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准入对中国长期利益的意义--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分析_日本工业论文

海关准入对中国长期利益的意义--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分析_日本工业论文

入关对中国长远利益究竟意味着什么——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问题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贸组织论文,中国论文,意味着什么论文,长远论文,入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十几年来,中国对待入关问题就如同对待改革开放,始终十分热情。而且在很多人眼里,入关就等同于开放,而不入关则等同于闭关自守。随着西方新闻媒介宣扬全球化的声浪日益高涨,国人入关的心情似乎也变得更为迫切,仿佛这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必然选择。即使企业界略有担忧,但也被更强的紧迫感所替代,因为在企业界人士看来,入关是难以回避的,即使企业会受损失,这种损失也就像是阵痛一样,必须承受。可以说,前些年中国没能入关,主要原因在于美国太荷刻,得寸进尺,步步紧逼,让我们实在不好交代。至于入关究竟能给中国带来什么,人们只是将入关作为一种既定方针来论证,因而并未充分考察其中潜伏的巨大风险。

但是,这样一种入关浪漫主义该结束了。我们应该能认识到,入关不等于开放,不入关也不等于闭关自守。改革开放是中国的强国之路,只有符合中国富强的长远利益的事情,才是改革开放的目的,也是改革开放的手段。任何与中国富强梦违背的事情,无论是谁提倡的,无论是不是潮流,我们都应该看一看,想一想,究竟符合谁的利益,究竟是哪家的潮流?

现在谁都懂得,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而竞争经济的本质则是弱肉强食。人人都想成为市场竞争的强者,但强者毕竟是少数,这个世界流行的法则是赢家通吃。这就意味着,加入竞争有可能成为强者,也可能被人吃掉,这要看竞争力量的对比而定。然而,似乎很少有人考虑过中国在竞争中的位置。孙子云: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这就是说,如果在竞争中不深谋远虑,不知己之所短,敌之所长,则无疑乃一介匹夫,必败无疑。入关就是整个中国敞开大门加入世界市场的竞争,这就需要我们仔细拈量中国将会面临哪些对手?中国与它们相比是弱还是强?这些对手都有哪些长处和短处?它们在采取什么战略?中国应该如何应对?入关是否会拆除我们的防御工事?我们能否在防御工事拆完以前变得像对手那么强大?中国只有这样考虑才能体现务实主义的态度。

东南亚金融风暴所到之处,小龙小虎们都遭了殃。但同样遭殃,受伤害的部位不同,恢复能力也不同。小龙们,其中特别是韩国和台湾,它们都具有相当的工业实力,形成了一定的自主开发能力,因此,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后,有可能重新恢复竞争力。但小虎们就惨了,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等国基本上都是出口加工基地,是跨国公司的生产车间,它们的竞争力完全建立在廉价劳动力基础上,只有当劳动力重新变得非常廉价,多年来积累的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后,才能恢复竞争力。但这必然意味着政局不稳,社会长期动荡。回顾小龙们的发展史,我们惊奇地看到,这些国家和地区都是战后长期的高度贸易保护下成长起来的。迫于冷战时期的强大压力,美国需要扶植韩国和台湾,因此允许它们采取高度的关税保护措施,而单方面地向它们开放美国和西方市场,这种从政治出发给予的特殊优惠待遇,是关贸协定根本无法给予其它发展中国家的,这就是为何关贸协定未能帮助一百多个发展中国家,像韩国、台湾一样成长为“小龙”,反而在西方主宰的世界贸易分工体系中,“南北差距”正成为一条不断加深的鸿沟。我们所羡慕的韩国、台湾的发展经验,并不是来自关贸协定体系和出口导向战略,而是来自新中国工业化成就给西方造成的强大压力。随着冷战时期的结束,韩国和台湾扮演的特殊战略角色也走到了尽头,韩国之所以受到金融风暴的猛烈袭击,恰恰是由于冷战结束后,美国不再承担单方面向其开放市场的义务,相反迫使韩国开放国内市场,降低关税,加速资本流动和金融体系的自由化,使其尚不够强大的工业金融力量遭到重大打击,贸易逆差不断加大,从而引发了金融动荡。

亚洲地区的领头雁日本,更是在高度贸易保护下发展起来的典范。二战以后,同样是由于冷战的需要,美国允许日本恢复国内重化工业的发展,向日本开放美国市场,利用朝鲜战争帮助日本恢复工业,同时则默认日本对本国市场进行高度保护,默认日本银行无担保地向六大财团发放贷款——即所谓裙带资本主义,默认日本产品对美国市场的倾销。这样,经过三十多年的经营,日本工业的竞争力才超过了美国。如果没有冷战的话,按照美国战后初期治理日本的构想,日本的工业能力将被限制在维持日常用品简单再生产的水平上,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的设备将被拆毁,市场将被美国商品占领,日本将成为美国在远东的后院。

