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发展的空间格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农业论文,格局论文,空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我国农业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出较明显的区域性梯度分布格局,表现在:①宏观上,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发展速度不均衡,呈现东部快于中部,中部又快于西部的现象;②中观上,以城市为中心,同一区域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和农业生产结构随距城市的远近不同而变化;③微观上,农业发展水平随地理海拔高度的降低而提高的趋势。本文对我国农业发展的空间格局形成的过程及原因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关键词 农业发展 空间格局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农业的发展速度极为缓慢。由于过分强调农村集体经济的作用和所谓“一大二公”的原则,致使广大农村的发展基本上停留并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各地的发展水平差异不大,即空间上呈现一种平面的分布格局。因此,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各地农业的发展基本上处在同一起跑线上。这种状况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农业近20年的发展过程,探讨这期间农业发展的规律和机制,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我国农村的改革开放,首先标志着广大农村获得了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不同农业发展战略的自主权,从而有了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不断发展的机会;其次,是使农业生产逐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成为可能,并为与农业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农业专业化、社会化和商品化的实现,在技术上、物资上、资金上及政策上提供了各种保证;第三,导致人们对农业发展观念上的一系列改变。由于各地地理区位的不同、农业资源秉赋上的差异,因而出现各地农业发展在速度上的较大悬殊,而这种悬珠的不断累积,若干年后的今天,我们可以从空间上看到我国农业发展水平的不均衡立体分布状态及某种较明显的规律。本文从我国农业发展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的角度,从宏观、中观及微观三个层次,探讨我国农业发展的相关机制。
1 我国农业发展总体水平呈现东部高于中部、中部高于西部的区域性梯度分布格局
据我国不同年份的农业年鉴所提供的统计数据,可以清晰地显示出东部沿海省(市)、中部内陆省份和西部边疆省(自治区)之间农业发展水平的差异。无论是农业的总产量、总产值,还是农业的单产、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等,其趋势是基本一致的,而且与农业相关的物资、资金等的投入水平以及社会化服务水平等方面的差距亦是十分显著的,即东部>中部>西部。这种区域间的梯度差异正好和其海拔平均高度的差异相反,因此常给人以某种误导,使人过份强调农业区位的重要性。固然,涉及到不同地区农业发展水平,我们不可否认生态环境条件等自然因素对农业发展的作用,但从近20年区域间差距的拉大这一事实中,我们至少还应认识到以下几点起了某种决定性的作用。
1.1 政策效应
我国农村的全面改革开放基本上是由东向西逐步推进的,这样,东部地区首先获得了有关政策上的优势,由此而形成了发展上的时间差,即东部地区开始发展的时间相对于其他地区要早一些,而中部又早于西部。有关农业政策在实践中真正有效的落实,在这三大区域间,大致各相差2—3年。由此可见,有关农业政策在西部地区实行实际上较东部滞后了5—6年。如果将这一因素在比较不同地区农业发展水平差异时予以充分考虑的话,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种规律,即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5—6年前的发展水平较为接近,而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以及西部地区,亦都存在2—3年的差异。
1.2 农村人口素质
由于历史的原因,东部地区的教育程度普遍高于其他两个区域。许多研究均表明,农民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即使同在一个地区,甚至同一个村庄,所呈现家庭经济状况的差异是十分显著的,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地区间这种梯度差异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的素质上的差异。因此,当中央有关农村和农业政策制定出来后,由于素质的差异,对于政策的理解和执行出现上述的时间差亦是很自然的,当然政策的某种倾斜也是以人口素质及地理条件为一定前提的。这样在我国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东部地区始终先行一步,并对我国农业发展的战略和途径从整体上进行探索和示范。从创新的角度来看,创新者往往可以取得较其他追随者更高的所谓“超额利润”。实践证明,我国农业的发展始终同技术上、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上和农业的运行机制上的一系列创新活动相关联。
1.3 农村的城镇化和城镇人口密度
农村的城镇化是我国农村发展中的一个明显的趋势,在人口逐步向城镇集中的过程中,乡镇企业得到相应的发展,一方面部分农村人口从农业部门中转移出来,适应了农业向一定规模化方向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吸引了许多外地人口,使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实际上,我国农业近期发展的实质是完成由传统的、封闭的、自给自足型的小农经济向现代的、开放的、以市场为导向的商品经济的根本转变。东部地区农村城镇化的发展速度显然快于其他两个区域,而人口密度的分布亦是东高西低,在客观上形成了农产品消费群体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对农产品消费需求的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引导和促进农业发展的一种巨大的动力。从理论上来讲,农业发展取决于四种力的有机整合,即农业自身按一定规律发展的内力、农业技术进步的推力、农业生产社会环境(包括农业的产前和产后等环节)的外部拉力和农业生产自然环境的变化对农业发展的压力。显然,农业在三个区域间所承受的四种力的大小以及四种力的组合是不同的,因而必然会产生不同的发展速度。
