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内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评价论文,竞技论文,社会论文,内容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90(2003)06-0054-05
1 前言
竞技体育是社会机体的一部分,社会的运行不断促进竞技体育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开放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这是我国社会发展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两个根本性转变。竞技体育的运行交织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运行之中,不断影响社会的发展,竞技体育作为一项事业,国家予以投资,对于竞技体育的投资决策关系到国家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竞技体育投资决策以可行性研究为科学依据,其核心就是对投资项目的评估,即对项目进行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评价。在我国将竞技体育作为一项事业来发展,强调竞技体育事业的公益性,在社会主义市场体制转轨逐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时期,则逐步强调竞技体育的经济性。
对竞技体育项目的建设、实施与社会经济、自然资源利用、自然与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的社会效益,影响予以分析,使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在竞技体育项目的运行过程得以合理配置,提高投资效益,使竞技体育项目的发展得以整体优化,从而有助于建立竞技体育与经济、社会的良性运行机制,有助于竞技体育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社会评价理论是一门应用科学,属于规范科学范围,它是随着经济科学与社会科学发展而发展的,至今没有规范的学科理论。为此,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理论还未建立起来,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社会的变革,社会利益结构的变化。如果对竞技体育项目发展的投资没有一个科学的评价方法,则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国有资产的流失,影响竞技体育社会目标的实现。
因此,本文以体育社会学为基础,对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内容进行研究与探讨,将有助于竞技体育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2 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需要,收集,查阅并研究了有关体育报刊、杂志、体育文史资料、体育统计年鉴、国家社会、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社会结构变化等方面的统计数据、研究报告和研究资料等。采用不同形式就我国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内容等问题,向有关专家进行访谈。运用社会学评价的方法,构建我国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内容理论框架体系。
3 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内容的理论框架构建
3.1 构建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内容的框架体系
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是社会评价中一个项目评价。当今的社会评价主要有四种:(1)包含在国民经济评价中的社会效益分析;(2)经济评价加收入分配分析;(3)项目的国家宏观经济分析;(4)引入社会学家参与评价的社会分析或社会影响评价。从理论上分析,前3种属于经济学范围,所以(1)-(3)之间的区别主要是社会评价是仅指社会效益分析,还是既有社会效益分析还包括经济增长分析(即经济评价)。第四种广泛的社会分析或社会影响评价,理论上以社会学为基础。我国现在已在部分项目的国民经济评价中做的社会效益评价,基本属于这一种。从社会评价的理论来看,社会评价包括经济评价。体育是非物化生产行业,是服务性的行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把体育作为一项事业来发展,使之具有公益性,同时,又把它作为一项产业逐步推向市场,使之具有产业性,公益性是一种政府行为,而产业性是一种社会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竞技体育运行既需要政府的管理,又需要市场的调节。由于体育产品的服务性,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是在已有的经济评价的基础上,建立竞技体育评价体系的社会评价。因此,根据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本研究将我国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内容定位在不包括经济评价的社会评价。
