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江市河唇镇良塘小学
引言
语文教材中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是文化之根,从广泛的意义来讲语文课程内容较广,上到天文,下到地理,无所不含。语文教材深度较广,包含了审美情趣、道德境界、人生智慧等人文内涵。从语文教学来看,阅读教学如果忽视了文本中的人文内涵,只是片面的的追求文本的形式和技巧,那么阅读教学也只是流于形式,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充满人文性,在教学教过程中引导师生与文本对话,实现心灵的交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应深入挖掘文本中人文内涵,使整个阅读教学活动深深触及学生的情感世界从而使阅读教学进入新的境界,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1.教师与文本的交流
语文教材中富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它既包含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同时也包含了国外的多元文化。从教学内容来看《地震中的父与子》、《狼牙山五壮士》、《晏子使楚》、《鲁冰逊漂流记》、《古诗词三首》、《少年闰土》,其中涉及到思想、修身、做人、古代、外国、哲学、情感等丰富的内容,同时还包含诗歌、散文、小说、话剧等形式。
阅读教学应以体验文本思想为核心,挖掘其中价值和文化内涵,这是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的基矗在教学中只有教师首先能够准确的理解文章作者的写作情感,作者的表达形式,如此才能抓住文章与人文的契合点,运用正确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培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首先教师应与文本对话即深入的钻研教材,只有教师将教材钻研透彻才能与学生进行交流。在备课阶段不断的诵读、默读文章、充分的理解文章中的内涵。阅读是教师与文本建立联系的途径,只有通过阅读才能挖掘出课文的内涵。教师与课本对话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理清文章主线,任何一篇文章都是由一条主线来穿引,作者表达了一个意愿,只是有的含蓄有的直接明了,这些需要教师去梳理,这也就是明确教学思路。第二,语文文章的文学元素较为丰富,不同的学生有自己不同的内心感悟,学生的思想千差万别,导致这些感悟也是五花八门,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挖掘文本是应对这些内容有所猜想,这样既使得教师在教学评价时能够有所准备,做出正确的评价,同时易于扩展学生思维,引发多元化思考。第三,学会换位思考,深入的挖掘教材不只是对文章进行赏析,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效地阅读,教师首先要学会换位思考,时刻以学生角度为中心,转变学生的阅读思路为自己的思路,使学生做阅读的主体,教师的阅读行为只是作为引导,为学生留有充足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些都是基于教师对文本具有创造性地观点,通过具有创造性的问题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1]。
2.学生与文本的交流
语文课文较之其他学科,具有独特的特点,不只是每一篇文章都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同时每篇文章都是精心挑选而来,其中文字优美、朗读朗朗上口、形象生动且其中富有丰富的人生哲理,使得语文更加的精彩。学生利用文本可以去深刻的感悟文本中的五彩斑斓的世界,同时体验人性道德的善与恶,最终实现心灵的沟通。在语文教材中每一篇文章都具有生命的灵性。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通过阅读可以打破时间与空间上的距离、破除阶层上的限制,拉近学生与作者之间的距离,实现学生与作者思想与心灵上沟通。课堂是学生阅读的主阵地,因此教师需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深入的阅读来与文本进行交流,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为学生留下充足的阅读时间,学生在充分的阅读过程中才能实现阅读的独立、自主、创造性。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做好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身份,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征,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循序渐进的提出阅读要求,首先课前预读,要求学生在课堂阅读之前提前阅读文章,将其中的不理解的地方或者是重难点知识划出来,以备课堂中的学习交流。其次精读文章,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学生能够深入的理解文章,掌握文章的重难点,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写作技巧等。最后富有感情的朗读课堂,让学生在朗读课文或者是片段的过程中能够充分体会作者的主旨中心,思想感情,同时如此还有利于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第二,为学生留有充足的思考时间,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使学生能够主动积极感知文章中的各种元素,从而形成一种朦胧的、散乱的思维观点,最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形式自己的独立思想。第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为学生提供提出的契机,小学生是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生命个体,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的想法和意识,教师不能将自己的思想来主导学生的思想。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质疑的机会,通过质疑引导学生紧抓文章重难点,最终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2]。
3.课堂交流,探究语文的人文性
3.1以文本为主体,吸引学生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想要学生能深入的阅读文章就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从挖掘文文本的人文性出发,引导学生进入深入阅读,通过文本内涵的挖掘,激发兴趣,吸引学生主动阅读。例如。学习《古诗词三首》中牧童,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自己的脑筋,将诗中描绘的景物写下来,六七里的草铺横野,笛声随着晚风徐徐传来,穿着蓑衣躺在草地上,欣赏夜空中的月亮。通过诗中作者所描述的多姿多彩的画卷,从而让学生能够获得一定的审美素养。或者是在学习"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时教师让学生闭上眼睛感悟诗中所描述的情境,教师提出问题,在白云的深处建一座高楼大厦合适,还是茅草屋比较合适,学生回答茅草屋合适,因为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通过挖掘文章的中的人文内涵,就可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3.2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语文教学中以本为主体可以最大程度的激起学生的内心需求,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以古诗词的讲解为例,如果教师只是单纯的讲解诗词中的字词、句式、写作手法等方面的知识,只是让学生从表面上阅读学习文本,学生是无法真切感受到诗词的意蕴之美。但如果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打破这些文字知识的困扰,注重学生在阅读中倾听作者的心声,捕捉诗词中赋予的人文精神,那么这也就实现了诗词阅读的真正目的[3]。读懂李白的豪放、白居易的沉郁,使教材在学生的心中活化,使原来单纯的从阅读技巧能力的训练转变为有意趣、有神气的阅读。在把握文章主旨意义的基础上来得出阅读的规律,这也是一种较好阅读之法。
3.3在阅读中获得读书的乐趣
阅读是一个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过程。在语文阅读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文字材料中的人文内涵,体会精美的语言,感受其中所赋予的思想情感、人文价值等,从而获得高尚的道德、价值观教育,对学生的人格和心灵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些都是空洞的文字说教所达不到的。小学语文阅读不只是一种语言的阅读,更是一种精神熏陶,教师以文化精神为教学核心,如此才能使文本语言活起来,文章具有生命的意义。通过学习毛泽东《七律 长征》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从中读出红军长征时期的艰苦和遇困难不放弃的精神,同时还应读出作者宽广的胸怀和远大志向,他正是在远大的理念的指引下,改写历史,指点江山,令全世界震惊。如此的情况在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多,相信在这些伟人的感召下,会使学生从心灵生产生震撼,从而影响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及学习中,爱上阅读,最终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4]。
4.结语
语文课程不仅仅是我们学习的工具,是一种语文文字符号的组成,更是民族精神、文化的结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但要传授语文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语文的能力,弘扬文化精神,借助阅读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熏陶、进化心灵。教师有责任同时也有义务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使其能够获得语言和精神的共生,获取阅读的乐趣,深入的解读本文、促进精神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培新. 挖掘教材人文内涵--小学语文中高年级阅读教学探析[J].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2013(21).
[2] 林萍. 发掘教材人文内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J]. 阅读与鉴赏(下旬), 2011(5):37-38.
[3] 王友标. 挖掘课文人文内涵,让语文课堂闪烁人文之光[J]. 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 2014(8):43-44.
[4] 劳峥. 挖掘教材人文内涵,提高学生语文素养[J]. 语文教学研究, 2011(6):41-44.
论文作者:吴乃灵
论文发表刊物:《科技尚品》2018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8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人文论文; 语文论文; 内涵论文; 文本论文; 文章论文; 《科技尚品》2018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