东部、中部和西部农业发展水平的差异不仅仅只是表现在数量上,严格来讲存在一种质量上的不同,呈现出各种农业生产形式,如生态农业、无机农业、有机农业、自然农业等由东向西的过度。例如,当东部地区农业投入达到一定水平而出现多种生态问题时,促使人们对生态问题的关注,促使农业从无机农业向生态农业发展,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地区已经建立起有关生态农业的理论模式,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而在中部地区,人们更多地仍在考虑加大农业投入的问题,这种思路带有明显的无机农业阶段的特征;在西部,由于受自然因素的限制,农业发展的重点仍然是如何促进传统(有机)农业向现代(无机)农业的根本转变,涉及到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现代化农业科技产品的应用等。从农业生产的目的来看,东部地区已经将农业生产的效率作为首要的追求目标,中部地区对农产品质量的追求以及西部地区仍在很大程度上停留在对农产品数量的追求上。显然,上述这些都反映出三个区域间农业发展处于不同的阶段,具有许多根本性的差异。
2 农业发展以城市为中心点,并呈现出发展水平与距城市距离呈负相关的特征
我国农业发展的空间不均衡性,除了表现在区域间外,还更多地表现在同一区域内的差异。在西部地区,我们不难找到许多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典型村、乡,甚至一个县,其发展程度并不低于东部地区;而在东部也仍然存在一些农业发展水平并不高于中部和西部的地区。因此,当我们从区域整体的角度进行比较时,往往会产生一种误解,因为即使是同一区域内,也仍然存在诸多非同质性的因素,这样我们需要在上述农业发展空间格局总体认识的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校正。
当我们以城市为中心点划同心圆,并以此对我国农业发展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进行考察时,便会发现以下两点基本的规律:
(1)一般来讲,城市郊区农业发展水平处于最高点,我们常称这为城郊型农业模式,而随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农业发展水平逐步下降。在许多远离城市的边远地区,农业尚处于以自给自足为主的传统农业阶段;在一些边缘地区,甚至是以“刀耕火种”或完全“靠天收”为特征的自然农业。农业空间格局可以描述为:城市农产品消费中心→城郊型生态农业→远郊型无机农业→一般地区有机(传统)农业→边远(边缘)地区自然农业(见图1)。这种同心圆随城市规模的大小(大、中、小)、城市的地理位置(如:东部、中部、西部、南方、北方)的不同而存在某种数量上和质量上的明显差异。
(2)在农业生产的结构上,亦存在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型特征,即离城市的距离不同而其生产的内容和形式亦不同,如蔬菜生产区多集中在靠近市场农产品消费者的城郊地区,畜牧生产区则与商品粮生产率较高的地区联系在一起,农产品的商品率随距城市中心距离的加大而逐渐下降。这种差异显然取决于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目标上的差异,即商品化生产和自给自足性的生产(见图1)。
图1 我国农业生产区域内的空间分布格局
上图所示的农业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与杜能100多年前所描述的农业区域分工模式相似,显然这种农业生产结构的空间格局与农产品的特性相关。不耐贮藏的农产品(尤其是蔬菜)对交通状况的依赖性,决定了其接近城市的生产区位以及其在城市市场中的竞争优势;而现代畜牧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粮食生产的商业化水平。
城市除了其作为农产品的消费中心的地位之外,同时它还是一个地区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的中心,因而自然会形成对周围地区一系列辐射和扩散效应,从而深刻地影响着周围农村地区农业的发展。距离城市愈近,愈容易占领城市的消费市场,更容易获得最先进的农业技术,更多地获得来自城市的对农业的物资、资金、信息等方面的支持,其农业生产便自然形成以城市市场(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商品化发展趋势。与之相反,远离城市的农村地区,交通不便严重地限制了城乡间的交流,农产品商品率极低,农业生产完全以满足自身消费为目的,农业发展缺少应有的动力。由此可见,距离城市愈近,由于受利益原则的趋导,农业发展的速度必然较距离城市较远的地区更快。实际上,随着我国农村的不断开放,一个地区往往受周围多个城市的影响,形成一种多中心扩散的格局,这对于分析和理解不同地区农业发展水平的差异是极为有意义。
3 农业发展按地理状态的空间格局
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决定了农业的发展不能脱离其所处的环境条件,自然条件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业发展水平的不同。人们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劳动手段(主要指劳动工具),是区别农业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特征之一。显然,考虑农业生产的自然地理因素,可以进行以下的区别:①平原型农业,人们可以较大规模地使用农业机械,因而可以实现较高的劳动生产率;②丘陵型农业,仅适于小型农业机械,农业生产仍以畜力为主;③山区型农业,由于农业机械的使用受到较大的限制,农业中只能依靠畜力,局部地区甚至仍以人力为主。因而,一般而言,农业发展水平呈现平原>丘陵>山区。这种空间格局与我们前面讨论的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地理状况是一致的。地理上的相对封闭状态,影响了农业资源,如物资、技术、信息等的流动,而实践证明这种流动性是农业发展中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因此,平原农业实际上形成了较强的以市场为导向的商品性农业;丘陵型农业以自给自足为主要目标,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显然是这类地区农业发展的重点之一;而山区型农业,由于受地理、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大都处于贫困状态,农业生产尚处在只能解决温饱阶段,显然,这些地区的农业进一步发展必须在自然资源之外的其他资源,如社会资源、经济资源等上做文章。
4 农业发展空间格局的评价
农业发展在空间的分布格局是十分复杂的,但仍然是有规律可循的。根据上述分别从宏观(区域间)、中观(以城市为中心)及微观(自然地理)进行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的衡量农业发展水平的表达式:
即:农业发展水平(AD)=K[1,]·K[2,]/D
式中:K[,1]为城市规模与农业发展的相关表达式;
K[2,]为海拔高度所表示的地理特征;
D为距城市的距离。
这一表达式表明某一地区农业发展相对水平的空间状态涉及到:
(1)农业发展水平与其周围的城市规模呈正相关。显然城市规模大小不同,其对周围地区农业的影响程度不同,城市愈大,其扩散效应(对农产品的需求、技术、物资、资金、信息等)亦愈大,反之则愈小。客观上可以将城市区分为以下几种类型:a.5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b.100—500万人口的大城市;c.50—10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d.10—50万人口的小城市;e.1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镇。
(2)农业发展水平与所在地区的地理因素密切相关,即在同一地区,农业发展水平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相应有所下降;同样大小规模的城市在平原地区较在山区具有更强的扩散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山区的人口密度较低,无论其城市的密度还是规模都较平原和丘陵地区较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发展的进程。
5 几点启示
农业发展水平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农业发展的空间格局更是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很难予以准确地定位。但从上面的讨论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下列几点启示:
5.1 农业发展在空间的不均衡是客观存在的,除了进行定性的认识外,尚需进行定量分析。农业发展水平在空间的定位,对于我们进一步探索有关农业发展的规律以及明确农业发展的机制,对于制定某一地区农业发展的战略等,都是极为重要的。这种空间上的定位,有助于人们正确地认识一个地区农业发展中的优势和不足。
5.2 农业及农业的发展取决于“天时、地利、人和”。所谓“天时”是指自然气候中各种因素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及分布规律;“地利”即所处的地理状况(如平原、丘陵、山区等)、离城市的距离、交通状况等;而“人和”则包括政策、人的素质、农业生产的组织等。农业发展水平在空间上的差异就是这三种要素不同组合的结果。
5.3 边远(边缘)山区与城郊地区农业发展水平的差异不仅存在量上的不同,而且亦有质上的根本区别。固然,这种差别的形成既有历史的原因,同时也受当前生态环境、社会文化、政治、技术、经济等发展水平不同的深刻影响,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农业发展是一个整体上的概念。要缩小地区间的差异,必须同社会整体发展同步协调进行。而且这种差距的缩小并非短时间内就可以取得的,需要有一个较长的时间。
5.4 我国农业发展水平空间格局形成过程中的规律
(1)发达地区对不发达地区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整体示范的作用,并因此形成以技术为特征的梯度扩散效应,即农业技术等的空间扩散基本上按下列路径进行:城市近郊—城市远郊—一般地区—边远地区。这种技术应用上的时间差是与发展的时间差相一致的。
(2)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往往是那些接受技术最早的地区。大量新技术的引进、积累,使农业逐步成为一种技术密集的产业,这些地区自然成为农业技术扩散的中心。
(3)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技术的应用亦受到生态环境、社会文化、政(治)策和经济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许多新技术在发达地区应用成功,而在落后地区则遭到失败,这显然是技术与其他因素不相适应的结果所致。
(4)农业发展是一种由量变的积累最后产生质变的过程。我国农业发展在空间上存在从自然农业(刀耕火种)到生态农业的不同发展阶段,从一种较低级的阶段向另一种较高阶段的发展是各方面变化不断积累的结果,而并非完全由人们的主观愿望所决定,这在促进不发达地区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是极为重要的。如果忽视这种规律,操之过急,最终只会适得其反。
(收稿日期:1997—03—25)
A Spatial Gradient Model For Assessment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Level in China
Jian Xiaoying
(Chinese Agricultural Universily,Beijing 100094)Abstract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between different regions in China have obviously showed with a spatial gradient distribution.The following phenomenon and regular patterns can be used to develop a model for assessing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ing status or level in different regions.Firstly,the developing speeds are unbalanced among the Eastern.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i.e.the Eastern is macroscopic developing faster than the Central and the Central faster than the Western,Secondly,the cities in each region serve as the developing polar,so that a spatial concentric circles is formed.The greater are the distances of the rural regions to the nearly cities,the lower are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levels,Thirdly,there is a microscopic tendency.that the developing levels are reversalrelative to the geographic height above sea level.The reasons and proces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se spatial distributivegradients we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spatial gradient distrib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