我国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竞技体育发展的目标必须符合国家发展的目标,就是说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目标,从根本上不能脱离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满足。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内容体系应是资源配置,竞技运动技术水平,管理体制改革竞技体育的社会功能等一系列具体内容。
图1 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内容框架体系
3.1.1 竞技体育资源配置评价
一个国家体育资源的配置涉及到资源的种类、来源,影响因素和资源投入后的最终产品,这些要素的相互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图示(图2)
一个社会之所以要向竞技体育投入各种资源,是希望这些资源会换得理想中的产出结果,一个社会对竞技体育产出的价值判断及对其性质的认识,对其资源配置具有关键的导向性意义。竞技体育是具有多功能、多维度的社会文化现象,如果将一个国家的竞技体育事业置于“投入——产出”的框架结构,从经济管理学视角加以简化,则可将其核心“产出”概括为:其一,国家竞技运动实力的增强;其二国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在这两种基本产出的生产过程中,伴有大量其他相关产品出现,如竞技体育的文化产品、设施、各类赛事与活动、体育艺术品等。
图2 竞技体育投入—产出关系
3.1.1.1 竞技体育资源及其来源
1)竞技体育资源的界定:竞技体育资源,是指一个社会用于竞技体育活动,以扩大参与竞技体育活动的人口和提高竞技运动水平,物资、资本、人力、时间和信息等方面的投入。竞技体育资源是发展竞技体育的物质凭借。一般而言,竞技体育资源越充沛,体育活动就容易开展,其发展水平就越高。社会越是发展,人们越是感到竞技体育资源的紧缺。
2)竞技体育资源主要的几种形式:
(1)人力资源,是指从事竞技体育工作的专业工作者,如运动员、教练员、科技人员、体育教师和管理人员等。(见表1)
(2)资金。今天由于竞技体育的规模和科技含量不断加大,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一个国家的竞技体育事业需要雄厚的财力支持,竞技体育越是发展,需要的资金就越多。
表1 我国竞技体育队伍人数情况
年份体委一线二线三线合计 等级世界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运动员
冠军
1994
124558
13030
32268 261500
431356 79
1995
126829
13265
31867 264769
436730
40500 98
1996
130286
13910
32241 276041
447021 72
199813849
38571 297375
349795
46212
(资料来源:虞重干等《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上海体院学报,2000年,第2期,第8-11面。)
表2 我国竞技体育经费收支情况
(千元)
年份财政拨款社会赞助经费收入收入合计支出总额
1994 1335154 81830 715576 2232460 2170485
1995 1539585 87630 839206 2466411 2642700
1996 2076529 105280 1049474 3231283 3611089
表2说明:我国竞技体育的投入/产出之比可见一斑,我国竞技体育1994年的财政拨款为335154千元,1995年比1994年增加了204431千元,1996年比1994年增加了741375千元;我国竞技体育1996年的收入比1994年增加了998823千元,1996年竞技体育的支出比1994年增加了1440604千元。(资料来源:同表1)
(3)体育设施。竞技体育训练需要一定的空间,要取得好的训练效果需要一定的场地条件和先进的设备器材。体育设施已经构成了现代社会的特有文明景观。
(4)余暇时间。余暇时间是重要的竞技体育资源,有了余暇人们才有可能观赏体育比赛,从而刺激体育消费,导致其他竞技体育资源的增长。余暇时间的多少对竞技体育资源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5)信息。发展竞技体育的事业需要大量的信息,诸如科学训练的信息、有关社会团组织的经营管理、有关政府的政策法规、有关企业的商品信息等。在现代社会竞技体育已经成为信息产出量最大的社会部门之一,电视台的体育专用频道、报纸的体育专版、传递的都是体育信息。但是,我们也应注意到,有关竞技体育资源及其配置方面的信息,却往往是稀少的。目前世界上竞技体育比较发达的国家都有充足的体育信息资源,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公布的渠道畅通,网络完整。
(3)竞技体育资源的来源
社会对竞技体育的资源投入量及投入方式与对其最终产出的期望有直接关系。由于竞技体育产出既有社会公益性特点,又有巨大的商业开发性,这种双重性的本质特点会带来社会和经济的双重效益,因此,其资源投入与为政府和非政府(私人)两种渠道。政府对竞技体育的资源投入,主要基于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其资源投入期望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发生冲突时,以社会效益为重,非政府的私人投入除了公益性慈善捐助之外,多出于谋取经济利益的考虑。
