国的主要外资来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累计利用日本直接 投资278亿美元,占对华投资总额的8%,居香港特区、美国之后的第三位。随着中国的经济 不断开放和持续发展,特别是入世之后,日本经济持续低速将会促使更多的日本产业向中国 转移。
五、对我国经济的启示
虽然中国经济与日本经济的发展水平差距不小,体制也截然不同,但两国经济面临的问题 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日本过去是赶超型经济,中国过去是计划经济,现在两者都要减少 行政干预,使政府的作用逐步降低;两者都要启动内需;两者都要改变政企关系和银企关系 、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两者都要裁减人员、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 障 ;两者都要加强防范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因此,日本经济模式的经验和教训,对我国经济 有不少有益的启示。
(一)一定要为改革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在发展中解决经济问题
日本政府想要通过改革摆脱经济困境,但在经济不景气、环境偏紧的情况下强行推进改革 ,必将进一步加剧经济的衰退,甚至可能因此影响改革的顺利进行。因此,改革需要一个宽 松的环境,许多经济问题要在发展中才能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是与坚持邓小平 同志“发展是硬道理”这一战略方针分不开的。在发展中深化改革、推进调整是我国改革开 放以来的一条基本经验,今后我国经济工作也必须继续坚持这一方针,正确处理好改革与发 展的关系,坚持在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中解决就业、不良债权、财政风险等问题,通过增量 和总量的扩大来消化、优化存量。
(二)一定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加速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利润或效益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目标,是财富积累的源泉,也是创新和经济持续发展的 基础;不注重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如前苏联的经济,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必将受 到经济规律的惩罚。日本经济虽然不能简单地归为依靠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但由于 重视扩大规模而不重视股东收益、过分注重质量而不重视利润率、人员不流动等原因,企业 效益普遍不高,财政投入的经济效益也不理想,这也是其经济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中国改 革开放20多年来,中央每次有关经济的会议都十分强调提高经济效益,但由于经济体制特别 是投融资体制等原因,经济效益一直不理想,经济粗放式增长的特征明显。“九五”规划中 明确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但由于亚洲金融危机后稳定增长必要性加大的原因, 这一要求未能得到很好贯彻,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这就要求我 们在经济工作中时刻要处理好速度和效益的关系,坚持以提高效益为中心,大力推进政企分 开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卡住无效投入和重复建设的源头;规范市场秩序,防止国内恶性竞争 和出口低价竞销;加快建立退出通道,使亏损的国有企业尽快退出市场;加大技术引进和消 化 吸收力度,在首先缩小技术差距的基础上,加快推动技术创新;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技 术进步和提高效益的动力。
(三)一定要在经济开放中坚持内需主导的经济发展战略
世界经济大国无一不是以国内需求和国内市场为主。日本政府在1985年日元升值、出口压 力增大时,决定调整经济发展战略,由外向型经济转为内向型经济,注重扩大国内需求。但 90年代日本国内需求一直没有启动起来,经济衰退由此逐步加重。小泉内阁将本国经济发展 转变为内需主导的经济增长的决心恐怕在短期内很难实现。近年我国注重启动内需,着力扩 大民间投资和消费的增长,是我国克服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举措。 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着国内市场广阔的优势,国内经济增长的空间还很大,我们 一定要充分利用好这一优势,始终注重国内需求,把扩大和开拓国内市场作为一项重大经济 发展战略来抓。
(四)一定要注意防范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
日本巨额的财政赤字、大量的不良债权,使政府几乎没有宏观调控的余地,成为摆脱衰退 、健康发展的严重障碍。我国也在实行赤字财政政策以扩大内需,但部分项目投资效率不甚 理想;债务余额与GDP之比虽不太高,但与中央财政的承受力相比,风险就比较大,如果再 把银行不良债权、社会保险欠账、国有企业亏损、地方及其他公共部门负债综合考虑在内, 我国财政的潜在风险不小。因此,我国要吸取日本财政政策的教训,一方面要灵活调整国债 规模和使用方向,提高国债使用效率,防止出现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国债投入的局面;另一方 面要用好用活财政政策,把财政政策重点逐步从发行国债转向结构性减税、增值税转型等方 面,以此刺激民间投资,增强经济自主增长能力。我国金融部门的不良债权比率可能比日本 还高,又面临入世的冲击,需要吸取日、美处理不良债权的一些经验教训,尽快处置不良债 权,使金融部门早日化解风险,提高效率,及时疏通货币传导机制,增强货币政策调整效果 。
(五)一定要提高经济活力和企业竞争力
日本政府的结构改革和经济再生计划,主要是通过减少政府干预、提高企业自主性和加快 技术创新,实现由政府主导型经济向民需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解决企业活力不足 的问题。我国经济即将面临入世后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加快改革,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是当 务 之急。要继续放宽投资领域限制,在对外开放前先对内开放,拓宽非国有经济的投资领域; 进一步打破电力、电信、铁道、民航、烟草等行业的垄断,促进竞争;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 信用体系,建立二板市场和风险投资机制,推动中小企业健康发展;进一步推动政企分开 ,减少行政审批与管制,促进国有企业建立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增强企业活力;调整 和 改革财税体制,推动企业割断与各级政府的关系,推动企业跨地区的兼并重组。
(六)一定要保持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配套性
调控政策连续性和配套性不好,影响了日本经济政策的效果。我国90年代两次宏观调控的 成功之处,就在于较好地保持了政策的连续性和配套性。目前积极财政政策淡出的呼声日渐 高涨,货币传导机制不畅的问题也较突出,我们一定要吸取日本的有关经验教训,不要随意 改变宏观调控方向,在民间投资不振、经济自主增长机制尚未形成的情况下,仍然需要积极 扩大内需,继续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于调控方式和调控力度,则要根据经济 形势发展需要,进行灵活和及时的微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