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调节炎症介质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影响的研究进展论文_佟泉,宝梦喜

针灸调节炎症介质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影响的研究进展论文_佟泉,宝梦喜

摘要:目的本文主要针对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对比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该院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8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以1∶1比例,分常规组和观察组,各40例。常规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针灸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腓总神经、正中神经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远高于常规组(P<0.05);治疗前后两组的腓总神经、正中神经的传导速度均有明显差异,治疗后,观察组腓总神经、正中神经的传导速度快,患者下肢症状明显感觉良好。结论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采用针灸治疗方式,有助于促进运动神经速度的传导,有效缓解患者肢体疼痛,改善患者预后状况,其临床疗效得到显著提高,值得临床应用、普及。

关键词:针灸;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神经传导速度;疗效

引言

作为糖尿病的典型并发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提示患者的神经功能处于异常受损状态。神经功能异常带来的影响可影响患者的自理能力及活动功能。上述状况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西医治疗主张采用药物,修复糖尿病患者受损的神经,其治疗效果尚可。针灸作为一种经典中医技术,其可通过穴位刺激,形成舒经通络、行气活血等功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8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常规组:男27例,女13例;年龄44~78岁,平均年龄(62.38±3.13)岁;病程1~10,平均病程(4.09±1.12)年。观察组:男30例,女10例;年龄45~81岁,平均年龄(62.66±3.41)岁;病程1~11年,平均病程(4.35±0.81)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

1.2方法

1)NF-κB信号通路NF-κB通路是参与DPN炎症反应的一条重要信号通路,通过改变基因表达调控免疫炎症反应。周围神经受损后局部产生应激反应,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如TNF-α、IL-1、IL-6及Toll样受体(Toll-likeRecep-tors,TLRs)等向NF-κB传递上游信号,免疫受体刺激物活化IKK激酶复合体磷酸化IκB蛋白,激活转录因子NF-κB上调促炎细胞因子基因的表达,诱导神经元凋亡,造成神经纤维病理改变,同时敏化外周感受器,降低机械痛阈并造成热痛觉过敏,产生疼痛。针灸能调节NF-κB信号通路,抑制NF-κB介导的神经元凋亡,从而发挥抗炎作用。通过研究大鼠组织发现电针能够抑制IL-1β介导的炎症组织模型中NF-κBp65的核转运,提高IκBα的蛋白表达水平,从而抑制NF-κB信号,并且IκBα表达水平随时间推移而减弱,提示电针能动态调节IκB及NF-κB信号达到抗炎效果。2)针刺与艾灸结合在临床治疗中,将针刺与艾灸相结合,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中也取得了显著临床疗效。选取74例DPN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口服维生素B1片,10mg/次,3次/d,尼莫地平片30mg/次,2次/d,维生素B12片500μg/次,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治疗的前提下用温针灸法治疗(取穴:足三里、三阴交、太冲、阳陵泉、曲池、合谷、外关,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用2cm的艾条插在针柄上进行温针灸,1次/d,6次治疗后休息1d),连续治疗2个月,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3)胆碱能通路胆碱能抗炎通路是由迷走神经参与的抗炎通路,通过释放乙酰胆碱并特异性地与免疫细胞上的N型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从而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减轻全身性炎症反应。多项研究证明针灸能促进迷走神经活性,迅速调节免疫反应减少炎症介质释放。于耳迷走神经分布区穴位电针可抑制异常升高的促炎因子TNF-α、IL-6及CRP水平,升高抗炎因子IL-10水平,减少炎症损伤保护微血管,提示针灸在感染及炎症中可能通过胆碱能抗炎通路抑制机体炎症反应。

2结果

2.1临床疗效

根据治疗总有效率公式计算,常规组明显低于观察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腓总神经、正中神经传导速度与常规组比,观察组的神经传导速率较高(P<0.05),患者下肢症状得到改善,疼痛减轻,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生活质量与常规组相比,观察组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和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中医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于“痹症”“血痹”范畴,患者由于气虚血瘀、淤血阻络而发病。针灸能够调节机体,促进血液流速增加,改善微循环状态,促进周围神经供血供氧改善,从而提高患者神经传导速度,本结果可见,观察组治疗后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针灸能够刺激神经元生长因子,改善神经营养状态,增加对神经供氧和供血,促进微血管生长,从而促进患者病症改善,从结果中可以看到,观察组患者病症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近年来,随着糖尿病患者规模的不断扩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率也处于不断升高状态。在2型糖尿病群体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率已经接近50%水平。这种糖尿病并发症对患者的危害多集中在活动功能、神经功能等方面。如未能及时接受治疗,由高血糖状态、微循环障碍引发的神经功能损害逐渐加剧,甚至会增加患者的不良预后形成风险。上述状况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西医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舒洛地特作为一种神经病变治疗常用药,其干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药理机制为:经口服给药后,药物中的主要成分———葡萄糖胺聚糖,可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体内大量释放蛋白脂酶,同时提升脂蛋白酶的活性水平,逐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管病变及神经功能。中医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麻木、血痹范畴。这类疾病的病机为:血脉痹阻,气行阻滞,经络传导不通,不通则痛,最终引发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肢体麻木、疼痛等一系列表现。根据上述病机,中医主张采用行气活血、通经舒络原则进行治疗。DPN病程中存在的持续低度炎症是导致神经发生变性改变及组织损伤的重要原因,各种炎症介质的级联反应扩大炎症效应,阻碍神经修复,影响神经功能。目前DPN关于炎症学说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探索调节炎症介质及抑制炎症信号通路对DPN的保护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但各个炎症介质间互相作用及通路机制仍不明确,无法提供针对性治疗方案。因此,研究多条炎症信号通路是否存在共同靶点,或有无起到多靶点调节作用的抗炎途径,还需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的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中国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8,38(4):292-344.

[2]徐青,代丹娇,张春玲,等.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进展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15,36(1):122-124.

[3]赵永,向婷,王天沛,等.“双固一通”灸法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6的影响[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6):8-9.

论文作者:佟泉,宝梦喜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20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1

标签:;  ;  ;  ;  ;  ;  ;  ;  

针灸调节炎症介质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影响的研究进展论文_佟泉,宝梦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