3.1.1.2 竞技体育资源的配置
由于资源紧缺,而社会对竞技体育资源的要求却与日俱增,在资源稀缺规律的作用下,社会不得不对资源的投向作出选择。一个社会如何给自己的竞枝体育事业以必要的资源投入?如何在不同的体育部门间分配有限的竞技体育资源?资源的投入以什么样的机制进行运作?是评价该社会竞技体育发展形态的一个基本线索。
1)计划机制 经济学家将计划机制描述为:“资源的分配由政府决定,命令个人和企业按照国家经济计划行事”的机制。在这种机制中,体育资源是由政府行政组织根据其制定的计划强制分配的。
这种根据政府的计划配置资源的机制,一般强调体育的公益性,突出体育的社会效益,常处于较强的道德优势地位,容易获得社会舆论的支持。在公有制的社会结构中,依据计划机制进行体育资源的配置,也易于与社会主流思想保持一致,从而在政治上有较大的安全系数。由于这种机制较少,或根本不考虑投入与产出的经济效益,社会各部门的运作均依计划行事,因此以这种机制为基础的体育在一定范围内,可以保持正常运转。它可以人为地制造一个体育环境,如强制性向企事业派遣退役队员,以维持运动训练资源流通渠道的通畅;指令企事业利用部分工作时间开展群众体育,以牺牲部分有效生产资源来弥补体育资源的不足。
2)市场机制“市场机制就是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市场主体之间对利益的竞争、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调节经济运行的机制。”市场机制的“基本点是主要的价格和分配决策都是在市场上做出的。”由于市场机制以利润和亏损为标准为解决资源配置的各种问题,“具有物质利益性、自主性、平等性、竞争性、开放性等属性特征”,因此它对体育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极有效率,充满活力。
3)两种机制的互补由于单纯的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各有其优点和不足。在现实生活中,一般都是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而以计划机制作为间接的宏观调控手段,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
3.1.2 竞技体育发展指标的评价
构建具有代表性的竞技体育发展指标体系和科学方法,对反映竞技体育的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进行综合的定性、定量评价,在同一评价体系下对各有关因素进行对比分析,是评价竞技体育发展趋势的理论基础,也是确定评价竞技体育发展目标的科学依据。评价竞技体育发展水平不能用单纯的其一指标,它应包括竞技运动技术水平(包括奥运会、亚运会成绩、单项国际大赛的成绩等)、教练员、运动员的知识和素质结构,运动训练中的科技含量,竞技体育管理机制,竞技体育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等多方面的发展水平(见图3)
图3 竞技体育发展指标评价框架体系
表3 建国以来我国运动员在全运会上超、创世界纪录情况一览表
航空 航海
田径 游泳 跳伞 举重 蹼泳 射击 模型 模型 射箭 合计
第1届 1959年 11 1 1 4
第2届 1965年 4 33
2
12
第3届 1975年 66
第4届 1979年 16 16
第5届 1983年2
1 3
第6届 1987年1
34
1 817
第7届 1993年10 25
641
第8届 1997年 22
共计 13
35324
11
17
142 101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综合卷),1949-1988,1999.9。
从表3可见,从第5届全运会开始创立“奥运模式”后,在新中国举办的8届全运会中,总共超、创世界纪录101项次,表明了我国竞技体育的实力正在向世界先进水平迈进。
表4是我国运动员参加7届亚运会取得的优异成绩。
表4 中国运动员参加亚运会(第7-13届)获奖牌情况一览表
金牌 银牌 铜牌
金牌数名次
总名次
第7届1974年
德黑兰33 46 27 3
第8届1978年
曼 谷51 54 46 2
第9届1982年
新德里61 51 41 11
第10届
1986年
汉 城94 82 46 11
第11届
1990年
北 京
183107 51 11
第12届
1994年
广 岛
126 83 57 11
第13届
1998年
曼 谷
129 77 68 11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50周年成就展(体育)简介1999,9,谷世权著.体育史.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7。
表5 1980-2000年中国运动员参加奥运会获奖牌统计一览表
金牌 银牌 铜牌
金牌数排名
夏季奥运会第23届 1984年 洛杉矾 15 8
9 4
第24届 1988年 汉城5 11 12 11
第25届 1992年 巴塞罗那16 22 16
4
第26届 1996年 亚特兰大16 22 12
4
第27届 2000年
悉尼 28 16 15
3
冬季奥运会第13届 1980年 普莱西德湖
第14届 1984年 萨拉热窝
第15届 1988年 卡尔加里
第16届 1992年 阿贝维尔
3
第17届 1994年 利勒哈默尔 1
2
第18届 1998年长野 6
2
表5显示,我国首次正式参加奥运会是从1980年第13届冬季奥运会开始的,至今共参加了6届冬奥会。我国正式参加夏季奥运会是1984年第23届奥运会,共参加了5届夏季奥运会。
