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沉降下多层砖砌体建筑抗震加固技术优化论文_白婷,雷墉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北京市 100840

摘要:为了研究差异沉降下多层砖砌体建筑抗震加固技术及优化效果,选用四层砖砌体建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研究对象完成建模及计算分析。采用SOLID45单元模拟地基土,基于Drucker-Prager准则考虑材料的本构关系,给定模型的约束条件,并施加地震荷载。输入地震波选用汶川地震中采集到的卧龙地震波,将Drucker-Prager屈服准则作为桩-土抗震加固结构的破坏准则,利用法向和切向的弹簧使桩-土介质体连接起来,将介质体间的节理面当成块体的边界,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研究介质体能量聚集及分散过程中的力学问题,实现能量分析,完成加固技术优化。

关键词:差异沉降;砖砌体;抗震加固;优化;Drucker-Prager准则;介质体

1引言

引起多层砖砌体建筑结构产生裂缝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差异沉降,近几年,由于差异沉降造成的一些工程事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损害。砖砌体因其制造成本低廉,原料易于获取,被作为建筑承载结构的主要材料。砌体建筑一旦出现裂缝会极大地影响墙体截面,造成墙体的整体性损坏,大大减弱建筑结构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水平。据调查,某地区新建成的75座多层砖砌体结构建筑物中有69所建筑物的墙面存在明显裂缝,这些裂缝主要是由差异沉降及温度变化所造成的。因此,研究差异沉降下多层砖砌体建筑的抗震加固技术及优化效果,对现有的建筑施工技术有重大指导意义。

2研究对象及数值分析

2.1工程概况

本文研究的工程原型为某商品楼,该楼于2017年建成,楼房共4层,建筑高度为13m,占地总面积为127m2。该工程的墙体材料采用多层砖砌体,基础为条形基础,埋置于地下1.2m处。地基处理上先铺上砂土,垫层厚度为1.2m,接着采用100#素混凝土垫层,垫层厚度为0.3m。砖砌体墙的厚度均为240mm,墙体采用75号黏土砖,下面两层使用50号混合砂浆筑制,上面两层由使用25号混合砂浆筑制。建筑中的基础梁、圈梁等梁结构和楼板均由200号混凝土浇筑,所用的钢筋为Ⅰ级和Ⅱ级钢筋。按照设计要求,该楼的抗震设防烈度为8级,各楼层都设有圈梁,门、窗处设计过梁。地基土参数根据某地质勘探报告确定。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为C30,泊松比0.2,弹性模量为3.0×104N/mm2;钢筋的强度等级为HRB335,弹性模量为2.0×105N/mm2;砌体采用MU7.5砖,弹性模量为2.2×103N/mm2。

2.2地震波选择

输入地震波采用汶川地震中采集到的卧龙地震波,从该地震波中提取出峰值加速度出现较多的一段时程,作为有限元计算时模拟地震荷载,输入地震波持时为30s。分别沿有限元模型的强轴和弱轴两个方向,依次完成8度小震、中震及大震的模拟地震加载。

2.3有限元计算

2.3.1有限元模型

实际工程中,建筑构件和构筑物实际上为三维结构,然而有限元计算中,应根据计算精度、分析理论等要求,按照不同结构的几何尺寸、形状及受力特点等,建立模型时可做适当简化。因此,本文在建立多层砖砌体建筑的有限元模型时,选择了对应种类的模块实现数值仿真:多层砖砌体建筑的承载力构件是楼板和砖砌体墙,采用SHELL181壳单元模拟板面和墙面;基础和地基土采用三维实体单元SOLID45模拟,通过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研究对象完成建模及计算分析。

2.3.2计算准则

通过ANSYS有限元计算对多层砖砌体建筑及基础的沉降进行分析,分析过程中需考虑不同土层之间的相互作用,所选单元类型应准确对三维土体进行仿真,单元节点存在三维空间移动自由度,能够可靠跟踪接触部分接触状态的变化,故用SOLID45对地基土进行模拟,基于Drucker-Prager准则考虑材料的本构关系。

2.3.3约束条件以及荷载施加

在不考虑土与结构相互作用的情况下,建立有限区域的土体模型,地基水平区域取70m×40m长方形;地基沉降计算深度,即地基土模型深度取25m。并作以下假定:地基沉降作用中土体的产生位移范围是有限的,故认为与有限元模型距离较远的深处土体不会出现线位移,仅会出现角位移;且上部结构与地基接触的部位看作是完全固接。