这些摆在眼前的例子足以说明,像中国这样一个市场经济中的弱国,还不能完全遵守强国制定的游戏规则。对强者来说,拆除弱者自我保护的篱笆是最重要的,这就是关贸总协定、也是世界贸易组织的要害;对于弱者来说,建立自我保护的篱笆,并随着自身实力的增加,有限度的、渐进地开放篱笆,是最重要的。

当然,这个道理并不难懂,也容易形成共识。今天中国之所有还没有入关,也体现了中国对此的担心。可能更不容易达成共识的问题在于,中国这道自我保护的篱笆还需要坚持多久?我们是否已经到了可以拆除篱笆的时候了?或者经过不长的时间就可以拆除篱笆了?如果不自行拆除篱笆,我们是否会被国际市场所拒绝?或者会被国际社会用推土机推倒?

最后两个问题比较容易回答,事实上,旧中国曾在西方强迫下开放门户,参加西方主宰的贸易分工体系,而且有产权明晰的私有企业和证券市场,但是,中国的民族工业始终无法成长起来,只能在跨国公司占领市场的夹缝中苟延残喘。解放后,尽管西方长期实行了封锁遏制政策,新中国不畏惧压力实行自力更生,依然短短数十年就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改革开放二十年里,尽管中国的关税一直比较高,也一直没有加入多边的关贸总协定,但中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不断增大。由此可见,即使不入关,我们也能成功地打入国际市场,也不至于被国际市场所拒绝。毕竟世界还很大,美国不亮欧洲亮。何况美国也不会把事情做得那么绝,不会让欧洲和日本独占中国市场。可以说,世界上不会有哪个国家会因中国不入关而拒绝与中国做生意,虽然双边协定比多边协定麻烦一些,但是主动权操在我们自己手里,总比任人摆布要强。

至于什么时候将篱笆拆到什么程度,这完全要看中国的国际竞争力的提高程度。可以说,国际竞争力最核心的标志是要形成像通用、丰田、西门子这样的大跨国公司,拥有高度的自主知识和技术产权,能在世界市场上左右局势,或能与其他大公司成鼎足之势。按此标准看,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就显得太弱小了。虽然我们每年出口量不小,但大多数是初级产品,其中近40%是三资企业的出口额,而且增长最快的也是这部分出口额。但这种出口实际上是跨国公司设在中国的生产车间的出口,是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的组成部分,它无论对于中国其他产业的相关发展,还是对于税收,或是对于引进技术,或是对于增加贸易顺差都所补不大。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看出口数字,听任外国人别有用心地把我们吹得晕晕乎乎,好像中国已经具备了强大国际竞争力似的。如果这样来考虑问题,那么可以说,中国离大面积拆除篱笆的时候还远着呢。从历史上看,美国从英国手心里独立出来到可以与英国一决雌雄,曾经历了长达近一个世纪的高关税政策;日本从西方列强的缝隙中钻出来,经过了二战前的六、七十年和二战后的四十多年,至今仍受美国打压,没有完全出头。可见,中国崛起之路还很漫长,至少还需要一、二代人的不懈努力。

因此,从长远战略利益的角度上看,即使中国以发展中国家入关,也是相当危险的。因为关贸总协定对发展中国家幼稚工业的保护是有期限的,这个期限实际上是发达国家扼杀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发展的死缓期,我们不能肯定国内的冶金、机械、电子、高科技等行业,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获得抗衡西方的竞争能力,但是,我们可以肯定为了获得维护国家主权的实力,我们无论如何也必须拥有这些重要的工业部门,这一点是十几年的有限保护期所无法确保的。事实上,在美国倡导的全球化浪潮中,考虑发展中国家的有限保护条款还在不断地被削弱,正导致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纷纷瓦解,战略行业和银行体系迅速落入跨国公司手中,贫富差距日益加深着社会两极分化,许多国家还因严重失业危机导致了社会动荡。当年美国为了保护民族工业不惜两度同英国交战,承受英国发动的全球经济军事封锁围堵,坚持了近一个世界的高关税保护,但是,却从未谴责先辈犯了“封闭自守”的历史错误。实际上,这正是美国建立强大工业的成功秘诀。成功以后,它又效仿起英国来,开始提倡“自由贸易”。一百多年来,旧中国曾完全融入了过西方的全球化经济体系,但由于未能维护本国经济的独立自主性,饱尝了缺少重工业维护民族独立之苦;也有过不惧西方长期封锁遏制维护民族尊严,成功建立了完整工业体系的辉煌业绩,现在,曾不畏西方列强枪炮的光荣中华民族子孙,决不应为了获得有限的扩大外贸利益,去冒丧失维护国家主权的工业实力的危险。

标签:;  

海关准入对中国长期利益的意义--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分析_日本工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