表6 1991-1997年优秀运动队经费及占体育事业经费的比例情况
(单位:千万元人民币)
年份
经费额
占体育事业费%
1991年 40 22
1992年 44 24
1993年 56 25
1994年 60 30
1995年 80 32
1996年 100 34
1997年 120 30
表6表明:近年来,国家和社会对体育事业的投入大幅度增长,“六五”时期投入约为25亿元人民币,“七五”时期达60亿元人民币,在“八五”时期达到103亿元人民币,平均每年投入20亿元。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优秀运动员的经费投入也呈大幅度上升的趋势。
图4 1987-1997年我国体育科研机构经费总投入情况曲线图
图4表明:近年来,我国体育界的科技创新意识不断增强,体育科学研究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目前,除海南省外,全国共建立了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上体育科研所36个(我国台湾省、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未统计在内)。国家和各地对体育科研的投入逐年增多,体育科研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体育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从图5、图6表明:近年来我国优秀运动队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教练员比例已达到73%,但与美、俄国家相比还有差距。
根据竞技体育发展指标的评价内涵,就是充分发挥竞技体育为我国经济建设、为社会服务的多元功能与作用;竞技体育运动水平继续保持亚洲领先和奥运会“第2集团”前列的地位,努力缩小与美国、俄罗斯的差距;争取全面提高竞技体育的整体水平,努力进入竞技体育强国的行列;竞技体育运动的成绩中科技、教育含量显着增加,运动项目和运动队结构更趋合理,通过发展竞技体育,进一步推动群众体育的广泛普及;体育产业的发展和文化娱乐的多样化;初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良性运行机制。
评价“发展指标”首先看竞技体育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多元功能和作用,这是用评价竞技体育发展指标的全新标准。即提高竞技体育运动水平,推动群众体育、全民健身活动的普及,发展竞技体育产业,丰富文化娱乐活动,以及健身、教育等多方面的评价,替代“惟运动成绩”或单一金牌数量的评价。其次,对质量和效益进行评价,明确从体制改革入手,调整项目结构和运动队伍结构,以科教兴体作为竞技体育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推动力),促进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3.1.3 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评价
党的十五大提出:从现在起到下个世纪前10年,要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根据这一目标,我国未来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目标是:逐渐由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统包统配,国家集权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向以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宏观调控、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竞争有序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过渡。
3.1.3.1 健全的组织体系
1)建立精干高效、运转协调、调控有力的行政管理组织体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原有的体育行政管理体制也将进行改革,体育行政管理机构将逐步精简,而精简后的竞技体育组织体系将发生变化:一方面行政机构缩小,行政管理人员必须是少而精;另一方面由于职能调整使管办分离、政事分开,政府的宏观调控将加强。各级政府仍将设立体育管理机构或在政府管理机构中设立体育管理机构或在政府管理机构中设立专人负责体育工作。体育行政组织在发展竞技体育中仍将发挥积极的作用,这是保证国家奥运目标和区域竞技体育目标实现的重要条件。
2)建立政府宏观调控、按照市场规则运作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协会化管理的组织体系
我国竞技体育管理向协会化方向发展是总的趋势,协会管理的组织体系将不断得到健全和加强,不仅是在国家一级成立各运动项目协会,在省(区、市)、地(市),甚至县(市)将分别成立各层次的协会组织,协会组织是各级各类运动训练的直接管理部门,各类业余与职业俱乐部将逐渐取代各级各类运动队,政府管理的主要作用是运用政策和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协会则按照市场规则和协会章程独立运作。
3)建立国家管与社会办相结合、业余与职工相衔接的运动训练组织体系
未来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是以协会管理为主体,要求训练组织体系与之相衔接,即未来运动训练组织体系应该是业余与职业相衔接,过去那种运动队训练体制将被新的体制所取代,逐步建立符合协会管理体制要求的业余运动训练组织和职业体育发展需要的俱乐部训练组织。