3差异沉降下多层砖砌体建筑抗震加固技术

目前,差异沉降下多层砖砌体建筑抗震加固技术的做法如下:选用锚杆静压桩实施加固,采用锚杆静压桩的加固方案可在建筑物所处的位置开展,具有操作容易、机具简单,噪声小等优点,同时实施加固时不会产生差异沉降问题,并与周围土体构成桩-土介质体共同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对问题原因进行分析,并给出建筑加固可行性方案,如图1所示。

图 1 承台间增设锚杆静压桩

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实际原因及技术分析,本文给出该建筑抗震加固的可行性方案,具体操作如下:首先,加固主要通过加固14轴和K轴实现;其次,对原场地相同范围内的试桩做静载实验,得到单根桩的最大承载力是250kN,再根据上层结构得荷载及锚杆静压桩的荷载,求出需安置的静压桩个数,得出此建筑需增设6根静压桩;最后确定新增6根锚杆静压桩的设计参数,承接面尺寸为250mm×250mm,长度约为13m (两个参数通过试桩实验推算,根据最后压桩力求得),锚杆静压桩的接头处使用硫黄胶泥固定在一起。

4技术优化分析

4.1加固后对基础的影响

采用锚杆静压桩对多层砖砌体建筑进行抗震加固,不仅能避免差异沉降,且存在一个显著的特点,即新加桩需在原有地基的基础板上实现,会对基础板形成冲切作用。本文研究表明,可采用多种布桩方案来处理,具体优缺点对比如下:布桩方案一,基础板不产生裂缝,仅在桩的上部形成了较大的应力集中;而布桩方案二及方案三,由于桩被布置于无横墙的位置,导致基础板的刚度不足,引起开裂;第四种方案因为桩的间隔为其和其余几种距离的一半,因此对基础板的冲切程度更深,造成大面积开裂。综上所述,选用第一种布桩方式。

4.2能量分析

加固后基础可能产生变形,在地震荷载及自重影响下会出现能量改变,利用介质体的节理吸收静能对能量变化进行描述,为研究建筑结构在第一种布桩方案下的可靠性,通过变形增加曲线的最大沉降值对比,完成抗震加固性能分析。结构从基础开始变形至完全破坏的过程用图2进行描述。

图 2 能量分析过程

5结论

分析抗震加固对建筑结构的墙体和基础的影响可知,第一种布桩方案的加固效果最佳,故选用此布桩方案。通过能量分析结果可知,采用上述加固技术后,在最大沉降值高于70mm的情况下,建筑结构才开始不稳定,然而如果采用文献[4]和文献[5]的方法进行加固,在最大沉降值为30mm和35mm的情况下,建筑结构即开始不稳定,说明上述加固技术对多层砖砌体建筑的抗震加固性能较好。通过静载实验结果可知,在地震作用下,结构弱轴方向的最大顶点位移是1.41mm,对应的基底剪力是1402kN,结构强轴方向的最大顶点位移是0.82 mm,对应的基底剪力是1311kN。研究表明:结构未出现大裂缝,仍保持较好的承载能力,仅在楼房四角存在细微的裂缝。

参考文献:

[1]祁艺彬.基于目标的山区高速公路差异沉降主动控制方法[J/OL].交通世界,2018(26):82-83[2018-12-05].https://doi.org/10.16248/j.cnki.11-3723

/u.2018.26.111.

[2]苗通.城市高架桥头路基沉降的施工控制技术[J/OL].交通世界,2018

(29):128-129[2018-12-05].https://doi.org/10.16248/j.cnki.11-3723/u.2018.29.131.

[3]何广乾.具有多层地下室的高层建筑在上部较大差异荷载下可不设沉降缝的实例和趋向分析[J].建筑科学,2002(03):3-5.

[4] Tzounis L,Debnath S,Rooj S,et al.High performance natural rub-ber composites with a hierarchical reinforcement structure of carbonnanotube modified natural fibers. Materials & Design,2014; 58( 6) :1—11

[5]王红囡,刘华波,卢军.综合教学楼抗震鉴定及加固技术.建筑技术,2015; 46( 10) : 879—882.Wang Hongnan,Liu Huabo,Lu Jun.Aseismic assess

ment and rein-forcement technique for general teaching building.Archite cture Tech-nology,2015; 46( 10) : 879—882

论文作者:白婷,雷墉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5

标签:;  ;  ;  ;  ;  ;  ;  ;  

差异沉降下多层砖砌体建筑抗震加固技术优化论文_白婷,雷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