3.1.3.2 完善的保障体系
改革竞技体育的统包统配体制后,需要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保障体系包括法律保障、人事制度保障、场地器材保障和经费保障,在人事制度的保障上逐步建立社会保障,如运动员的就业保险、运动员的伤残保障等;运动项目按协会制管理,应提供健全的法律保障,如运动项目协会管理的法规、制度、俱乐部管理的规范化制;在经费保障上,要建立国家对竞技体育的投资制度、竞技体育产业发展制度,以保障竞技体育经费的有效投入。
3.1.3.3 竞争有序的运行机制
市场经济鼓励竞争,而公平竞争是未来竞技体育发展的动力源泉。竞枝体育竞争突出的表现是在赛制上,竞赛是运动项目发展的杠杆,运用好这个杠杆,可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运动项目的发展。因此,竞赛体制是调整竞技体育发展方向、发展水平,提高我国整体竞技体育实力的重要保证。
3.1.4 竞技体育的社会功能评价
3.4.1 竞技体育的价值的社会性
竞技体育是人们的一种社会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社会的产物,竞技体育在满足主体各种需要的过程中体现出其价值的社会性特点。竞技体育的价值的社会性表现在竞技体育价值活动和内容的社会性。人们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社会生产方式、一定的社会关系条件下进行价值活动的。竞持体育从它一开始就是人们的一种社会活动,通过人们之间身体运动能力的相互比较而渗透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无论竞技体育活动是满足个体的需要、群体的需要或是社会的需要,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某种条件下的利益追求。竞技体育的价值的社会性表现在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由于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多因素影响及推动的过程,因此,任何一种社会因素都在影响和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中受到其他因素的作用。经济、科学技术、政治、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环境等等都在影响着社会的历史发展。竞技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体现对人的价值的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为上述因素所影响。正因为这些影响因素的存在,竞技体育的价值才体现出社会性的特征。
3.1.4.2 竞技体育产业化发展
竞技体育产业是最能体现体育自身经济功能及社会经济价值的体育本体产业,大力发展竞技体育产业,有利于培养和建设体育市场。未来10年,我国竞技体育产业的发展应初步形成竞技体育的国家投资、社会资源配置、体育产业经营3大经济支柱,竞技体育自我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逐步提高经费自给率;形成以竞赛表演为核心的竞技体育市场体系,增强竞技体育产业开发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制定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竞技体育经济政策,基本形成我国竞技体育市场管理规范体系。
4 小结
4.1 竞技体育资源的配置涉及到资源的种类、来源,影响因素和资源投入后的最终产品,社会之所以要向竞技体育投入各种资源,是希望这些资源会换得理想中的产出结果,社会对竞技体育产出的价值判断及对其性质的认识,对其资源配置具有关键的导向性意义。
4.2 评价竞技体育发展水平不能用单纯的其一指标,它应包括竞技运动技术水平(包括奥运会、亚运会成绩、单项国际大赛中的成绩等),教练员、运动员和知识和素质结构,运动训练中的科技含量,竞技体育管理机制,竞技体育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等多方面的发展水平。
4.3 评价我国现有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现状,必须建立好我国未来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应逐渐由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统包统配,国家集权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向以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宏观调控、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竞争有序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过渡。
4.4 竞技体育是人们的一种社会方式,本身就是社会的产物。竞技体育在满足主体各种需要的过程中体现出其价值的社会特点。竞技体育的价值的社会性表现在竞技体育价值活动和内容的社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